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传媒专业院校的体育教改新体系

打造传媒专业院校的体育教改新体系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媒大学是我国新闻传媒专业院校的最高学府。再次,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其次,分层教学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形成。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施,使我们对构建具有传媒专业院校体育教改体系的设想增添了信心。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院校,必须敏感地捕捉到这一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为奥运会培养体育传播方面的优秀人才。

打造传媒专业院校的体育教改新体系

———从分层教学到体育传播

高 敏 王大中 杜志红

中国传媒大学是我国新闻传媒专业院校的最高学府。作为全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体育教学应该怎样与学校独特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紧跟时代的步伐,走出一条具有传媒院校特色的体育教改之路,是我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的一个问题。

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

实事求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是体育教改的基本出发点。2000年以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入校的学生在体育基础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差异在拉大,如果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于是我们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扎实的研究,提出了在学生中实行体育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教改思路。

1.分层次教学的优越性

首先,施教针对性极强。我校每届招生3000名左右,他们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他们在中学时期受到诸多因素(如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淡化、甚至取消体育课,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匮乏,体育经费拮据,体育师资量少质差等)的影响,加上自身对体育的认识、兴趣、惰性等,新生体育技术、技能、体质、体能等存在较大差异,实属自然。新生一入学,体育课就实施分层教学,更能激发他们主动、愉悦学习的热情。

其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具有的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情绪和注意紧密相关,以致对感兴趣的事物优先注意,而产生想往心情。新生一跨进传媒大学校门,体育教学就能满足其兴趣,体育课无形中增大了遐想空间和自由度,能使其求新、求趣、求自我、求刺激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有助其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和个性的发展。

再次,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可用8个字来概括,即“统一、集权、呆板、封闭”。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增强体质的单一生物观,排斥向多层次、多样化、多功能、开放型转化。其二,三中心(书本、课堂、教师)、三统一(大纲、教材、教法)和一刀切(内容、负荷、标准),妨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三,计划、大纲、进度统得太死,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相反,分层教学模式就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出以人为本,因人因地制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与个性发展的需求。

2.分层教学的效果分析

首先,分层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全面实践,得到了师生和主管领导的肯定,尤其学生的反应更为强烈,原因就在于它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其次,分层教学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形成。日本文部省为实施国民体育,推行21世纪终身体育的理想,在各级学校中全面施行选择制体育教学模式。日本推行的这种选择制教学模式和我国有些学校现行的选项课很近似,即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选择运动项目。旨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发展其个人的独立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其一生从事体育健身意识和行为奠定基础。

再次,有助于师资的进取和提高。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又须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方能驾驭教学,获得更大成功。为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延展教改范围,拓宽科研视野

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施,使我们对构建具有传媒专业院校体育教改体系的设想增添了信心。受分层教学模式的启发,我们把分层办法进行了扩展,即从对学生基本体质、体能的分层扩展到针对不同专业、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的不同走向进行分层,这样就使分层教学的教改范围得到了延展。比如,我们认识到我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将在新闻媒体事业单位工作,其中不少人将成为全国各级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们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健美课和形体课,加大了体形和姿态的训练,使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和身体训练,形体比例更加协调,男生向阳刚之美发展,女生向矫健之美发展;针对记者工作的性质,开设野外生存训练课,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生存和工作环境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在体育理论课中已增加或准备增加体育新闻评述、体育比赛的欣赏、各运动项目规则及裁判法等课程,使有志于毕业后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就打好坚实的体育理论基础。

又比如,我们认识到在现阶段,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传媒)已经成为大众关注体育比赛、领略明星风采、了解体育文化动态的主要手段。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我国将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体育传播人才。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院校,必须敏感地捕捉到这一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为奥运会培养体育传播方面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体育科研的视野向体育传播领域拓展。比如,我们首选乒乓球这一为国争光的运动项目,作为一个切入点,完成了中国传媒大学年度校级科研课题“乒乓球与传播人才的培养”(项目批准号: YNW0209),其最终成果已经集结成为《乒乓球文化、技术与传播》一书,于2004年4月出版。该书受到了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和体育界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被誉为“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乒乓球文化、技术与传播的力作,为体育传播的科研打开了新的思路,填补了一项理论与应用学科的空白”。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按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写出“体育竞技与文化传播”系列丛书,一方面,将以往体育传播方面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为今后深入开展的体育传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体育传播人才提供有章可循的教材。

目前,我们准备成立由经验丰富的教授以及多位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专门的体育传播研究机构,制定体育传播研究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使体育教学和体育科研逐步走上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

张扬个性教改,打造特色体系

从分层教学的改革到体育传播的教研,使我们深深认识到,体育教改和科研要想形成自己的特点,首先必须突破体育科研的传统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拓展体育科研的视野。

现代体育传入中国的一百年来,许多有识之士一直把体育作为强民救国的手段和途径,因此中国现代体育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强的政治烙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由国家全面主导和包办,体育在竞技领域被“为国争光”的政治理想所统帅,高校体育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其影响。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高校体育科研形成了较为封闭的思维方式,体育科研的领域和范畴局限于运动训练科学和体育教学领域,而对体育的社会科学领域涉猎较少。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的提出,以及中国加入WTO、申办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体育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体育事业已逐步进入市场,被称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因此,构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体育科学理论,特别是相关的社会科学部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体育科研应该跳出原来体育院系的科研范畴,打破原来的理论框架,放宽眼界,更新观念,将体育科研放到更大的学科背景中去,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构建适合中国体育发展新趋势的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完整理论框架,为培养适合中国体育发展需要的新型交叉人才而努力。

其次,体育教改和科研应该因校制宜,面向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内容新体系。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体育教学部门,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高校培养的人才各有不同,比如,财经大学培养的是财经人才,政法大学培养的是政法人才,建筑学院培养的是建筑人才,传媒大学培养的是新闻传播人才等等。随着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正在和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关系,体育再也不仅仅是体委系统内部的事,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不再只是体育本体的人才,还需要大量的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人才,比如,体育经营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法规人才、体育场馆建设人才、体育传播人才等。那么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研究就不能再满足于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或使学生掌握几样体育活动技能,而还应该结合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开展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教学和科研。随着“申奥”成功,我国将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体育传播人才,传媒大学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院校,敏感地捕捉到这一人才需求的变化,利用自己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独特的资源优势,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体育教学内容新体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和使命。

再次,体育科研要结合本校资源,与全校科研体系融为一体。

就像每个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一样,他们拥有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也各不相同。那么,不同高校的体育部为什么就一定要按照一个模式进行体育教改和科研呢?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就在于尽可能地与自己的本校资源相结合,并与全校的教学科研体系融为一体。当然这种结合并不是生拉硬扯,而是要善于找到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和研究的空白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比如,有学者发现,对于中国的体育学术界来说,由于对体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长期缺乏研究基础与必要的研究成果积累,导致体育传播学研究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研究领域几乎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对于传播学界来说,体育传播学所涉及的诸多特质与专业性问题,又是一个很难介入与把握的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具有独特优势的:一方面,我们有中国传媒大学这一全国信息传媒领域最高学府的资源优势,有在全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队伍,有与全国新闻传播媒体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有体育教学和科研的多年积累,有对体育传播兴趣浓厚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组成的人才梯队。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与本校资源结合的最佳结合点,并形成了学校教学科研体系的有力补充,进而成为全校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体育教改和科研要走出过去的困惑,就应该努力突破体育教改和科研的传统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拓展体育教改和科研的新视野;同时应该因校制宜,结合本校资源,面向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与全校科研体系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学内容新体系,开创普通高校体育教改和科研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教体艺[2002] 13号《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

2.王大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月,第27卷,第1期。

3.王大中、陈鹏:《传播的体育 体育的传播———大众传播与体育发展互动研究》,《现代传播》,2004年第4期。

4.任广耀:《体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