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竞争优势理论体系结构

竞争优势理论体系结构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优势成为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竞争优势的内生论从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内生论主要包括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Porter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了企业应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法,但这一理论过分强调了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忽视了企业内在因素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优势成为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目前,这一理论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竞争优势的外生论与竞争优势的内生论。竞争优势的外生论从外部市场、产业环境出发,研究企业定位和企业竞争优势,以Michael Porter教授为代表。竞争优势的内生论从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内生论主要包括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见下图1-3。

图1-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体系结构[6]

(1)结构学派与竞争战略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产业内存在的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政府的保护与限制等方面决定了企业的获利水平,不同的市场结构使得个别企业获得超额了利润。美国哈佛大学的梅森和贝恩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梅森—贝恩)分析范式:既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一范式认为企业间绩效的差异是由存在于企业之外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所决定的,由此推论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外生的。

Porter 教授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对竞争优势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其竞争战略理论就是建立在SCP范式上。他认为竞争战略的目的就是在某一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产业选择和竞争地位是竞争战略的两个中心问题。产业选择问题即如何选择一个能长期盈利的产业;竞争地位问题即是如何在一个选定的产业内取得企业的优势竞争地位。因此,制定竞争战略应从产业分析开始,进行市场定位。Porter教授构建了产业竞争的“五力模型”,并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研究企业如何通过成本领先战略或差异化战略来获得竞争优势。Porter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了企业应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法,但这一理论过分强调了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忽视了企业内在因素的影响。它难以解释既然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外部因素所决定的,那么为什么企业在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同一市场条件下,有的持续成长,有的快速倒闭呢?

(2)资源基础理论

最早关注资源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学者是Penrose(1959),他在其著作《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抛出了竞争优势内生论,提出了“资源——能力——成长”的分析范式。这一理论革命性的把“资源”与“能力”区分开来,认为与企业的外部条件相比,企业的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持续成长更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成长的源泉是企业的能力,而能力是来源于企业的资源。Wernerfelt (1984)发表了《企业资源学说》,他认为企业内部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等自身条件较之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是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Barney(1991)在Penrose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把企业看作是异质性资源的组合,认为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关键资源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Barney看来,资源在企业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不能完全流动,企业所拥有资源的特性决定企业应该进入哪个市场、最终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竞争优势以及这种竞争优势能够持续多久。

资源基础理论基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禀赋来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突破了竞争优势外生论。但它把形成竞争优势的所有因素都归纳到一个资源概念,这使得资源的概念无限扩大。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引起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竞争的方式和手段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源基础观因忽略了市场和技术手段的动态变化对企业竞争的影响而饱受质疑。实践中有许多企业拥有了雄厚的资源但却没有获得竞争优势,不少企业缺乏资源但却依然获得了竞争优势,这是资源基础理论难以解释的。Priem和Butler(2001)认为企业单靠资源无法维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升能力并用好资源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能力观因注意到了企业资源的演化特性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如Teece等,1997;Zahra和George,2002)。

(3)能力基础理论

核心能力论。20世纪90年代,Prahalad和Hamel为主要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企业能力观,他们认为能力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是企业决策和创新的源泉。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有价值、稀缺的、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Prahalad和Hamel,1990)。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依靠不断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通过企业的生产活动和流程展现出来。企业依靠核心能力制造出核心产品,依靠核心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核心能力不是企业所有的能力,也不是单指某一项技术,而是特指对企业最具重要作用的部分能力组合。核心能力往往与知识、经验、学习能力等无形资产相关,可以较长时间保持。核心能力自身的特征决定了企业能力具有强烈的惯性,惯性产生了核心能力的刚性。核心能力的刚性使得企业已形成的核心能力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很难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做出重大的变革,快速反应,及时调整核心能力,以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论。由于环境的动态变化,对企业来说,某一时点形成的核心能力不能长期维持。Teece等(1997)在资源基础观和核心能力观的启发下提出了动态能力观。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Integrate)、建立(Build)、重构(Reconfigure)企业内外部能力(Competences)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具备较强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及时洞察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它们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克服核心能力刚性。Subba Narasimha(2001)提出了基于动态能力“知识创新论”的竞争优势概念。他认为动态能力具有产生多样化业务知识的特性,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动态变化来进行研发、产品与服务创新,夯实其竞争优势基础。从本质上讲,动态能力表现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状态,在动态复杂竞争环境中,能力持续不断地培养、开发、运用、维护和扬弃,通过不断的创新而获得一连串短暂的竞争优势,从而从整体上体现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也有学者对动态能力提出质疑,如Helfat&Pereraf(2003)认为企业能力自身能够适应变化,不需要“动态能力”作为中介。

(4)知识基础理论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把知识看作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是促进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Barney (1991)认为,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独特资源”正是企业所拥有的难以交易和模仿的知识。知识基础理论发展了资源基础理论和能力基础理论,正成为新时代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视角去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因此,擅于利用和创造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为此,企业不仅要从增进当前的知识效用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通过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活动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来争取企业的竞争优势。

[1]赵春艳.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及转化机制研究.P25

[2]孙健.大学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及提升研究.

[3] 杨波.新创企业知识·能力·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P66

[4]游达明.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竞争优势构建理论与方法研究.P45

[5]郑磊.对外直接投资_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研究P45

[6]杨波.新创企业知识_能力_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_P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