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研管理的目标、内容与原则

科研管理的目标、内容与原则

时间:2022-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考察大学科研管理活动的目标、内容及原则之前,有必要首先探究一下大学科学研究的特点。从“应然”的角度看,也只有大学最能有效地承担这类关乎人类文明的重大使命。

大学的科学研究,从指向上看,侧重基础研究和重大命题;从过程上看,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相结合;从条件上看,具有学科众多、人力丰富、信息灵通等多方面的优势;从结果上看,则在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中凸现双重效益。

大学科研管理,主要包括规划与计划、组织与领导、沟通与协调等过程以及队伍建设、经费管理、条件建设、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事项,应遵循服务、人本、自主、宽松、分类、创新的原则,并以规划与计划得当、组织与领导得力、沟通与协调有方、导引与控制有效、效率与效益优良为目标。

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又是知识创新的源头。纵观整个大学史,大学中科学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洪堡于19世纪初提出大学进行科学研究以来,科学研究开始成为大学里的自觉的、系统的、有组织的行为,大学成为知识拓展的主要场所、创造新知识的重要焦点。

一、大学科学研究的特点

考察和把握管理对象的特点,是管理活动科学有效的前提。在考察大学科研管理活动的目标、内容及原则之前,有必要首先探究一下大学科学研究的特点。除具有创造性与继承性的统一、个体性与协同性的统一、自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科学研究活动所共有的一般特点外,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其他社会机构相比,大学的科学研究还具有以下特点。

1.从指向上看,侧重基础研究和重大命题

一般而言,不管是从“实然”的角度还是从“应然”的角度,大学侧重纯科学的研究、基础研究或发现式研究,而非应用开发研究或发明式研究。大学科研这一带有基础性、理论性的基本性质,是由大学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机构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能够与教学紧密结合、能够对培养高级人才有直接促进作用的研究,主要应该是具有产生新认识、创造新理论、扩大新知识功能的基础研究”[1]。研究型大学在这一点上表现尤甚。

历史地看,“大学的天性决定了它对基础研究的格外兴趣”。这缘于:对大学的产生起了更大作用的是理性主义,它所传授的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受到格外的重视,并认为唯有系统的知识是最便于传授的;“大学是思想的摇篮”,对自由学术的偏好,是大学长期以来的传统,哲学兴趣对大学起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大学中,思辨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思辨主导着实验,实验结果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相应的思辨水平。[2]

进一步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不仅有从事基础研究的天然兴趣,而且具有独特优势。大学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人员更新流动快、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特别适于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好奇心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

相比其他社会机构,大学对民族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古典哲学、古代文化史、考古学、宇宙史、地球史、动物史、人类史等重大命题更为关注、更负有责任感、更具兴趣。从“应然”的角度看,也只有大学最能有效地承担这类关乎人类文明的重大使命。

2.从过程上看,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相结合

大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为社会提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类专业化人才。“大学将科研、教学和培养科学后继人才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是别处没有的。科研工作是进行科学培养工作和提高科学后继人才素质的前提。”[3]大学应把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放在科研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科技项目、指导教师和研究条件,使之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平台的建设紧密结合;探索并形成科研活动和教学工作良性互动的方法和机制,使得科研活动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知识能够及时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同时使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能够为探索科学前沿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提供锐利武器。

3.从条件上看,具有学科众多、人力丰富、信息灵通等多方面的优势

大学学科众多,有“多学科联合体”之称,能够促进跨学科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大学拥有高水平的科技专家、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特别是还有庞大的思维敏捷、精力旺盛、体力充足、斗志昂扬的青年学子群体;大学学术思想活跃、人员更新流动快、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信息系统发达、信息资源丰富,等等,这些条件都非常适合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综合性、交叉性、基础性、前沿性的重大研究。

4.从结果上看,在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中凸现双重效益

“科学研究带来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就是,大学里所有人员都变成了研究者,教授是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研究者,管理人员是组织管理研究者。本科生接受初步的研究训练,硕士生接受基本的研究训练,博士生接受高级的研究训练。”高水平的教学可以促进高水平的研究,因为与教学的结合,可以及时地使科学研究成果系统化、逻辑化;而“科学研究保证了教学的可持续提升,保证了教学持久地在高端运行”[4],因为把科研成果介绍进教学,在教学中增加新的发现、发明、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可以使受教育者的学术水平更高,更接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前沿。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产出创新成果,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产出优秀人才,大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互动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大学科研管理的目标

1.规划与计划得当

科研计划就是根据科学发展的规律、经济社会需要以及本部门(学校、院/所、学科/专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科研目标和行动方案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即确定科技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而科研规划是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计划。

科研规划和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降低风险、掌握主动、最终提高科研效率效益的重要手段。得当的科研规划和计划,首要的要求是对未来科研工作有预见、有主见,确立明确而正确的方向。譬如,学校层面的科研规划和计划,就应制订出符合校情的科技发展战略,特别要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发展的领域,在注重学科结构综合化的基础上,对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予以选择和扶持,以打造和突出本校的科研特色与优势。

需注意的是,既定的科研规划和计划仅是对未来总体研究方向、主攻方向以及相应步骤、措施的轮廓性勾画,为保证科研规划和计划的科学合理,真正起到指导未来行动的作用,还应根据内部资源、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形势的变化,随时予以修正。

2.组织与领导得力

在组织与领导方面,大学科研管理活动应达成如下目标:组建具有多样性、自我治理、学术至上的文化氛围、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层学术组织[5],打造“三角多能级型”的科研团队,实施课题制;做好人才的吸纳、培养、激励工作,建设高水平的科研人员队伍;遵循职能原则、专业原则、精干原则、高效原则、开拓创新原则设置科研管理机构;建设一支不仅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素养,还具备包含战略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全面能力素养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加强科研软、硬条件的保障;等等。

3.沟通与协调有方

大学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大学人力资源丰富和学科综合的优势,促进校内合作、交流,集中智慧,凝聚力量,以承担综合、复杂、重大研究;促进与其他大学、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共建、融合。

大学科研管理部门还应加强科研组织、科研管理机构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组织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以科研课题/项目组的沟通管理为例,在科研项目周期内,加强对科研项目相关的信息、思想、感情等的传递和交流,以确保与课题有关的信息能及时、正确地产生、收集、处理、储存和交流;要保证课题组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了解课题的最新进展情况,便于地域分散时的在线合作,对于不同类型的课题必须建立相应的沟通管理体系,制订沟通管理计划,保障沟通资源供给,控制沟通过程的实施,评估沟通管理的绩效并不断进行改进。[6]

4.导引与控制有效

大学科研管理部门应通过制定政策、建章立制,采取约束和激励措施,规范和引导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行为,通过检查、督导、监察、反馈等手段、途径,控制科研活动的开展,以保证科研规划的实现、科研计划的落实,最终达到预定的科研目标。

5.效率与效益优良

大学科研管理部门应探索科研活动的规律,掌握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为科研活动服务的质量,通过“得当”的规划与计划、“得力”的组织与领导、“有方”的沟通与协调、“有效”的导引与控制,多出、快出成果和人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学科研管理的内容

(一)过程的视角

大学科研管理可分为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院/所层面的科研管理、学科/专业层面的科研管理以及项目/课题层面的科研管理。不论哪个层面的科研管理,一般都会涉及以下过程:①规划与计划。依据科学研究自身规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自身条件制定未来一段时期的科研规划,确立科研方向。例如,在学校层面上,确定重点发展的学科门类、学科领域;在院/所层面上,确定重点发展的学科;在学科/专业层面上,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在项目/课题层面上,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路线、研究条件、研究队伍等。随后,根据长期科研规划,针对当前实际,做出详细、具体的科研计划。科研计划制定后,还应加强计划的执行、检查反馈、评估、控制和调整等环节。②组织与领导。遵循职能原则、专业原则、精干原则、高效原则、开拓创新原则设置科研管理机构,对科研系统及其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选任和配备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素养和全面能力素养的科研管理人员;组建并创新诸如学系、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院、研发中心、研究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等形态的学术组织;通过编制的分配、调整,人员的吸纳、任用,考核、晋职,进修、培训等环节,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7]沟通与协调。鉴于科研人员具有的自觉性较高、自尊心较强、自由意识较突出的特点,以及科研活动作为个性化最强、独立性最强的精神活动,是最不能统一规范、最不能用行政命令的特点,在当代大学科研管理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应该更多地通过协调达到一致,通过沟通达到理解。[8]④导引与控制。制定科研政策和制度,约束、激励、引导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行为,通过检查、督导、监察、反馈等手段衡量和矫正科研活动、科研管理工作,使之按计划进行,以确保科研目标得以实现。

(二)事项的视角

大学科研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事项:①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应注重培养、引进和稳定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和促进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成长,培养和造就一批团结协作和高效精干的高水平优秀科学家研究团队。大学学科团队是大学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力量,是大学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应着力打造具备“清晰的目标”、“高效的领导”、“高素质的成员”、“团队结构合理”、“合作创新氛围”、“组织支持”的高绩效学科团队。[9]②经费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的基本过程包括经费预算、支出与监管、决算与评估。根据目前高等院校科研工作的特点,本着促进高等院校科研工作高效运行的原则,可建立由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支出调整审核管理、项目结题决算管理及日常支出监督等内容的项目组、学院、学校三个层次、多结构的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③③条件建设。既包括研究经费、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场所等方面的“硬”条件建设,也包括倡导热爱科学、淡泊名利,鼓励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弘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不同学科、不同学术思想、不同学派间交流的有利于创新的“软”条件建设。④课题管理。课题制是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在课题/项目申报阶段,应做好课题申报组织工作,提高项目的中标率;在课题立项初始阶段,应及时下达通知,签订合同,抓好项目启动前的安排工作;在项目中期管理阶段,应做好经费管理和中期执行检查;在项目后期管理阶段,应做好结题申报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科技管理人员,在注重课题常规管理的同时,更需结合课题制管理的特点,加强课题实施过程管理,特别重视经费预算、合同约定、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中涉及的财务、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努力扩大知识面,提高管理水平,最终以科学的组织管理、全额预算管理、有效的财务监督三要素贯穿于课题制管理全过程,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保障课题制的高效实施。[10]⑤成果管理。科研成果包括论文、专著、报告、方案等文字性成果和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实物性成果。科研成果管理就是对成果的登记、鉴定、评审、认可,统计、分析、评定、奖励,宣传、推广、应用,立卷、申报、查询,等等。大学可借助现代媒体技术,采用分层结构化设计思想,设计包括科研成果交流信息库、课题组信息库、课题经费信息库、统计信息库、用户信息库、结题项目信息库、成果目录信息库、引文查询信息库等。其中科研成果交流信息库可包括公告板、科研动态、记事簿,可提供课题组之间信息、课题成员之间信息、课题经费信息、用户信息、成果信息、结题信息等“库对库”实时动态交互的逻辑功能。[11]

四、大学科研管理的原则

所谓科研管理原则,就是为了把握规律,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而根据大学科学研究的特点、目标、任务、内容提出来的,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除应遵循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原则以及科学技术管理的一般原则[12]——如系统原则、封闭原则、反馈原则、整分原则、能级原则、弹性原则、动力原则、创新原则、协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以外,大学科研管理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服务原则

科研管理的服务原则主要是指,管理人员在身份上应确立服务者角色。“大学的科研管理重在引导,它不是严格要求科研人员必须去做什么,怎样做,而是引导科研人员应该去做什么,怎样做。”[13]实质上,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实现从指挥者的规范、支配、控制职能转向服务者的协调、沟通、引导职能。

“管理者最好跟着哲学家走,管理者最好绕着哲学教授的课题转,这事实上是一种高明。”[14]科研活动的特点,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意识。恩格斯说,要“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谁最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亲力亲为者。科研人员所具有的自觉性较高、自尊心较强、自由意识突出的特点,也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意识。树立服务理念,确立服务角色,既是对科研规律的尊重,又是对科研人员个性的尊重。“管理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尤其适合大学科研管理。大学科研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面向科研工作第一线,为科研工作服务,尤其是为科研人员服务,要积极解决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后顾之忧,保证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科研工作。”[15]基于此,作为“服务者”的大学科研管理者的思维,就不能是支配式、控制式的,而应当是对话式、交流式的,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使科研人员充分了解学校的科学研究方向,充分理解学校的科研发展目标,并将学校的科研方向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将学校的科研发展目标同个人的发展目标一致起来,从而取得管理的最佳效果,实现管理的最终目的。

2.人本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主体永远是人,任何社会活动都是人所进行的活动;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是一切社会活动的真正核心和动力。科研管理的人本原则就是强调以科研人员为本位、为核心。为此,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改变“见物不见人”的传统观念和单纯强调“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在科研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核心,作为制定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16]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以为教师、科研人员服务为宗旨,把教师和科研人员置于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确定其主导地位,充分关注教师,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通过管理活动来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其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努力营造能够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和氛围。

3.自主原则

科研管理的自主原则就是要尊重科研自由性规律:对于科学研究本身来讲,研究者个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应得到自由的发挥,应不受经济、政治和行政等外部诸多因素的干预,这是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性研究能取得重大突破、发现的基本保证。[17]

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科学研究的卓有成效。在设定明确目标的计划研究外,应鼓励自由探索,特别是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由于探索性强,结果一般难以事先预见”,“除可以明确总体研究方向外,常常难以事先设定具体的研究目标、难以事先规定进度或强求完成的日期。因此,我们必须鼓励自由探索。”科学发展史已经多次证明,众多重大突破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2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人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自由探索而获奖的。[18]

4.宽松原则

科研是一种智力性、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这与科研人员个体的性格、潜能、兴趣等都息息相关。科研最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无法预料、无法控制,因而政策需要尽可能富于弹性,可以侧重引导、倡导,而不可压抑、限制,应给想象不到的事情留下空间[19]——这就是科研管理的宽松原则。

宽松原则要求尊重个性。科研方法有时不能不具有试探性,以确定的方法获得与预期一样的结果,在成功的范例中实际上是罕见的。在困难的时候,坚毅、沉着、果敢、献身等良好品质非常重要,但有时又很难将其与固执、盲目、蛮干、自由化等贬义品质截然区分。这时,研究的组织者、管理者或领导者应给予有关人员以充分的信任和理解。[20]宽松原则,要求实行柔性管理,综合运用法、理、情,采用非强制方式,把外在组织的意志变为内心自觉行动。宽松原则,要求不能急功近利,因为科学研究特别是某些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宽松原则,还应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倡导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营造有利于原始性创新的文化环境;鼓励学术民主,倡导创新文化,保障不同学术观点的公开发表和充分讨论。

5.分类原则

科研管理的分类原则是指,应根据不同的科学/学科门类,采取各自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是在学科性质上和研究内容、方式、方法上有较大区别的科学/学科门类。实际上,即使在自然科学内部,科学与技术两者虽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明显区别——科学的目的是认识自然,技术则侧重于利用对自然的认识去改造自然,不能“以领导技术的方法领导科学”。[21]科学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必定是尊重学科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管理,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自然科学既适用于一些统一的管理政策、原则、方法、内容和措施,也分别有着自己特殊的管理特点。只有注意到这些特殊和差别,才有助于在各学科间建立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的科研管理机制,才有助于克服学科歧视和学科失调现象。

这里以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差异为例说明这一点。人文学科在研究内容方面的开放性、多元性、个体性、主观性特征,决定了其难以形成恒定的统一指标体系,人文学科从来就没有大家公认的评价指标。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对其的评价主要是价值评价、审美评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学术性、创新性,这与以经世致用为评价标准的社会科学显然不同。人文学科研究的长期性、艰巨性特点,要求在科研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鼓励人文学科研究者扎稳基础,确立长远的学科规划、学科基础建设与发展目标;注意引导和营造持之以恒、严谨求实、和谐宽松的学术环境,切忌浮夸、浮躁和急于求成,避免“短平快”、“立竿见影”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导向。[22]

6.创新原则

科研管理的创新原则是指,大学科研管理的观念、机制、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应时而变。这要求科研管理者在思想上确立创新意识,以这种创新意识为指导,在大学科研工作中不断探索,以不同于以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管理创新是实现知识、技术创新的“促进剂”,大学科研管理须在指导思想、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工作部署、考核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创新原则要求实施动态管理。“大学科研管理者要随时掌握动态,根据不同的科研任务、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以及变化的情况,对人员、设备、经费和情报资料等适时地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使之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以求得最高的科研工作效率。”[23]

创新原则还要求大学科研管理人员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不能忽视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要善于研究。实践证明,能动的学习型管理是新时期科研管理创新所必需的,只有加强管理者自身的学习,提高对自身工作意义的认识,同时又掌握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信息、先进高效的方法,才有可能在科研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

【注释】

[1]胡建华.大学科学研究的性质、地位、作用之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 (5) :31.

[2]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87-188.

[3]德国科学委员会.德国高等学校90年代发展展望[A].吕达,等.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德国、法国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2.

[4]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81,189,100.

[5]郑晓齐,王绽蕊.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2-109.

[6]纪延光,韩之俊.基于课题制的科研项目沟通管理研究[J].软科学,2003 (5):66.

[7]陈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改革的探讨[J].经济师,2010 (9):107.

[8]杨力.论20世纪西方高校科研管理对中国高校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 (3):137.

[9]刘惠琴.高校团队创新绩效评估:模型与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6-97.

[10]华琳,李栩辉.基于课题制的科技管理探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 (6) :130.

[11]钱智勇.高校科研成果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2004(7):160.

[12]何跃,徐小钦.现代科技与科技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274-276.

[13]杨力.高校科研管理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9.

[14]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03.

[15]杨力.高校科研管理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20.

[16]杨力.高校科研管理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65-6 6.

[17]吴岩.中国大学科技体制改革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103.

[18]邹承鲁.我国科学在自主创新方面为何举步维艰[N].科学时报,2006-06-16.

[19]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01.

[20]杜作润,高烽煜.大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32-433.

[21]邹承鲁.我国科学在自主创新方面为何举步维艰[N].科学时报,2006-06-16.

[22]孙晶.人文科学科研管理特点浅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1):38-40.

[23]肖玉梅.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