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的拍摄

新闻的拍摄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电视(专题)新闻的拍摄从电视专题新闻的特点来看,电视专题新闻的拍摄应充分发挥纪实摄像的技巧,遵循纪实摄像的规律。另一个目的是监督、取证,专题电视新闻的体裁往往是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专题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在事件的现场,多拍摄一些理

四、电视(专题)新闻的拍摄

从电视专题新闻的特点来看,电视专题新闻的拍摄应充分发挥纪实摄像的技巧,遵循纪实摄像的规律。电视专题新闻摄像与纪录片摄像区别不大,都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纪实摄像的魅力。

(一)长镜头拍摄

因为专题新闻是对事实的深入、全面的报道,注重事实的调查,着力探询事件背后的社会动因,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因而,专题新闻的拍摄就应该运用长镜头记录发展、变化过程。这里所说的过程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也可以是事件发展的完整段落,更可以是记者对事件的调查过程。比如:专题报道《青藏铁路线上的人民警察》(2006年9月6日CCTV—7)就用了许多长镜头,有守护在可可西里地区的铁路桥梁旁,目送藏羚羊从桥下穿越铁路的镜头,有在格尔木车站执勤的民警帮助藏族老大娘拎行李上车的镜头,有在列车上为严重高原反应的旅客吸氧的镜头。这些镜头长约两三分钟左右,把铁路警察恪守职责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被称为《新闻调查》第一期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拍摄了记者完整的调查过程,车内运动镜头,表示记者调查的路线和足迹,每到一处调查地,摄像记者紧紧跟随出镜记者,记录了记者的调查行为。出镜记者双手支撑跃入渗灌池,用锤子砸开水泥,发现根本没有水管;还有记者的现场演示,拔出生锈的塞着木头的水管,用手去掉泥土,发现木头上的霉芽等。后期编辑中,以记者现场行为作为结构主线,整篇报道逻辑严谨,充满悬念,层层递进,事实逐步清晰,揭开了山西运城欺上瞒下、劳民伤财、耗资两亿多元搞假渗灌建形象工程的真面目。

(二)隐性拍摄

隐性拍摄是指摄像记者未与被摄对象沟通,被摄对象完全处于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拍摄。在当前的专题电视新闻拍摄中,隐性拍摄的运用越来越多。隐性拍摄的使用有不同的目的:

一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不介入生活和事件,拍摄到真实自然的人情事态。现在广播级的摄录设备体积仍然较大,拍摄时往往需要摄像师、录音师、编导和出镜记者一起出动,直接面对拍摄对象,拍摄对象往往不由自主地收敛自己,产生修饰、表现或遮掩羞怯的心理,不同程度地改变生活和事件的自然状态。另一个目的是监督、取证,专题电视新闻的体裁往往是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特别是调查性报道,涉及的多是违法乱纪或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的事件,正常拍摄有很大难度。或者是记者受到阻挠甚至遭到攻击,或者是事件的真相被隐藏,不采取隐藏拍摄的方法,就很难调查取证,监督此类事件。比如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黑龙江电视台拍摄制作的《调查“神药”治癌》,报道了在黑龙江医药市场出现的利用虚假治癌药物广告欺骗癌症患者,牟取暴利的新闻事件。为了拍摄到第一手的资料,摄像记者多次以患者的身份,深入治癌药物的宣传报告现场暗访隐蔽拍摄。隐蔽拍摄到那些所谓的北京专家,草草问一下病情,然后迫不及待地推荐某某“神药”的嘴脸,真相也就呈现在观众面前。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几乎每期节目都采取隐性拍摄的手法,节目的性质决定了素材拍摄的困难,可以肯定,正常采访不仅难以拍摄,而且会有生命危险,因为这极大地影响了造假者的经济利益。

但是,隐性拍摄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和道德的问题,隐性拍摄一定要慎重。比如隐性拍摄时一定要考虑被摄对象的隐私权、肖像权,对公民个人正常的生活不能使用偷拍。不经同意擅自偷拍别人的院落、房间,偷拍个人的正常活动并在节目中指名道姓,影响到个人正常的生活,这些都是不允许的。

(三)多机拍摄

多机拍摄在电视现场直播和大型演播室节目中早已开始应用,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题类电视新闻开始采用多机拍摄,比如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新闻调查》、《面对面》等。多机拍摄可以为同一空间发生的事件提供多个视角,也可以为同一时间的多个时空提供共时性的对比和参照,为事实的还原、真相的揭示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它不但可以加大画面的信息含量,而且可以丰富画面的视角和表现力。

多机拍摄分为同一场景多机拍摄和异地多机拍摄。

同一场景多机拍摄,指在同一地点、对同一拍摄对象进行多机拍摄。这种拍摄方式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拍摄,可以捕捉同一主题的相关画面,可以把被摄对象表现得更完整、更细致。比如《新闻调查》曾经播出的节目《挺进塔里木》,在拍摄大庆石油物探队从大庆市火车站乘专列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出发场面时,就采用了多机拍摄。一台摄像机在站台上拍摄火车鸣笛、喷气、启动、火车驶离车站;第二台摄像机在火车上拍摄站台上来送行的人,随着火车远离大庆市;第三台摄像机架设在火车站外面的铁路立交桥上,拍摄整个火车站的全景。这三台摄像机同时拍摄,一台代表来送行的家人的视点,一台代表远离家乡的工人的视点,一台表现出征的气势和场面,不仅交代了新闻事件,还很好地表现了新闻主题,强化了情感力量。《中巴反恐军事实地联合演习》(2010年7月4日CCTV—7)专题新闻在一个偌大的演习场景里,布置五六个机位,以不同视野、不同景别、不同技法,同时拍摄了同一场景的不同内容的画面。

同一场景多机拍摄时现场调度很重要,不同机器、不同机位要有明确的分工,以保证整体的连贯,真实地还原事件的真相。

在多机拍摄中,还有一种情况叫异地多机拍摄,实际上是多点单机拍摄,即针对同一主题,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拍摄。拍摄的素材,在后期编辑时,可以形成平行蒙太奇,对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形成戏剧效果有很好的作用。同样在《挺进塔里木》中有这样一个段落就是采用异地多机拍摄。一个石油工人举行沙漠婚礼,婚礼在下午举行,上午新郎还要按规定出车,新娘在营地梳妆打扮准备出嫁。摄制组对这一情况进行多机拍摄,一台摄像机跟随新郎出车、换衣服、准备迎接新娘;一台摄像机跟拍新娘梳妆打扮、营房内等新郎娶亲。让观众看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相关人物的活动。最终房门打开,新郎新娘见面,两台摄像机也会合一处,有极强的戏剧效果。

(四)拍摄理性素材

理性素材是指生活中存在的经过条理化的信息,如办公室中的图表、统计表,建筑工地的模型、示意图、电脑模拟图、沙盘地形等等。专题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在事件的现场,多拍摄一些理性素材,它们可以简洁扼要地说明事实,对事实进行解释和分析。

图表和数字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但是,如果拍摄得清晰,并结合到具体的事物中,就会变得形象、有生命、有说服力。

政策、法律条文、文献记载、学者论著也属于生活中存在的理性素材,在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中,可以起到很强的实证作用。

与电视新闻(消息)不同,专题电视新闻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也是在讲述一个好看的故事,故事要好看离不开多种电视表现手段的使用,既有助于内容的叙述,也能表达情绪,宣泄情感,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

不仅如此,专题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还体现在结构的多样化上,既可以采用时空方式结构(板块)布局,也可以以记者的调查为线条(单线)谋篇布局,也可以采用板块和单线的混合结构。

表现手法恰当合理运用体现出创作者的艺术才思,但所有艺术手法的使用都应该确保事实表达的真实,情感流露的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