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拍摄的用光艺术

电视新闻拍摄的用光艺术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照明必须考虑是以电视摄像机为直接对象,受到从电视摄像机直到电视接收机的光学体系、电气体系的制约,以此为前提来认识电视照明的特质。电视照明的特质之一是受电视摄像机的摄像管的特性所制约的。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的图像常是直接按其拍摄时的情况连续地传送到各个家庭的电视机屏幕上。

第四节 电视新闻拍摄的用光艺术

电影、电视是用光作画的艺术。离开了自然光或者是人工光,电影、电视摄影(摄像)将一事无成。

一、电视照明的基本原理

马赛尔·马尔丹指出:“照明是创造画面表现力的决定因素。”(14)英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欧内斯特·林格伦也论述道:“照明是用来突出和塑造出他的拍摄对象的线和面,创造空间深度的印象,表达情绪和气氛,甚至于在偶然的场合下,加强某些戏剧性效果。”(15)正因为如此,在整个摄影造型领域(照相摄影、电影摄影、电视摄像)中,对照明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正如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这一哲学基本原理所指示的那样,对于电视的照明,除了应当把握和继承与电影照明具有共性的经验之外,首先也应当从电视照明的特殊性上来加以认识与研究。

1.电视照明的特殊性

(1)电视照明的特质。

电视照明必须考虑是以电视摄像机为直接对象,受到从电视摄像机直到电视接收机的光学体系、电气体系的制约,以此为前提来认识电视照明的特质。

自不待言,电视照明的根本目的在于要通过摄像机获得好的图像。而要获得好的图像,又取决于光量及光的角度。但是,又必须清楚,在电视演播室内的照明,即使肉眼看起来是多么美丽,而当通过摄像机摄像后,再现到各个家庭中的电视机上时,是否也是同样的美丽?是否能再现出令人满意的图像?这却是问题。

在电影摄影中,一般是用一台摄影机进行拍摄。而且,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按照能取得最佳效果的位置配置照明器具。但是,在电视照明中,尤其是在电视演播室中,需要有能让3—4台摄像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摄像的空间和地面,还有收录声音的吊杆麦克风等,所以,照明器具几乎都是从比站立的人还高的上方进行照明的。再有,在电视的摄像中,常是多台摄像机从多方向进行拍摄,因此,照明的设计方案必须考虑能对于演员及摄像机的移动,保证能持续获得最美、最有效果的图像。

(2)电视照明的技术制约及技术要求。

电视照明的特质之一是受电视摄像机的摄像管的特性所制约的。因此,只有充分理解摄像管的特长与缺点,才能正确理解电视照明的方法。最首要的问题,是明暗的对比度。在明亮的东西和阴暗的东西进入同样视野的情况下,人眼的对比度适应限界与电影、电视比较,其对比度适应性分别为:

人眼     100:1

电影 (35m/m)40:1

电视     20:1

与人眼相比较,电影电视的照明对比度范围,无论是明或暗,两者都非常狭窄。在演播室内用肉眼看起来很美丽的照明,一通过摄像机,未必就能得到预期的图像。超过一定程度以上的白,几乎只能看到同一阶调的白;而某一程度以下的黑,也只能再现为同一阶调的黑。即使这一对比度控制在20:1之内,若相邻接的被摄体的对比度小,两者也会变得难以区别。

在一个画面内,一旦相邻接被摄体的对比度变大,相对地,白的部分则更白,黑的部分则更黑。其影响程度是,对比度越大,白及黑的面积也越大。

电视的同时性、连续性也是电视照明的特质之一。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的图像常是直接按其拍摄时的情况连续地传送到各个家庭的电视机屏幕上。因此,电视照明不得不受这种同时性、连续性的制约,从而比电影摄影面临更多的难题。由于电影摄影不受这种同时性、连续性的制约,所以,无论摄影机怎样移动,对于各个场面,都有修正照明的充裕的时间。

再有,在舞台上,无论背对观众的演员脸部怎么暗,也不会成为特别的问题。但在电视中,则与电影及舞台不同。电视中,常是使用数台摄像机,一边自由地移动,一边切换电视镜头,所以,照明条件十分复杂。而且,即使照明相当好,还必须随时注视摄像机希望的场面以及麦克风的运动。何况正是在有演技的地方,也必然有摄像机、麦克风。所以,照明又必须考虑到适应并有利于演员表演、摄像机运动、麦克风运动三者协同发挥作用。

至于电视照明的技术要求,从大的方面来说,须满足以下两点:第一,技术上的要求;第二,美术的、心理的、艺术的要求。

就第一条来说,是必须把握作为媒体的电视摄像机的性能及其传送体系的诸种特性,再加视听条件等方面所要求的图像再现上的诸种条件,从而确立与之相适合的照明技术。

第二条则要求能充分表现节目制作意图、内容的照明技法。如在同一个场面中,表现昼夜的区别、天气、季节感等,很多地方都是有赖于照明技法。又如,仅仅是肉眼看到的黑暗,未必能产生出技术上、演出上都满意的夜景的画面。然而,假如利用逆光的心理效果,或活用付诸色彩照明的感情的效果,就能在画面上再现出在技术及美术的要求上来看都堪称美的夜景。

能够满足上述两种要求,这是作为照明设计者在节目制作中应有的职责。

2.电视照明的基本要素及造型意义

光线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往往是不能简单划一的,电视照明对此也需有明智的认识。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太留意的太阳光线来说,室外正午的光线虽然是顶光,但太阳光线除了直射光线外,还因反射光线,具有扩散的幅度和强度。一到早上和傍晚,成为主轴的太阳光线又变为斜光,产生出深深的阴影,使景物更浮现出雕刻般的立体感。再以室内的夜景来说,尽管只有与太阳无法比较的微弱的照度,但由于光源的质、位置、方向、照度的强弱、影与反射光的相互作用等,其呈现出的色调的变化,也是千差万别的。

电视照明的目的,是通过电视摄像机获得理想的图像,使观众能“看清楚”,并获得美感。对此,可列出下面五项必要的条件。

(1)照度。

照度是光线投射到景物的照明强度。

对于布景来说,要求的照度需能说明其场所,从时代感、环境气氛,到景物、服装、小道具等。或是体现季节、时代的变化、昼夜的区别,以及天候,风、雨、雷、电、火灾等情景。对于演员来说,要求的照度需能让人明了其行动的方式及意义,易于看清演员的表情,并能让演员从背景上立体地浮现出来。

关于照度基准值的确定,有必要先确定是以演播室内哪一个部分的照度来表示。若以决定整体低照度限界的基调照度和主要被摄体所受照度来考虑,一般的基准是以主要被摄体来确定。关于基调照度,虽然首先是与画面内容相适应,但由于测定点及数值都有大幅度变化,因此,以主要被摄体的照度为基准值来确定。

在彩色电视的场合,由于观众对电视中人物肤色的微妙差异反应敏感,所以,在肤色的准确再现上,对照度的要求非常严格。现在,一般规定对主要被摄体的照度为1 500勒克司。

(2)阴影。

电视照明并非仅强调将场面照得明亮。如果场面仅是一片明亮,则失去了重心。正是由于有阴影,光才得到强调。正是为了强调应该强调的东西,必须造成消除光的部分,这就是阴影。正是阴影给予物体以立体感,产生明暗的阶调。

(3)光的方向。

光的方向与照度相辅相成,对景物的表现与造型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是顺光。又称“正面光”,是指光线投射的方向与摄像机拍摄方向相一致的光线。

顺光的特点是光平,被摄体受到均匀的光照,反差小,无阴影,能较好地表现被摄体固有的色彩,有平涂色彩的效果。但不太有利于大气透视效果的表现,以及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拍摄人物处于顺光,有利于隐没面部皱纹

侧顺光,是指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像机拍摄方向成水平角45°左右时的光线。侧顺光能使被摄体产生明暗变化,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轮廓、立体感和质感,并能丰富画面的明暗层次。

所以,在电影电视布光中,也常将侧顺光作为主光,能丰富和美化人物形象。它不仅有利于通过强化刻画人物面部有魅力的层次丰富的细微外部特征来揭示内心世界,也有利于可对某些缺陷,如鼻斜嘴歪,做出适当的弥补。

二是侧光。是指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水平角90°左右的照明光线。侧光会使被摄体产生突出的明暗面和阴影,对被摄体的立体形状和质感有较强的表现能力。例如,当夕阳的余晖掠过地面时,大地上景物明亮的部分与长长的阴影形成反差鲜明、质感强烈的自然景观就是这种效果。

三是逆光。又称“背面光”,是指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正好相反,来自被摄体后方的照明光线。由于处于逆光中的被摄物体实际上大部分都处在逆光造成的阴影之中,只显出发亮的轮廓,所以逆光又被称为轮廓光。

逆光能很好地表现大气透视效果,刻画景物的层次美感。在拍摄全景或远景时,往往采用这种光线。例如,纪录片《藏北人家》(编导:王海兵、韩辉;摄像:王海兵)中,有大量运用逆光拍摄群山的镜头,千姿百态的山峰不仅被灿烂的逆光勾勒出错落有致的层次,而且呈现出格外迷人的绚丽多彩。在拍摄江河湖海的时候,运用逆光也会有利于强化表现粼粼波光,或创造出变幻万千的效果。逆光还有利于表现透明的被摄体(如玻璃器皿)或动物皮毛的质感。

当适度地让逆光进入镜头,摄像机并辅以适度的旋转运动时,画面上还可以产生出十分绚丽的光晕或光环。

当然,如果被摄主体是人物时,除非是特殊的表现意图,过强的逆光,会不利于人物的表现。

当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像机拍摄方向成水平角135°左右时,称为侧逆光,又称“反侧光”或“后侧光”。侧逆光具有逆光和侧光的特点,它使被摄体一个侧面受光而另一个侧面不受光或少受光,突出了某个侧面的轮廓线。利用侧逆光拍摄人物近景或特写,一般要加辅助照明,以免人物背光脸部太暗。

四是顶光。是来自被摄体上方的照明。在顶光下拍摄人物,会产生反常而奇特的效果。如前额发亮、眼窝发黑、鼻影下垂、颧骨凸出,可丑化人物、渲染恐怖气氛等。传统用光一般忌讳用顶光,多限于特殊人物的灯光处理。在某些场合,顶光运用也能体现更广泛的表现意图,如,来自人物头顶方向的灯光或中午日光的照明,就能鲜明地反映出被摄人物与光源的关系和时间概念。

五是脚光。是指自下而上的照明人物或景物的光线。

在人物前方的称为前脚光。前脚光可产生自下而上的非正常造型投影,可用来表现画面中光源与人物的关系,如台灯、篝火等,或用于刻画特殊人物特殊的形象、特殊的气氛,也可作人物面部的修饰光。

在人物背后的脚光称为后脚光,这种光线一般用于照射女性的头发,有修饰和美化作用。

(4)光的分配。

即光的分布状态。正是通过适当地设计光的分配、交错,产生明亮的部分和暗的部分,从而形成鲜明的戏剧印象。

所谓光的分配,也可称之为光的构成。比如,要成为主轴的光,是从窗户来的光线呢,还是从吊灯来的光线?具有方向性的要成为主轴的光,即主调灯,又如何与让被摄体从背景浮现出来的背景灯,以及与为消除因基调灯而产生的阴影的散光灯相适应?对这一切电视照明上必需的光线,究竟应当使用哪些照明器具,应当从怎样的角度、用怎样的光量来照明?作为光的分配来说,都要进行设计和计算。

为了科学地设计光的分配,有必要了解光的分类及使用规律。下面作简要的介绍。

一是主光。它是场景中主要的照明光线,起造型的决定作用。它造成景物的总体明暗对比,表现景物的轮廓、形状和立体感、空间感。主光的位置、方向一般是置于被摄对象的正侧面稍高之处,这样可以较好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和质感,但也不绝对。主光照射的方向、位置,应根据景物的特点、所要表现的主题,恰当配置。

二是辅助光。或称副光、补助光。其作用是弥补主光射线不及之处,使景物背光阴影部分有适量的光线,以形成适当的反差,丰富影纹层次,和谐明暗阶调,更好表现物体的质感。辅助光常采用比较柔和的光线,应比主光的照度低。辅助光与主光的亮度大小比例,影响画面的明暗反差。光比的通常使用范围是:灯光一般是1:2—1:4。自然光,在阳光下一般是1:6—1:8。但光比的大小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矩,应随表现内容的需要而寻找、设计最佳的方案。

三是轮廓光。是用来勾画被摄主体轮廓线条的光线。一般是从背面或背侧面射向被摄主体。它能使被摄主体与背景分开,增强层次感和主体感。轮廓光要比主光亮,往往是画面中最亮的光线。

四是背景光。凡是照明背景的光线,统称为背景光。背景光旨在丰富对背景的表现,增强对被摄主体与环境关系的揭示。在运用背景光时,应注意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处理背景光亮度与主光亮度的密切关系,以产生恰到好处的需要的艺术效果。一般情况下,背景光比主光暗。

五是装饰光。为突出表现某一重点部位使用的光称为装饰光。常用于装饰眼神光和服装等。也有将眼神光另列于装饰光之外。

3.光源的配光特性和光质

在电视照明中,使用着多种的照明器具。其机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如太阳的直射光线或裸电灯的光线一般,具有能非常锐利地造出景物阴影的硬光性质的照明器具。一种是如阴天时的太阳光,或荧光的灯光一般,或如空中以及被其他景物反射的间接光似的扩散光一般,不容易造成景物的阴影,而是仿佛要产生出满溢整个场面的光,具有非常柔软的光的性质的照明器具。作为具有前者机能的照明器具,是使用聚光灯。作为具有后者机能的照明器具,是使用散光灯。

电视、电影用于照明的灯具,由于分类方法不同,可有不同的种类:

按用光方式,分为聚光灯、泛光灯和效果灯三类:

一是聚光型灯具。是一种硬光型灯具,它是对直射阳光效果的模拟。它产生比较狭小角度的光,射程大,光线匀。这种灯具可以造成明显的阴影,它常用作人物的主光、逆光、造型光等。它包括聚光灯、回光灯、柔光灯、束射灯、追光灯等。

二是泛光型灯具。是一种软光型灯具,它是对阴天时天空光的模拟。这种灯具可以减弱硬光型灯具造成的阴影,掩饰物体表面的起伏或缺陷,照射面积大,但射程较小。它常用来作人物的辅助光、底子光和天幕光。它包括散光灯、天幕灯、地排灯、新闻灯等。

三是效果型灯具。是用来形成各种各样的效果的,包括造型灯、声控灯、跑灯、宇宙灯、束射灯等。

这些灯具之间,有时并无明显的界限,例如,聚光灯在散光时也可当作散光灯用。还有一种无透镜柔光灯,它聚焦时可作聚光灯,散焦时可作泛光灯用。

在电视新闻领域中常用照明灯具有以下几种:

一是电瓶灯。光能散能聚。不受电源限制,体积小,重量轻,活动方便,且亮度高,色温较合适,故常用于电视新闻现场摄影,尤其在无电源的地方,作用更突出。但电瓶灯一般只能用20分钟就需要重新充电,照射面积也小,故多宜在较短时间、较小场景的拍摄中使用。该种灯分单头和双头两种。每个灯头功率一般为350 W。

二是金属卤化物灯。是聚光型灯具,发出硬光,发光强度大,亮度高,能形成物体表面明显的阴影常作人物或场景的轮廓光使用。金属卤化物灯是用于电视和电视剧拍摄的主要光源,在新闻演播室中也普遍使用。

三是三基色柔光灯。是散光型灯具,是荧光灯的一种,发出柔光。由于荧光灯的热量辐射很小(与卤钨灯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常又称为冷光源。它的特点是:光效高、显色性好,可以提供柔和、平滑、大范围的主光和柔光照明。而且,温度低,几乎不辐射红外线和紫外线,使播音员可以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安全性也较高。在新闻演播室中普遍使用。

4.画面的阶调和照明

前面讲了,照明的条件决定电视的画质。但是,对电视照明的最终的评价,是要看它在显像管、荧光屏上产生出来的效果。要在画面上表现出立体感、质感、美的效果,这是照明的重要的使命。而这又要通过明暗的对比、配列、配色的设计才能实现。所谓阶调,是指画面中明部与暗部的对比,及其构成的状况。可分为明调、暗调、硬调、软调、平均调、平(板)调等。其明暗面积的比例,参见图7-4-1。

img37

图7-4-1 阶调明暗比例示意图

(1)明调。

背景及人物等都是大片受光,暗的地方、人影、物体的阴影都很少的画面,常用于明快幸福的家庭电视剧,或表现午夜的寂静等。

(2)暗调。

留下画面的一大部用暗的照明,例如,夜间的室内,关掉灯,仅让从窗子的缝隙间,透进一束月光的镜头。或用于表现夜晚黑暗的街道。但暗调也不是单一的暗,作为电视照明的特质,是用加入约25%以上的白的成分,利用它们的对比,来表现暗。暗调常用于表现神秘性、思索的深邃性、犯罪感等,总之,适应于表现隐藏于画面表象背后的戏剧因素。

(3)硬调。

是黑白分明、灰色很少的调子。如果多用聚光灯,不用散光灯照明的话,画面的调子就成为硬调。这是因为聚光灯的投射方向限于一个方向,因其产生的阴影,又没有用别的聚光灯消除掉而形成的画面,没有中间调,所以是硬调的画面。这样的照明,常在表现芭蕾的群舞场面。电视剧中,则如强调盛夏烈日阳光的强烈,让明暗的对比更为鲜明,以便使人感到亮的地方更为亮,暗的地方更为暗时,作为照明技法被使用。一般来说,硬调给人以一种爽朗、豪放、激昂的感觉。

(4)软调。

又名柔调。它是能让阴影与没有阴影的部分自然融合的照明。在照明技法中,它与暗调相比,是一种比较困难的手法。尤其是想在使用因聚光灯而造成的被摄体内部产生的阴影,及投射在背景上的阴影等,与没有阴影的部分自然融合时,更需要巧妙地进行照明设计。软调常用于表现回忆的、童话的、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的等题材内容。

(5)平均调。

又称中间调,是黑、白、灰分配得比较平均的调子。平均调比较常见。它富有安定、温和的含义,所以,需造成严谨、气势庄重的题材内容多用此调。

(6)平板调。

亦称平调,采用聚光灯的照明,就产生明显的阴影。而极力避免这种情况,采用散光灯照明产生的画面,则呈现为平调。这种调子黑白部分较少,灰的面积占了很大的部分。作为电视画面,它使人们不对画面哪一个特殊的部分更为关心,是一种并不明白焦点在哪里的照明。总体上给人一种平淡、平缓、平整、洁净的感觉。但在一些舞蹈节目中,使用一些华丽的服饰、小道具时,为了增强改善平板调的效果,往往增用装饰光,使人物形象更富有立体感。

5.视觉生理与照明

(1)照明的四要素。

照明的第一意义是要让人能看清楚景物。而决定能否看清楚景物这一点的,主要有四个要素:明亮度;对比度;大小度(景物的大小,以及因视距离而决定的视角的大小);景物的活动度及暴露时间。

上述四个要素中,如果哪一个要素保证不足,我们对景物就看不清楚,甚至于完全看不到。在电视照明及摄影中,无疑首先须考虑到这四个要素。此外,还应考虑下面的一些因素。

(2)刺眼度。

在人的视野中,一旦出现具有极高辉度的东西,或过强的辉度对比时,立刻就会产生不快感,有时还会造成可视度的低下。对这样的视知觉生理限度,被称为刺眼度,或耀眼度、眩目度。所以,对照明好坏的一条标准,就是要不刺眼,使眼睛感到观看舒服。

刺眼、眩目情况的产生,不少是因为光源而引起的。由于光源的辉度而引起刺眼,一般有下述四种情况:

①周围很暗,顺应眼睛的辉度越低,刺眼越显著。

②光源的辉度越高越刺眼。

③光源离注视线越近越刺眼。

④光源体的发光表面在视野中所占的面积越大(即光源体正面越逼近眼睛)越刺眼。

(3)闪烁度。

当忽明忽灭的光射入眼睛时,眼睛就感到闪烁。而当光的明灭变得很快时,眼睛反倒又会变得感受不到这种闪烁了。这种境界的每秒明灭度称为闪烁值。闪烁值因辉度,以及光源在视野内的部位等因素而变化。

因此,用断续的照明会使眼睛的接受产生不快感,根据明暗波形等的测试实验,这种不快感当每秒5—15次的明灭度时尤为显著。

(4)明度变化和辉度顺应。

在人的视野内,如果骤然变暗,或骤然变亮,虽是短暂的一瞬之间,都会使人产生不快感,而且对物体的能见视觉随之变低。这是因为眼睛的辉度顺应不能赶上明度变化而造成的。人眼的辉度顺应具有从暗移向明时快、而从明移向暗时慢的特征。所以,在照明中,为了适应眼睛的辉度顺应,宜采取让明暗变化缓和的手法,施以柔和的照明。

(5)眼睛的疲劳和明亮度。

长时间从事需要精细注视的工作时,眼睛就容易疲劳。而这种疲劳在照明度暗的条件下会更严重,在照明度亮的条件下则会好得多。

根据科学的研究,从人的生理来看,能让人的眼睛少疲劳的照度是1 000—2 000勒克斯。而从人的心理来讲,则要求更高一些的照度。日本的学者介绍,像阅读简明辞典的文字这类极为精细的视作业,要求有3 000勒克斯的照度。至于像医院中做手术这类长时间的精细视作业,常用的是能产生3 000勒克斯以上照度的无影灯。

但是,也并非照度越高越好。决不能超过在视野内因非常强烈的对比、光源的辉度等而造成刺眼的程度。重要的是,既有充分的照度,又是质量好的照明——适应人的生理的好的照明。

对于电视的照明,除了前述的基本内容应当把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能忽视。由于电视摄像管同人眼的特性不同,虽然根据理论的学习以及实践的经验,可以大致把握各种布光的效果,但是,为了获得准确的、理想的画面照明效果,都必须利用监视器,看着监视画面,进行照明的最后调整。

6.色温校正与白平衡调整

色温与白平衡是电视拍摄中,与摄像机的工作状态密切相关,对色彩、色调是否能够准确表现的重要因素。

(1)色温。

色温是表示照明光源的光谱特性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将绝对黑物(能全部吸收可见光的物体)从绝对零度(-273.15℃)开始加温,温度每升高1度为1开氏度(K)。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绝对黑体便辐射出可见光,并且,其光谱成分随温度升高发生相应变化。于是,将绝对黑体辐射一定色光时的温度定为发射相同色光光源的色温。比如:在电视节目摄制中用的新式卤钨灯的色温为3 200 K;标准日光的色温为5 500 K。

“光源色温度”是物理学家凯尔文制定的,因而用他名字的第一个英文大写字母“K”来表示。

色温只与光源的光谱成分相联系,与光源的温度无关。

实验显示,在色温低的光源中,蓝光成分少,红光成分多;在色温高的光源中,蓝光成分多,红光成分少。

下面是一些典型光源的色温值。

单位:K

img38

(续 表)

img39

色温对画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色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物体颜色的明亮程度。

第二,色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画面的色彩还原。当光源色温高于摄像机的平衡色温时,画面将偏蓝;反之,当光源色温低于摄像机的平衡色温时,画面将偏橙红。只有当光源色温与摄像机平衡色温一致时,景物的色彩才能得到正确的还原。因此,拍摄时,要根据光源色温选择合适的色温校正滤色片,或调整白平衡。

用于校正光源色温的滤色片有两类:

一类是降色温用的滤光片,其颜色接近橘色,型号有雷登85、雷登81系列。主要用于高于摄像机平衡色温的日光条件下拍摄时降低色温用。

另一类是升色温的滤光片,其颜色呈蓝色调,型号有雷登80、雷登82系列。主要适用于低于摄像机平衡色温的灯光条件下拍摄时升高色温用。

(2)白平衡。

白平衡是指景物在同一光源照射下,摄像机中红、绿、蓝三色电信号的比例与光谱成分的比例一致,它是保证画面色彩还原正常的基准。

彩色原理证明,红、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光可得出加色法的白色光。各色组合成白色的公式为:

Y=0.30 R+0.59 G+0.11 B

Y是照度信号,R代表红色,G代表绿色,B代表蓝色。按照上述公式中三种比例的颜色相加,就可以得出白色光。

所以,如果彩色摄像机能够调整到拍摄出正确的白色信号的话,其他的色彩也就能正确地反映出来。这个过程就称之为调白平衡。

简而言之,彩色图像的色彩是由红、绿、蓝三基色组成,调白平衡就是调准这三基色的比例。白平衡若调整不良,图像就会出现偏红、偏绿或偏蓝。

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每到一个新的环境都要重新调整一下白平衡。调节白平衡的方法有两种:粗调与细调。

粗调是根据光源色温选择相应的滤色片。通常摄像机备有3 200 K、5 600 K、5 600 K+1/4ND等几种不同的滤色片。可在大范围内调节色温。

细调的具体方法是:选择相应的滤色片后,将摄像机对准标准白色卡片或白色物体,使它充满画面,按下白平衡调整按钮“WHITE”,此时,寻像器屏幕上会出现“WHITE OP”字样,约经一两秒钟,“WHITE OP”变为“WHITE OK”字样,即表明白平衡已调整完毕。

细调白平衡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阳光下进行拍摄时,应以阳光直照的白色表面为对象调整白平衡。在阴影处进行拍摄时,应以处于阴影中的白色表面为对象调整白平衡。

第二,摄像机最好在预热几分钟后再调整白平衡。

第三,即便在同一地方,较短时间的拍摄中,光线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时,也应及时调整白平衡,以便达到图像色彩的统一。

二、电视新闻拍摄的自然光运用

电视新闻的拍摄大量情况下是在自然光中进行,因此,掌握在自然光中摄像的用光规律,对于能否拍摄出好的图像,恰到好处地表现特定的环境、人物、事件、氛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对在自然光中拍摄新闻时应当掌握的一些基本规律,以及易常用的艺术技巧予以阐述(16)

1.自然光的基本变化规律及造型特点

自然光是不假人工自然存在的光源。自然光包括太阳光与天空光,具有光照范围大,普遍照度高,光照均匀,并会随时间、季节、气候以及地理条件的改变而产生变化的特点。

(1)随时间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的高度发生变化,光照强度也随之产生变化。

太阳在一天内的光线变化可划分为四个时间段:

①黎明与黄昏。只有微弱的天空光,普遍亮度较低。这种光线不易表现景物的细部层次,适合拍摄剪影效果。在黄昏时刻如果运用人工光补亮地面景物,可以拍出背景层次细腻的夜景效果。例如,拍摄城市的夜景,应该是华灯初上,人眼还能基本分辨城市景物的黄昏时分。

②早晨与傍晚。阳光的入射角比较低(15°左右),处于顺光中的物体表面被照亮,并形成长长的投影。如用逆光拍摄,景物受光面与未受光面反差较大。当天边形成一层晨雾或暮霭,阳光被大量散射,光线较柔和,可在被摄体上构成富有表现力而又柔和的明暗变化。此时,景物的大气透视感与立体感都很好,被称为摄影的黄金时刻。

③上午和下午。在这两段时间中,阳光的入射角在15°—60°或60°—15°之间,色温相对稳定在5 400—5 600 K之间。晴朗天气时,光照充足,地面垂直面和水平面都能得到均匀的照明,能较好地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结构。这两段时间是户外拍摄的主要活动时间。

④中午。太阳入射角在60°—90°—60°之间。夏季时,太阳与地面几乎呈垂直照射,是高度的顶光状态。这种光线不利于表现面部造型及物体的质感,在一般情况下不宜拍摄。如有特殊需要,用外景灯或反光板对人物作局部造型处理,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冬季的中午,太阳光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入射角仅在40°—50°之间,具有夏季上午和下午的光照特点,仍是户外拍摄的有利时间。

(2)随季节变化。

一年之中,夏季太阳距地球较近,自然光照度最强;冬季太阳距离相对较远,自然光照度较弱;春秋两季自然光照度居中。

(3)随气候变化。

气候的变化可分为晴、雨、阴、晦四类,此外还有雾、霾、雨、雪等。晴天,阳光照射,照度高,物体亮度大;阴天,云层遮住阳光,自然光照度减弱,色温升高;雨天,自然光照度更低,景物亮度也低,色温却相对升高。

(4)随地理条件变化。

纬度较低的地区自然光照度较高;纬度较高的地区自然光照度较低。海拔高度越高的地区,自然光照度越高,色温越高;海拔高度越低的地区,自然光照度越低,色温越低。

2.自然光运用的技巧与艺术

(1)日出、日落、晨曦、晚霞的拍摄。

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拍摄时间。太阳升到0°—15°时,拍摄为佳。

在日出、日落时日光的色温约为1 850 K。太阳的色彩往往也呈现橙红色、红色或金黄色。拍日出、日落的最好时机是在太阳不刺眼时进行拍摄,拍出的太阳色彩格外鲜艳灿烂,能有利地表现出晨曦和黄昏的特征。

由于每天日出日落的最佳拍摄时机只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间,所以,拍摄之前,应事先向当地居民了解日出日落的具体时间,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以免错过时机。当拍摄全景时,要注意多带天空少带地面,或者选择适当的前景,或者选择较亮的背景和水面等。如果为了突出太阳,使太阳在画面中占有很大的面积,可以使用长焦距镜头。

对色温的控制,如果使用3 200 K滤色片,就要对准蓝纸调整白色平衡。或者把滤色片调至5 600 K,在拍摄日出、日落时直接使用。

曝光最好用手动光圈,并以太阳周围的天空亮度为基准。这样可以同时有利于太阳周围富有特点的云层、霞光的层次表现。

(2)夜景的拍摄。

夜景的拍摄效果最佳时机是黄昏或黎明天光尚存的时候。这时,天空有一定的亮度,能将地面景物的轮廓区分开来,不至于漆黑一片。特别是黎明时,天光存在时间长,给拍摄带来方便。如在月亮还当空的黎明更利于表现月夜景色的效果。

拍摄夜景,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夜景的气氛。拍摄时,要注意拉开画面亮度的反差。一般要求画面中一定要有最暗的部分,占的面积要大,亮的部分占的面积要小。画面中最好要有发光体,如路灯、车灯、信号灯等,并用灯光来创造空间距离,加强夜景气氛。当拍摄以风景为主的夜景时,白色平衡在4 000—4 700 K的色温下调整,景色比较自然。拍摄夜景时,最好使用手动光圈,并使其曝光不足,这样可增强夜景气氛。

(3)阴天的拍摄。

阴天时,地面景物所承受的是一种散射的天空光,明暗反差减弱,影调偏暗,主要靠物体本身的色调和反光率拉开画面影调层次,画面中缺少明亮物体。另一方面,天空光蓝紫光多,光线色温偏高,被照景物色调偏蓝。

拍摄时,应尽量选择反光率高或色彩明快的景物。调白平衡最好选择在场景中光线色温相对较高的地方,即阴影处,可减少画面中的蓝紫光线成分。

另外,“假阴天”却是比较理想的拍摄用光环境。所谓“假阴天”是薄云遮日的阴天。假阴天的光线既有部分直射阳光,又有部分散射阳光;既有一定光线亮度,又没有晴天中强烈的光照反差。在这种光线下拍摄人物景物,光线柔和,影调过渡层次丰富,物体固有色还原准确而饱和。

在阴天拍摄人物时应注意尽量避免以天空为背景,因为,阴天的天空是画面中最亮的部分。人物处在天空的背景中,天空往往会曝光过度,人脸会变得灰暗没有层次。景别最好多取中、近景,并选择暗色调背景,这样自然会减少天空透进镜头,在暗背景衬托下,脸部的亮度可相对提高,有利于较好地表现细部层次。最好采用手动光圈锁定脸部曝光。

(4)雨景的拍摄。

雨景的特点是下雨,雨水本身反光率很高,所以,雨景拍摄很重要的就是要善于表现好雨点、雨线的高光部分。

拍摄雨景时,由于光线亮度变化较大,因此,首先要掌握好曝光。曝光要视景别而定,可用手动,也可用自动曝光。背景应选择深暗色,以利于把明亮的雨丝衬托出来。要避免用大面积的天空为背景。

拍摄雨景最好选择逆光或侧逆光。雨夜,路灯下、车灯前、窗口外逆光下的雨丝格外明亮和清晰,有利于雨夜景象与情调的表现。当下大雨时,水面、街道上的积水表面等,雨点所落之处溅起的水花,流曳的水纹、玻璃窗上的水帘,以及雨中行人手中不同颜色的雨伞、身上不同颜色的雨衣、斗篷等都会衬托对雨景的表现。

(5)雪景的拍摄。

雪的亮度很高,反光很强,与周围景物相比,反差很大,对比强烈。拍摄时,尤其要注意前景、背景的选择,光线的运用。否则,拍出的画面会出现一片死白,或明处、暗处没有影调和层次,缺乏美感。

正在下雪的时候拍摄雪景,要用深暗色的景物为背景,才有利于衬托突出漫天飞舞的雪花。

前景要善于利用带雪或挂满冰凌的树枝、树干、建筑物等为前景。有利于增加画面空间的纵深感和层次的变化。

在光线运用上,当雪后天晴时,是拍摄雪景较好的时机。采用逆光或侧逆光来拍摄被摄物体,能使白雪的质感得到较好的表现。同时,景物的投影还可以使空旷的雪地上增添生气。

曝光要随被摄主体而定。当拍摄纯雪景时,主体景物是雪,曝光就要以雪的反射亮度为主,这样能表现出大部分雪的质感。如果主体是人物,曝光量就要依据人脸的反射亮度而定,适当注意衣服的亮度。同时,由于雪与人脸及衣服的亮度反差很大,要注意给人物适当的补光,以改善画面的影调。

(6)雾景的拍摄。

雾气是能强调空气透视,并能赋予画面朦胧气氛,使之具有诗情画意的重要因素。

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许多细小的水滴组成的。当光线遇到雾时,有一部分光波较长的光线能穿过,而大部分光线都被散射,所以雾的颜色是灰白色或浅白色的。

雾气有浓有淡。拍摄雾景时,雾不可太浓或太淡,效果最佳要算是远处景物在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时拍摄,才能使画面出现朦胧的气氛。在雾天阳光初露时,一束束光线穿过雾层射到地面景物上时,构成一种绚丽神奇的景观,此时是表现雾景的最好时机。

在画面构图的安排上,应尽量选择有远景、中景、近景的景物,以表现景物的纵深感。前景、中景应尽量选取深暗色调的景物。

在用光上,尽可能采用逆光拍摄,这样能加强雾的效果。

曝光不要过度,否则会使雾的形象“虚化”消失。曝光不能以景物的亮度为准,要考虑到雾的亮度,光圈略收小一些。

拍摄人物时,应进行人工补光,并注意采用柔和的散射光。

(7)海景的拍摄。

海景拍摄要注意:

第一,把握好用光的方向。同一水域在不同方向的光线照射下,其水面的颜色及其深浅不同,海浪的造型效果也不同。顺光下,水面颜色湛蓝,色彩浓郁,波涛比较平缓;侧光下,水面颜色呈现深蓝色,波浪起伏;逆光下,水面显蓝灰色,光斑闪烁,富有诗意,海浪动感更为增强。

表现水面的最佳时机,不是阳光强烈直射时,而是选择较低的阳光入射角或者是带有散射光的假阴天拍摄,常常能获得较好的水面造型效果。

第二,控制好曝光。水面具有较高的反光率,比较明亮,曝光宜少不宜多。通常,可以水面亮度为基准控制曝光量,采用手动光圈,同时收半档光圈的方法。这样拍摄,会使水面形象生动,质感清晰,影调富有层次。

第三,拍摄海浪击打岩石的场面时,为表现飞舞的浪花,要注意海水涨潮时的风向。逆风时,海浪冲击岩石时浪花高、气势大;顺风时,海浪则显得平静。

(8)沙漠的拍摄。

最好是在日出日落的时刻,可以很好展示太阳光投射沙丘时刻画出的阴影,刻画出沙漠的层次与质感。如果太阳方位一高,沙丘的暗影就没有了,拍出来的效果就会都是一片白,失去立体感。

(9)逆光下主体人物的拍摄。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由于不能随意对环境中人物的行动状态予以改变,虽然知道逆光下拍摄不利于人物的表现,还是常常不得不在逆光下拍摄表现人物。有时候,尽管不是明显的逆光,但如果人物身后是一片白色的墙壁或景物,实质上,也相当于处在逆光之中。而这种情况是经常都会碰到的。

在这种场合,由于人物是主体,应以人物造型效果为主要考虑因素,所以,拍摄时的曝光应以人物脸部的亮度为基准。可用长焦镜头,让人物脸部充满镜头画面,先用自动光圈测定曝光值,然后锁定光圈,再拉开镜头,调整到需要的景别进行拍摄。比如,拍摄蓝天上的跳伞运动员,如果一开始就是用全景曝光,那么,画面上的运动员就会都成为剪影效果。但如果先用长焦镜头,让运动员充满镜头画面曝光,然后锁定光圈,再拉开镜头,调整到需要的景别进行拍摄,那么,运动员和蓝天的色彩及造型都会比较分明鲜艳。如果用自动光圈拍摄,尽量让画面上的人物形象饱满,减少白墙、天空等背景,也有利于人物形象和色彩的表现。

3.自然环境中拍摄时摄像机的保护

在自然环境中拍摄电视新闻,由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条件,有些是很不利于摄像机工作的自然环境条件,保护好摄像机,使摄像机能随时处于正常的状态,是完成好拍摄任务的先决条件。

(1)在严寒中摄像。

一般摄像机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是5℃—40℃。摄像机中的机械部分有很多零件的制造材料不同,还有润滑油等,在不同温度下的膨胀变化系数也都不一样。在过于寒冷的环境下拍摄,因低温造成的零部件以及润滑油等的膨胀系数的不同变化,可能会使摄像机中的一些机械部分比如机器轴承显得很紧,这样就无法正常工作。另外,随着温度的降低,蓄电池的容量也随之降低。因此,在严寒下拍摄时,要对摄像机、电池做好保温防护。首先要为摄像机缝制一个保温套。条件好的在保温套内还可以配备电热装置,也可在棉制的保温套内加用热水袋等。开机前,要有充分的时间使摄像机达到正常工作温度,然后,接通电源试用一下,看是否已达到满意的操作状态为止。电池的保温可以用布袋装好系在腰间,这样人体温度就可以维持其正常使用。也可把它放入有热源的箱子里等。再就是,在寒冷的环境下拍摄完毕后不能马上将摄像机带到较热的房间里,否则当再次拿到寒冷条件下工作就会使水分凝结,这对摄像机的损害很大。

(2)在多尘环境中摄像。

摄像机除镜头外,各部分都要用布或塑料布遮盖好,防止灰尘进入机内而影响正常拍摄。更换录像带时,最好不要在多尘环境下进行。拍摄中,要不断地清洁摄像机。拍摄完毕后,要对摄像机进行彻底清扫。清扫的方法最好用气吹器吹拂,对镜头吹拂时,不要正对着镜头吹,而是从侧面吹,以免把灰尘吹向镜头里面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果镜头前面使用了明胶滤光片,清洁时要先将其取下。

(3)在海滨摄像时。

防高温、防海水、防沙尘。到海滨旅游通常是炎热的夏季,沙滩被太阳晒得烫手,而摄像机中有许多精密构件和半导体元件等,须防止受热,否则有被损坏的危险。所以不要把摄像机放在太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及沙滩上,以确保摄像机的安全。

海水及其水沫对摄像机的镜头和机件威胁很大。要避免摄像机在水沫乱溅的地方拍摄,特别不要拿着摄像机站到海水中拍摄。

在海滨拍摄,海风有时很大,吹起的沙尘自然也会对摄像机造成危害。所以,刮大风的日子拍摄时要尽量将摄像机包起来,最好是不要在大风中拍摄。

如要在水下拍摄,必须掌握专业的水下摄像技术,并配置专用的潜水装备。

三、电视新闻演播室布光

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魅力,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造型,很多场合是在电视新闻演播室内完成的。电视新闻演播室是电视新闻人工用光的典型环境,而且,迄今为止,电视新闻演播室拍摄,也是电视新闻拍摄中的一项日常性的重要内容。在电视新闻演播室拍摄中,布光方法和技巧,以及灯光创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审美观念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形象造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电视新闻演播室布光应注意把握以下环节(17)

1.合理规划演播室布光空间

在设计灯光前要根据播音室的空间等实际条件,与美工商定新闻类节目的播音台和舞美背景,包括其形状、色调、大小比例及所摆位置等。因为画面主体是播音员,布光时要以景衬托人物,以不同的光线、不同的光比勾画出人与景的层次感。播音台与背景要尽可能拉开距离,留下足够的布光空间,一般不少于2 m,便于布光中解决容易出现的人物光与背景光相互干扰的问题。

2.精心考虑灯光设计

在确定布光方案前,要详细了解所用摄录设备以及灯具的性能特点,尤其是电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同的设备以及灯具对光的敏感、再现的能力都在发生迅速的变化。同时,还要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面部特征作分析研究,因为,每一个人的面部特征不同,其面部的受光规律也不同。此外,还要考虑其他造型手段(如发式、服装面料和颜色等)对人物造型的影响,以便通过布光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

现代新闻演播室里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三基色柔光灯和金属卤化物灯。

据一些电视台的实践经验,在实际应用中,将三基色柔光灯作为主光和辅光使用,而将金属卤化物灯作为顶光和轮廓光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荧屏效果。

三基色柔光灯在新闻演播室中使用,一般采用环形布光法,就是围绕播音台的一周布光。这种布光方法不但能完成主要人物的照明,而且能增加整个场景空间的密度。这种灯具发光定向性好,光斑焦点打到哪里,哪里的亮度就集中,灯多了也不会形成反光点,不会破坏电视画面,播音员也不会有炫目的感觉。

背景光也可以使用三基色柔光灯照明,因为它的功率小,又是一种密封式灯具,使用起来较为安全。但是此种灯具不适合给玻璃形状的物体布光,球形物体的透视感较差。在我国,新闻演播室用的背景大多是一些静止的画面,比如一条幕布、一块玻璃板等,所以在布光上要千方百计地突出立体感和透明度以提高画面的明朗程度。

三基色柔光灯对红色极为敏感,所以播音员最好不要把嘴唇抹得太红,宜用紫色和茶叶色(咖啡色)的口红。脸部化妆不要过重,宜浅不宜深,宜细不宜粗。另外,播音员的服装,应穿色彩柔和、纯度较低、反差较小的衣服。服装不适合用强反光的面料或丝绒、天鹅绒之类的面料制作。另外,播音员也不宜穿花色图案太细小或太错综复杂、线条过密的衣服。

金属卤化物灯在演播室作为轮廓光使用,克服了三基色柔光灯逆光轮廓效果差、电视画面缺乏层次感的缺点,可以使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具有立体感。画面清晰、透明,增强景深效果,使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更为突出。

3.布光的程序和技巧

布光程序一般是,先布人物光、后布背景光、再布修饰光。也可先布背景光、后布人物光、再布修饰光。不管先布哪种光,都要将不同目的、要求的光控制在有效范围内,并把多余的散射光遮挡掉,避免不同角度的光相互干扰而影响整体效果。

(1)布背景光。

背景光又称“环境光”,是指专门用于照明背景、环境的光线。背景光的作用,主要是表现被摄体所处的环境特点、气氛,并以此烘托突出被摄体。

在电视照明中,背景光是一种大范围的光线,一般由多盏灯以散射光的形式照明整个环境,形成一种统一的影调,表现一种完整的空间感。

在正常情况下,背景光的亮度要低于人物光,与人物光的比例宜在1:1.5—1:2之间。如果背景比脸部亮,不仅会使皮肤显得比正常皮肤微黑,而且会使人的视觉感到疲劳。

布背景光时,要避开或修掉因布背景光而照射到播音员处的余光,不然会影响人物造型。布光时可进行分类照明,即先布面,后布点,区别布光,利用光比、淡色调突出景物的层次。要尽可能减少阴影,把多余的光控制在播音员背后。在色彩运用上不要过深、过杂,宜用浅色调或中性色,色彩过重会影响播音员的服饰和形象,造成喧宾夺主。

(2)人物布光。

背景光布好后,可先把背景灯关掉,进行独立的人物布光。人物布光总的来说,要根据不同的形体、脸型、发式、气质进行美化,还应根据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进行合理的形象造型。播音员、主持人经过其他方式造型后,灯光师要根据播音员、主持人形象特征进行灯光造型归类,以进行正确的灯光造型。如果发型的样式、长短及面部油彩的轻重、用粉的浓淡、服装的样式和色彩等不利于灯光造型,要提出修改建议,因为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布光方式和灯光造型的效果。同时,还要考虑播音员、主持人合理的审美要求。有的胖、瘦或其他原因,需要用光准确地表现出比本来面貌略加美化的还原型,有的则需通过布光技巧重新塑造形象。要注意,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手段进行造型,都必须符合新闻形象的主体格调,正确选择灯具并确定布光方案。具体来说:

第一,主光。是人物造型的主要光源。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轮廓和肤色气质的光。灯的方位角度要依据人物的面向和脸部特征而定。一般情况下,主光灯在播音员面朝向的一边。主光的位置一般在平行度的30°—50°,高度以坐姿时鼻影在鼻夹偏下一点为佳。若播音员是线条型的高鼻梁,灯位就不宜过侧,光线也不宜过硬,可采用柔光纸柔化光线。要注意:人物布光尽量不要散射到背景上,不然会影响整体画面的层次。若灯位躲不开,可用扉叶遮挡,如扉叶有虚影,可在扉叶上加黑卡纸加长遮挡,或用挡光板。

在单人播音情况下,一般将人物摄于画面中间略偏于一侧;双人播音的坐姿是左右两人的外肩向内,即左面人物脸部向右,右面人物脸部向左。如果是男女双人播音,要根据男女播音员的脸部特征,确定主光灯位。若两人脸型差异较大,需分别设定主光,灯位的高低、角度要依脸型而确定。主光的定位要依据播音员脸部和视线的方向,脸及形体偏向哪一边,主光则置于哪一边。双人播音时,主光可交叉分别照射,即左边的光照画右的人物,右边的光照画左的人物,这样可使人物造型还原好、不变形,头影自然。有时会遇播音员的脸不对称的情况,主光要放置在脸形完美的一边,使这边经光线刻画而突出,以掩盖有缺陷的另一边;而脸部瘦小的一面经主光照射塑型后,看上去饱满,产生的过渡光影反差使另一边在视觉上比较暗淡,整体显得匀称。若遇脸部视线与缺陷相矛盾时,则需调整播音员的位置。

有些播音员脸型匀称,但鼻夹两边突出,或者三角区一边有鼻影,并有下眼袋,布光时,前者主光灯位不能过侧。若需要瘦一些,可将灯的高度相应提高。后者则要适当降低灯位,或者调整灯的侧度。如果主光调整到最佳位置还不能避免以上现象,可用一只小功率灯,单独补充下眼袋,并挡掉多余的光;也可适当调整摄像机的高度,使播音员的视线、脸形与灯光造型成最佳角度。特殊情况下,主光的侧度范围可以到85°左右,这种布光一般多用于男播音员或脸型线条不明显的播音员。采用这种方法布光时,辅助光的侧度要小,并掌握光比,不然会使播音员脸部显得臃肿。

给女播音员布光时灯位不宜过高、过侧,否则会影响其面部肤质的效果。特别是对脸部有皱纹的播音员布光灯位的高度、侧度要掌握好。正常情况下,对长脸形播音员布光,主光灯位的侧度在30°—45°,高度在播音员头部水平以上35°左右,灯与人物间距宜在2.5 m左右。如要加强人物的线条或拍得瘦一些,则适当增大灯的高度和侧度,反之则减小高度和侧度,但必须处理好辅助光和面光。

第二,辅助光。也称副光,“补助光”,是指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副光多为散射光,照射主光照不到的另一侧,协助主光塑造形象,增加质感和面部过渡层次。常用来减弱由主光照明形成的粗糙而生硬的阴影,表达阴影下的细部结构。副光的亮度变化,可改变画面的亮度平衡、影调反差,形成各种不同的气氛。

副光的亮度不应高于主光,主光与副光的光比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时间、人物、环境不同,主副光光比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副光与主光的光比应控制在1:2—1:1:5为宜。

副光的光位应低于主光,一般在靠近摄像机一侧0°—5°之间,这样不会在被摄体特别是人物的脸上,再产生新的阴影,破坏主光的造型效果。有时,为了造型需要,也可取更大角度的副光照明。有时副光也可兼作眼神光。辅助光要采用柔光灯,最好是二次反射式柔光灯,若是聚光灯,可在扉叶上加柔光纸。根据亮度情况,也可加两层柔光纸,一层加于透镜口,另一层加在扉叶前,增加柔光度以避免产生新的阴影。灯位可根据主光的位置及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脸型、发型而设置。一般辅助光的影子不要过鼻梁,不然会有蝴蝶型鼻影。

第三,面光。是用来照射人物正面的光。面光要帮助主光造型,使人物面部有层次并有眼神光。灯位一般在人物面部高度偏上,在机位正面上抛度的30°左右。也可采用双灯面光,即先用柔光灯进行面部照明,再用小型灯加眼神光,眼神光以眼珠一点为佳,不可一片或多点。在有提示器或播音员有下眼袋的情况下,需分别采用面光照明,但要用挡光板分别挡掉不利于人物造型的光。如播音员有下眼袋,须单独用低角度的光进行局部补充,此时要挡掉鼻梁以下的光,否则会有蒜头鼻影,并影响唇齿的美观。播音员播音时,牙齿和舌头要看得清楚、自然,并要控制亮度,尽量减少新的阴影,特别是下颌阴影和背景阴影。

第四,轮廓光。也称逆光,是用来勾画人物线条和立体轮廓的光线。它能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突出人与景物的空间层次,使之与背景相区别,产生丰富的影调层次,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在人物造型上,轮廓光经常与主光、副光配合使用,对人物形象具有修饰和美化作用,能体现发饰、肩部服装的质感、立体感。

黑头发者需要较多的轮廓光;金黄头发者则需要较小的轮廓光;而秃头者不需要轮廓光。轮廓光往往比主光亮一些,它与主光的光比常在1:1—2:1之间。

轮廓光的入射角在60°左右时,人物的头发、两肩和两臂的外轮廓光线效果较好。过陡的轮廓光会在胸前产生深暗的围嘴形阴影。低轮廓光只是偶尔用于薄纱服装、蓬松发型和宽边帽的内侧照明。

双侧轮廓光与被摄体的夹角在60°左右时,可使被摄体两边都产生一道轮廓光,如与正面照明合用,可产生一种动人的双边轮廓光的效果。但如果角度过大,会造成脸部中间出现黑影,明显地夸大头部宽度和颈部粗细。

在新闻演播室中其灯位一般在播音员背后上抛度45°—65°,亮度须高于主光。光比宜在2:1左右,但不宜过亮,否则会产生不自然的感觉。

第五,修饰光。也称流动灯,在特殊情况下临时用于局部修饰。如播音员着深色服装时,服装的颜色、质感不能体现,就要局部加强。要注意不要有余光散射到面部,要用挡光板把余光挡掉。有时播音员因睡眠不足或其他原因会出现双颊胖瘦不均的情况,可采用流动灯加柔光纸在瘦的一面进行细部补充。流动灯不宜过亮,一般在1 kW以下,灯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角度要合理,光线要专一。

(3)人物阴影的处理。

在布光中经常会遇到因用光塑造形象而产生较明显的影子,有鼻影、颈部影、眼窝影及背景头影等,既影响人物形象,又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布光时,首先应根据人物的形象特点、塑型意图,准确地置定主光灯位。最佳灯位选定后,如果出现上面所说的阴影,不可随便移动主光,可以寻找其他方法解决。要区别对待。如:主光的影子重而灯的高度最佳时,可以先在主光灯上加柔光纸以减轻阴影,或将灯的侧度减小一点,把影子置于肩上偏后,兼顾造型与光影,然后利用比主光还要柔和的辅助光冲淡,当用辅助光还不能解决且又影响塑型时,须调整辅助光灯位的高度和侧度,再用面光补充。须注意:主光、辅助光、面光三灯灯位的高度、侧度及亮度要密切相关。当出现一些阴影时,在主体光已定的情况下,如颈部因主光和辅助光造成交叉且一轻一重的阴影,可用一只小功率灯加柔光纸,放在辅助光一侧20°位置,低于人物面部进行单独补影,但必须用挡光板或其他黑色板置于灯架上,挡掉下巴以上的光。又如背景头影的处理,造成背景头影的原因有两种,一是面光低,二是播音员与背景之间的距离不够。解决方法是:首先查看摄像机—主持台—背景三者间有无空余空间;其次,是把面光置于摄像机正上方或提高面光。如果因提高面光而有损播音员的形象和眼神光、口腔牙齿舌头无光等,则再加一只小功率灯加柔光纸,并用扉叶或挡光板控制散射光,不要影响其他景物的层次,灯要放在辅助光一侧的摄像机旁进行单独照射,但要控制亮度。

(4)背景光斑的处理。

除采用虚拟背景外,一般实际制作新闻背景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用木材或钢材制作结构,主体内容采用有机玻璃制作不同的图形,再配荧光灯或霓虹灯之类的发光体;第二,采用塑料灯光布进行喷图,绷于框架上;第三,制作各种形状、图形的实景,再喷不同颜色的过渡色图案。

前两种背景布光时,经常会出现背景反光甚至多点光斑,给布光带来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布光时要尽量把人物光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把多余的光挡掉。在制作背景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把背景框架的底座装上滚轮,可以前后移动,以中间为界,如反光点在左边,则把左边框架向前移动一点即可消除光斑;二是在制作背景框架时,面框做成垂直平行的,把面框背后固定图板或喷图布的框做得比面框大一点,安装时上部向前紧靠面框上部,下部向后移约15—20cm,成平行前倾斜状,即可消除光斑。

灯光创作的效果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摄录设备、摄像技术、环境、条件及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当然也离不开灯光创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等。

灯光工作是在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不同的光线、色彩,表达不同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效果及影响,这就要求灯光人员认真观察并掌握光线的性质、规律和效果,发挥艺术创作灵感,塑造出各种美的艺术形象。

本章小结

img40了解电视图像景别的概念、意义、特性,是电视新闻摄像的起点。电视图像景别的特性在于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在运动中相对稳定的存在,这与电视摄像本身是一种运动的造型艺术的特性密切与共、一体相存。认识电视图像景别的这一特性,是为了使我们从运动中去把握、认识电视图像景别的意义,并善于通过在运动中改变图像景别来更好地反映生活、体现匠心。

img41电视摄像构图有其一般的美学原则,但电视新闻摄像构图却有自己特殊的美学规律。

img42电视摄像的特性是运动摄影。摄像机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推拉镜头、摇镜头、跟镜头、移镜头。摄像机运动的意义在于具有:描述性作用、戏剧性作用、节奏性作用,为静物创造运动的视像。

img43电影电视是用光作画的艺术。离开了自然光或者是人工光,电影电视摄影(摄像)将一事无成。无论是在自然光或者是人工光(典型的如新闻演播室)环境中摄影摄像,光源条件与摄影摄像的成像效果之间都有特殊的规律与关系。

思考题

1.电视图像景别的概念、意义及特性。

2.电视摄像构图的一般美学原则。

3.电视新闻摄像构图特殊的美学规律。

4.摄像机运动的基本形式及意义。

5.电视新闻拍摄自然光运用的常用技巧与艺术。

6.在自然环境中拍摄时如何保护摄像机?

7.色温校正与白平衡调整的内涵及意义。

8.电视新闻演播室布光应注意把握哪些环节?

【注释】

(1)〔法〕马赛尔·马尔丹著:《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2)〔匈〕巴拉兹著:《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页。

(3)〔苏〕格·巴·查苏里扬著:《银幕的造型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178页。

(4)〔法〕马赛尔·马尔丹著:《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

(5)〔美〕唐·利文斯顿著:《电影和导演》,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59页。

(6)〔苏〕格·巴·查苏里扬著:《银幕的造型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7)〔德〕鲁道夫·哈尔姆斯著:《电影的哲学》,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1927年版,第28页。

(8)〔法〕埃德加·莫林著:《电影和想象的人》,巴黎米纽依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

(9)〔美〕唐·利文斯顿著:《电影和导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59、62页。

(10)〔英〕艾弗·约克著:《电视新闻实用技巧》,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11)〔法〕马赛尔·马尔丹著:《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页。

(12)同上。

(13)格洛夫尼亚:《电影摄影师的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89—90页。

(14)〔法〕马赛尔·马尔丹著:《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15)〔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著:《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16)参见徐桂珍主编:《家庭摄像实用技术问答》,京华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233、317—324页。

(17)参见郭树彬、李纯:《浅谈新闻播音员布光》,《世界广播电视》,2003年第2期;徐龙斌:《新闻演播室灯光的运用》,《世界广播电视》,2002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