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美经济全面复苏和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快速发展

拉美经济全面复苏和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快速发展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8-1近7年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增长走势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总之,2004年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有利形势,是拉美经济进一步全面复苏的关键因素。

13.拉美经济全面复苏和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快速发展

卢国正(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一、近年拉美经济持续复苏

(一)增长势头令人满意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在经历“失去的五年”后,于2002年首季跌入谷底,之后开始逐步复苏,到2003年下半年呈现全面复苏态势。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继续保持了经济复苏的良好势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5%,人均GDP增长率为4%。GDP增长率不仅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纪录,也超过198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人均GDP增长率与1997年相比,高3个百分点(见图8-1)。

从2004年全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看,除海地出现负增长外,其他所有国家经济均呈正增长。表现突出的是南美的几个国家,委内瑞拉增长率最高,达18%;其次是乌拉圭,增长12%;阿根廷经济继2003年增长8.7%后,再增长8.2%;厄瓜多尔经济增长6.3%;巴西和智利的经济形势也不错,增幅分别为5.2%和5.8%。这种现象说明,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在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后,经济正加快复苏,其增长幅度大多超过全地区的平均增长水平。拉美6个最大的经济体的增长率均超过3%,这是近20年来的第二次(见表8-1)。

img5

图8-1 近7年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增长走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表8-1 2003—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发展趋势(同比:%)

img6

续 表

img7

续 表

img8

a为预计数,b为预测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二)外部有利环境拉动拉美经济持续复苏

世界经济形势自2003年下半年起才开始好转,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部分国家经济在2003年上半年就开始走出低谷,当年下半年拉美地区经济全面复苏。出口仍然是需求最具活力的因素,消费(特别是私人消费)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是,固定资本形成总值没有变化;投资总额只占GDP的17.9%,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

2003年,拉美一些国家货币贬值,这对其出口商品的生产有利。降低利率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促进了拉美地区内部的经济活动。拉美国家某些部门有闲置的设备,使这些国家有条件利用国际市场需求扩大的有利形势。

2004年,预计全球GDP增长率接近4%(2003年为2.7%),国际贸易增长率达9%(2003年为5.8%)。有利的外部环境使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发生以下变化:风险溢价减少,该风险溢价曾在2002年9至10月达到最高点;原油和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回升;旅游业恢复;对美国和其他市场的原油出口增加。

从图8-2可看出,世界经济在2001年跌到谷底后,从2003年开始持续回升,这给拉美和加勒比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img9

图8-2 近10年世界经济发展走势(同比增长:%)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和2003年一样,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仍然是美国和中国。中国已成为亚洲地区强大的发动机,它不仅带动了日本和其他亚洲大国和地区的出口,而且也使拉美一些国家受益。2003—2004年间,世界经济的恢复反映了美国和中国等国对拉美一些国家原材料的巨大需求,对拉美许多国家,特别是南美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2004年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有利形势,是拉美经济进一步全面复苏的关键因素。

(三)财政金融政策发挥积极作用

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资本净流入出现大幅度下降。这种前所未有的情况,使风险溢价减少,又使资本的净流出同地区金融需求增长相一致。这说明,拉美各国采取的更严格的财政金融措施及更具竞争性的汇率政策,在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自1953年以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经常账户一直是赤字。但是,2003年情况出现了变化,当年首次出现56亿美元的盈余,相当于地区GDP的0.3%。2003年,拉美地区经常账户中资本和金融账户有51亿美元的盈余,补偿性融资有188亿美元盈余,使外汇储备达到296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7%。外汇储备的增加,使拉美一些国家的外汇市场得到稳定。

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经常账户的收支盈余相当于GDP的1.1%。其中贸易顺差和劳工汇款共1021.5亿美元,扣除服务贸易和收入平衡的逆差,尚有盈余219.5亿美元。这些盈余主要用于增加本地区的外汇储备(91.27亿美元,占GDP的0.5%)和偿还外债本息(约合GDP的0.8%)(见图8-3)。

img10

图8-3 近20年拉美和加勒比经常账户/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2003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净流入的资本有所恢复,约占GDP的1.4%;2004年资本流入可望达到GDP的1.8%,而资本的流出为143.76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曾连续4年下降,失去了过去的活力。2003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增加,达292亿美元,但远低于1990—2002年间年均390亿美元的水平。2004年全地区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将升至34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8%。

2004年头7个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共发行债券175.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5%,其中31%由本地区的新兴工业国家发行。值得注意的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债券市场虽然被中欧和东欧等新兴市场夺走了一些地盘,但一些拉美国家开始用本币投资长期证券交易,美洲银行也首次用拉美货币投资债券。

随着世界金融市场的好转,2003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外部融资的平均费用从12.7%减少到9.9%,已恢复到1997年上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2004年第一季度外部融资费用进一步降到9.4%,但第二季度因风险溢价增加和债券收益提高,外部融资费用又回升了一个百分点。

面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普遍居高的公共债务和短期融资,各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压缩开支,减少赤字。2003年全地区的财政收支明显好转,这一趋势在2004年得到继续保持。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各国中央政府累计的加权平均初级盈余达GDP的2%(2003年为1.8%);而总赤字(包括债息)在GDP中的占比则从上年的1.2%降至1%。

(四)经济复苏基础仍很脆弱

20世纪最后几十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人均GDP增长速度缓慢而不稳定,资本流动不稳定,贸易条件持续波动,经济发展政策不断改变。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表现出的不同趋势产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另外,各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也多种多样。在最近的三四十年间,有的拉美国家经济繁荣持续了近十年,有的国家发生的经济停滞或衰退持续了一段时期。

1980年以来,拉美地区资本形成总值下降,平均达到GDP增长下降的近1/3。在1980—2002年间,大部分拉美国家采取应付财政危机的调整措施,不断压缩公共投资,使其比私人投资更不稳定。因而,大部分拉美国家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没有增加,或者没有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拉美地区“持续的增长”和“长时间的衰退”使生产要素更具多变性,它们有时促进了经济增长,有时又抑制了经济增长,或者使一些国家的经济进入相当长时间的螺旋形负增长。无论在实行进口替代的70年代,还是在实行市场导向的90年代,经济增长也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持续增长。当然,出现长时间经济衰退的国家,其生活质量会严重受损,贫困也大量增加。阿根廷最近一次金融危机就是明显的例子。

贫困、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是长期困扰拉美国家的主要问题。2004年本地区的通货膨胀率连续两年下降,平均为7.6%; 2003年为8.5%,2002年曾高达12.1%。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劳工形势从1998年起开始恶化,2003年地区经济开始好转,创造了就业机会,对劳工市场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由于经济复苏缓慢,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失业率仍然很高。实际就业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失业率仍高达10.7%。平均实际工资降低了4.4%。

2004年上半年,劳工市场继续保持不一致的态势,其中有些国家宣布失业率在经历近年严重的危机后出现下降。工资的形势也差不多,有些国家的工资在2003年大幅度下降,但2004年头几个月有所好转。预计全地区的失业率为10%,就业率达到52.8%(见图8-4)。

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贫困率虽比上年的44.3%有所下降,但仍高达42.9%。

img11

图8-4 1990—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就业和失业走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因此,从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来看,拉美经济的复苏基础仍是十分脆弱的。

(五)贸易条件明显改善,顺差持续增长

1998—2002年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贸易条件[1]受到很大影响,不包括石油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累计下降14.8%,包括石油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累计共下降了3.4%。2003年该地区的贸易条件出现有限的好转,产油国的贸易条件增长了2.5%,其他国家增长0.5%。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贸易条件继续好转,预计增长5.6%(见图8-5)。

img12

图8-5 拉美和加勒比非石油初级产品价格指数走势a(1995年=100)

a.名义价格,按1995年拉美不包括石油的初级产品出口加权平均价格计算

b.2004年第3季度价格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中,非石油生产国经济受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的负面影响很大,但智利和秘鲁等少数国家却因其出口的金属矿产品价格上涨而抵消了油价的负面影响。

2002年年中开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贸易出现顺差,2003年出口贸易仍超过进口贸易,出口的增幅达8.2%,而进口的增幅为3.2%。大多数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和安第斯共同体国家以及智利的出口都有增加,多数国家的出口不仅价格有提高,而且数量也有增加。

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出口金额比上年增长22.4%,出口量增长10.8%,出口价格上涨10.5%;进口金额增长19.8%,进口量增长10.8%,进口价格上涨4.7%。

全年进出口贸易额高达8600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占GDP的44%,比上年增长21.2%。在进出口贸易平衡方面,自2002年出现200亿美元顺差以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连续3年贸易顺差,2004年达到618.75亿美元,占GDP的3.2%。

(六)2005年经济将持续增长

鉴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各国经济已连续两年保持健康良好的增长态势,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预测,2005年全地区经济将进入第3个增长的年头。所有国家(包括2004年经济负增长的海地)的经济将保持正增长,但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04年的5.5%放慢到4%;人均GDP增长率可达2.5%(参见表8-1)。

做出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担心美国经济增长可能出现放慢和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可能带来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其次,还担心中国、日本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加强等因素。另外,如果拉美各国2005年的利率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和贸易条件恶化,也将影响到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从具体国别来看,2005年智利和乌拉圭的经济增长将最高,分别为6%;其次是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分别为5%;再次是巴拿马,为4.5%。巴西、玻利维亚、古巴和洪都拉斯等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地区平均水平,即4%;其余国家的增长率均低于地区平均水平,其中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和萨尔瓦多经济增速最低,为2%。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在短期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保持正确的金融政策和保护财政清偿能力。此外,拉美各国还面临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和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的问题;南美等国应力争在中期减少对低附加值天然资源的依赖,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包括墨西哥应改善单纯依靠低工资出口的地位,积极面对亚洲国家越来越大的竞争。

二、拉美对外贸易发展顺利

20世纪9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虽然经历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对外贸易整体发展相当顺利,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本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出口产品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

(一)拉美对外贸易的特点

1.增长速度普遍加快。20世纪最后20年间,拉美国家经济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80年代由于爆发债务危机,经济一直停滞不前,被称为“失去的十年”;90年代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但受到墨西哥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只能算是喜忧参半。80年代,拉美国家的对外贸易受经济停滞和“进口替代”政策的影响,发展速度较慢;但到90年代以后,发展相当顺利,增长速度很快,而且出口产品的结构趋于优化(见表8-2)。

表8-2 2001—2003年拉美对外贸易统计(亿美元)

img13

续 表

img14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总的来看,在这一时期内,拉美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经历了由缓转快的过程。80年代,拉美国家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4%,进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2%,基本上与拉美国家经济的低速增长(年均仅增1.2%)持平。90年代,拉美出口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8.4%,出口值达8.9%;进口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7%,进口值达11.6%,均大大高于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7%的速度。同其他地区相比,仅低于中国和亚洲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长速度。

2.出口商品结构趋于优化。长期以来,拉美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极不合理,初级产品占绝大部分。80年代初,拉美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高达82%。之后,制成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初级产品出口逐年下降,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到2000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降到42%,制成品出口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8%(见表83)。

表8-3 拉美出口产品构成变化(占当年出口总额的%)

img15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拉美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如下显著的变化:

第一,制成品比重逐年稳步提高。

80年代初期,拉美国家制成品出口比重没有达到25%,但到80年代后期,已超过30%,至1994年制成品出口比重突破50%,到1999年已接近60%。

同期,拉美国家十大出口商品中,制成品所占分量也越来越重。80年代,拉美国家十大出口商品还是清一色的初级产品,直到1990年小轿车才跻身于十大出口商品之列,掀开了制成品出口的新篇章。1993年至1999年间,制成品出口稳坐十大出口商品中的5把交椅。2000年十大出口商品中,制成品占了6种,金额占拉美国家出口总额的15.3%,接近当年十大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金额。

第二,品种趋于多样化。

90年代以前,拉美国家出口商品比较单一,少数出口商品的比重较大。其中,原油及其制品的出口最甚。1980年,拉美国家原油及其制品的出口比重高达38.7%,占该地区出口总额的1/3。从90年代起,原油及其制品的出口比重开始明显下降,到2000年已降到16.1%。

另外,拉美国家每年十大出口商品所占比重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多样化。1980年,拉美十大出口商品占当年出口总值的58.4%;1990年下降到43%;1993年以后进一步下降到30%左右。如表8-4所示,表明拉美国家出口商品已明显趋于多样化。

表8-4 拉美主要的出口产品(占拉美当年出口总额的%)

img16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3.在经济中的比重稳定提高。从拉美国家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即外贸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看,20世纪90年代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见表8-5)。8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对外贸易保持在30%以下的水平,由于受债务危机的影响,80年代中期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比初期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后期同初期相比仅提高了3.3个百分点。但整个9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呈直线上升的态势,90年代末期比初期提高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8个百分点。

表8-5 拉美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img17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25国中有23个国家主要依赖于初级产品出口,只有两个无足轻重的国家的制成品出口比重超过了50%。当时,有13个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比重超过或接近50%。

拉美国家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90年代外部、内部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出现的有利条件。

90年代,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乌拉圭回合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为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而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90年代伊始便进入它战后历时最长的一次经济增长期。这种外部的大环境,无疑为拉美国家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内部看,拉美国家经过痛苦的“失去的十年”后,墨西哥、阿根廷等几个主要“老大难”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安排下,找到了缓解各自国家经济危机的办法,经济形势出现了转机,财政明显好转,高通货膨胀得到根本控制,投资环境改善,外资流入增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不少拉美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结构改革,放宽了对进出口贸易的管制,大幅度降低了关税。这是90年代拉美国家对外贸易得以高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拉美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事实,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该地区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从拉丁美洲整个地区来看,虽然各国的经济政策都程度不等地接受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主张,但并未形成一种通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就在拉美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进口替代政策业已退出历史舞台。

鉴于拉美多数国家积极响应美国提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拉美国家对外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国际贸易的内外条件可望继续得到改善。由于拉美各国的失业问题严重,某些行业面临国外同行的竞争压力增大,拉美国家同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也有可能更加频繁和复杂。但这种摩擦看来不会形成拉美对外经贸关系的主流,也不可能阻挡中国等亚洲国家同拉美贸易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4.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与距离成反比。拉美国家进出口贸易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与相关国家同美国的地理距离成反比。详情见表8-6。

表8-6 2001年拉美同美国的贸易关系

img18

续 表

img19

a.加勒比地区: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以及加勒比国家

b.安第斯共同体: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

c.南锥体地区:阿根廷、巴西、智利、巴拉圭和乌拉圭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世界银行《发展指数》,泛美开发银行。

(二)拉美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1.新世纪之初拉美贸易面临困境。拉美的对外贸易从1998年开始出现新一轮的衰退,到2001年情况到了低点:出口额下降4%,进口额下降2.4%。拉美的进口和出口在同一年里出现下降,这种情况是自1985年以来第一次发生(见图8-6)。

img20

图8-6 2000—2002年拉美进出口贸易增减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当然,拉美对外贸易出现的问题同全球的经济贸易形势是一致的。2001年,世界贸易量和贸易额分别出现1.5%和4.1%的负增长,而同年世界经济增长了1.5%。这种情况是20年来的第一次。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增长率均比经济增长率高,特别是2000年,前者几乎是后者的3倍。

拉美对外贸易发生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其出口价格下降。2001年,拉美出口产品的单位价格下降了6%,而出口量只增加了2.2%。出口单价下降最厉害的是南美石油出口国,这使它们的出口额下降了近15%。

2001年,南美国家中,只有阿根廷、巴拉圭和秘鲁的出口呈正增长,但这三个国家是靠增加出口量实现出口额增长的。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虽然增加了出口量,但出口额仍呈负增长,只有洪都拉斯和巴拿马例外。加勒比地区的出口额下降了4.9%,超过了拉美其他国家,其中,加勒比共同体(CARICOM)成员国的出口额下降了5.3%,超过其他加勒比国家;而东加勒比国家组织(OECO)的成员出口额下降幅度最大,达14.5%。

由于出口收入的减少,拉美不少国家被迫缩减了它们的进口。在南美国家中,只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的进口额呈正增长,与此同时,阿根廷、玻利维亚和乌拉圭的进口大幅度下降。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的进口额和进口单价都下降,其他中美洲国家虽然增加了进口量,但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下降,这些国家的进口额仍呈下降。对于整个地区和拉美大多数国家来说,2001年出口和进口价格同时下降趋势,使得其贸易条件有所改善。

从商品来看,2001年全球矿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很大,虽然出口量增加了1.5%,但出口金额反而降低了8%。拉美的矿产品出口除石油外也有明显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全球下降了4.5%,而信息工业产品下降幅度最大,达12.2%,其中北美地区下降20.1%,亚洲下降13%。拉美的制成品出口下降了4%,但如果不包括墨西哥,则下降了5.5%。这说明墨西哥在拉美出口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也说明拉美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更大了。

全球初级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一些,主要是北美和欧洲国家受到的影响较大,而拉美初级产品出口增长了1.6%,如果不包括墨西哥(出口下降了7.5%),则增长了3%。同年,拉美的食糖、香蕉、肉、牛皮、鱼粉、可可、小麦和玉米等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而咖啡、棉花、羊毛和纸浆等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见表8-7)。

表8-7 拉美初级产品价格变动情况

img21

a.1—10月的数据  b.包括石油价格  c.不包括石油价格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银行、石油输出国组织

2.近年拉美贸易条件明显改善。近两年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反弹,拉美国家贸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第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反弹。

1998—2002年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剧烈下跌,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贸易条件产生很大影响,不包括石油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累计下降14.8%,包括石油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累计下降3.4%。2003年全地区贸易条件出现1.3%的好转(产油国的贸易条件增长了2.5%,其他国家增长0.5%);2004年贸易条件继续好转,预计增长5.6%,其中出口价格上涨10.5%,进口价格上涨4.7%。

由于中国从拉美国家进口大增,一些初级产品价格迅速攀升,使南美国家深受其益。初级产品价格攀升有利于拉美贸易条件的改善,并拉动了进出口贸易。原油价格上涨约占贸易条件好转拉动力的一半。但是,这种形势只对石油生产国有利,而中美洲和加勒比有些国家不仅没有享受到好处,对外部门情况反而恶化。

贸易条件改善最大的国家有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等,贸易条件没有好转的国家有中美洲多数国家和部分加勒比国家。

拉美初级产品价格在2003年初还处于很低的水平,从当年下半年起到2004年4月,经历了一个急剧上涨的过程。其后,价格又开始回落。2004年4—10月,拉美初级产品价格回落了5.4%。

2004年头10个月,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包括石油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上涨了25.9%;如果不包括石油,其价格指数则上涨了27.1%。矿产品和金属产品的上涨幅度最大(41.9%),对初级产品价格指数的影响超过了石油。

2004年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对拉美和加勒比非石油生产国的经济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在智利和秘鲁等国家却因其出口的金属矿产品价格上涨而被抵消。

第二,拉美贸易顺差大幅增长。

2002年年中开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贸易出现顺差,2003年出口贸易仍超过进口贸易,出口的增幅达8.2%,而进口的增幅为3.2%。

2004年全地区出口额增长22.4%,出口量增长10.8%;进口金额增长19.8%,进口量增长10.8%。全年进出口贸易额高达8600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占GDP的44%,比上年增长21.2%。在进出口贸易平衡方面,自2002年出现200亿美元顺差以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连续3年贸易顺差,2004年达到618.75亿美元,占GDP的3.2%。

从次地区来看,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国家(包括智利,但不包括委内瑞拉)出口从2003年就有很出色的表现,对本地区2004年的增长贡献高达55%。大部分出口产品是种类不多的农产品和矿产品,阿根廷和巴西出口一些制成品。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出口在2004年表现不错,它们对本地区2004年的增长贡献达43%。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其农产品出口虽然比较有利,但远不如南美国家出色;而在制成品出口方面,只有劳动成本最低的国家才能利用美国市场上的机遇。

经过3年的疲软后,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进口再次恢复了活力,所有国家的进口都呈正增长态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进口增长率分别高达60%和55%。进口量增加最多的还有墨西哥及南方共同市场其他国家,这些国家汇率稳定或货币坚挺,促进了进口。哥伦比亚和智利的进口早在2003年就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

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的服务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其增长幅度高达9.1%。本地区的旅游业得到恢复,运输需求的增加和运费的上涨,使运价和保险费提高,这是服务业增长的主因。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内部的贸易增长了28%,各国对本地区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17%,比2003年高1个百分点,接近于2001年的水平,但远低于1997年的21%。对地区内部贸易贡献最大的是安第斯共同体(占36%)和南方共同市场(占34%),此外,还有墨西哥和智利。中美洲共同市场内部的贸易也增长了15%。

3.拉美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世界贸易组织自1995年1月1日成立以来到2003年年底的9年期间,其41个成员共启动了2416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拉美16个国家共启动了512起反倾销调查,占同期世贸组织启动反倾销调查的21.2%。总的来看,世贸组织成员反倾销调查在2001年前基本上呈增长趋势,但从2002年起,趋于下降。同期,拉美国家反倾销调查在2000年前也基本呈增长趋势,进入新世纪后开始减少,从2000年的76起,降至2003年的26起。9年间,拉美国家反倾销调查占世贸组织成员反倾销调查的比重除1998年和2000年外,基本呈下降趋势(见图8-7)。

img22

图8-7 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拉美国家反倾销调查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拉美国家中启动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是阿根廷(共180起),其次是巴西、墨西哥和秘鲁(分别为109起、73起和48起)。4国启动的反倾销调查共410起,占拉美16国启动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80%。

9年间,阿根廷反倾销调查特别引人注目,最高年份(2000年)多达45起,几乎占当年拉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一半;但近年来该国反倾销调查案件大大减少,2003年只启动了一起调查。同期,巴西的反倾销调查也经历了相似的变化,只是它反倾销调查从2002年才开始减少,2003年反倾销调查共启动了4起。墨西哥的情况比较特别,它在1998—1999年和2002—2003年经历了两次反倾销调查的高峰,但9年间反倾销调查的总数比世贸组织成立前明显较少。秘鲁在1996年、1999年、2001年和2002年的反倾销调查较多,2002年达到高峰(共12起),但2003年只有5起(见图8-8)。

img23

图8-8 拉美4国启动反倾销调查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是拉美国家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对象。世贸组织成立以来的9年间,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对中国、韩国、中国台北、日本和泰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共启动153起反倾销调查,占世贸组织成员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启动的反倾销调查总数的17.8%。其中,阿根廷对东亚启动的反倾销调查共61起,占其启动的反倾销调查总数的近34%;巴西对东亚的反倾销调查共23起,占其对外实施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1%;墨西哥对东亚的反倾销调查共73起,占其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6%(见表8-8)。

表8-8 拉美国家对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反倾销调查统计

img24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拉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有20%是针对本地区国家的。阿根廷对拉美其他国家启动的反倾销调查为44起,占其启动的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4%,其中对巴西的调查为32起,对智利和墨西哥的调查分别为6起和3起;巴西对周边国家和古巴的反倾销调查共13起,占其总数的12%;墨西哥对巴西等拉美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共8起,占其总数的11%;秘鲁对智利、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共17起,占其总数的35%。

三、拉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近年拉美经济的复苏,固然得益于美国、中国两架发动机的拉动及世界经济的恢复,同时与拉美国家自身进行的财政、汇率和货币等政策的调整分不开。如果没有这些经济政策调整打下的良好基础,拉美经济贸易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财政政策

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进行了结构性改革,并取得较明显的成绩。在财政政策方面,几乎所有的拉美国家都采取了追求公共收支平衡的政策。特别是在1998年前,其基本财政收支出现盈余,财政总收支赤字也得到控制。

根据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数字,1991年拉美地区的中央财政状况处于最好的水平,其财政总收支赤字/GDP仅为0.5%,而基本财政收支盈余则达到1.5%。其后到1997年间,财政总收支赤字/GDP有所增加,但没有超过2%;基本财政收支盈余有所下降,但也从没出现赤字。1997年是一个转折点,1998年形势骤变:财政总收支赤字/GDP增加到接近2.5%,基本财政收支也首次出现赤字。到1999年,拉美各国中央政府的财政处于最困难的状况,其基本财政收支和财政总收支的赤字都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一年,拉美各国总的中央财政赤字/GDP达到2.8%的最高水平,而基本收支赤字/GDP也达到接近0.2%。

2000年,情况有所好转,拉美地区的财政总收支赤字减少,基本收支出现盈余。但由于阿根廷爆发金融危机,使拉美财政状况再次恶化。

2001年和2002年间,由于许多拉美国家采取缩减基本开支、通过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来增加税收等措施,拉美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一定的改善,政府的开支得到控制,财政赤字有所下降。全地区的财政赤字/GDP从2001年的3.3%下降到2.6%。从国别来看,情况各不一样,阿根廷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GDP下降幅度很大(从3.8%下降到0.3%),巴西从1.4%下降到0.7%;但智利的情况相反,从0.3%升至0.8%,乌拉圭的情况也没有好转,从4.4%增至4.7%(见表8-9)。

表8-9 2002年拉美主要国家财政情况

img25

数据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拉美各次地区的财政政策情况如下:

1.南方共同市场。2002年,该组织4个成员国均受到国际和国内不利因素的直接影响:2001年底开始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影响本国,而且也殃及周边国家;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政治危机;巴西政权的更迭;金融的高额成本等。在这种形势下,它们的货币大幅度贬值,产品价格剧烈波动。

2.安第斯集团(包括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和委内瑞拉的基本财政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而玻利维亚、智利和厄瓜多尔的情况有所恶化。2003年的情况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一些国家要继续加强它们的财政计划,一些国家要同多边金融机构谈判签署新的信贷协定。

3.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受美国经济不振的影响,该次地区除哥斯达黎加外,其他所有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都很慢,财政政策成为关注的焦点。2003年的情况也不会有好转。

在经济停滞的状态下,墨西哥采取通过严格的纪律来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的经济政策。但由于经济增长乏力,该政策的实施遇到了阻力。2002年财政赤字/GDP为1.2%,未达到政府计划的目标(0.7%)。大部分原因是对农村信贷体系投入太大。2003年墨政府将继续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同时努力增加税收。

4.东加勒比国家组织成员。情况各不一样,有些国家的财政收支有盈余,有的有赤字,有的达到平衡。

以上事实说明,曾经轰动一时的拉美国家经济结构性改革,实际上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危机带来的问题,同时还造成了财政上更大的不平衡。开放国内市场、降低关税,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或者形成了资源外流的压力。可见,在宏观经济衰退和资本大量流失的条件下,仅仅依靠财政收支平衡的政策来扭转经济衰退的局势是不够的。

(二)汇率政策

2002年,南美国家的汇率政策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阿根廷放弃了从1991年开始实行的固定汇率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因而引发经济下滑、延期偿还公共债务和金融危机。第二件事是,受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发生储户挤兑存款后,乌拉圭于2002年6月放弃了它的滑动汇率体系,使其货币汇率浮动。第三件事是,委内瑞拉于2002年2月放弃它原先实行的滑动汇率,使其货币博利瓦尔汇率浮动。但当年12月和2003年1月的罢工浪潮使全国瘫痪后,委政府又宣布博利瓦尔兑美元实现固定汇率制,并加强了对兑换的控制。

2002年,除玻利维亚之外,几乎所有南美国家货币都发生大幅贬值。但2002年12月至2003年12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货币对美元的比价平均增值4.9%。巴西货币升值最多(达24.9%),其次是巴拉圭(19.4%)、阿根廷(15.3%)和智利(13.7%)。整个南美地区货币对美元平均升值8.9%。

同期,中美洲国家的货币对美元比价出现0.5%的小幅贬值,而墨西哥比索对美元的比价在经过从1995—2002年的升值后出现令人注目的贬值,幅度达8.1%。在加勒比地区,牙买加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货币对美元比价贬值,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海地的货币对美元比价则升值。

总的来看,2002年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和委内瑞拉的货币对美元的汇价是贬值,哥伦比亚、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货币在全年里也贬值;而全地区的其他国家货币也都有适度的贬值。

2003年上半年的情况有很大变化,南方共同市场4国货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升值。其他国家货币都程度不等地贬值,其中多米尼加共和国、牙买加和委内瑞拉货币贬值幅度较大(分别贬值14.7%、11.3%和6.1%);其余国家货币的贬值幅度都超过3%。

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货币对美元比价呈现1.2%的小幅贬值,而对欧元比价升值2.2%。这一时间内,南美货币对美元贬值1.9%,中美洲货币升值0.2%,墨西哥比索贬值3.3%,加勒比地区的货币继续保持2003年的状况。在2004年头4个月,拉美和加勒比全地区的实际现钞兑换价格比1997—2000年间的水平高18%。

(三)货币政策

拉美地区货币政策优先考虑的问题是控制通货膨胀,一些有条件的国家已经制订了这方面的目标,其中利用利率控制通货膨胀是最重要的手段。

外部环境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货币政策影响极大,而各国货币当局的行动均受制于国际利率的变化。自2003年年中起,由于美国、欧洲和日本货币的扩张和国际资本市场灵活化的流动,世界经济出现了增长周期。在这种形势下,更多的资本流入和信贷差额的减少,使拉美地区主要的债务国受益。但从2004年4月起,由于远期利率提高、股价下跌和风险费用的增加,又使情况发生了逆转。

鉴于拉美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处于停滞或低速增长状态,为促进经济的恢复,一些国家货币当局采取了降低利率、加强控制的政策。在2003年,这些国家有可能放松对利率的控制。但巴西和讲英语的加勒比国家实行货币扩张政策的困难较大。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等国处于或实现经济增长、或发生通货膨胀的两难境地。

拉美国家的货币政策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情况:

1.南方共同市场。其成员国在2000年和2001年处境均非常困难,危机后的表现各不一样。

2.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和秘鲁。这些国家没有发生像南方共同市场那样的危机,其通货膨胀只有一位数,它们有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并有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智利和秘鲁的通货膨胀目标达到了,但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没有达到。总的来看,这些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不大,但高于消费物价上涨率。

3.委内瑞拉、多米尼加共和国、玻利维亚和海地。这些国家内部发生的动乱和危机,使其汇率和通货膨胀受到很大影响。委内瑞拉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从2001的12%上升至2002年的31%。

4.中美洲和加勒比部分国家。这些国家受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很低,2002年的通货膨胀只达到一位数,不少国家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订了正在执行的合作协定。

5.美元化国家。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和巴拿马等美元化国家,其存款利息达到国际水平,它们实行的美元化游戏规则实际上谈不上是自己的货币政策。

概括地说,拉美地区货币政策的趋势是降低利率,以便使大多数拉美国家走出生产停滞或低速增长的困境。只有三种例外:一是巴西,它在经济动荡和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协议后,实行了高利率政策;二是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等国,它们的货币政策在扩张和紧缩之间摇摆,特别是在扩张政策影响到通货膨胀目标的时候;三是加勒比地区讲英语的国家,它们实施了更加严格的货币政策,以求汇率的稳定。

四、中拉贸易发展特点及前景

(一)中拉贸易出现可喜的发展势头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拉美国家普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而我国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中拉双边贸易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80年代,虽然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但拉美国家陷于严重的债务危机,经济停滞,双边贸易关系仍打不开局面,10年间除极个别年份(1988年)外,每年贸易额不到20亿美元。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拉美国家普遍实行开放政策,中拉贸易发展势头喜人。90年代的第一年,中拉贸易为23亿美元,1993年达到30亿大关,1994年通过40亿大关,1995年迈上60亿大关,1997年攀过80亿大关,2000年跨越100亿大关。时隔3年,中拉贸易在2003年又轻松突破250亿美元大关,比1991年增加了10倍。

90年代,中拉进出口贸易除1998、1999年略有下降外,其余8年均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2.1%(80年代仅为2.2%);同期,我国对拉美出口每年递增28.5%,进口每年递增19%。

这10年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以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持续发展,其中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5.4%,出口为16%,进口为15.5%。这一时期,中拉贸易基本上与我国对外贸易总体的发展同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同拉美的经贸关系持续高速增长,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在90年代后期虽出现放慢现象,但进入新世纪后,重新出现加速增长的可喜势头。

表8-10 90年代以来中拉贸易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img26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经贸关系逐年增长,成绩喜人。90年代初期,拉美国家纷纷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此同时,我国正好也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当时的中拉贸易刚刚达到20亿美元,1994年通过40亿,1995年迈上60亿,1997年攀过80亿,2000年突破百亿大关。

世纪之交时由于受拉美主要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中拉贸易发展曾一度有所放慢,但近年来,重新出现加速增长的势头。进入新世纪后,中拉贸易仅用3年时间就突破250亿美元大关。2004年,我国对拉美出口达18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6%;进口达到217.8亿美元,比上年猛增45.9%;全年双边贸易攀上400亿美元大关(参见表8-10、表8-11)。

表8-11 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走势(同比:%)

img27

续 表

img28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二)中拉经贸关系进入崭新阶段

在投资和经济合作方面,中拉双方也取得显著进展。据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2年,经批准并在原外经贸部备案的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投资企业共有362家,双方协议投资总额为7.97亿美元,中方投资总额6.58亿美元,投资的行业包括资源开发、加工装配和贸易等。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在华投资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02年,投资项目达9000多个,实际投资金额逾300亿美元。

我在拉美和加勒比开拓工程和劳务承包市场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项目规模和业务范围都有较大的突破,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合作领域日益拓展。截至2002年,中国企业共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2346份,合同总金额31.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3亿美元。

中国还向南美和加勒比一些国家和次地区组织提供了各类经济技术援助。

2004年下半年,胡锦涛主席对拉美4国进行成功的访问,将中拉关系,特别是双边经贸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值得注意的新情况

进入新世纪后,中拉贸易出现加速增长的局面,有一些新情况值得注意。

1.出口增速有所放慢。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拉美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达28.5%,几乎比同期中国出口增长年率(15.4%)高一倍。特别是90年代上半期,中国对拉美出口的增长年率更高达37.3%,比同期我国出口增长年率高近20个百分点;90年代下半期对拉美出口的增速有所放慢,年率为19.7%,但仍比中国出口总额增长速度高8.5个百分点。2001年中国对拉美出口的增速继续保持比全国出口增速高一倍的水平,但2002年和2003年对拉出口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出口增速,从新千年头3年的情况看,对拉美出口年均增长仅18.3%,比同期全国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低约3个百分点,比90年代下半期对拉美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低1.4个百分点。

2.进口高速增长。90年代上半期,我国自拉美的进口与全国进口的增长速度持平,下半期略高,整个90年代的增速比全国进口增速稍高,但从2000年开始出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在此之前,拉美对华出口在1997年曾达到37.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但在2000年首次突破50亿美元,而在2003年几乎达到150亿美元大关,比3年前多2倍。2004年更达到218亿美元的水平。

我国从拉美进口的产品主要是与国内建设和生活有关的初级产品,其中植物油占20%多,加上金属矿砂、有色金属和钢铁共占56.7%(表8-1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对拉美相关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拉美主要国家对华出口的大量增加,改善了这些国家的贸易条件,为它们的经济恢复做出了贡献。

表8-12 2003年拉美对华出口商品主要类别(单位:亿美元)

img29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四)中方重新出现贸易逆差

20世纪最后5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同拉美贸易总的来看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直到90年代之前,中国基本上进口略大于出口。到90年代,中方出口略大于进口,这种情况持续到2002年。但2003年中方逆差重新出现,当年逆差数额非常高;2004年逆差增至35亿多美元。这种现象虽然可能有其一定的原因,但值得引起注意。(表8-13)

表8-13 中拉进出口贸易年均水平(亿美元)

img30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五)中拉贸易的基本特点

目前,中拉贸易除上面介绍的增速加快等特征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集中。我国同拉美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巴西、巴拿马、智利和阿根廷等5个国家。

2.结构单一。从中拉贸易的商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基本上是工业制成品,进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2003年,我国对拉美出口的产品中制成品占92%,进口的产品中初级产品占60%。这种情况主要是由拉美国家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3.互补性强。拉美地大人稀,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许多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供应能力和价格上的比较优势,可以成为我国长期的供应来源。另一方面,我国的出口商品价廉物美,历来深受拉美人民的欢迎。因而,中拉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4.份额偏小。虽然中拉贸易增长较快,但在双方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仍偏小。据我国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对拉出口仅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7%,我国自拉进口仅占我国进口总额的3.6%。而据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数字,我国对拉出口仅占其进口总额的3.6%,我国自拉进口仅占其出口总额的4%。从双方的经济实力来看,中拉贸易的分量显然太小,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5.中方逆差趋增。近年,中方逆差有逐年扩大的趋势。20世纪最后5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同拉美贸易总的来看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直到90年代之前,中国基本上进口略大于出口。到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中方出口略大于进口,但2003年中方出现30亿美元逆差;2004年头11个月,逆差进一步增加到36.9亿美元。

(六)中拉经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中拉经贸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拉美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达5.3亿,是决不能忽视的地区。虽然拉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悬殊,但大多数国家的人文发展水平都超过了中国。拉美的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达7000多亿美元,墨西哥、巴西、智利等国的服务贸易也相当发达。总之,拉美是一个大市场,中拉贸易有着扩大发展的极大空间,我们应对它给予更大的热情和关注。当前正是进一步扩大中拉经贸关系的大好时机。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访问墨西哥时提出,中墨两国要“增强互信,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实际上,这16个字应该成为中拉经贸关系发展的指导方针。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加国内短缺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推进重要物资进口来源多元化,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指导,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境外投资兴业,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这为我们进一步拓展同拉美的经贸关系勾画出明晰的蓝图。拉美是我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点之一。在最近的几年内,我们应该抓住拉美经济好转的机遇,提升中拉经贸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的分量,把双边经贸关系推上新台阶。

发展和加强中拉友好合作具有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在和平与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国际问题上有广泛的共识。拉美国家大多数政治局势稳定,许多国家将发展经济作为执政要务,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模式与体制。拉美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贸易自由化,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国与拉美国家在政治上有很多共同点,在经济上互补性很强,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面临着共同的机遇和挑战。

2.发展中拉经贸关系的有利条件。发展中拉经贸关系的有利条件很多,除了前面介绍的双方经济基础比较好、互补性强外,主要还有以下有利条件。

第一,中拉双方存在着良好的政治经贸关系。

中国和拉美大部分国家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没有利害冲突。10多年来,只有墨西哥等少数国家与我国发生了不大的贸易摩擦,但通过双方友好协商,消除了一些误会,也解决了一些问题。在温总理访墨期间,墨西哥总统声明,“墨中是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两国关系面临独特、战略性的良好机遇”。经过友好磋商,两国领导人宣布正式建立中墨战略伙伴关系。而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其他拉美大国同中国的关系一直很好,这为进一步拓展中拉经贸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11月,胡锦涛主席对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等拉美4国的成功访问,拓展了中国对拉美国家的经贸合作,使中拉关系迈上了新台阶。访问期间,胡主席同拉美领导人深入讨论了如何扩大互利经贸合作,同拉美工商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并从战略高度就中拉经贸关系、亚太区域合作、能源问题等提出了新的主张和具体的倡议,获得广泛的支持。双方共签署了39项合作文件,涉及贸易、投资、航空、航天、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我国同智利率先启动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巴西和阿根廷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秘鲁主动宣布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所有这些将有力推动中国同拉美国家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平等互利合作,为双方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开辟广阔前景。

第二,拉美国家十分重视东亚市场。

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忙于各自的经济改革,还无暇关注同亚洲的关系。经过最近“失去的五年”的痛苦经历,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拉美国家已亲身感觉到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的魅力,对扩大对华经贸关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近两年来,主要拉美国家的领导人都率领规模庞大的企业家代表团访问中国。

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等东亚国家,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是主要生产原材料的拉美国家巨大的出口市场。特别是像墨西哥这样过去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拉美国家,现在也越来越意识到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性,主动表示要加强同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

第三,中拉双方都处于战略机遇期。

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刚刚从“失去的五年”后正在复苏的拉美国家,也都需要调整和重新部署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样的一个战略机遇期,中拉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国家及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完全可以建立起更加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给各自的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成为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注释】

[1]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计算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