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竞争优势的层次体系及构建

大学竞争优势的层次体系及构建

时间:2022-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就大学竞争优势的层次性这一特征作重点论述。因此,知识和人才是大学竞争优势的最终体现。

在大学竞争优势的层次体系中,“愿景与战略”作为竞争优势形成的导向,处在上层;“理念与文化”、“资源与能力”、“知识与人才”则处在下层即执行层,起着支撑和保证上层的作用。

在执行层内部又分为三个层次——深层、中层和表层。“理念与文化”作为大学竞争优势形成的灵魂和源泉处于深层,“资源与能力”作为大学竞争优势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处于中层,“知识与人才”作为大学竞争优势形成的外在体现处于表层。其中,中层为表层起着支撑作用,深层则为中层和表层起着支撑作用。

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各所大学亟待思考和解决的严峻课题。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高等教育理论界相应产生了一些关于大学竞争的原因、特点、态势,大学竞争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培育措施,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为大学如何应对竞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指导。这里,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的观点对“大学竞争优势的构建”这一具体问题展开研究。

一、大学竞争优势的层次体系

随着大学竞争的日益激烈,竞争优势已成为大学立足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如何建立和维持大学竞争优势也已成为当前大学自身管理的核心内容。所谓“竞争优势”,就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组织在竞争中所处的一种态势,是组织拥有并为竞争对手所不可比拟的一种优越条件和地位。[1]大学竞争优势具有相对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其中,层次性是其重要特征。下面就大学竞争优势的层次性这一特征作重点论述。

从大学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看,大学竞争优势需要从“愿景与战略”、“理念与文化”、“资源与能力”、“知识与人才”等方面来构建。大学在每一方面都可挖掘潜力,形成独特而强劲的竞争力量,从而构筑起为竞争对手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和地位,即竞争优势。这样,基于“愿景与战略”、“理念与文化”、“资源与能力”、“知识与人才”形成的竞争优势就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大学竞争优势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基于四个方面形成的竞争优势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如图1-2所示)。

在大学竞争优势的层次体系中,“愿景与战略”作为竞争优势形成的导向,处在上层,即目标层,对其他三方面起着引领的作用;“理念与文化”、“资源与能力”、“知识与人才”则处在下层,即执行层,起着支撑和保证的作用。在执行层内部又分为三个层次——深层、中层和表层。“理念与文化”作为大学竞争优势形成的灵魂和源泉处在深层,“资源与能力”作为大学竞争优势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处在中层,“知识与人才”作为大学竞争优势形成的外在体现处在表层。其中,中层为表层起着支撑作用,深层则为中层和表层起着支撑作用。正是在各层之间所发生的这种引领与被引领、支撑与被支撑的相互作用下,大学整体的竞争优势才能得以构建,并在积极和及时的维护、更新下得以持续。

图1-2大学竞争优势层次体系

1.愿景与战略:大学竞争优势形成的导向

大学的愿景(vision)是大学希望在许多年后达到的某种状态,即大学未来的发展目标。大学是基于愿景来制定战略的。在愿景的指导下,大学在总体上勾画出最基本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从本质上规定着大学的战略过程。当整个大学系统运作起来并致力于实现大学愿景的时候,在合理目标的激励下,就能够创造出竞争优势。

2.理念与文化:大学竞争优势形成的源泉

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大学发展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大学办学的具体目标、任务、体制、机制、方法乃至校训、校歌、校旗、校徽、校园布局与建筑等则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延伸或受理念的无形制约。[2]大学的理念对于竞争优势的形成至关重要。“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很难创建一流大学。”[3]大学文化是指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反映“大学人”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反映了“大学人”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生活状态与独特的文化心态和风貌。其中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大学进一步前进的动力。[4]

3.资源与能力:大学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

上一节述及,大学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大学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支撑能力。战略管理理论认为,资源和能力都是组织长期战略管理的基础,它们包含物力、财力、人员、组织结构、技术、过程和关系等内部和外部、技术性和支撑性的资源和能力,它们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综合了组织的全部实力,从而形成了竞争优势构建的必备的前提和基础。

4.知识与人才:大学竞争优势形成的体现

大学承担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授知识、创造知识、保存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其产出集中表现为知识和人才。衡量一所大学的竞争实力,最终要看它为社会创造并应用了多少知识,教育和培养了多少人才。因此,知识和人才是大学竞争优势的最终体现。一所在同类大学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大学,总是在毕业生的素质、能力及其后来的成就、科研成果及社会贡献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大学竞争优势的构建

大学构建竞争优势,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上述四个层面来展开。

1.明确目标定位,制定战略规划

大学准确的目标定位是办好大学的基础,正是定位决定了大学的规格和模式,也决定了大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大学在选择目标定位时,既要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既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又应寻找特色、大胆突破。

在目标定位确定后,大学应围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应包含战略指导思想、具体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战略步骤等内容。大学的战略规划既是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产物和体现,又进一步反作用于当前,特别是未来的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起着强化和引领的作用,并指明资源积聚和能力培养的方向。大学战略规划应以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为核心,以创造知识和培育人才为最终目的。

2.树立大学理念,营造大学文化

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不仅决定她的今天,更决定她的明天。[5]“当代中国大学应该努力倡导和树立五种大学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开放兼容的认同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隆法明德的治校精神。”[6]

在大学理念确立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形成大学自身的主体风格来体现自身的本质内涵,以展现自身的独特优势。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让自由之风吹拂(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耶鲁大学的校训“真理和光明(Truth and Light)”、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既学会用脑,也学会动手(Mind and Hand) ”、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分别凝聚了各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风格,是对其特有主体风格的精辟论述。

3.积聚关键资源,培育核心能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大学的活力和发展水平。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史表明,人才资源是大学最重要的办学资源,是其一流地位赖以建立、维持、巩固的根基。国内外有远见的教育家都把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大学要赢得竞争的优势地位,必须对人才提出一流的素质要求:在业务素质方面要达到一流,教学人才应该有一流的教学水平,科研人才应该有一流的科研素质,管理人才应该有一流的管理能力,服务人才应该有一流的服务质量;在思想素质方面更要达到一流,特别是师德修养、奉献精神、团队意识、创新能力等。

大学要构建竞争优势,除了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外,更应寻求外部资源,利用外部优势。大学在利用好内部资源的同时,还应加大向社会开放的力度,挖掘和吸引外部资源为己所用,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促共建。

大学要构建竞争优势,应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创新是一个学校进步的灵魂,创新才能发展。大学应坚定“以创新促发展”的信念,要善于不断突破现有观念的束缚,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工作创新(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只有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大学在关键环节上形成的竞争优势才不会轻易被模仿,大学优势才能得以保持和更新。

大学要构建竞争优势,还应特别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建立学习型大学。大学如何使自己的全体员工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学习型大学应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高等学校。可通过培训、总结过去的经验、学习国内外优秀大学的成功经验、“干中学”、借用“外脑”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的学习能力。

4.创造先进知识,培养优秀人才

当代大学应该完全融入社会发展之中,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科技进步,引领文明进步,从而承担起社会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正是在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大学才得以积累经验,蓄积力量,逐步地构建起竞争优势。

大学竞争优势如何,最终反映在它的“产品”(创造的科研成果及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学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是大学是否具备竞争优势的最有说服力的评判标准。因此,如何更有效率地生产以及如何生产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就成为大学竞争的焦点。

为此,大学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致力于传授知识、创造知识、保存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特别是创造新知识,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典型实例:哈佛大学

建于1636年、比美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建立几乎还要早一个半世纪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好的大学,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美国大学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其创新精神、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都名列美国各大学前茅,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进行的权威的全美大学综合排名榜上经常排名第一。

1.哈佛大学的“愿景与战略”

从单纯培养教士到同时也为世俗社会培养政治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官员和专业人才,从仿照传统的英国大学模式到改造成新型的美国大学[7],在其300多年的历史中,哈佛大学的使命和追求始终未中断,即追求真理,培养精英,致力于追求优质的、最高标准的学术质量,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事业的领导者,致力于文学艺术、科学和专业知识的发达与进步。学校发展战略则始终坚持大学的“社会性”(培养属于上层社会的政治、工商和专业等方面的社会精英)和“教育性”(以保存和推进知识为重任),始终遵循“3A”原则,即“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Academic freedom, Academic autonomy, Academic neutrality) 。从1869年出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化学家艾略特宣布“我们要在这里稳步建立一所最伟大的大学”起,这一宏伟目标就始终引领着哈佛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2.哈佛大学的“理念与文化”

哈佛大学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寻求真理,大学是知识的仓库,是真理的寻求者。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就充分体现了哈佛的大学理念——求是崇真,它准确地概括了“哈佛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强调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质、操行、品德、治学方面都应走近真理,力争在事业和品行两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8]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的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使其竞争对手不得不发出“哈佛就是哈佛”的由衷而无奈的赞叹。

3.哈佛大学的“资源与能力”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明确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她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在哈佛的办学历史中,曾聚集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学者,诸如西·斯·皮尔斯、威廉·詹姆斯、乔治·帕尔默、乔治·桑塔娜、乔赛亚·罗伊斯以及英国著名学者罗素等。世界一流学者之所以汇集于哈佛,缘于哈佛各学院、各中心和系科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可在全世界范围内根据自己的需要招聘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保证招聘到世界上最好的学者,哈佛大学每年都有一批联络员或顾问散布在世界各地进行调查分析,将各个学科领域最好的学者推荐给校方。在教师的升迁方面,实施“非升即走”政策,而筛选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术价值,即看教师是否具有学术创造力和是否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从而保证了哈佛大学的教授都是杰出的学者,都是本专业或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哈佛大学不仅拥有卓越的人力资源,还拥有丰富的物力资源。哈佛大学规模庞大,资产超群,富可敌国。它不仅是一所世界著名的顶尖级私立高等学府,还是一个拥有巨大资产的产业集团。它拥有获得各种经费、收入的多种手段:高额学费、研究经费、校友及社会捐款、营利性收入等。在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效果方面,哈佛大学在全美各大学中也名列前茅,因此哈佛大学被称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学”。

4.哈佛大学的“知识与人才”

三百多年间,哈佛大学卓越的优势地位得益于其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更得益于科学的、系统的人才培养体制。哈佛大学以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带动教学和人才培养是一大特色。在哈佛大学的某些学院,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占教职工的50%以上,他们不承担教学任务。只有在这些研究人员写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后才有资格教课,成为教学人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使新的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进入课堂。

注重创新教育是哈佛大学人才培养的又一大特色。哈佛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课程内容提出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哈佛商学院MBA主课的个案分析,就是将各个企业的情况分别编成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就如何制定或改进该企业的经营战略、日常管理及营销策略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所做的只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和扬弃综合。

广泛的学术交流也是哈佛大学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哈佛大学每年都接受数百名由美国的基金会或外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资助的访问学者,这些访问学者在哈佛各学院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参加有关学术活动,有的还担任客座教授,这不仅推动了国际学术交流,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双向途径。

综上所述,大学的综合竞争优势是由“愿景与战略”、“理念与文化”、“资源与能力”、“知识与人才”四个层面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诸多具体优势有机构成的。哪所大学能在既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在大学理念和文化、资源和能力的支撑下,更快更好地创造更多先进知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哪所大学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

(原载于《现代大学教育》, 2006年第1期)

【注释】

[1]卢馨.构建竞争优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40.

[2]蓝劲松,高顺.论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其操作[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 (5):81.

[3]蔡克勇.创建一流大学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3 (11):33.

[4]刘鸿.大学文化精神及其涵蕴 [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76.

[5]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4 (1):10.

[6]张文显.把握核心要素凝练当代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 (1):13.

[7]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26-29.

[8]吴崇恕.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33-2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