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分析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职院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思路,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与此同时,深职院还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以小批量、高频率、快节奏为特点为社会培养一些特殊行业的急需人才。深职院在近几年设置的专业中,也采用了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方法。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

普通高校专业建设的一般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专业建设中尤为注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与它主要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相对而言,高职教育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笔者认为,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可以参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的做法。深职院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思路,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

所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鉴于深圳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整体上的转变,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深职院确定了与物流、电子信息、工业制造、服务业等相关的专业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长线专业和重点优势专业。再如,深圳的服装、家具、珠宝首饰、印刷包装、酒店旅游业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深职院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家具设计、首饰设计、图文信息工程、现代包装工程、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与此同时,深职院还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以小批量、高频率、快节奏为特点为社会培养一些特殊行业的急需人才。[3]

所谓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就是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如广告设计),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如针对深圳的大、中型商场较多,但缺乏既懂软件管理,又懂硬件管理的商场管理人才,深职院就开设了商场管理专业,而没有像普通高校那样去设置商业管理专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上的较大差异。

所谓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有些专业的设置不完全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而是根据技术领域(包括管理技术)设置的,如电子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印刷技术专业等;第二,即使是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也要考虑其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技术含量较少的专业应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去开设,或由短期培训去解决,而不必放在全日制的高职院校。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的原则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设置专业。由于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经常要根据生产第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知能内涵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高职教育也要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深职院在近几年设置的专业中,也采用了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方法。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将不同的学科专业复合起来,例如,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物业机电与综合布线、外贸与国际结算、航运与港口管理等;二是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起来,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酒店餐饮管理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三是“先合后分”,即把一些技术成分较复杂的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待时机成熟时,再将某些专业方向设置为独立的专业。

实践表明,深职院通过上述原则建设起来的专业群体初步显示出了以下特色:一是专业口径宽窄并举;二是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转换;三是重点突出,特色较为明显,能够较好地适应行业或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十分重要。然而,目前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仍停留在一般性目标上,对各专业到底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具体培养目标,对专业与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对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背景下所需人才的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素质的新要求缺乏应有的研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在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

研究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离不开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的研究。新世纪将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职业和岗位不仅变化更加频繁,个人择业、创业的自由度日益增大,而且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还是一个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的动态系统(如美国近5年中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新增了8000多个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岗位);人际交流和合作的要求大大提高,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与具有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个人的工作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也不可能是纯专业性的,而必须接触和处理大量对于本人来说是非专业性的问题。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高职院校只有更加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专业技能技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然,上述这些都只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共同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使专业与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及教育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显现出来,以增强其适应性和针对性。例如,深职院城市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面向园林绿化企事业单位、花卉生产和销售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大学专科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园林绿化设计、园林管理、花卉生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园林花卉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园林设计与施工、绿化养护、花卉生产与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应该说,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体现了应用型技术专门人才的共性要求,又凸显了某个专业具体化、个性化的培养规格要求。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具备必要的国际商务知识和较强的涉外商务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在英语环境下进行商务运作、商务交际和商务管理,从事外贸营销、涉外管理、商务接待、翻译、涉外文秘等工作的“通英语、懂商务、会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结构与布局

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201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教职成〔2015〕10号)修订印发,保持19个专业大类数目不变、排序和划分有所调整,将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增加到99个,专业总数由1170个调减到748个,同时列举了746个专业方向。调减后的一、二、三类相关专业数比例为6.8∶39.4∶53.8,与当前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吻合,更加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更加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强化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更加注重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更加强调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完善。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一些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量大的所谓的“热门”专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点还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建设的产出效益,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实现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间的合理布局。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这种现象势必造成各类院校的新设专业大多雷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有必要确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校际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与调控,规划区域性的专业结构及布局。一是当地政府应根据产业分类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点。二是制定专业设置条例,规定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社会办学机构设置专业时,政府要严格审查其办学条件。三是成立区域性的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统筹协调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区域性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打破狭隘的地区和行业界限,对本区域内各高职院校需新设的专业,根据各校的优势及所属行业部门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对各校新设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审查、评议与检查,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并协助各校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对各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这样有利于加强区域内专业建设宏观调控的力度,合理规划专业布点,促进各校建立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而充分地发挥规模效益,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教学质量。

此外,妥善处理专业建设中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稳定性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客观需要。这是因为,专业建设中的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包括教学资料的积累)、实训(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完善等,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专业建设的规模、水平和质量与专业建设的稳定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上规模、上水平是不可能的。但专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社会对各种类型、规格、质量的人才的需求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变动性是绝对的。一方面,各行业、各地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时而处于高峰,时而处于低谷。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及时开发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四、特色优势专业建设

众所周知,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一个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而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特色优势专业的确定,则主要受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职业需求的影响。由于在经济建设中各地区产业基本齐全,加之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地方性的高职院校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多设置了门类齐全的专业,而且为了扩大办学规模,纷纷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结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出现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所有专业都建成高水平的专业是不现实的,而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实行重点突破战略,积极建设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形成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亮点”,再通过这些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则是完全可能的。

特色优势专业是指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特色优势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支柱和窗口,可以保证学校教学的稳定性并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在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看一个高职院校的专业是否有特色和优势,主要看它是否具备了如下三要素。

1.前瞻性。具有前瞻性特征的特色优势专业,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是能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新兴主导和支柱产业的专业。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面对动态的市场经济和变化着的职业世界,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必须采取多形式、多学制、多规格的灵活办学形式,设置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短线专业,动态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应用人才。但从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看,则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长线专业。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具有较高的技术、科技含量,符合竞争性经济特征;或是与区域内在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占绝对优势的产业相适应;或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在比较长甚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这样的专业可能投入多,但通过较长的办学积累,可以创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收效期长、具有竞争优势的成熟专业。

2.技术性。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它提供的课程在理论的完整性、深刻性、前瞻性方面要弱一些,但在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训练方面则明显具有优势;它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虽然同为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但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差异。技术型人才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有较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能应用智力技能完成任务;技能型人才则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主要依靠动作技能进行工作。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选择一些应用型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和新技术行业和岗位设置专业外,其所设的专业都必须具有一定的高新技术含量,能承担在自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内开展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工作,其实训设备及教授的技术也必须是代表现代生产的前沿性技术设施及高新技术。

3.示范性。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性就是要有独特的专业建设理念和超前的专业建设意识: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定位准确;在人才培养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方法上,有新颖性,尤其体现以人为本,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课程体系、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尤其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产学研结合上,有独创性,尤其重视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服务、管理及参与技术开发与创新等,获得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五、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结构日趋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劳动力市场、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还不能妥善地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正在探索之中,在专业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人性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宏观调控乏力,而学校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专业软硬件(如师资、实验实训场地设施、课程体系、教材等)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只求一时一地的适应,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狭窄;对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专业建设的特色不鲜明等等。

高职学校专业设置不当的几种表现:一是专业设置速度不当。经济的发展方式的急剧转变产生了大量的新专业,尤其是在新兴的服务、管理和高新技术行业,比如物流师、跨境电子商务师、酒店管理人员、调酒师、程序设计员等,社会对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有着大量需求。同时,由于我国的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产业聚集,即某一个或某几个产业大量聚集在某一地区,并且行业内部的企业间有相互配套的趋势。这种现象导致了该类行业对某类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而当地的职业学校却没有设置相关专业或是设置较晚,这样就不能满足行业发展时期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二是高职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的能力口径过于狭小,比如在旅游管理专业大类里再设置会展专业,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同时这种仿照俄罗斯的专业划分方式具有高度的指向性,这种专业细分本身也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化趋势背道而驰。

高职专业设置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缺乏专业设置的规划意识。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如果设置不当,不但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在经济上也是巨大的损失。因此,发达国家的高职学校普遍非常重视专业设置前的调查与研究。一般来说,专业设置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社会需求,包括经济发展预测,欲设专业所在行业劳动力需求的预测等因素;二是自身条件,包括专业教师数量、生源数、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该专业未来发展情况的评估等方面。对这两个方面的考虑实际体现了国外高职院校对高职办学效益的重视。我国的高职学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于办学效益等观念没有深刻切身的体会,这种思想反映到专业设置上就表现为设置的盲目性和冲动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高度雷同,缺乏学校特色,对热门专业设置一哄而上而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是否具备。同时,对原有专业的改造和撤销上都缺乏系统的安排。这种盲目性对人才培养周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