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也因此未能上升到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抗日战争胜利后,有少数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在医学院、精神病医院和儿童福利机构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工作,出版了有关这方面的著作。该书收集了论文与讲演稿13篇,其中《近代医事心理学的发展》一文,所阐述的都是医学心理学的内容。这两本书是我国临床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的早期重要著作,也是关于青年心理问题的最早的学术论著。

一、形成简史

(一)新中国成立前

西方医学在19世纪末传入我国,当时盛行的魏尔啸细胞病理学学说也随之而入。这种把人当作细胞联合王国的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曾长期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占统治地位。西方的这一医学理论远远不如传统的中医学理论那样重视心理对疾病防治的影响。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本理论的中医学体系重视人和生活环境的关系、躯体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人的不同气质类型及其性格特点与疾病反应的关系,把这些因素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但是当现代科学技术传入我国后,这一从民间长期实践而积累的中医学宝库,在清王朝封建统治末期未能得到系统、科学地整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还遭到打击、压制。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也因此未能上升到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

现代心理学比医学年轻,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1917年在校长蔡元培(冯特的学生)支持下,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并首次建立了简单的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筹建了心理学实验室,北京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筹建了心理学系。1927年陆志伟应聘到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授和心理学主任,建较完备的图片、实验等设备。他是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30年代初与中央大学心理学教授潘菽有“南潘北陆”之美称(见《炎黄春秋》2008年第四期39页)。1921年8月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当时医学中的精神病学,因为是研究各种心理异常现象,所以它和心理学的关系要比医学其他学科的关系密切,而心理学那时还是一门尚未充分发展的科学,它的学院式研究脱离精神病学的实际。精神病学家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心理学体系,那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就刊有变态心理方面的论述。1929年5月,在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倡导下,中央研究院在北平正式成立国内唯一的心理学专门研究机构—心理研究所,唐钺为首任所长。30年代,全国大约已有十几所大学设立了心理系或心理学组,出版了大学用的心理卫生教材,还在医学院中开设了有关课程。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次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有少数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在医学院、精神病医院和儿童福利机构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工作,出版了有关这方面的著作。1948年曾在南京召开过一次局部的心理卫生代表会议

专栏2-3 中国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丁瓒教授简介

丁瓒教授(1910—1968年),江苏南通人,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医学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奠基人。1931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心理系,1935年毕业。1935年丁瓒与萧孝嵘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址在南京山西路小楼)。具体工作目标为:①用国内的个案材料来扩大心理卫生的宣传,以期唤起社会人士对于心理卫生工作的密切注意;②成立心理卫生咨询处,广泛地接受社会人士对于心理病态及行为问题的一切咨询;③成立心理卫生门诊,从事心理及行为的矫治工作,特别希望门诊能发挥其积极的指导功能和预防的功效;④成立心理实验室,特别注意各个人心理发展趋向预测的研究;⑤与国内医学界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取得密切联系作集体的研究,以期稳固我国心理医生工作的学术基础。

1936年丁瓒在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脑系科作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精神科专家美国人莱门教授(R.S.Lyman),接受严格的临床医师训练和病理心理学深造。同期,在北平市立第一卫生事务所、北平私立育英中学、北平仁立地毯工厂开展了心理卫生的门诊工作,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到临床疾病防治实践中。抗日战争期间,他主动离开协和医院,南下长沙投身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1942年丁瓒转赴重庆,在迁往重庆的江苏教育学院(位于璧山)、上海医学院、江苏医学院和护士学校任心理学副教授,开设心理学基础、临床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等课程,同时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疾病诊治工作。1942年5月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成立了心理卫生室,并且设置沙磁区卫生实验室、心理卫生咨询处和心理卫生门诊。1945年3月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丁瓒著的《心理卫生论丛》。该书收集了论文与讲演稿13篇,其中《近代医事心理学的发展》一文,所阐述的都是医学心理学的内容。为什么当时未用医“学”心理学而取医“事”心理学这一术语呢?由于心理学还是一门不太成熟的年轻学科,形成分支学科的还很少;该书属于“人事心理研究社丛书第五种”,既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病人的心理,所以用“医事心理学”是合乎逻辑的。文中提到“心身医理”附有英语原文为“psycho-somatic Med.”,即是现在已公认的“心身医学”这一学科的称谓,可作为佐证。丁瓒在20世纪30年代后半段起所从事的专业工作都可包括在医学心理学的范畴内。应该说丁瓒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但正式启用“医学心理学”一词,阐述其理论观点则在1956年分别刊登在《文汇报》和《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第2卷第4期321—326页)。

抗战胜利后,丁瓒回到南京,进入中央卫生实验院心理研究室继续进行临床心理学研究和精神病防治工作。他和该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共同设立了心理卫生门诊部,由丁瓒指导开展工作。1947年1月在南京出版了丁瓒教授写的《青年心理修养》。该书收入了他在临床心理卫生门诊和病理心理学研究中所积累的案例和经验。书后还附有他选译的从不同角度论述弗洛伊德学说发展的重要论文,这类论文当时在我国学术界介绍得还不多,包括《弗洛伊德对于社会学的贡献》《弗洛伊德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施的贡献》《弗洛伊德对于西方思想与文化的影响》《弗洛伊德理论的限度》等4篇。丁瓒是较早向中国介绍了弗洛伊德学说特长和局限性的学者。这两本书是我国临床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的早期重要著作,也是关于青年心理问题的最早的学术论著。丁瓒于1946、1947—1952年分别将TAT(主题统觉测验)与韦克斯勒-布勒维测验用于临床。

1947年丁瓒获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和Michael Reese Hospital医院进一步深造。

1949年丁瓒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参与中国科学院创建,是在一线进行决策、领导、组织、实施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此时,他提出设立心理研究所的计划,是新中国在国家级、中央科学研究领导单位成立心理研究所的首倡者,对我国心理学发展、壮大和队伍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1952年丁瓒多次著文、著书并协调卫生部等有关单位组织“巴甫洛夫学说学习会”,由他主讲“巴甫洛夫关于神经型和神经病的学说”。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介绍诺贝尔获奖者学术观点的科学交流活动。此后,1955年丁瓒当选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56年参与制定全国科学规划。丁瓒领导建立了条件反射实验室,开展了“同窝犬神经类型研究”。丁瓒秉承他一贯的理论研究密切结合医学服务的传统,于20世纪50年代将心理学诊断、治疗、预防的理论知识和适宜技术应用于临床神经-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1958年在丁瓒倡导组织下,医学心理组全体专业人员与北京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心理专业和北大校医院专业人员协作,首先在全校各系学生中进行神经症普查,筛选出患神经衰弱较重的80名进行为期4周不影响学习的、综合快速治疗,取得显著成绩,好转率达100%,痊愈与显著好转率达81.2%。此项工作比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G.L.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挑战”的论文早了19年,率先实践了医学模式转变的研究工作。他提出的假设“重视病人心理的影响,‘不但医病,而且医人’,神经衰弱是可以在短期内治愈的”为心理学治疗心因性疾病开启了一扇大门,为应用心理学原则、方法防治精神-神经疾病铺就了一条宽广的大道。

1960年参与制定全国心理科学规划。在规划中多次强调设立、发展和加强医学心理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丁瓒认为医学心理学应占心理学一半。因为除了正常心理就是病理心理。他制订心理学发展远景规划时,把医学心理学规定为精神病、神经症、药理、脑病伤、缺陷、智力落后六大项。认为缺一不可。精神病、神经症是主体,脑病伤和药理是尖端。他这个长远设想今日已付诸实现。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应大书特书。1964年丁瓒教授抱病创建《心理科学通讯》并任主编。1965年领导主持651计划心理学部分(小狗上天)的工作。

(李心天 汤慈美)

本资料综合借用中国科学院院史资料汇编,“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概览.丁瓒条目”和葛能全、薛攀皋、郭念锋、赵莉如等同志的回忆文章。仅此致谢。

(二)新中国成立后

解放初期,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接收了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所属20多个研究所和其他研究机构,以此为基础调整组建了第一批(17个)研究所,另立了3个研究所筹备处,心理研究所筹备处是其中之一。1950年6月心理研究所筹备处成立,由陆志韦任主任委员,丁瓒、陈立、曹日昌任副主任委员,1951年3月政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命曹日昌为所长(陆志韦已转出心理所工作岗位),于同年12月正式成立。1952年,政务院文委科学卫生处很快批复心理所制定的1952年度研究计划,认为其研究偏离了中国的政治,脱离了中国实际,心理所的中心任务应批判各种各样的资本主义流派。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进行院系调整,按照前苏联模式,北京大学哲学系中设置了一个心理学专业,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心理系被部分合并过去,仅南京大学保留了心理学专业,其他各大学心理系、组的人员多分散到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所属的心理学教研室。1952年12月心理所又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任务和计划”(即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其基本任务为“学习改造”。1953年1月,心理所降格为“心理研究室”,丁瓒调离院计划局,回心理研究室任副主任。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潘菽当选为生物学地学学部委员,同年高教部打算停办南大心理学专业,经与中科院心理室协商,筹划合并成立研究所。12月10日高教部致函中科院提出以下建议:“……将南京大学心理学教研室改为心理学研究所,并划归中科院领导……”1956年3月中科院常务会议决议南京大学心理学工作人员和图书、仪器迁京与心理室合并扩建成心理所,调潘菽为所长。同年5月,院党组备函呈报周总理,6月中宣部对中科院党组要成立心理所的报告提出意见,并报邓小平同志及书记处:“我们同意中国科学院建立心理学研究所,心理所研究的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是世界科学界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因此心理学研究成立后的任务,应该由心理学家来讨论,科学院党组可以不必先对此作出决定”,7月周总理批示同意中宣部此意见,8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心理所,这标志了心理室学习改造阶段的结束,转向正式研究工作的开始。12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北京和平宾馆举行正式成立大会。潘菽任所长,曹日昌、丁瓒任副所长。同时成立了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除潘菽、曹日昌、丁瓒外,还有于光远、高觉敷、赵以炳、陈立、唐钺、孙国华、朱智贤等,共13人。1857年心理所开始了联系实际的研究工作。1958年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全体行动,投身于实际场所。第三研究室原名“个性室”,改名为“医学心理室”,联系医学实际。丁瓒率领三室李心天、王景和、许淑莲等,与北京医学院精神病学家(伍正谊、李从培等)合作,针对当时为数众多、久治不愈的神经衰弱病人开展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快速治疗,短期内获得显著疗效,引起了医学界特别是精神病学界的重视以后,才使医学心理学的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当时还把这一疗法应用到一些心身疾病高血压、溃疡病)和精神分裂症中,也都获得很好疗效,受到医学界的欢迎。与此同时,还对这些疾病进行了病因调查和有关病理心理的实验研究。60年代初期,在防治地方克汀病中,对患病儿童的智力鉴定设计了一套量表,制定了“地方克汀病智力分级的初步方案”。医学心理学的事业正要兴旺发展,却受到“十年动乱”的冲击,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都遭到严重的摧残,全国唯一的科学研究机构—心理研究所被解散,医学心理学的工作被迫停顿8年之久。直到1976年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诸多被否定的学科复苏,医学心理学的工作才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1978年12月在保定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和1979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医学心理学学术座谈会,标志着医学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议酝酿成立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并于1979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心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第三分组(医学心理和生理心理)四川医学院何慕陶作“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筹委会”报告,并正式通过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领导机构名单:主任委员潘菽,副主任委员9人,伍正谊、夏镇夷、陶国泰、李心天、沈渔邨、陈仲庚、何慕陶、张继志和龚耀先,秘书长李心天(兼),秘书王效道、宋维真、张伯源和胡顺之。从此,在学会的领导、组织和推动下,医学心理学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蓬勃和广泛的发展。

二、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医学心理学工作队伍的培养

卫生部于1979年颁发的教学计划中提出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1980年通知各医学院校和中级卫生护士学校开设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课程,把医学心理学事业的发展纳入医学教育之中。为了培养医学心理学专业师资和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需要,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托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心理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市安定医院于1980年和1982年在北京举办了2届全国性的医学心理学师资进修班,为期3个月。1985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又举办进修班。1984年军事医学院校在福建军区梅峰军医学校举办首届医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班,之后,军医院校普遍开设了课程。1979—1980年卫生部委托湖南医学院举办首届心理测验培训班,至今已达第80多届,学员大都是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医院医师。此外,江苏、上海、辽宁、广西、广东、浙江、吉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各省市和自治区举办了多次的大行政区的或省、市一级的医学心理学或心理测验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专职或兼职的人员,承担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继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1979年起招收医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后,北京大学心理系和部分医学院校也先后招收了医学心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在1984年之前都从属于精神病学或生理学内的医学心理学方向,自1995年开始才作为独立学科的硕士点被教委批准,最早有中山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设硕士点。

(二)教学机构和全国医学心理学教育分会活动

1979年北京医学院率先成立了医学心理学教研室,1980年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内蒙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等也成立了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或组成教学小组开课。1981年后陆续增多,至今全国各医学院校均设有医学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等心理学教学组织,中等医护学校则开设医学心理学或护理心理学课,中医院校开中医心理学课。医学心理学定为医师国家考试课目之一。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教学研讨会概况见表2-3。

表2-3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教学研讨会概况

中等学校方面,最初江苏和广西曾联合召开医学心理学教学会议,之后,由泰山卫校、南京第二卫校牵头。中等医学院校也于1991年起独立举行首届医学心理学教学研讨会(从1991至2007年先后在泰安、西安、大连、杭州、重庆、昆明常德、吉林、深圳共举办了9次会议)。

这种教学研讨形式对我国医学心理学学科发展、骨干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教材和有关专著都在会上组稿和问世;会议讨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时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法、考查考试原则与题库设置,结合教学过程遇到的重点、难点的理论和概念;随着业务开展,临床医学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诊断、科研课题和方法也都涉及。

经过多年努力,1997年中国医学教育学会批准成立了以李心天教授为主任委员的全国医学心理学教育分会,并于当年在哈尔滨召开的第九届教学研讨会上宣布成立。

(三)学会工作和学术会议

目前,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相继在各地心理学会下成立了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或专业小组(中国台湾为临床心理或心理辅导组)。医学心理学全国学术会议已先后独立地举办了9次(表2-4)。

表2-4 医学心理学全国学术会议举办情况

此外,医学心理学作为一个分组参加了中国心理学会举办的第三届(1979年天津)、第四届(1981年北京),第五届(1984年北京)、第六届(1987年杭州)、第七届(1993年北京)、第八届(1997年杭州)、第九届(2001年广州)、第十届(2005上海)、第十一届(2007开封)学术会议。

(四)专业出版状况

自1979年以来,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已先后出版了《医学心理学文集》3集,刊登了近年来医院心理学的研究论文。1984年10月出版了第三届学术年会的医学心理论文选编。1985年出版了科普刊物《医学心理学知识丛刊》。此外,还有不少医学心理学的论文刊登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动态》等心理学刊物,以及《医学与哲学》《中华神经精神杂志》等理论和临床学科刊物上。近年,《心理卫生》《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与健康》《心理医生》相继问世,许多普及教育刊物普遍刊载有关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卫生文章。

自20世纪60年代胡浴恒教授出版《心身医学》小册子后,《医学心理学浅谈》由陈仲庚主编,刘成杰、张伯源、杨华渝、王效道编撰,于1980年问世;1983年严和骎主编《医学心理学概论》在沪出版;1984年六院校医学心理学教材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随后各种版本的教材和专著问世。1988年由吴阶平主编,董炳琨、陈化为副主编的《大学后教育书系》陆续出版了9本书,第一本为《医学心理》,由李心天主编,李心天、朱琪、王效道、徐斌、杨华渝5人著。

1987年6月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了高等医学院校第二届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决定修订出版医学专业第三版教材,并增加4种必修教材和8种选修课教材。医学心理学在这次会议上被规定为新增的必修教材。由李心天教授主编的《医学心理学》教材于1991年正式出版,至1996年已重印8次。为适应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内容需要浓缩,于1995年8月第三届教材编审工作会上决定由龚耀先教授主编改写这一教材。六校教材多次印刷和改版,作者群不断增多,主编由蔡雄鑫、杜文东连任。姜乾金主编教材,获国家教材奖。赵耕源、李鸣杲、徐俊冕、岳文浩、梁宝勇、张一鸣、汪勇、梅清海、洪炜等也主编了各具特色的教材。徐斌主编的《心身医学》于1990年出版,于1993年在中国台湾出版繁体字版,2000年出第二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以医学心理学命名或相关书籍达数百种,论文数万篇,科普文章遍及报刊。

(五)近况及展望

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立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和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从理论上讲,它标志着一个医学思想体系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再转变为整体健康模式。实际上,它标志着医学教育适应了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并将满足当前实际的需要。一支医学心理学队伍正在逐渐壮大,正在医学的教育、基础、临床、预防、康复各个方面努力工作。

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自1986年招收函授班,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各校举办多种专题的培训班和进修生,武汉顾瑜琦、大连王有权、唐山李建明都主持多次相关讲习班和会议。自2001年8月8日劳动部颁发“心理咨询师”岗位培训证书以来,郭念峰、毕希铭等主讲人员大都是医学心理学专业,授予职业证书者至今已超10万。此外还有“心理治疗师”“心理保健师”“心理辅导师”“心理督导师”等。20世纪90年代始,许多医学院校陆续设立硕士、博士点,对本专业的提高十分重要。不少院校开设专业系,招收本科生或大专生,如皖南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为适应医学心理学学士生培养,由杜文东、顾瑜琦、胡佩诚等组织队伍,编撰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各二十多种,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医学心理学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学科经近30年努力,达到而立之年,不断成熟为社会承认的学科。可以设想,医学心理学必将能进一步对人民的心身健康和医药卫生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王效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