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信息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

农业信息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

时间:2022-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农业信息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农业信息主要包括和“三农”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市场经济信息和科技教育信息,相应的农业信息服务类节目主要包括农业新闻类、农业科教类、农业经济类。以人文关怀为内线,本着为“三农”服务的精神,做出了许多好的节目。

第一节 农业信息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

农业信息主要包括和“三农”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市场经济信息和科技教育信息,相应的农业信息服务类节目主要包括农业新闻类、农业科教类、农业经济类。

一、农业新闻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

关注“三农”,服务于“三农”,农业新闻及时传播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动态以及农村风貌等信息。创作农业新闻电视要心怀农民,以农为本,让农民说话,让农民表达他们的需求、想法、愿望,本着真实、平民化等原则进行创作。

农业新闻电视节目是通过电视这个媒体来传播农业新闻信息,通过这种普及率较高的形式,让农民及时了解国家的农业方针政策信息,农产品的市场行情等。农业新闻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一)前期筹划阶段

前期筹划包括节目构思,确立节目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制定拍摄方案,组建摄制队伍,提出拍摄要求,落实摄制计划。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对节目进行构思首先要选定节目的题材内容。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要以受众对新闻的关切度和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为主要目标,侧重提供涉及国计民生、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报道。拍摄采访之前的构思是保证制作阶段顺利进行的前提,在节目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新闻题材的选择一般从现有的新闻线索开始入手。新闻线索的提供有四个层次。(1)上级领导提供的线索。这种情况一般是领导经过初步的筛选以后确定了选题,然后交给下级的制作人员具体调查,采访制作。(2)“关系网”。如今的许多记者根据自己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网,可以得到许多新闻线索。这一方式也是如今电视人当中行之有效的一种办法。(3)热线电话。这是最近几年在许多新闻电台普遍流行的一种方式。采用热线的方式,并附以一定的奖励,激发了观众对身边事情的关注热情。观众如果遇到一些新闻事件,可以根据电视台的热线号码及时提供线索,记者根据观众提供的线索判断其具有新闻价值以后,便赶赴现场拍摄录制。这种方式避免了寻找新闻素材的早期奔波,同时也增强了新闻信息的现实性。(4)从其他媒体资料获得。有时候其他媒体上的新闻资料经常被电视以声画结合的形式重新表现。比如报纸上的新闻信息用影视的方式表现出来,将会具有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农业新闻纪录片相对电视新闻来说,在时效性方面的要求要相对弱一些,因此线索的选择范围便要更加广泛。可以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寻找焦点。

在农业新闻的题材选择方面,要注意农民的切身需求,并且要对农民多一些人文关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报道国家的农业政策法规。农业政策法规是规范农业发展的理论纲领,目的是指导农民更好地发展农业,以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农业新闻节目要及时向农民报道国家的农业政策,使农民和相关的农业工作者更好地领悟国家的政策要求。(2)关注农民的生存环境。如今,农民的生存环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农民有“四怕”:怕天灾人祸,怕贪赃枉法之徒,怕假生产资料,怕干部瞎指挥。针对这些实际情况,作为新闻工作人员,就要走进农民的生活中,经过明查暗访挖掘出有现实意义的第一手资料,把为“三农”服务工作做到实处。(3)关注农民的经济收入情况。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国家也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农民的制度法规,使农民致富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但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西北地区的许多农民生活还非常困难。所以,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及时地报道国家的政策信息,还要多向农民报道一些致富信息以及一些致富典型。(4)关注农村外出打工者。现在,农村中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打工所得收入已经成了一部分家庭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以2002年为例,这一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人数就已达到9400万人,这些外出打工者人均年收入5597元,其中带回家3472元。这样一算,全国农民的打工年收入就达5278亿元,寄、带回家3274亿元。农民外出打工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农村现代化建设。但是,农民在外打工的日子也非常辛苦,经常会碰到许多困难。数目庞大的农民工虽然常年生活在城里,但是仍然被人为地排除在城市体系之外,享受不了依附于城市户口之上的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种种权利。在沿海的一些企业,超时加班、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屡见不鲜。据有关专家估计,珠江三角洲对打工者所欠工资数额超过10亿元。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关注他们的处境,切实关心外出打工农民们的利益。(5)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关注农民的受教育情况以及农民的娱乐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将越来越不容忽视。

中央电视台的《聚焦三农》节目坚持从“解析农业政策、直击农村热点”这个理念来把握选题的内容和方向。以人文关怀为内线,本着为“三农”服务的精神,做出了许多好的节目。“解析农业政策”的有《粮农的烦心事》、《激情燃烧的粮农》、《种粮光荣》等节目;“直击农村热点”的有《“民心工程”失民心》、《哭泣的荔枝》等节目。这些节目由于选题好,又贴近农民,所以均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拍摄题材确定以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确立节目的主题。电视新闻节目不仅传播信息,让我们了解环境,掌握社会动态,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现有认识能力的基础上,提供判断和行动的依据,反映时代精神、教育人民。所谓“新闻的主题”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所涉及的事件、问题持有的观点和评价。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是衡量一条新闻质量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一条新闻是否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否有新闻价值,主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农业电视新闻来说,新闻主题要考虑农民的认识能力状况和农村现在的真实情况。以真实性和思想性为基本原则,使农业新闻节目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意义。例如:山西电视台拍摄的新闻《“老井”已不再是那个〈老井〉》,讲述电影《老井》拍摄的背景村庄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的变化。选题有意义,标题也巧妙,而且有新闻价值。

新闻电视节目的主题、题材确定以后,接着就要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要做到细致和全面。资料搜集得越全面越有利于后面制作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只有在全面的资料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内容详实的影视作品。资料搜集要细是指往往有些资料看似没有什么用处,但在节目制作中,可能会触动火花,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此外,搜集的资料一定要保证真实。广电总局在今年5月10号发出的《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工作的要求》中表明:要确保信息来源、报道内容、具体情节准确无误,不能道听途说、以偏概全、虚构事实。对群众提供的线索,要派本单位记者采访核实后才能报道。不得直接编发互联网上的信息,不得刊播未经核实的社会来稿。

制定拍摄方案是对拍摄工作进行规划。首先需要做一个新闻采访计划。采访计划是记者根据新闻题材所做的文案准备工作。包括指导思想、准备工作、播出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制定采访计划的目的在于说明新闻报道的必要性和新闻内容,以及通过什么方式播出等。在采访之前,要先确定采访对象,选择采访对象要看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有没有权威性和可信性。采访内容定好以后,记者要设计提问问题的顺序。提问问题时,应遵循观众的认识接受方式,坚持由浅入深的递进原则。拍摄方案的制定在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的整个流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采访计划准备好以后,便可以规划其他的拍摄录制工作。编导是拍摄方案的落实者和实施者,他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策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和实现到哪种程度。因此,编导的学识结构、技能水平和对编导工作的认知度,即编导个人的总体素质便被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农业新闻类影视的编导人员还应具有一定的农业知识,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只有了解农民,才能做出适合农民、服务于农业的节目。

在已经实行制片人制的新闻部门里,编导的职责范围是:在部门主管的领导下,在节目(栏目)或影片制片人的直接安排下进行工作。按照媒体和媒体新闻部门制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计划,接受部门主管和制片人布置的选题,或主动寻找、策划、上报选题,组织摄制小组,指挥前期采访、拍摄和后期编辑制作,直至完片、送审、候播。以前,许多从业人员认为,新闻必须是对已发生事件客观真实的再现,倘若对电视新闻进行编导和策划,就违背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诚然,新闻报道必需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之上,但是,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那种对新闻事件简单的播报和复述,已经很难符合实际的需要。因此,在影视新闻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编导,而且需要好的编导,并且,编导个人素质的高低,编导队伍的整体水平,制约和影响着一个媒体影视新闻作品的总体水平。

摄制队伍主要有记者、主持人、摄像人员、编导、制片人、录音人员、编辑人员以及相应的技术人员。每一个成员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都不可缺少,只有利用整个摄制集体的力量,才能把节目做好。

摄制队伍组建完以后就应提出拍摄要求。拍摄要求是经过前面的筹划工作以后得出的对拍摄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对拍摄录制阶段工作的具体规划。拍摄要求的制定一定要本着符合实际原则,并且结合具体的拍摄现场,以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最后是落实拍摄计划。落实拍摄计划是指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告诉给大家,并且把工作分给每个相关的负责人,比如记者要准备采访、录音人员要准备好录音设备等等。在电视台新闻中心,一般会备有一个“人物分配指示板(单)”。把拍摄任务的人员分配列在板上,要每个人清楚自己要干的工作。

由于许多重大新闻一般是突发性事件,比如直播新闻节目,对这些新闻节目的录制无法做好充分的前期筹划,只能在知道消息以后马上奔赴现场。但是,这也需要做好一定的前期准备。例如:检查机器是否好用、制定简单的拍摄计划等。只要条件允许,还应尽量充分做好前期筹划工作。在新闻纪录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前期筹划工作的时间要相对充足一些。前期筹划工作做完以后,下面就进入到了具体的拍摄录制阶段。

(二)拍摄录制阶段

前期筹划工作完成后便进入实地拍摄录制阶段。在电视新闻的拍摄录制阶段中,采访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电视新闻来说,采访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没有采访,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便不会完整。新闻记者根据事前的采访计划和自己的新闻敏感到现场捕捉各种情况,挑选出有价值的、重要的内容,通过影视形式传播给观众。新闻记者在现场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内容,记者的“现场发现”体现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以及价值取向。客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背景构成了“现场发现”的主体内容。“现场发现”的核心是发现新闻的亮点,这个亮点能让新闻立体、丰满。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对新闻现场素材的摄制,一定要及时、全面、完整。紧紧围绕六要素,采用“调拍、等拍、抢拍、隐拍”等方法及时抓取和捕捉能够充分体现新闻事实、新闻主体、反映新闻主题、揭示新闻本质的全部现场镜头。新闻作品的镜头可分为两大类,即新闻的介绍性镜头和中心镜头。介绍性镜头,一般要交代新闻六要素中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中心镜头,要着重反映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和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抓住细节和富有可视性的场面。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恰当合理地掌握介绍性镜头和中心镜头的比例,在一条新闻报道中,介绍性镜头一般占整体镜头比例的30%,而中心镜头应占整体镜头比例的70%。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现场既要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又要在把握新闻主题的条件下进行素材的精心选择与拍摄。只有在掌握和拥有了大量的镜头与画面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新闻节目下一步的制作工作。

除了画面镜头以外,声音在新闻电视节目中同样占有重要作用。新闻拍摄中录制的声音有两种:新闻现场的同期声和记者采访的问答声。同期声是在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相伴随的原始声音,它能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在发生过程中的真实情景和各种反应,能够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观众听觉上的联想感,增强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比如:在拍摄有关农业丰收的新闻时,就应该加入现场收割机的声音等。在录制同期声时要注意避免人为制造的噪音,比如手持话筒时,手和话筒防风罩的摩擦,快速抽拉话筒线的声音等。在录制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筒的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应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话筒,录制音乐,选用带式话筒或电容式话筒;录制人的谈话时,可以用佩戴式或台式的动圈话筒;体育比赛现场应选用耐用、指向性强的动圈式话筒。记者采访的问答声主要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提问和被采访对象根据记者提问所作的相应回答。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抓住新闻的主体人物和相关人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的采访,提问要切中新闻事件的主体和主题。同时,采访应采取封闭式提问的方式,即要求在采访中对新闻事件本身及相关的重点问题进行细化和分解,每个问题都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问题与问题之间注意内涵上的区别和外延上的交叉关系,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只有这样才能使采访对象按照需要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才能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客观、真实、准确和较为详尽的新闻资料,还能从采访中不时地发现新问题,挖掘新主题,让被采访者用自己的直接感受和判断力结合自己的表情、手势和有特点的语言进行生动具体的表述。

在新闻现场录制声音时,准备工作要做得扎实而细致,既要充分考虑采访话筒的拾取性能,又要考虑现场录制的效果。对同期声的录制,要尽可能全面,不管后期制作能否用得上,都要全部录音。只有这样,才能为后期制作准备充实的声音资料。(1)

(三)后期制作阶段

后期制作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画面编辑、声响混配、节目的编排和节目的审定,是一个复杂的流程,需要多工种、多种技术手段的配合。使高质量的新闻作品的艺术效果、构图规则、摄像、录像和特技等成为一个整体。在拍摄录制以后进行的编辑工作成为后期编辑。不管是拍摄录制期的编辑,还是后期编辑,其工作的原理和方法都是相同的。

1.画面编辑的基本功能是组合、裁切、纠正和结构。

(1)组合。最简单的编辑方式。就是按照适当的顺序把各种录像片断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节目。前面拍摄录制期间做的工作越充分,后期的组合工作也就越顺手。组合工作也根据节目的不同,遵循相应的原则。

(2)裁切。电视新闻节目都有固定的时间长度,这就需要在后期裁切掉多余的素材。或者为了保持故事内容的完整性,也需要裁切一些镜头。

(3)纠正。纠正一些拍摄录制中的错误,或者去掉一个场面中不合适的部分,或者选择更好的画面来替换它们。纠正工作既简单又复杂。如果发现纠正的场景在色温、音质明显地不同于其他场景,这种情况下,简单的编辑工作将变得很复杂。

(4)结构。结构是后期制作中主要的制作阶段。在后期制作中,不能简单地选择某些镜头加以组合,必须挑选出最有效的镜头,结构成故事段落。所有的转换都是在后期制作中进行的。然后加上声音、话外音,以及各种效果声等。严格来说,节目就是由一个个的镜头结构起来的。

这四种基本功能只是后期画面编辑的基础,现在在后期编辑过程中,不仅要讲究新闻内容的完整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尤其在电视系统中,随着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运用,在画面之间增加特技效果变得非常简单。编辑新闻画面总的原则是——注意画面内部形象组合的逻辑性及时空变化的合理性给观众带来的冲击力,在遵循最基本的“动接动”、“静接静”蒙太奇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素材,并以一定的角度、景别将它们组合起来,既要考虑到画面的完整性和声画对位,又不要盲目地进行“图文解字”。

(1)电子特技的运用在新闻类影视的镜头组接中会产生新的过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特技的种类越来越多,效果也越来越奇妙。电子特技为我们制作特殊的效果提供了方便,为我们修正前期拍摄的不足提供了可能,也为差别较大的镜头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多种过渡方式。一般情况下,农业新闻电视节目不适合采用比较复杂的特技效果,以避免冲淡新闻的真实性。但是适当运用一些特技效果,使画面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流畅。还可以运用一些蒙太奇手法,使画面具有美感,场景之间具有节奏感。

(2)在剪接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依据和人物交代的合理性。有效地利用拍摄到的新闻画面,精心选取可充分传达新闻事件信息的画面进行编辑非常重要。在画面剪接时,上下镜头之间要合理衔接,按主题要求选择好镜头的剪接点。要注意相关镜头画面中环境场面的一致性,对人物的交代也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3)控制画面的节奏变化,使之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不同主题的新闻节目有不同的节奏要求。比如报道国家重要会议新闻时,节奏要沉稳、舒缓;报道农作物获得丰收的场景时,节奏就可以比较欢快。

人们在观察事物时的视觉规律是由远及近,先粗后细,先看局部然后推及整体。在剪接画面时要注意观众的视觉心理。如果画面剪接符合事物发展的进程,在视觉上就会十分流畅,否则,就会使观众看了不舒服。

在画面编辑中还包括添加字幕的工作。在添加字幕时,要注意字体的形态、大小、颜色和画面是否适应。如果不适应,会影响画面的美观。而且不同的节目,对字幕的要求也不同。一般用比较庄重的黑体,但是在一些节目中,为了显得活泼、美观,也经常使用其他字体。

2.在电视新闻作品里,声音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现场音响,一类是记者的采访、解说词,它们都是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新闻作品时,新闻编辑对这两类声音都要尽量采用。现场音响的效果是任何文字描述所达不到的,给现场音响留出一段时间会使新闻效果增色不少。好的现场音响可以直接采用,也可以与解说词混用。另外,有时还需要添加一些音乐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适当地配上一段效果音乐更能增加新闻的综合效果。比如当农业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人物、一段往事时,我们就可以配上适当的音乐加以烘托。音乐在表现情绪时,与画面的视觉艺术效果是相同的。画面的色彩、构图、光效、影调、拍摄及剪接技巧、画面中的人或物,以及一段画面所表现的内容都可以承载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内容,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一段音乐,能够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当编辑对话或者评论段落时,要保持一定的节奏。在连续谈话的镜头之间停顿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在一个采访节目中,切换通常出现在一个问题或者答复的结尾。另外,背景声音在保持编辑的连续性上十分重要。如果背景杂音是作为提示事件发生地点的环境声在起作用,就需要在整个场景期间保持这种声音。背景声在节目中使用,能够增强节目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对音乐的编辑,要努力根据节拍来切,从而保持节奏的紧凑。

在声音混响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噪音的进入。为此,首先要保证演播室的隔音效果。影响演播室音质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磁带、录音设备、演播室构造等。在构造演播室和录音的时候,一定要对这些因素加以注意。

3.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新闻价值的最终体现。在新闻节目编排过程中应分清轻重缓急,并且可采用分类、归纳、整理,去粗取精的方式,加工后突出、深化主题。

电视新闻编排是一门艺术,需要经过编辑与记者的默契配合。精心选材,进行多方信息的筛选、搭配、调整、重组,形成信息的优势互补,产生最佳效果。许多新闻在内容上有着某种相关因素,编排就是要通过恰当的组合使这种联系明确地体现出来,并通过新闻之间的联系和撞击产生新闻事实以外的意义。如果编排结构不合理,新闻之间的联系就可能被忽视和割裂,削弱整体报道的实际效果。编排时要通过合理巧妙的搭配排列,实现整体优化即从整体效益上超过单条新闻效果之和。优化组合是阐述新闻之间联系的有效手段和编排技巧。

电视新闻编辑的首要任务是要制定出播出大纲。播出大纲用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计划。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节目单。大纲的作用在组织,而节目单则是为了具体地实施。与其他类型的编排工作相比较,电视新闻具有自己的特点:(1)在固定时间内安排节目。在整个新闻节目版面中,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规定在播出前的半小时到一小时,如果推后,就有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突发性新闻和节目播出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及时切入。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慎重考虑。(2)具有相对的连续性。相同的新闻事件由于播出的时间段不同,在详略程度和表现方式上也有可能不同。连续性还可表现为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分期进行报道,或者对于某一新闻事件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报道。(2)(3)电视编排中还应该把握好蕴含在相对时空中的“节奏”:①将录像新闻和口播新闻恰当混排;长短新闻相互调节;③一条新闻中解说与同期声的协调。新闻编排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越大,观众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这样新闻传播的效果就会更显著。(3)

4.节目的审定一般由电视台的领导来审定,拿不准的送上级领导审定。只有审定合格的节目才能播出。在节目的审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节目的制作标准来衡量。

后期编辑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后的关键部分,如果处理不好,便会降低作品的质量。这期间的工作一般由编辑师完成。所以对编辑师(电影中一般称为剪辑师)有较高的要求,编辑人员不仅是技术人员,还应是艺术家。既懂得如何熟练操作设备,又必须非常精通编辑美学,使最终的作品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感。尤其是在电影中,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工作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主要因素。

现在我国农业新闻影视的发展现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根本原因是农业新闻报道的理念没有把握好,这主体应该是广大的农民,要以农为本,让农民说话。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在生活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土地问题。现在非法占用农业用地现象非常严重,被占用土地的农民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能及时得到经济赔偿,导致生活非常困难。还有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现象,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中许多权利得不到保障,甚至工资被拖欠。这些现象都需要有一个平台来反映,影视媒体则是一个可以让农民说话的好平台。所以,农业影视新闻类应该贴近农民,关注“三农”,切实为农民的利益服务。

另外,中国现有的专业性农业电视新闻节目很少,就连CCTV—7的《农业新闻》节目最近也被末位淘汰。虽然中央2套有《金土地》,7套有《农业新闻》、《致富经》、《科技苑》、《农村文艺》、《农业教育》、《农业经济》等,而7套更是以农业、少儿、军事作为栏目内容而存在。至于各省级电视台,一般也会有一个专门的农村或农业栏目。相对于数目庞大的农村人口来说,农业影视作品太少,这不符合我们农业大国的事实。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这么多农业人口,却被媒体放在了边缘位置。在全社会都在呼吁关注“三农”的今天,媒体也应该为农业做好宣传、引导的作用。

二、农业科教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

江泽民曾经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教育大国,十二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村教育最贴近‘三农’,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最直接的力量”。(4)可见,对农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科教类电视节目主要是对农信息服务节目,目的是向农民传递科技文化信息,帮助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和文化水平。以服务农民为出发点,弄清楚农民的需求,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才是农业科教类节目要涉及的内容。

现如今,农业科教类的电视节目主要包括农业科技节目、教育节目和卫生节目。农业科技节目主要是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以及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农业教育节目是以指导生产实践为目的,向农民传播一些实用的生产技术。农业卫生节目以维护农民的健康生活环境为出发点,介绍一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国家卫生部等部门的政策信息等。比如,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的《农业教育与科技》,以向农民讲述科技致富信息为主。广东电视台的专栏节目《摇钱树》长年如一日地坚持农业科普宣传,深受农民喜爱。

农业科教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创作人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实际,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创作出受农民喜爱的作品。

(一)前期筹划阶段

1.题材的选择

农业科教类节目的题材来源应该密切结合农村的生产状况和农民的切实需要。如果脱离实际情况,会使节目最终脱离观众。我们目前的农业科技类节目的情况就不容乐观。尽管我们的农村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媒体,但是针对农业科技信息来说,多数农民一般从人际传播渠道获取信息,低收入型和中等收入型农户最满意的信息渠道是村里的生产能人;相对富裕些的农户最满意的渠道是集市和大众传播渠道。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科技信息传播中,电视媒体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原因不外乎是电视媒体提供的科技信息与需求错位,电视提供的市场和技术类信息大多已经过时等。这些都说明了农业科技信息类的节目没有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题材。

如今,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比较多。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也和市场结合起来。农民不再像前几年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按照上面要求种植农作物,而是考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什么种什么。电视作为一种农民接触最多的大众传媒,应该担负起传播科技信息的职责。

另外,农业卫生方面的信息也是农业科教片涉及的内容。农村中由于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一些传染病的传播。因此,应该通过电视大众传媒宣传一些卫生知识和传染病预防措施,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良。

2.确定主题

主题是农业科教片中的灵魂,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整部片子便显得散乱,没有凝聚力。科教片的主题,是创作者对相关材料的理解和概括。一个好的农业科教片的主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和农民群众。

3.编写稿本

选题确定以后,下一步就开始编写稿本。稿本包括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这项工作可以由导演完成,也可以找专业人员来写。编写文字稿本是农业科教片中进行书面创作的阶段。稿本是下一步拍摄工作的依据,所以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编写稿本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资料。科教片创作中的资料包括影像样式和文字样式两种。通过观看各种与具体创作相关的影像资料可以增加形象方面的积累。文字资料可以丰富稿本的内容。材料的选择要围绕主题,为了表明主题服务。材料如果单一贫乏,作品便会形成概念化的说教;材料丰富,作品才有血有肉,主题才能得到透彻的表现。(2)取材于真实生活。农业科教片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要以“实践”为中心。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作为表现内容,拒绝虚构和扮演,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农业科教片作为一种纪实性作品,如果在事实上失真,就会失去观众的信任,从而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在稿本的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现实生活中真实可信的材料。(3)解说词。文字稿中的解说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要注意科学性;二是要注意对画面的依赖性;三是要运用通俗、简洁、明快的语言;四是要有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农业节目的解说词要贴近农民,拉近和农民之间的距离。

分镜头稿本简单地说就是把文字稿本中的内容全部改写成镜头,在实际拍摄时,只要按照分镜头稿本进行拍摄就可以了,不用再去查阅文字稿本。分镜头稿本把文字稿本改写成声画形象,是对文字稿本运用影视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分解,而是对文字稿本进行艺术再现。分镜头稿本根据制作需要,在格式方面有:详细、概要和分期制作的分镜头稿本之分。详细的分镜头稿本就是对节目中的每个镜头的拍摄方案和镜头之间的组接方式都详细地列出。概要的分镜头稿本只是对一些必需的、重要的镜头列出计划,其他要根据拍摄情况再决定。有些节目的制作经常打乱从前往后的拍摄顺序,分场景或者分时间进行拍摄。分镜头稿本作为下一步拍摄工作的直接依据,在改写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考虑具体拍摄过程,使分镜头稿本具有切实可行性。

4.摄制前的其他准备工作

在拍摄前,导演要安排好一切准备工作。稿本编写完以后,便要组建创作队伍,召集美工、灯光师、摄影师、记者以及其他服务人员,给每个人分派工作。在拍摄录制以前,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如果准备工作做不好,便会影响下一步的拍摄工作。

(二)拍摄录制

在拍摄录制阶段要注意节目的形象性、生动性,不要把农业科教节目做成一种刻板的说教形式。农业科教节目作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节目,很容易按照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走,导致做出的节目缺乏观赏性。所以,在具体的拍摄录制过程中要注意对画面的选择以及现场声音的拾取。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真实的现场声响都可以增强节目的观赏性。

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1.善于发现,多拍摄一些画面素材。只有在拍摄过程中多拍摄一些素材,在后期的编辑中才能有更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对一个果园的拍摄,近景、远景都要拍摄,细致到一棵果树,一枚红艳艳的果实都要有镜头。摄像师在拍摄现场要善于捕捉镜头,不应只按照稿本的要求拍摄一些基本的镜头。2.在采访中,记者要调动起被采访者的积极性,获得较多的信息。在农业科教节目的采访中,经常会去农村进行一些采访,这时记者面对的可能是一些没有任何被采访经验的农民,他们往往会面对话筒和镜头时不知如何开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记者采取一些适当的方式来调动被采访者的积极性,争取获得较多的信息。3.录制现场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噪音的干扰。在录制现场声音时,难免会有一些现场噪音的干扰,所以,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排除噪音。

(三)后期编辑

有了前面拍摄的画面,录制的声音,下面的任务就是对其进行后期编辑。后期编辑是作品创作的重要环节,将前面工作所得的素材,经过编辑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当今后期编辑所用的系统主要有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线性编辑是指从一盘磁带上选择镜头,然后以一个特定的次序拷贝到另一盘磁带上。线性编辑的操作原则就是拷贝。非线性编辑不拷贝被记录的材料,而是选择和安排各种画面和镜头。所有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基本上都能够获取数字化视频和音频信息,并且把它们储存在高容量的硬盘驱动器或读/写光盘上的计算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和传统的编辑系统相比,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极大飞跃。和线性编辑相比,非线性编辑在制作费用、制作质量、制作内容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硬盘摄录一体机,用于前后期制作的硬磁盘、制作存储播出网络化、无压缩多媒体影视工作站、更先进的数字压缩技术、新的压缩标准和方法等的出现,又为电视工作者带来更大的方便。

在农业科教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要经过剪辑、特技合成、后期配音、字幕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后期制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把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使后期编辑工作顺利完成。

剪辑是对镜头画面的初期编辑。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的剪辑风格,节目的剪辑风格是剪辑师对节目后期剪辑的一个整体构思。它体现了剪辑师对编导创作意图的理解,对节目内容、结构的把握。不同类型的节目具有不同的风格。农业科教片作为一种纪实性的节目要力求真实可信,尤其是对于长镜头,剪辑要尽量保证镜头完整,避免剪得过细过碎。在具体的剪辑过程中要注意对以下要素的处理:

1.选择合适的画面剪辑点

在后期剪辑中,剪辑点的选择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符合观众的思维习惯。选择剪辑点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按照镜头长度进行选择。就景别而言,全景镜头画面停留时间要长一些;中近景镜头要稍短一些,特写镜头还要短一些;就画面信息量而言,信息量大时,画面停留时间要稍长一些,信息量少的则要短一些;就画面构成复杂程度而言,画面构成复杂的,停留时间要稍长一些,反之则稍短一些。对于叙述性或描述性的镜头,镜头长度的选择应以观众完全看懂镜头内容所需的时间为准。对于刻画人物内心心理及反映情绪变化为主的镜头,镜头长度的选择不要按叙述的长度来处理,而应根据情绪长度的需要来选择,要适当地延长镜头长度,保持情绪的延续和完整,给观众留下感知和联想的空间。(2)镜头之间的组接。“动”接“动”、“静”接“静”是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动”与“静”是指在剪辑点上画面主体或摄像机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状态。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画面主体都是静止的,其剪辑点的选择要根据画面的内容来决定(静接静)。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其中一个镜头主体是运动的,另一个镜头主体是不动的,其一种组接方法是寻找主体动作的停顿处来切换;另一种方法是在运动主体被遮挡或处于不醒目的位置时切换(静接静),如果两个固定镜头主体都是运动的,其剪辑点可选在主体运动的过程中。一般说来,剪动作时,镜头组接是以主体动作的运动因素作为依据的,小景别的动作要少留一些,大景别的动作要多留一些(动接动)。当两个镜头都是运动镜头,并且运动方向一致时,应去掉上一镜头的落幅及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动接动)。如果两个运动镜头的运作方向不一致时,就需在镜头运动稳定下来后切换,即保留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静接静)“动”接“动”的一种特殊用法是所谓“半截子”镜头组接,即不同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切换,这样一系列的“半截子”镜头组接起来给人的动感更强,节奏更鲜明,在体育集锦类节目的剪辑中应用较多。需要注意的是,组接镜头时要考虑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的方向性及动感的一致性。这是两种最为基本的剪辑点的选择方法,在具体的剪辑过程中,除了要保证画面的连贯性以外,还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等因素。

2.控制剪辑节奏

电视片的节奏是由画面主体或摄像机镜头的运动、镜头的长短、景别的变换、组接时的切换速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片子中事件、情节或人物情绪变化的速度和强度,是影响片子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后期剪辑时,剪辑师总的说来要遵循这一节奏基调,再结合节目的内容及结构安排,根据事件及情节发展的“轻重缓急”,形成有起有落、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在剪辑时,尤其要注意的,一是段落的剪辑节奏要与片子的总体节奏相吻合和匹配;二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变化要适当,变化过快或过慢都会给观众心理上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另外,后期剪辑时,在一个段落中采用一成不变的剪辑节奏,会使观众产生疲乏厌倦的感觉。如果适当变化剪辑节奏,采用剪接加速度的方法,使组接的镜头越来越短,利用镜头的积累效果,可使段落形成一个高潮。但在做这种节奏处理时,一定要注意张弛结合,每一个高潮点后都要留出一个缓冲释放的空间,给观众以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3.把握整体结构

(1)完整统一

电视节目在结构上应头尾圆合,各段落要饱满,比例分配得当,整体均匀和谐,全篇风格统一、浑然一体。如果结构零乱残缺、脉络不清,事件的因果关系交待不完整,前后风格割裂,就会使观众弄不明白“为什么说”和“在说什么”。

(2)自然流畅

电视节目的结构要顺理成章、过渡自然,尽量不显露人工雕琢的痕迹,更忌讳牵强附会、生拉硬拼。段落之间的衔接要如行云流水,自然而不做作,朴实而不雕琢。

(3)严谨新颖

电视节目结构的严谨首先表现在逻辑思维的严谨。条理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主次要得当,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漏洞百出,使观众不知所云。但过分地强调严谨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使人感到乏味。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为结构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每一独特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电视节目只有不断创造,突破固有的模式,内容、结构、形式新颖独特、个性鲜明,才能激发观众的兴趣,收到好的传播效果。(5)

在编辑过程中,电视特技可以对拍摄的正常画面图像进行各种放大、缩小、拉伸、压缩、分割、扭曲等变形处理,使其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电视特技极大地丰富了电视的艺术表现力。农业科教片作为一种以纪实性为主的电视作品,在保持作品真实可信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特技效果,比如:淡入淡出、定格、叠化等,能够美化画面,丰富画面内容,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同时,也给编辑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后期声音编辑在后期创作中既是一项技术工作,又是艺术创作。农业科教电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的声音因素主要包括解说配音、现场声音、效果声配音和音乐配音。解说配音是把书面的解说词用声音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准确,生动,符合节目风格的要求。农业科教片由于面对的主要观众群是农民,所以要求配音时,在语气上要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语言也要通俗易懂。现场声音是在采访现场获取的声音,在录制现场声音时一定要尽量避免噪音的进入。效果声能够帮助还原现场真实感,在农业科教片中,效果声一般在录制现场直接记录下来,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在后期制作中模拟效果声进行配音。音乐要根据画面内容、节奏来配合适的音乐,比如:硕果累累的丰收场景适合采用比较欢快、流畅的曲调;普通的生产过程可以采用比较舒缓的音乐等等。

在后期制作中,添加字幕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需要添加的字幕有标题、需要重点标示出的数字、名称等,被采访人员的主要发言内容以及节目末尾的节目制作人员名单等。字幕中的字体选择要符合画面内容的风格,避免产生喧宾夺主的情况。字幕主要功能是为表现画面内容服务,所以在添加字幕时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在总体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保持作品的完整。在编辑过程中,要围绕所要表现的主题,经过编辑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这是对编辑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二是场景或段落之间过渡要自然。整部作品要自然流畅,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迹,否则会减弱节目的可信性。三要适当运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在编辑过程中,为了使作品新颖、富于审美性,可适当采用一些艺术的表现方式,比如常用的蒙太奇的表现方式等。四要保持作品结构的统一。作品结构要和谐统一,浑然一体,格调一致。

近几年来,在政府部门、电视台、农业高校、农业研究部门等共同努力下,制作了许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农业科教作品。通过电视传媒的巨大传播功能,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丰富了农民的信息来源。例如:莱阳农学院传播学院根据山东胶东地区农业的特点,创作了大量的农业科教片,其中有200多部集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播出。同时,一些电视台也设置了相应的农业科教节目。河北省自从1996年以来共建设了70个农技电波入户示范县,这些县创办的《农技电波》节目由于很好地与当地的生产和市场相结合,深受农民的喜爱。中央电视台7频道也有一些农业科教节目,如《科技苑》、《农广天地》等。农业科教节目是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以及农民素质水平的提高服务的电视节目,要切实立足于农业,在创作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创作出真正符合农民需要的农业科教节目。

三、农业经济类节目

农业经济类节目主要反映农业生产市场的经济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及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农业发展的动态等。立足农业,服务广大的涉农人员。例如:中央电视台7频道的《致富经》节目以“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作为自己的制作理念,讲述百姓致富的案例;还有《每日农经》给观众呈现出一个强大的农业经济信息平台;以前中央电台2频道的《金土地》及时放映农业经济的发展动态,被称为农业经济的“晴雨表”。

农业经济类节目的创作要切实从广大涉农人员的需求出发,实地去调查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动态,创作出有真正实用价值的节目。农业经济类节目的创作与其他电视节目创作一样,也同样需要一个创作集体和一个周密的创作过程。

(一)前期筹划阶段

1.选题

农业经济节目的题材来源非常广泛:制作组、报刊、网络、政府部门、观众来信等。这些渠道都可以提供可供创作的题材。农业经济涉及的内容范围也非常广泛,凡是和农业相关的经济信息都可以作为农业经济节目的题材,比如:粮食产业、养殖产业、林果产业、农业文化产业、农业信息产业以及建筑业、制造业、劳务业等。农业产业是以“三农”为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建筑业、制造业、劳务业等虽不属于农业产业,但是现今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这些行业也成了农民涉及较多的领域。另外,在确定选题时,一定要确保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否则,将会直接损害节目的质量。《农业影视》主编季燕平说,去年播出的一档荔枝节目中介绍,水果批发商从果农手中收购价是每斤3.6元,而节目播出当天北京市场上荔枝的售价为每斤2元,这带给观众的信息就是这个批发商“头脑有问题”。但实际情况是:这档节目从录制、剪辑到播出过了大半个月,但编导并没有按照这期间市场的变化调整相应的内容,节目做完就万事大吉。(6)这个荔枝节目的失败反映的不是批发商“头脑有问题”,而是节目的制作人员没有切实调查市场行情,所以导致提供的信息过时,没有参考价值。

2.确定主题

主题同样是每一期农业经济节目的灵魂。一个鲜明的主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住观众,提高节目的关注率。主题要凝练,又不乏新意,能够真正统率整个节目内容。所以,在提炼主题时一定要下一定的工夫,切不可随意为之。

3.收集素材,编写稿本

题材、主题确定以后,接下来便要搜集素材,素材的搜集要有针对性,而且要全面、仔细。充分的素材使下面的工作能够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搜集好素材以后,便有专门人员开始编写稿本。农业经济类节目的稿本在编写过程中要注意对解说词的编写,解说词的语言风格要针对所做的该期节目的风格,如果是讲故事,便可以生动、形象些,娓娓道来,具有亲和力;若是一种比较正规严谨的节目,解说词相应地也要严谨、科学。此外,还要注意对采访场景的提前构思,要对采访的问题准备详细,以便更好地进行现场操作。

4.成立创作团体,为拍摄工作做好准备

和其他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一样,在拍摄之前把创作人员召集在一起,使大家明确好自己的工作,为下面的拍摄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拍摄录制阶段

经济类节目作为一种严肃题材类型的节目,在内容上往往存在着难于通俗和必须通俗的矛盾。如果做不好,就会使观众看不懂或者不喜欢看。所以,经济类节目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视性”,既要具有实用性,又要好看,这就给经济类节目提出了挑战。农业经济类节目更是如此。由于大部分的观众是农村受众,如果节目做得晦涩难懂,就根本无法令观众满意。可视性更是农业经济类节目的需求。

目前,农业经济类节目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有通过讲故事来讲述致富经验的,也有专家访谈类型,还有比较常规的信息报道式等。不同形式的节目在拍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具体要求。

在具体拍摄过程中,摄像师既要保证画面的流畅性,又要注意捕捉一些可视性镜头。讲故事类型的节目,在拍摄过程中,记者要善于创造故事性和矛盾冲突,还要善于设置悬念。矛盾冲突和悬念都是吸引观众的方式,也是使节目内容具有趣味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样便给记者和摄像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拍摄过程中要当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灵活变通。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所要访问的人员在拍摄之前要有一定的沟通。如果准备工作做不好,就有可能影响访谈过程的流畅性,也使整个节目缺乏生气。在声音录制方面同样要注意防止噪音的干扰。

(三)后期制作阶段

在农业经济类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对画面和声音的编辑。在画面编辑过程中,除了要保证画面的流畅性以外,还要根据情况讲究画面的美感,提高画面的可视性。可以运用一些蒙太奇技巧和特技手法,来增加画面连接之间的变化。淡入淡出、叠化等特技效果可以显示段落之间的转化,增加画面内容的层次感。声音方面,需要处理的声音同样有解说词、现场声音和音乐。在对解说词的处理中,要注意对一些杂音的处理,从细处着手,保证声音的纯正。现场声音的处理要尽量保证声音的真实性。运用音乐要根据具体情况,一定要运用合适,不需要加音乐的部分加上音乐,或者音乐的风格不符合内容的需要,都会造成整个节目的不顺畅。所以,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来选择音乐,不可随意为之。音乐就像润滑剂,需要加得合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