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怎样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时间:2022-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些特殊的个性品质及其他素质。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还要经过职业培训,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应具备职业所必需的个性品质、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支柱,是咨询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一个人格完善的心理咨询师,首先其心理是相对健康的,且健康水平比较高。

第四章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与伦理规范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些特殊的个性品质及其他素质。而这些品质和素质,都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心理咨询师究竟需要哪些素质?这些素质又如何培养呢?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你将了解到心理咨询师的基本素质、专业成长的过程,以及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

无论何种职业,都有其特殊的专业属性,对从业者都有明确的资格要求。与其他职业相比,心理咨询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职业,是一项艰辛复杂、充满挑战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助人工作。这种工作对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还要经过职业培训,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应具备职业所必需的个性品质、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心理咨询工作是心理咨询师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伦理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展示,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咨询的效果。

第一节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素质

任何一门职业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条件,而心理咨询是一门特殊的助人职业。咨询师不仅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来访者服务,还要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帮助来访者认知自己、探索自己,促进其成长。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一、专业素质

(一)理论知识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必要的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如在美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具有哲学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在荷兰,心理咨询工作者要有硕士学位(崔光成,邱鸿钟,2003),除此之外,他们在从事具体工作之前要有1年的临床实习期,之后得到有关机构的认证方可执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并不是仅仅依靠美好的愿望、热情的态度和一些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困境的来访者,而是要用科学的助人知识来帮助来访者,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困扰他们的根本原因,进而改正或放弃不良行为和认知,帮助他们成长成熟。心理咨询师必须要有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诊断及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才能理解来访者的困难是怎么样形成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心理症状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哪些原因使来访者不自觉地抵制咨询师对他的帮助等等。

2001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理论知识要求掌握: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测验学、咨询心理学以及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知识等。

(二)咨询技巧

心理咨询师要有熟练的咨询技巧,其中包括怎么样能在最短时间内收集来访者的有关情况,如让来访者困扰的处境或者事件、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发展变化等;怎样适时地、机敏地提出问题;怎么样发现来访者不自觉想要掩饰的问题和阻抗;怎么样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内心深处的问题根源;怎么样设计一些合适的方法来矫正其不良行为。

(三)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是咨询过程中进行思想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咨询过程是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的交流活动。咨询工作者是倾诉的对象,需要耐心地倾听来访者的谈话,注意听说结合,把握谈话问题的实质,选择好切入点,运用娴熟、清楚、简练、生动、通俗的语言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语言有三点要求:第一,准确通俗;第二,逻辑性强;第三,以口头语言为主,配以手势语和肢体语言(魏书堂,彭虎军,2007)。良好的语言技巧不仅可以活跃咨询气氛,减轻来访者的心理压力,还有助于消除防御心理,使来访者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引导来访者接受心理上的帮助,交流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达到助人成长的目的。

(四)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交流、沟通是心理咨询师基本能力的体现,包括倾听、关注、理解、接受和建议等多种综合能力,也包括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向来访者表现出这种关注和理解,并表明已准确地接收到了他们所提供的一切信息。沟通、交流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实践的技能,优秀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都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有助于沟通的因素包括鼓励、真诚、尊重、热情、无条件的接纳等。

二、心理素质

(一)完善的人格

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长处、不足,分清自己的职责范围(王香玲,高文斌,2007),因此拥有完善的人格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首要条件。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支柱,是咨询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一个咨询师不具备助人的人格条件,他的知识和技术就不会有效发挥作用。有研究显示,心理咨询师的人格特点在总体上表现为高外倾性、低精神质(王香玲,高文斌,2007)。

一个人格完善的心理咨询师,首先其心理是相对健康的,且健康水平比较高。因为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接收到各种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态度,久而久之,难免会对咨询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为了避免压力的积累,咨询师就需要通过咨询以外的环境来解决他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进而稳定自己的情绪,达到自我平衡状态。其次,一个人格完善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有乐于助人的品质。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咨询关系中,给予来访者以热情和温暖,进一步创造一个自由、安全的氛围,以便形成良好的咨访关系。再次,一个人格完善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认真负责的人。

具有过于自恋、情绪掌控不成熟、自我依赖过重等人格特征的人不适合担任心理咨询工作(张松,2011)。首先如果一个人过于自恋,那么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缺乏敏锐的察觉,且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就可能阻碍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其次作为一名咨询师不能熟练控制自己的情绪,将直接影响来访者的心情,不利于来访者挖掘自己,对咨访关系和咨询效果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如果自我依赖过重,不太可能与来访者建立有意义的平等互动关系;最后如果咨询师本身就具有心理健康障碍,是不能为来访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帮助的。因此,心理咨询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理论;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仅要有优良的个人品质和丰富的学识经验,也要有完善健康的精神面貌和人格魅力(马彦周,任利民,2000)。

拓展阅读

人格与职业

并非学习了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了心理咨询基本技能之后就能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发现,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只有具备与心理咨询职业相匹配的人格特点才能持久地把工作进行下去,那么这里的人格特点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熟悉生涯辅导的学者知道,人们选择职业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关于人格与职业匹配方面,“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Parsons)的特质-因素理论和霍兰德(Holland)的类型理论最有说服力。

帕森斯认为人们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对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各行各业达到成功的需要和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以及未来展望等,最后要以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作为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目标。他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霍兰德的类型理论源于荣格的个性心理学,认为生涯的抉择与生涯的调整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按照霍兰德的说法,社会型的人最适合当一名心理咨询师。社会型的人富于同情心、领悟力、亲和力、影响力,热情、耐心、真诚、认真,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上哗众取宠的事,把默默地帮助不幸的人视为无比快乐的事,喜欢愿意与人交往,交往中不注重追求功利而很看重价值感。因此,很难想象没有耐心、爱心的人能够做好心理咨询。每个人的人格发展、个性形成都与其过去的生活经验有关。

心理咨询员越了解自己的过去,就越能自我成长;自己能不断地成长,也就越能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帮助他们成长。咨询员需要真实体验自己的人格倾向,例如比较喜欢哪一类型的人,在哪种情形下自己内在的容忍力特别小,在哪种工作环境下自己特别顺心,有什么优缺点,可能的知识技能盲点等等。咨询员对自己的认知(反省认知)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帮助心理上有问题的人。

——引自雷五明.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与个人成长.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22(3):70- 74.

(二)自我意识

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更加开放地面对变化、采取恰当的咨询行为,咨询师应该不断地加强在价值观和情感世界方面的自我意识。显然,不断强化自我意识的咨询师,更容易成为优秀的咨询师,而有较强自我意识的咨询师应对自己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理论假设有明确的意识。具体表现为:首先要认同自己,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次能从容面对现实,愿意承认失败,但不会有太多的自责;再次有较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自己内心探索的经历,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追求自我成长与助人成长;另外能适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平衡,保持自己生活的平静,并协助来访者去处理类似的心理问题;最后他们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正确的评价。

咨询这个专业服务范围非常广,咨询工作者无法克服个人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不能对本专业范围内的所有问题都能胜任,这就要求咨询师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可见,有较强自我意识的咨询师能更加客观地分析自己在咨询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能够更好地从来访者的立场或角度对各种需要、认知和情感进行鉴别、区分。较强的自我意识可使咨询师独立地、真实地体验人的发展过程,体验社会、文化家庭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咨询的有效性。

(三)自省意识

心理咨询工作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优秀素质集于一身,他会有自身的困扰和问题。怎样使咨询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质量及其严肃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自省,即自我反省、自我检查,是认识自己的开端。孟子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意思是说,物体经过称量才能知道它的分量和长度,世间万物皆如此。人的心理,也要经过不停地衡量、反省,才能不断地从认识自己中改善自己,达到生命之极致。心理咨询工作者更是如此,对自己的动机、价值取向、个人需要、生活态度、人格特征与经历等方面的不断反省和评估,可以使咨询师在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知觉的同时,保证自己的工作效率(王小卫,王晓丽,2006)。

(四)其他心理素质

合格与成功的咨询师需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心理平衡能力和交往控制能力,还需要有探索社会、人生的浓厚兴趣。这些心理品质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需要和兴趣、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人生经验、人性观、价值观、职业道德水准、心理健康等状况等方面,这些品质对心理咨询工作可能产生影响,尤其是消极的影响等方面。因为即便将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会有比较丰厚的物质回报,但它并不能充分地补偿从业者多年来艰苦的专业训练、面临的各种复杂困境及其必须忍受的争斗,适当的补偿只有来自于职业本身内在的报偿。因此,具备这些素质不仅有助于从业者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而且还将为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提供持久的动力。

复习巩固

1.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2.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第二节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

优秀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但优秀心理咨询师与一般心理咨询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知识、咨询能力、咨询效能和部分人格特征上。知识、技能和咨询效能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不断地提高的,而人格特征也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可以帮助新手成为优秀的咨询工作者,缩小一般咨询工作者与优秀咨询师的差距。

一、怎样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经历一定阶段,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先做当事人。担当咨询师之前,先当来访者,体会一下来访者的需求与滋味,以便更能胜任咨询师的工作。先做一名来访者有如下作用:首先,要成为一名咨询师,自己先要相信咨询行业有其市场需求,而自己也能接受并且相信“求助”、“助人”的这种行为。其次,可以让自己更明白咨询的需要与功能。咨询能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扰和冲突,帮助我们明白问题根源所在、厘清自身的矛盾与困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不仅可以看到咨询专业的必要性,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再次,咨询师也是人,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也有问题或者困惑,自己也需要咨询师,这样也减少了许多工作上的倦怠或压力过大的可能性,至少在心理上感觉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支持系统。

第二,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与技术。在美国,咨询师一般要有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学位,并具备专业基础。因此,更要认真学习相应的理论与技术。对于咨询界的诸多理论和流派,要多参看其著作,尤其是自己比较推崇和信任的学派,可以去阅读原创人或者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发掘其奥妙,从而得到第一手资料,进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第三,接触各种类型的人。咨询师开放自我去接触不同的人,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眼界,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还可以增加对人的认识,学会接纳与尊重。认识的人越多,越觉得人的可爱可敬,发现人的美好,而这些人也能教会自己许多东西,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知识(张松,2011)。

第四,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或者加入相应学会组织。如果有条件,可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以获得最新咨询领域信息,并且可以同大师进行交流、学习。加入相应的学会组织,同样可以得到最新相关信息,也是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平台。

第五,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能力。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要求心理咨询师不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保持较高水平。一个人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学等领域所拥有的知识越多,就越有助于提高咨询服务的质量。

第六,民族文化和性别意识的完善。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能敏感地意识到文化和性别因素对自己的认知、价值、态度和信念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他们会采取比其他人更加客观的、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因素。例如,他们可以对女性、非主流文化、种族、同性恋等人群采取接纳的态度,而对主流文化控制下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形成这种体验的时间会比较漫长。文化上保持敏感的心理咨询师更容易理解由于性别、种族和道德价值观等所导致的差异,进而尊重而不是设法去诋毁、排斥这些差异。因此,能够意识到民族、文化、信仰与性别上的巨大差异,不断地修正和调整对人性的发展和价值观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交流沟通策略,是每个心理咨询师所不容忽视的。

二、心理咨询师的发展水平

国外对咨询师的发展相当感兴趣,由斯托尔滕贝格(Stoltenberg)、麦克尼尔(Mcneill)和德尔沃斯(Delwarth)(1998)提出的整合发展模型是获得广泛认可和应用的督导模型,它描述了咨询师发展的若干不同水平,在这里我们采用莱恩斯佩里(Len sperry)(2012)对斯托尔滕贝格等人的理论总结进而提出的四个水平来简单描述咨询师的发展水平。

水平一是指刚开始学习的学生,正在完成课程,并参与实践培训。这类人群动机很高,但缺乏专业咨询经验;他们倾向于高度的自我关注,但缺乏自我觉察。在此阶段,他们往往会模仿有经验的咨询师,来提升自己专业所需的技能和信心,同时作为一种快速成长的手段,借此来抵消内心的焦虑。

水平二是指更高年级的学生,通常参与更为高级的咨询实践和实习培训。如果把水平一的咨询师比喻成初生的婴儿,那么此阶段就如同是青少年期想要建立自我同一性,而咨询师却是想要建立专业同一性。在这个阶段,咨询师的自主与依赖会出现明显的冲突。因为水平二的咨询师在经过水平一的模仿、探索之后,想要开始独立进行工作。

水平三主要是指那些已经完成培训,成为专业咨询师的人群。此阶段的人群,专业同一性已经初步形成,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且能够比较灵活地处理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促进咨询过程的顺利进行。

水平四是指咨询师能够将水平三中所掌握的咨询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能更好地整合理论与实践。此阶段的咨询师表现出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够独立地与各种情况的来访者展开咨询工作。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将心理咨询这门职业分为心理咨询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

三、心理咨询师成长的主题

意识到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这只是解决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观念问题。在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其成长面临着许多重大的主题任务。结合心理咨询专业实践与国内心理咨询专业的状况,我们认为,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中需要完成的重大主题性任务有以下一些内容。

(一)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心理咨询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专业行为,通常是采用一对一和面对面的工作方式为来访者提供服务。由于心理咨询具有尊重来访者隐私、对咨询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予以保密等职业要求,使得咨询师的工作大都藏匿于神秘环境之中,而很少为他人所直接观察和了解到。心理咨询这种特殊的职业特点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限制了他人通过对咨询师工作行为的直接观察向其提供建设性建议的可能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咨询师只能通过自己对咨询过程的描述来寻求有关专家或同行的建议,这将导致那些重要的但不为咨询师本人所关注的咨询行为或态度被省略或忽视,使有关的讨论或研究在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中进行,而无法发现或揭示问题的本质。二是对心理咨询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咨询技能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心理咨询的这种为他人所看不到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咨询师要不断地自我成长。

几乎初学心理咨询的人,都认为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某些特别的新技术或更高明的方法,这是许多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常见模式。实际上,这种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的培训,恰恰忽视了咨询师个人自身的成长。如果咨询师欠缺个人成长的体验,就难以拥有工作中所必需的个人安全感、自信心与活力;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也无法为来访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只有自己是一个体验着成长并具有成长功能的人,才可能接受别人的成长,才可能体会到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求,也才能真正地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1.提升专业伦理水平和价值观

咨询师的专业伦理是咨询师个人发展和咨询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提升专业伦理水平,是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基础。个人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各种观念、事物、行为的判断,使个体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并按照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去做。因此,咨询师本人具有的价值观,会影响咨询师职业目标的实现。

2.澄清个人的人生哲学

咨询师的人生哲学是指咨询师个人对人性、现实世界、生活的价值、个人生活态度等问题的一些基本假设和看法。每种咨询理论都建立在其对人性的假设上,每个人也都有个人的人性假设。只有个人的人性假设与咨询理论的人性假设相一致,咨询师才能真正有效地使用这种理论来帮助来访者。个人的人性论、价值观、生活哲学、基本生活态度与自己所持有的咨询理论取向保持一致,是咨询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不和谐,并导致多种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咨询效果。

3.个人对重大生活问题的态度

心理咨询师对人生中的重大问题,如爱情、友情、亲情、死亡、金钱和地位等要有明确的认识和积极探索的态度,由这些重大问题取得的个人经验及咨询师丰富的阅历是成长为一名咨询师的有利条件。但是,这些经验的取得,并不是全部借助于心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生活经验感悟和品味生命的意义,进而领会助人的价值。

4.完善自我概念

心理咨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促进个体自我概念的完善,提升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要保持工作的效能,咨询师必须对个人的需求、优缺点、内心冲突、常用的防卫机制、各种人格特质、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经常保持清楚、高效的自我觉察,如果对这些事项的觉察薄弱,将会对其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及当事人产生不良影响,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年龄、学历、经验等因素而产生不恰当的评价,影响咨询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专业胜任力

在咨询领域,专业胜任力是指胜任一个咨询师应具备的能力和表现。吴垠、桑志芹(2010)通过定性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师胜任特征模型包括“基准性胜任特征”和“鉴别性胜任特征”两个部分。其中鉴别性胜任特征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建立关系的基本态度、人际理解和洞察、弹性、影响力、自我觉察、自我控制力、人格健全与完善、阅历与经验、专业知识与技能等9个因子;利他性、建立关系的基本态度、人际理解和洞察、尊重、培养他人、自我觉察、自我控制力、开放性、语言表达能力、人格健全与完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11个因子为基准性胜任特征。因此专业胜任力不仅仅是简单的掌握专业知识或技能。就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棋子和规则是一样的,但是区别在于专家会将棋子放到他们的经验、知识和智慧的背景下去看,这样,专家就会比新手看得更深、更快、更远、更好。因此,专业的胜任力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过程,从最低水平开始,随着新的发展和要求出现,以及专业领域的成长和变化,咨询师首先获得基本的胜任力,接着保持、更新并逐渐增强自己的胜任力。

从国外咨询师的专业胜任力发展来看,大体上有五个阶段。首先是初阶受训者。在这个阶段,新手们不关心他人的主观需求或问题发生的情境而是固守常规,如一个学习心理咨询的学生可能会坚持选择某一种方法,而不考虑来访者的需求和期望。根据资格委员会的要求,这种情况的受训者不具备咨询师胜任力,因为其缺乏知识、经验和技能。其次是高阶受训者。受训者表现出有限的能力,考虑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整合相关理论,但在一定的咨询技巧和策略上还存在不足。再次是入门阶专业人员。该阶段的咨询师有最基本的胜任力,可以进行独立的咨询,他们可以更好更完善地整合知识和经验,在深思熟虑之后,确定比较稳妥的咨询方案,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灵活处理突发状况。第四个阶段表现为熟练的专业人员。在入门专业人员的基础上对来访者的处理更加熟练,做出决定会更快、更容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阶段的最佳描述。第五阶段是资深专业人员。在这里,咨询师工作起来比较轻松,他们不仅不再依赖于课本知识,还能根据多年的经验加入自己的理解,在使用某种咨询技术时能做到更加适合不同的来访者。

在许多方面,所有的专业实践和伦理标准都是围绕胜任力展开的。由于资深咨询师有较高水平的胜任力,他们可能很少遇到保密、知情同意、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反映了他们在咨询实践的专业、文化、关系和伦理方面都具有敏感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专业和伦理两难问题面前,他们也可以妥善处理。这也给没入门以及刚入门的咨询师们提了个醒,即要增强伦理、文化、专业的敏感性和反应力,以保证其专业胜任力。

(三)正确对待职业枯竭现象

职业枯竭(professional burnout)是指在工作中,个体面对长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一种反应,也叫职业倦怠(蒋奖,李强,杨眉,2004)。具体表现为对咨询工作热情下降,敷衍了事,心情感到抑郁、烦躁,身心伴有疲劳和耗尽的感觉。如果不及时处理,咨询师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自我封闭,影响正常工作。

心理咨询具有特殊的工作性质,导致其是一个比较易产生枯竭的行业,如前些年某电台心理咨询热线主持人自杀,正是由于其心理成长不足而导致职业枯竭(赵霞,施春华,2008)。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缺少督导和同行交流,遇到难以解决的家庭问题或其他社会问题,缺乏对咨询工作评估,遭遇社会评价的不公,生活、工作无成就感。另外,咨询管理与实践中缺少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在工作当中,接触到的大部分人是自己的“病人”,缺少与“正常人”的合作交流;缺少肯定的结果;个人付出较多,缺乏成就感;承受强大的心理、工作压力;个人的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容易受到影响等等。同时,学者蒋奖等人(2004)认为枯竭源自咨询师自身资源的丧失,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主观(知识、时间、技能、健康等)和客观(家庭、亲人、朋友等)资源,可以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因此资源就是个体努力获取并保存的有价值的东西,一旦资源丧失,枯竭便随之产生。

如何解决职业枯竭,以下一些措施可供参考和借鉴。

1.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和方式

研究表明,丰富的生活内容对形成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十分重要的,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黄锦玲,2006),不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还要在这些时间内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包括培养和发展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等,并在这些活动中学会享受生活(胡月香,2011)。只有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都得到丰富和发展,才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避免枯竭的发生。此外,心理咨询工作者还应该经常地进行放松学习,注意适当的锻炼、营养,减少咖啡、香烟、酒精、药物的使用量,制定定期休假制度,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休息和恢复。

2.理性认识咨询目标

对于咨询目标,咨询师应有清醒的认识。要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是有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愈力的,要帮助来访者学会依靠自己。这个世界不存在什么救星,真正能救一个人的只有他自己。所以,咨询中要把重点放在调动来访者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上;放在使他摆脱依赖,学会对自己负责上;放在教会来访者发掘自身资源,并以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上。就咨询师而言,这不仅是我们能给予来访者的最大的帮助,而且咨询也会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为一种享受的过程(黄锦玲,2006)。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心理咨询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要清楚明白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帮助来访者成长,并非要代替来访者解决所有的问题。另外自省是衡量一个心理咨询师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因此,心理咨询师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职业理想以及职业目标,并且要努力地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关键还要克服“完美主义”的倾向(高冬至,李晓玉,2005)。通过增强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降低心理咨询师自身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4.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大量关于社会支持与枯竭关系的研究指出,如果持续的情感投入(尚秀华,2012)、社会期望增加带来的无穷压力(鞠鑫,赵崇莲,2009)及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张爽, 2007),会导致咨询师出现职业倦怠。心理咨询师作为知识型人才,高度关注非物质激励措施,因此相关单位要加强运用情感激励的手段,增进心理咨询师和单位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比如,学校主管心理咨询工作的领导可通过让心理咨询师增加工作自主权、承担更大职责、分配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等来满足咨询师的心理需求。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激励心理咨询师争取更好的绩效,也有助于缓解咨询师的职业倦怠。

咨询师需要的不仅是来自同事、督导和机构的支持,家庭的支持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工作之外,咨询师通过与伴侣的交谈、与孩子的嬉戏,充分享受家庭带来的欢乐,也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另外,当心理咨询工作者认知上、情绪上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同样需要寻求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增加来自社会、单位、家庭的支持资源,得到朋友、同事和家人的关心和鼓励,并且拥有广泛而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咨询工作者才能身心健康,不易倦怠。

5.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枯竭有时是由于技术资源缺乏导致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及技术也日新月异,充实了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心理咨询的必要知识与技能技巧不完备,咨询案例成功率低,由此滋生的职业倦怠感,完全可以通过增加个人的专业技术资源或者通过学习、实践、补充知识来缓解。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能量,充分发挥职业特长,缓解工作要求与能力差距之间造成的压力,并有效地促进个人的成长。

生活中的心理学

教师职业倦怠之体会篇——把教书育人当成最幸福的事

我在一所百年名校里工作,很自豪很骄傲,但同样工作压力也很大。社会的高期望值、家长热切的目光都会聚焦在我们身上,活动、比赛一定要名列前茅才是正常的、天经地义的。虽然我是一名音乐教师,但我们的外事活动很多,文艺比赛每次都要新颖有创新,每天除了上三四节课,还有排练。同事们都说我是一个很阳光的人,因为每天看见我都是笑呵呵的,朝气蓬勃,好像从不疲倦。其实我就是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心里把教书育人当作最幸福的事。我很喜欢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因为二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了。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在哲学家的开导下,老太太以后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可见,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很漫长的不能马上见成果的事业,需要我们耐住寂寞,需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能拥有过程的美丽,能想象桃李满天下的美好,教师的心里就会充盈着幸福,洋溢着自豪。

我经常告诉自己,只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感恩的心,我就能从日常平凡琐碎的生活工作中寻找和发现快乐。其实,幸福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怎么看待自己的拥有。把教书育人当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用这样积极的心态来冲淡心灵上倦怠的尘土,累并快乐着!

注:引自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54495/archives/2006/186912. shtml.山东省威海市鲸园小学,王艳芳.

复习巩固

1.心理咨询师的发展水平有哪些?

2.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主题有哪些?

第三节 心理咨询师伦理规范

心理咨询师这一社会角色具有其特殊性,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还应具备职业行为所必需的个性品质及其他方面的特殊要求。本节主要介绍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咨询工作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

一、保密

从根本上说,保密是确保,对来访者来说,咨询过程是安全的。如果来访者在咨询关系中没有在保密方面受到专业规定和法律规定的保护,那么很难想象还会有谁愿意前去咨询。来访者相信他们对其个人世界和情感世界所进行的表露受到咨询师的保护,不会透露给任何其他人。来访者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在与咨询师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暴露,因此,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会掌握来访者大量的个人信息。咨询师对此进行保密,这不仅是出于咨询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同时也是对来访者的尊重与保护。

只有在以下一些特殊的情况,来访者的有关信息才能被告知相关方面,但仍然要设法保护来访者的隐私。

第一,用于教学科研。咨询师向第三方公开来访者信息的时候,是为了教学或者咨询领域的学科发展。在这样做时,最好事先征求来访者的同意,同时应注意确认这种情况是发生在纯专业背景下,并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辨别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通常的做法是隐去来访者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

第二,为了来访者的利益最大化。有时候为了来访者的利益,需要向其他资深咨询师商讨,或者同父母、配偶交换意见,其中会涉及来访者的个人信息。例如,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在咨询过程中,需要父母进行配合,或者老师对其进行单独辅导等。这样做的前提是确实为了来访者的最大利益,并向来访者说明理由,一定要得到来访者的同意和信任。

第三,咨询师或来访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首先是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意识到来访者本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例如其打算自杀。咨询师要特别留意相关危险信号,如曾经尝试过自杀……来访者具有严重抑郁倾向;有具体的自杀计划;突然立遗嘱等等。当咨询师意识到来访者确实有自杀的倾向时,应尽一切努力阻止来访者自杀。咨询师应鼓励来访者抵制自杀的诱惑,同时为来访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心理和社会支持。若没有十足把握,应通知其父母、配偶或有关机构,同时做好记录。其次是咨询师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比如来访者有暴力倾向、冲动、偏执、杀人倾向。此时,咨询师必须打破保密原则,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同时向来访者预警,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第四,来访者受到虐待或者虐待他人。如果来访者是儿童,在咨询过程中透露遭到虐待、遗弃,或来访者是成年人,在此过程中透露有虐待子女的行为,根据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若上述信息属实,则应向有关部门报告。然而,在我国,孩子被看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在采取报告之前,最好与同行进行协商,同时向法律专家进行咨询,以保证孩子的权益。

第五,来访者患有传染、致死等疾病。若来访者患有传染、致死等疾病且极有可能传染给其他人时,如来访者患有艾滋病,咨询师不仅要考虑来访者的权益,还要秉持为社会负责的精神,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处理。

二、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指在与来访者确立咨询关系之前,咨询师有责任向当事人说明自己的专业资格、理论取向、工作经验、咨询或治疗过程、治疗的潜在风险、目标及技术的运用以及保密原则与咨询收费等,以利于来访者自由决定是否愿意接受咨询。通常情况下,咨询师会让来访者签下书面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中至少要包括如下关键因素:

第一,知情同意书应让来访者明白心理咨询所提供的治疗性质,即对所提供的咨询服务有清楚的描述和足够的信息,能够让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所理解。咨询师有义务说明自己的理论框架及治疗取向。在咨询领域中,治疗取向或治疗形式包括个体咨询、夫妻咨询、婚姻治疗、家庭治疗以及团体治疗等等。根据咨询师的理论模型,来访者会经历不同的咨询环境,比如关注童年创伤(心理动力学)、识别过去忽视的生活、发展更多的个人故事(叙事取向)。咨询师也应该告诉来访者,在适当的时候,咨询师可能会与老师、家长、配偶等取得联系,甚至进行转介。为了使知情同意有效,咨询师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让来访者可以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做出决定。

第二,要清楚明白地提供咨询师本身的信息。在来访者询问咨询师的资格问题时,咨询师不应感到厌烦,而应该坦诚相告,全面、准确地向来访者说明自己的资格证明、从业执照、受训及擅长的领域、提供的服务类型,有时还可以介绍咨询师的从业经验等。但是对来访者提出的与咨询无关却涉及咨询师私人的问题,咨询师可以拒绝回答。

第三,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保密关系的性质,以及用于教学科研、为了来访者的利益最大化、咨询师或来访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来访者受到虐待或者虐待他人、来访者患有传染、致死等疾病等保密例外的几种情况。

第四,要让来访者明白咨询过程中可能的风险和益处。知情同意书也应列出治疗中的风险和益处。其难点在于除了咨询师所说的以外,来访者无法预期何种风险和益处可能增加。因此,咨询师要全面总结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益处,以便让来访者深入了解即将进行的咨询。遵守基本的伦理原则可以帮助咨询师操控未知的领域。比如诚实的伦理准则——相信自己的专业知识;遵守对来访者的承诺——可以帮助咨询师公平地说明咨询的利弊。知情同意书不是招揽来访者的手段,而是帮助来访者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做出决定的机制(LenSperry,2012)。因此,无论夸大咨询的好处还是隐瞒咨询的风险都是不符合伦理原则的,因为这违反了真诚原则和助人原则。我们的伦理和知识相伴而行,知情同意书中陈述的风险与益处应该忠实于我们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源于我们对治疗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实证研究。

第五,来访者要有做出知情同意的能力,不受胁迫。做出知情同意的个体必须有能力且不受胁迫。例如,一个吸毒的人就很难做出治疗的决定。类似的,一个婚姻破裂的家庭,孩子勉强接受咨询是因为他的妈妈要求他这么做,不然就不再见他。这种情况下,就不是自由决定而是在胁迫的情况下勉强做出的决定。

第六,来访者有拒绝、中止治疗而不受惩罚的权利。张松认为心理咨询是一门自由职业,一方倾诉,一方倾听;一方付费,一方收费,两相情愿(张松,2011)。知情同意书就为这个“两相情愿”提供了保障,因此,知情同意书必须清楚说明个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权利拒绝或中止治疗而不受惩罚。

第七,办公时间、联系方式、紧急事件的处理方式。知情同意的这个部分包括咨询师或咨询机构的办公时间、因紧急需要在办公时间以外联系咨询师的程序、危机事件的处理方式(包括紧急转介电话、危机干预机构地址、自杀干预热线)等等。

第八,收费情况及支付情况。首先,需要清楚说明咨询师或咨询机构的收费情况、支付方式等。心理咨询工作是一种专业技术性高、性质特殊的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取费用是来访者尊重自己、尊重咨询师劳动的体现。其次,采取收费也是保证咨访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不仅显示了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也使咨询师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收费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以矫正不良人格。

第九,会谈内容的记录。咨询师在记录咨询内容时,应向来访者解释记录的目的是确保咨询师能准确记住来访者的困惑及相关资料,以确保咨询的顺利进行和咨询目标的实现。为了不引起来访者的误解和对来访者不必要的伤害,记录描述一定要客观准确,并且只记录与咨询相关的事情和问题。记录一旦生成,来访者有权知道此记录是否得到妥善保管,是否会被咨询往来人员随意翻看。如果涉及教学、科研等问题,需要调阅使用档案记录,需提前征求来访者的意见,同时签写书面同意书,并且使用时需隐去来访者相关身份信息。

知情同意过程保障了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利益。虽然知情同意对咨询师也有保护作用,但主要是为了促进来访者的福祉。理想地说,知情同意是一个进行中的关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互相合作,权力共享,对彼此的信任增强。知情同意给予关怀来访者的伦理规范,咨询师细心地向来访者说明做决定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让来访者自己决定所提供的治疗是否最适合他自己;咨询师尊重来访者的自我能动性和自我决定的权力,提供准确、全面的知情同意程序。

三、双重关系

双重(多重)关系是指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既是咨访关系,同时又存在着另一种(或几种)关系,诸如上下级、师生、社会、生意或者性关系等等。在咨询过程中,处理双重或多重关系是最复杂的咨询道德问题。一般来说,双重关系有互补和冲突两种。互补的关系是指来访者能从双重关系中获益。相反,冲突的双重关系会导致咨询时有失客观,或者对来访者造成伤害(Ahia,2003)。

具体来说,双重关系虽然并不是全部有害,但大部分是有害的。首先是角色冲突。因为每一种社会角色意味着相应的角色期待和角色义务。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会让来访者感到迷茫。其次,多种角色人物有时是互不相容的,可能会导致问题混淆,有失客观。另外,由于在通常情况下,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权力是不对等的,来访者往往处于劣势,这就有可能出现咨询师利用或剥削来访者的情形,如性侵犯。

鉴于上述解释,咨询道德要求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界限,让咨访双方都拥有一种安全感。但是,有时候双重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如许多高校、城市、社区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咨询师与来访者已经认识,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或者人力有限,虽有发生双重关系的风险,还是会接受来访者。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0%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曾经为亲戚朋友、同事和授课学生提供过心理咨询服务(刘慧,高旭,2013)。这可能与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与面子有关。国内的文化属于人情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在循环往复的人情中延续和强化的,人们仍然习惯于通过熟人之间的人情交换来获得利益或满足情感需求。许多来访者更愿意向熟悉的心理咨询师而不是陌生人寻求专业帮助,而心理咨询师为了面子和人情也常常为熟人提供咨询服务。而西方国家则多为契约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在契约履行的过程中建构并延续,陌生人通过契约交换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因此来访者愿意向陌生人寻求心理咨询服务,而心理咨询师要遵守避免熟人关系的伦理守则也不难。

在我们国家这种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咨询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将这个问题与来访者进行坦诚商讨,要让来访者明白这样做的利弊。如果来访者知情同意,那么在建立咨访关系后,咨询师仍要经常检视自己的行为,看是否超越了专业的界限。一旦发现可能或即将对来访者造成伤害,应马上告知来访者,商讨转介或结束咨询。

四、价值干预

在讲述价值干预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价值中立。价值中立也称为非批判态度、中立态度,源自于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疗法”。他认为来访者不仅能了解自己而且可以学会解决自身的问题,因此他坚持对来访者采取“不判断、不指导、不主动”的态度,也就是“价值中立”的原则,即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对来访者个人及其思想行为做出是非好坏的价值判断,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对方,由来访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终自己解决问题。而王贵林、马林(2006)认为价值中立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为了实现咨询目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价值观进行程度不同的价值参与的过程。因为随着咨询关系的深入,很多咨询师发现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是很困难的(张聪聪,2011)。何光耀(2007)也认为价值中立原则不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价值中立原则在中国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咨询关系的建立。那么心理咨询师应不应该进行价值干预?在实际咨询过程中,有没有价值干预,或者是否有可能避免价值影响呢?

针对上述问题,归结为如下三个基本问题:价值干预的合法性,价值干预的必要性,价值干预的必然性(江光荣,2007)。首先,合法性是指我们对来访者价值的干预在伦理上是否有悖于道德?我国于2001年8月实行《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提出了中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守则,对中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标准》指出,心理咨询师要“与来访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来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来访者”。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中国的心理咨询界同样也主张尊重来访者,强调咨询师与来访者人格的平等性,要求咨询师与来访者形成良好的咨询关系(郭念锋,2011)。其次是干预的必要性,如果来访者是学生,他们的人格还没有完全定型,人生观、价值观虽然比较明确,但是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出现心理问题后,自我觉察以及自我调适能力比较低,容易陷入价值的困惑中而迷失自我(张聪聪,2011,张冬梅,2010)。因此,需要咨询师对其进行必要的价值干预,引导他们向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行。如果来访者是成年人,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可能苛刻、僵化地用未经消化吸收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要求自己。对于这种不合理的信念,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干预。最后是必然性,江光荣(2007)认为没有完全排除了价值干预的心理咨询,在会谈过程中咨询师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表达自己的价值倾向,如表述某些观点时的神情、姿势、声调等。

如何进行价值干预才能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咨询师在进行价值干预时要适时适度。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并对自己的价值观高度警觉,这就要求有一个和谐、统一的价值体系。同时应提高咨询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具有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确保价值干预的可能。同时,在咨询过程中,要对价值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知道自己对一些问题的基本价值倾向,并能迅速意识到来访者对此问题的价值冲突,给予适当干预。

第二,确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良好的咨访关系是进行价值干预的前提条件,是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良好的咨访关系也是引发和处理来访者的重大情感和想法的主要媒介,并以此来改变求助者的行为。有研究表明,咨访关系的质量对于人际沟通、来访者的开放性、可说服性以及其最终的积极改变,均可产生积极而有力的影响(Sherry Cormier,张立新,2004),没有良好的咨访关系,来访者就不可能发生预期的改变,从而影响价值干预的成功。因此,要想减少在价值干预过程中来访者的阻抗,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从咨访关系着手,不断将之调整和优化。

第三,做好事后告知工作。所谓事后告知,是指当来访者做出明显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严重损害社会、他人或其本身利益的价值选择,如偷窃、攻击他人或自杀等时,经咨询工作者多次努力无效,咨询工作者有责任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情况告知相关人员(张聪聪,2011)。例如,学生的监护人、配偶等,让他们配合咨询工作者对来访者进行积极的教育,把不好结果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点。

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态度,决定采用价值中立还是价值干预。

复习巩固

1.简述保密例外的情况。

2.针对我国国情,应如何应对价值干预。

小结

1.心理咨询工作者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来访者解除心理困惑的专业人员。

2.咨询师的成长包括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和正确对待职业枯竭两大主题。

3.保密是指未经来访者同意,咨询师不能以任何方式向任何人或机构透露来访者的一切咨询信息。

4.价值中立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对来访者进行任意的价值判断。

5.专业的胜任力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过程,从最低水平开始,随着新的发展和要求的出现,以及专业领域的成长和变化,咨询师首先获得基本的胜任力,接着保持、更新并逐渐增强自己的胜任力。

关键术语表

知情同意 双重关系 价值中立 专业胜任力

本章复习题

1.我国将心理咨询师的等级分为(  )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2.心理咨询中,对于保密原则的把握正确的是(  )

A.心理咨询师时刻保守来访者的秘密

B.来访者对于泄密有诉诸法律的权利

C.不必反复地向来访者说明保密原则

D.来访者的所有情况均在保密之列

3.以下不属于保密例外的是(  )

A.来访者同意能够透露给他人的信息

B.来访者与咨询师无关的个人隐私内容

C.来访者可能对自身造成伤害的情况

D.出现针对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诸

4.“价值中立”这个说法来源于(  )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斯金纳

5.关于双重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全部有害 

B.全部无害

C.部分有害 

D.均不正确

6.为了预防职业枯竭现象,我们可以(  )

A.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和方式 

B.理性认识咨询目标C.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D.完善社会支持系统E.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7.国外将专业胜任力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包含(  )

A.初阶受训者 

B.熟练的专业人员

C.资深专业人员 

D.高阶受训者

E.入门阶专业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