首页 理论教育 凝聚力的内涵及特征

凝聚力的内涵及特征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凝聚力作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关键的作用。依靠组织凝聚力,整合组织内外各种力量,凝聚组织因素的各种力量,形成指向组织发展目标的共同方向,已成为组织中最大效力发挥组织绩效的重要手段。卡特赖特指出,凝聚力是“群体成员渴望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学校凝聚力的动力性是指学校凝聚力会对学校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学校凝聚力的多维性是指形成学校凝聚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节 凝聚力的内涵及特征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品牌的确立更多的是依靠学校的“软实力”,着力提升学校“软实力”,打造学校“硬品牌”已成为众多名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软实力”主要包括:制度力、文化力、执行力、凝聚力和创新力。学校凝聚力作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凝聚力的涵义

由于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种组织结构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愈加复杂化,影响组织发挥作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依靠组织凝聚力,整合组织内外各种力量,凝聚组织因素的各种力量,形成指向组织发展标的共同方向,已成为组织中最大效力发挥组织绩效的重要手段。使凝聚力的重要性为众多组织发展问题中重要问题。

群体动力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科特.勒温(KurtLewin)在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凝聚力的概念。他认为,凝聚力主要关注个体如何知觉其自身与某个特定群体的关系。群体对个体有凝聚力,是因为群体能够帮助个体实现个人目标。此后的许多学者受勒温的影响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凝聚力。弗斯廷格(Festinge)把凝聚力定义为“作用于群体成员使其留在群体内部的各种因素的合力”。这些“因素”被后来的研究者不断拓展为群体所提供的、能够满足成员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的各种因素,如使群体成员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接纳、友谊、成就感等的因素。

卡特赖特(Dorwin Cartwright)和罗特(Lotto)从凝聚力强弱的角度来定义凝聚力。卡特赖特指出,凝聚力是“群体成员渴望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和罗特认为,“凝聚力可被描述为群体成员之间互持积极态度在量和程度上的特点”。

卡隆(Carron)在对凝聚力的定义时,认为群体凝聚力是反映群体倾向并因此粘合在一起,共同去追求某一目标或对象的动力过程,其实质是反映一个群体的成员在目标、情感和行为上的整合力量。卡隆还具体指出凝聚力的四层含义:首先,凝聚力是多维的,包含各种不同的维度;其次,凝聚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个群体内部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第三,凝聚力的工具性,即任何一个团队的凝聚都有一定的目的,为了实现团队的目标或是为了满足成员的交往需要;第四,凝聚力具有情感功能,群体内部的社会交往导致了成员情绪、情感的变化。

我国著名人力资源理论专家张东海、张勉两位教授在众多凝聚力理论研究中,将凝聚力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从个体层面来看,凝聚力体现在员工对于组织有归属感(情感承诺),以及成员认同组织最高领导;从团队层面来看,凝聚力体现在团队员工间能否在工作中体现出的相互合作的行为,而且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谐;从组织层面来看,凝聚力体现在成员认同组织的目标与价值观,成员分享组织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毫无疑问,凝聚力是任何一个组织结构发展的动力,它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凝聚力外在表现为人们的个体动机行为对群体目标任务所具有的信赖性、依从性及服从性上。

中小学凝聚力是指学校教职员工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实施相互团结的程度,表现为教职员工对学校的一种向心力和自豪感,由此而形成个人对学校组织的信赖性、依从性及服从性。其实质是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认可,同时又表现为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它以学校历史传统及学校文化为基础,以学校共同价值观为主导,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校园人际关系,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动力。它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学校凝聚力既是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也是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还是教师之间的相互接纳程度或亲和力,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首先,学校凝聚力是学校对教师个体的吸引力。它具体表现为教师被学校所吸引,不愿意离开学校。从内部因素考虑,这种吸引力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共同目标和工作吸引力、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管理者和群体人际关系、吸引力是提高学校凝聚力的基础。

其次,学校凝聚力是教师个体对学校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表现为学校中每一个体成员发自内心的无形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它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吸引力的基础之上,使教师个体对学校拥有热爱之情,对岗位抱有敬业之意,对工作奋发有为,对学校生存与发展高度关注。向心力是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方面。

再次,学校凝聚力是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接纳程度,其实质是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主要建立在教师之间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表现为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理解支持、相互信任的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尊师爱生、教师相长的关系,老师与老师之间取长补短、和睦相处的关系,这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种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人际关系。亲和力也是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使学校和教师合作、友好地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

二、凝聚力的特征

学校凝聚力具有动态变化性、动力性和多维性的特征。

学校凝聚力的动态变化性是指学校凝聚力会随着影响学校凝聚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影响学校凝聚力的因素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会发展变化的,这些因素的变化必然会使学校教师先前对这些因素的认知发生改变,继而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新的影响,因此先前他们对学校的向心力也会因为新的认知产生新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凝聚力。例如,某学校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新的组织结构设计不能做到量才而用,满足不了教师发展的需要,那么先前的组织结构使教师满意的认知就会发生改变,教师对新的组织结构设计不满将导致他们对学校的向心力减弱,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凝聚力。

学校凝聚力的动力性是指学校凝聚力会对学校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群体动力心理学家勒温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的凝聚力会对团体成员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引发、维持并调节成员的行为,给行为以动力。凝聚力强的团体,成员之间表现为相互合作、友好、相互鼓励和支持等,而在凝聚力差的组织中,成员之间相互指责、批评,相互推诿责任。同理,在学校这个团体中,凝聚力的高低也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学校凝聚力高则教师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中心工作,同心协力,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他们之间遇到矛盾能主动地相互沟通,达成一致,彼此之间也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反之,凝聚力弱,那么学校人心涣散,工作缺乏积极性,教师之间不愿意承担责任,出现问题相互推诿,严重的将直接导致教师讨厌工作甚至离职。

学校凝聚力的多维性是指形成学校凝聚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学校教师各自的地位不同,经验和教育水平不同,在学校的处境和角色等的不同,对学校的期待、需求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因素具备多维性,国外学者认为,凝聚力包括工作凝聚力或任务凝聚力,人际凝聚力或关系凝聚力。在笔者看来,学校凝聚力有的是因为学校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自己重要的目标和满足自己重要的期望而产生的凝聚力;有的来源于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对成员的吸引力;有的是因为学校提供的良好教学条件能使教师具备工作成就感而产生的对学校的向心力,等等。总之,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因素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作用于教师后而产生的积极结果。

三、影响凝聚力的因素

凝聚力是任何一个组织结构发展的动力之一,凝聚力作为组织结构中重要的“软实力”,表现为组织内部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不同的组织机构凝聚力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影响凝聚力的因素及提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学校凝聚力源于学校文化,体现学校精神,最终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凝聚力和制度力、执行力、文化力、创新力共同组成学校“软实力”,在学校诸多“软实力”及其形成过程中,“五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校凝聚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学校凝聚力是创新力的动力、是制度力的保证、文化力的核心、执行力的源泉。一个凝聚力强的学校组织,其教职员工有较强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相反,凝聚力较弱的学校组织,教职工更多的是对工作的应付,对学校发展丧失信心,甚至冷漠和对立。当前,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下,学校凝聚力面临着深刻的挑战,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和增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学校凝聚力是学校组织长期发展形成的,在不同的时期凝聚力有强有弱,不同的校长风格和管理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凝聚作用。因此,影响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学校办学目标、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模式、和谐校园人际关系是影响学校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1.学校办学目标

学校办学目标是学校奋斗方向,是指学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制定的较长时期内实现的学校工作总体规划蓝图或远景,它分为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它对学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对每一位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学校的发展愿景具有号召作用,可以凝聚师生员工朝着某一共同目标前进,使得教职员工的工作有努力的大方向。由于学校办学目标往往隐含着学校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因素,教职员工比较容易以办学目标为统一的意志,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的阶段性目标对教职员工有直接的激励作用。教职员工在工作中,在学校发展目标指引下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学校及同行的肯定,使教师内心积聚自豪感,从而更高层次地激发责任心。学校办学目标对学校管理模式的确立具有导向作用,有利于规范学校行政管理者的行为,强化管理行为的指向性和各级管理者的自觉性,形成有效管理。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基于学校历史发展及现实情况来定位学校目标,即继承学校的传统与办学经验,根据学校现实发展环境来确立发展愿景。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有的校长刚到一所新校便急于提出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急于搞“XX兴校”,“打造XX校园文化”,提出一些不切学校实际的举措,使得教职员工不知所措,难以认同校长的办学目标。而有思想的校长总是善于挖崛学校现有的办学特色,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精华,并进行加工创新,能较好地得到教职工的认同,使校长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成为凝聚教职工的重要标杆。只有科学规划、符合实际的办学目标才能凝聚人心,激发学校凝聚力,而割裂学校发展、不切实际的大、空口号式的办学规划由于其空泛或难以实现,教师对其缺乏信任的基础,会导致浮燥或消极情绪产生,导致教师对学校现状发展的不理解乃致不满,影响学校凝聚力的提升,久而久之,甚至消磨学校凝聚力。

2.学校文化积淀

学校凝聚力根植于学校文化中,它既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深受学校文化中其它因素的影响。学校文化是靠校长、师生传承的,它多承载于学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各种仪式和活动中,其精髓是学校精神。学校文化对师生行为有着深远影响,它具有非强制性,更多的时候是在学校生活中展现出的道德力量,以一种共同的价值观约束教师行为,激励教师维护学校社会观感和教师自身形象,为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努力。广东的中山纪念中学提出“中山精神+现代素质”的办学理念,立足传承“中山精神”文化,并在学校文化传统中融入“现代素质”的因素,深耕“中山精神”和“现代素质”文化,使之成为学校师生教与学的过程,凝聚在师生工作与生活中;广州的广雅中学、执信中学两所名校历任校长也十分注重传承与发展的模式,使“百年名校”薪火相传;而无锡市南云街小学陆菊劳校长将学校办学目标确立为建设现代化实验性、开放性的实验学校的办学目标,以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提出科研助教学、科研促管理等一系列办学举措,持之以恒,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成果的应用使教师看到了学校发展的光明,全体教职员工在“向科研要质量”的这一办学理念指引下,使得南云街小学在科研、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几所名校的发展过程都始终围绕着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来准确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对师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终身的,既影响过往,也影响现在,更昭示着未来发展。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既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学校文化环境、设施的建设,注重环境的文化功能,关注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挖崛隐藏在学校文化内涵中的学校精神,关注学校文化的传承性及其育人功能,要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学校文化元素,在师生的教与学的校园生活中溶入学校文化,使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校园中传播,成为浮在校园中的无形的“磁场”。

学校精神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学校文化长期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多展现于学校的校训、校风等文化形象中。师生的很多行为习惯出自对学校精神的敬仰。每一个人在学校生活中能留在记忆中的老师、同学并不多,但往往对学校教学或某几位教师的风格、言行记忆特别深,或对学校生活中学校、班级的某些规定特别有印象,其实这就是某种学校精神对师生的作用力。学校精神对师生行为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它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力量,学校精神一旦深入师生人心,就以表现为该校师生特有的行为方式,甚至对学生终身产生影响。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越是困难时期,依靠学校精神凝聚教师的作用越大,而在学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学校精神的凝聚作用,有利于提升教师工作品质。精神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3.学校管理与教育服务理念

学校是政府服务社会的组织形式,为人民提供基础教育服务,是由政府进行经费投入的非营利性机构,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教育服务,任何政府都有责任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性是学校管理的本质,坚持学校教育的服务性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做到教师服务于家长、学生,校长服务于教师。所谓教育以人为本即以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根本需求为本,解决人们对教育均衡发展和追求教育优质服务的需求,因此,学校管理应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满足教师生存发展需求为目的。学校管理必须围绕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展开,才能形成师生对学校的依附力。南昌市第一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老校友回到母校谈得最多的是当年艰苦条件下学校老师如何关心学生的生活,老教师回忆得最多的是老校长对教师的关心,有些小事看上去简单,实际上体现了对母校的一份情感,母校提供给师生的是一种“服务”,几年、几十年以后留在校友心中的总是这些“小事”。也正是这些“小事”的积累,使学生对母校产生敬仰之心,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树立教育服务理念是学校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在学校管理的诸多方面中,学校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也至关重要,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直接影响到学校凝聚力建设。学校还应当强化学校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学校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师的理念为出发点,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由于制度是否符合学校实际及制度的公正、公平性对教师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制度本身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群体的士气。另外,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度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制度执行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可以使学校管理充满人情味,激发师生感恩与回报的冲动,而过度的“灵活性”(实际是随意性)则会使教师丧失对学校的信任度,往往是满足少数人伤害大多数,长期以往,则会在学校弥漫不良文化,造成影响学校凝聚力的“硬伤”。

4.和谐校园建设

学校是育人场所,应为社会各组织中最具有和谐氛围的地方,没有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难以聚集知识的力量,更无法得到社会资源的支持。和谐校园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即校长人格素养培育、教师职业素养形成、培育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对学校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因素,校长人格素养是校长完成其学校管理责任的最根本条件,不同校长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校长人格特质决定其学校管理风格各不相同,从而把学校发展引向不同的方向。一般情况下,有民主意识,决策果敢,有亲和力且具有一定专业涵养的校长较受师生欢迎,这种校长往往是凝聚学校教师的核心,因此,他也定能将学校带到较好的发展状态。当年北师大附中林砺儒校长崇尚自由、注重学生人格教育,力推教育改革试验,为北师大附中师生营造出一片自由教育的氛围。中国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创新管理理念,提出“在创新中超越”,将人大附中发展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校。在体制创新过程中,她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使人大附中“每个岗位的人都有责任和忧患意识”。可以说人大附中造就了刘彭芝,也正是刘彭芝校长,才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人大附中,正所谓名校长带出一所名校,名校造就名校长。

其次,学校教师职业素养对和谐校园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教师职业素养包括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两方面。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感和满意度,进而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家长往往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任课教师的职业表现来评判一个学校,有些家长经常会说某某学校好,最初印象是来自对学校的某些班主任和任教教师的,进而对学校产生好的评价,家长口口相传,使得家长对学校的依赖感加强,学校对家长的凝聚能力提升。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往往也是学生评判教师的依据。优秀的教师群体是学生对学校滋生自豪感、认同感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后,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学校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所处社区环境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包括各级政府、组织对学校的支持度及社会评价。教育环境是社会长期形成的对学校的评价,教育环境是一种“软环境”,教育“软环境”的差异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及影响力,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教育环境既可以给师生带来鼓舞,同时又使师生进一步加强自我形象的约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而不良的教育环境会使学校办学困难重重,学校生存环境日趋恶劣,甚至出现生存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