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线索的寻找

新闻线索的寻找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线索的寻找任何新闻的报道都始于寻找和发现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新闻线索是指事实所含有的具有报道价值的简明信息或信号。一些刚做新闻采访工作的记者,常常苦于不知到哪里寻找新闻线索。不仅如此,政策和指示公布后,必然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影响,因而这些影响也是重要新闻线索。

一、新闻线索的寻找

任何新闻的报道都始于寻找和发现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舍此基础,记者就可能茫然不知所往。对于随时扛着摄像机的电视记者来说,尤其如此。

(一)新闻线索的涵义

关于什么是新闻线索,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这样定义: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新闻线索一般比较简单、粗略,有的比较完整,甚至还有细节。它们可触发记者的新闻的敏感,记者由此跟踪追击进行采访。记者根据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后,或最终完成新闻报道,或因线索与事实本来面目出入较大,且又缺乏新闻价值而予以否定”。[2]

蓝鸿文教授指出:“新闻线索是提示新闻的信号。它向你传递一个信息,告诉你哪里有新闻,或者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3]

刘海贵教授指出:“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不能现成地拿来构成新闻报道。它比较简略,没有细节,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断或概况,它只是将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4]

还有许多研究者对新闻线索下了定义,虽表述有些差异,但涵义大体相同。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新闻线索是指事实所含有的具有报道价值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其内容简单,缺乏完整性;只是信号,可信度低;反映直观,深刻性差。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线索还远不是真正的新闻,它只是一种简明的信息和信号,所反映的尚不是完整的新闻事实,充其量只是“疑似”新闻,需要记者进一步查实,这就是采访。由于新闻线索只是事实表现出来的一种信号,既可能是事实呈现出的真实信号,也可能是虚假的信号,因而其可信度较低,需要记者根据采访经验进行判断,也可以在采访中核实其可信度。另外,新闻线索的提供者只是在很短时间内直观地反映事实,具有较强的表面性,难以深刻地反映事实的本质。无论这些线索来源何处,都是如此。

记者采访新闻,一般都是从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开始的。有了线索,再沿着线索进入采访过程,一步步弄清事实真相,然后写成新闻报道。可见,“新闻线索的作用主要是告诉记者到哪里去采访,帮助记者确定具体的选题”。[5]对于记者来说,有新闻线索就有了采访活动开展的基础,若是缺少新闻线索,记者会坐卧不宁,就失去了采访活动的基础。在新闻单位,记者有“穷记者”与“富记者”之分。“穷记者”就是指那些手中新闻线索匮乏、“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记者,而“富记者”则是指那些手中新闻线索源源不断的记者。

(二)寻找新闻线索的途径

不同的记者手中新闻线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新记者与老记者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一些刚做新闻采访工作的记者,常常苦于不知到哪里寻找新闻线索。那么,一般应到哪里寻找新闻线索呢?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指示及领导活动、讲话中寻找新闻线索

党和政府的政策、指示事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的大势,它不仅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也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决策,因而它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必然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不光是政策内容事关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会受到密切关注,民主制度下的政策制定过程及政策传播程序等环节的规范与否,因事关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与参与权的实现,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政策和指示公布后,必然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影响,因而这些影响也是重要新闻线索。领导活动因为活动主体身份的特殊性、活动的过程即施政的过程及其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施政形象,因而其中有许多内容是备受关注的,这就意味着其中可能蕴藏着值得报道的新闻线索。同样,领导的讲话无论是总结过去、审视现在还是畅想未来,都可能蕴藏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应该密切关注。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寻找新闻线索

会议往往是制定和公布决策信息的场所,它集中了各类问题和矛盾或者集中了来自各方的经验,同时它也是集中人群的场所,交流信息(情况和看法)是会议的必要环节,一句话,会议是信息集中的场所,许多好新闻都是从会议中找到的,因而从会议中找新闻也是寻找新闻线索不可或缺的途径。我国各级各类会议甚多,记者更应抓住此类机会寻找新闻线索。简报是各单位日常主要工作的记录,其中也含有大量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是不应被忽视和遗漏的。

3.通过记者调查研究中耳闻目睹获得新闻线索

深入实际细心观察是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最主要的途径,也是记者的基本功。记者做采访,除了一些指定的采访任务和热线电话、来信来访之外,最大量的新闻线索是靠记者自己在生活中去观察和寻找。

(1)观察客观事物的变化。新闻中的“新”,即是新出现的事物、事物出现的新变化。新闻总是和客观事物的变动联系在一起的。记者就是要在客观事物永不停息的变动变化之中寻找和发现新闻线索。这种变动和变化往往处于社会的深处,需要记者深入生活、融入社会,在深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事物的重大或细微的变化。这种细心观察所得往往使记者手中的新闻线索源源不断,而且生动鲜活。同时,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丰富记者生活阅历的过程。有时候,记者从生活获取的新闻线索来源广泛与否,比拼的是一种阅历。阅历多,角色体验就多,角色本身可能就包含着许多新闻线索来源。记者广泛地参与生活实践就是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生活感悟的过程,进而也是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过程。

(2)倾听各方的声音。记者了解社会和进行社会调查,除了细心观察之外,也包括用心去听。听人们传播的事实信息,也听人们反映的意见信息。这里,我们尤其强调要倾听普通群众的声音。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人文关怀、做透服务成了许多媒体亮出的新口号,对群众需求的关注越来越多地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有时候,当记者偶然听到人们对政府的一些决策、做法看法,如果能广泛地做一些调查,能听到更多的人持相同的看法,便可从中听到“民意”,而反映民意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因此,善于倾听各方声音是寻找线索的重要方法。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我们所说的群众的声音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群众对现行政策有何反应、群众在贯彻政策中有何创造和创新、群众有哪些困难、困惑和要求、群众对社会现象有哪些看法等。

(3)从“不变”的现象发现可变的要素。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是从总体上来讲的。但具体到某一件事、某种现象来说,变化又是相对的。有些现象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并无什么变化。正因为它长久地保持着一种状态,人们习以为常,再一次遇到这一现象发生时,也觉得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然而,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就蕴含着不合理因素,而这些不合理并非不可改变。探究这种不合理因素但经过努力可能改变的现象,就可能为发现新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4.从社会热点、难点、冷点中寻找新闻线索

工作热点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会吸引公众关注。自然也应吸引记者关注。不管跑什么战线,记者都不能不关注这条战线一个时期内的工作热点。关注工作热点,关键在于记者心中要有这样一根弦:哪些问题有现实针对性?针对性有多强?针对性越强,公众关注度越高。即使是工作报道,也是如此。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较强的工作热点意识。在我国,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性不明显的新闻如社会新闻、突发事件新闻等,另一类是与党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与国家发展相联系的新闻。对后一类新闻的采访,要求记者研究党的方针政策,研究社会形势,研究实际工作。政策决定形势,形势决定报道。任何媒体都必须认真研究政策,根据一个时期的政策形成相应的报道思想。报道思想就是新闻媒体一个时期内宣传报道方面的指导思想。它包括宣传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等。报道思想指导着记者的采访目标,左右着一个时期新闻报道的中心。与工作热点相一致,重点工作部位也是出新闻的地方。这是因为,这个部位的一举一动都受人关注,它的重大变化和改革显得意义格外重大。因此,记者应把握每条战线的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那里蕴藏着新闻富矿。

难点即焦点。社会难点是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长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一个单位、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因而备受关注。由于长时间未能解决这些问题,更加剧了人们对问题的反应,也吸引了更多人更强烈地关注它们。关注这些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影响以及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每个地区、每条战线、每个单位,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难点,这些难点有许多都可能成为媒体报道的新闻。

“冷点”主要是指平常不易受人关注的偏僻部位、冷门话题等。表面看起来,“冷点”是没有吸引人关注的题材,但是,这里却也是蕴藏丰富新闻资源的富矿。因为以往无人关注,无人开采,这里的许多事实对于受众而言都是新鲜的,一旦有人开采,报道出来,立即引来众人关注的目光。况且,冷点与热点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今天的冷点可能就是明天的热点和焦点。记者在社会调查中发现值得研究和关注的冷点话题(人物、现象、问题等),可以通过集中报道形成某个阶段吸引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并将此热点延续下去。

5.从已报道的新闻中寻找新闻线索

这里提到的已报道的新闻既指记者所属媒体已报道的新闻,也包括其他媒体已报道的新闻,既包括同类媒介的已发新闻,也包括不同类媒介已发新闻。

从已经报道的新闻中寻找新的新闻信息,可以称之为再生新闻信息。所谓再生新闻信息就是从别人已报道的事实中再度开发出新的新闻信息。它是记者或编辑在阅读、收听、收看其他媒体传播的事实,在整体把握新闻信息内容和结构中,发现报道中还有遗漏的地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全面的、深刻的挖掘,于是破题发挥,把握好时间差、地域差、品位差,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个层次去挖掘新的东西。[6]

已经发表的新闻,有的因为事实发展过程的局限,当时还没有很充分地展开,新闻报道的事实也只能是当时的事实,后来事实展开了、变化了,产生了新的事实信息,就有了进一步报道的必要;有的因为记者认识的局限,记者报道时只想到了某一层意思,只选取了某个角度,而这个角度、这层意思后来看来还显得不够巧、不够深,也有了进一步采写的冲动;有的因为媒体风格的限制,各有自己的侧重,各有自己的报道特色,一家媒体报道了某件事实,另一家媒体可以选取另外的角度进行新的报道,可能就会有独到的发现,这常常又是后发制人的有效手段。

记者在读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的时候,应边琢磨、边分析、边联想,不断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有没有更好的表达主题思想的方法?

有没有更具新闻价值的事实、主题被淹没?

别人的非重点或者较为忽略的侧面可否成为自己报道的重点方面?

别人报道的这件事其发展方向如何?结局以及结局之后会不会有更大的新闻?

有没有读者更乐意、更方便接受的报道角度及方式?

报道是不是有所偏颇?是不是有倾向性?报道是不是公正?答案是不是值得商榷?

假如报道的那件事那个人牵涉到自己负责的报道领域和范围,还可以追问这样几个问题:别人提出问题、报道主题的角度和方式自己过去想到过没有?

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可否同人家的报道“杂交”?[7]

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报纸或广播与电视的媒介差异性,决定了报纸和广播报道的新闻也可以成为电视记者再生利用的新闻线索。

6.从受众来稿、来信(来电)、来访中寻找新闻线索

对于记者来说,受众来稿、来信(来电)、来访就是受众送上门的新闻线索、新闻题目。

受众来稿并不是现成的新闻稿件,需要记者进行判断,发现其中有无新闻价值。受众来稿有一些没有任何新闻价值,也有许多虽采写不很规范但有新闻价值,记者若能发现其中隐含的新闻价值,就找到了新闻线索。

新闻单位都有群工部。群工部设有信访接待室,读者来信、来访都归这里管。群工部往往是新闻线索较多的一个部门。记者可以从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因为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多很突出,矛盾集中,所以群众来信往往能产生好新闻。

现在各媒体都设立了热线电话,它的功能与来信是一样的,反映的时效更快。受众来电反映的问题种类繁多,有称赞的、有气愤的,也有困惑的。对这些来电的调查,大多可采写出深受欢迎的新闻。

总之,新闻线索无处不在,关键在于记者要做有心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