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本身在这种“灌输”过程中不能获得肯定的、正面的情感体验,如愉悦感、幸福感、快乐感等,无法把这种教育过程中接收到的知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品质并转化为相应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大大降低。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刘名森 吴汉勇 马美云 刘兆鹏

摘 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内容、过程、方法和评价对学生心理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脱节。要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学生个人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目标和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1]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素质教育等,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关注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意识方面的研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反思,政治性的和意识形态教育比重较高,“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其对人的发展、对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作用,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塑造人的功效,表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和工具论的倾向”[2]。特别强调“社会本位”、“集体本位”,注重和推崇社会价值,强调社会利益,强调个体义务,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人价值存在的意义,忽视对健康、独立和理性的人格的培养。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排斥和逆反心理,不少学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难以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忽视学生情感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表现出来的一定态度,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主体的认知、意志和行为产生不同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正面的“灌输”、说教方式,偏重于引导、提高,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权威,习惯于把学生当做单纯的接受者,只看到学生的幼稚和不成熟,看不到学生多方面的情感需要和丰富的情感体验,缺乏情感教育的内容和环节。教育过程缺乏宽松、民主、平等、热烈的师生氛围,缺乏激发大学生正面情感体验的手段和方法。学生本身在这种“灌输”过程中不能获得肯定的、正面的情感体验,如愉悦感、幸福感、快乐感等,无法把这种教育过程中接收到的知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品质并转化为相应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大大降低。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忽视学生心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灌输方式,“重管理、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重防堵、轻疏导,重灌输、轻接受,重共性、轻个性[3],用一元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不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兴趣、爱好、心理发展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等心理具体差异,方法相对陈旧、单一。教育者和学生之间无平等、坦诚的双向交流,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是否认同或愿意接受教育内容,都得被动接受。容易引起学生本能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另外,当代大学生思想问题相当部分是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因生理情况、周围环境、家庭影响等主客观因素变化而引起的心理不平衡、心理障碍,诸如自卑、怯懦、感情问题、社交问题等。在这种灌输甚至文不对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下,学生无法从内心接受教育内容,“三观”培养、道德、理想、信念等意识和相应行为难以真正形成。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忽视对行为的评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起着导向、教育、激励、警示等功能。然而,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大多学校仍采取考试考核测评法,甚至主要是闭卷考试法。这种方法易操作,易量化,以是否掌握、掌握多少知识为标准。但存在的一个弊端是受教育者只需死记硬背有关知识,而忽视了受教者的日常行为表现,情感的熏陶、意志的培养、行为的体现被忽略。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完善,评价过程没有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评估结果也缺乏实效性,容易导致“高分低德”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教化功能被忽视,效果低下或失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首先,观念上有机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4],昭示着思想政治工作已开始注重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与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已经突破了政治性、工具性作用,延伸到包括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实际工作中,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个体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优良思想政治素质的心理基础,积极的心态,过硬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其次,内容上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经历着知、情、意、行的过程,正因如此,学生一系列行为不仅有思想问题、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素质高低等方面的原因,而且还伴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也往往混杂在一起。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把握各自侧重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收到教育效果。要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集体教育、实践活动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特征和人格的独立性,增强互动意识,了解学生想法,帮助他们在思想上的改变与提升,培养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要根据学生心理,如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等,因势利导,克服消极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个体心理素质、发展健全人格,弥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最后,教育队伍建设上有机结合。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接受过心理学专业系统教育人员(一般指心理学硕士或者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二级证书以上人员)比重较少,如我校这一比例为22.7%[1]。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由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专职政工干部组成。要相互结合双方的知识、能力优势,建设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队伍。一要积极开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队伍的培训,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教师、政工干部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技能,学会借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三是对符合条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把自身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知识相结合,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

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也是心理过程。按照心理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的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过程可以理解为个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对其内容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由此,要重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情感体验,把这种关于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素质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动力,行为则是结果和检验标准,四者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都难以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以来访学生为中心,围绕其心理问题,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采用疏导、共情、换位思考等方法,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了解学生情况,进行理性分析,提供建议,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其面对面、平等交流的形式,以求助者为中心,解决求助者的个别问题,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朋辈咨询和朋辈教育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和思想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思想教育功能的活动。朋辈之间有共同的生活习惯、爱好和模式,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容易“共情”,产生“共鸣”,达到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借此扩大施教者范围,提倡学生“三自”管理水平和效果。

借鉴心理测验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能力特长、思想状态和存在问题等,针对性作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关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对不同个性倾向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借鉴真诚、接纳、倾听、尊重等理念,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调动其内在积极性;运用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及心理趋同等一系列心理原理和心理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发挥心理健康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一,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功能。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优良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一项面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受访大学生有心理问题,“郁闷”、“变态”成为他们的口头禅。2004年测评数据表明,25%的广东大学生存在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5]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部分甚至对未来丧失信心。对此务必足够重视,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大学生。

第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功能。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更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当代大学生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人格发展倾向颇值得注意,如价值迷失、道德滑坡、信仰危机、人格分裂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个体适应客观环境,养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保证正确的成长方向。

第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个性心理特征和正常心理过程的学生为任务,良好的个性品质比知识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浓厚专注的兴趣、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结合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可以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促使学生向着符合社会发展、符合人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不足的缺陷。

参考文献

[1]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1):104-106.

[2]张坚强,李恒川.全球化背景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困境[J].江苏高教,2002(6):37-39.

[3]刘灵光,韦诗业.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6):74-77.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专家称是正常比例.中国新闻网.[2007-10-10].http://www.chinanews.com.cn/edu/xlqz/news/2007/10-10/1045516.shtml.

【注释】

[1]我校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员、从事心理教学的教师共22名,可以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已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转到其他机关而不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或政工干部不再考虑在内)。其中心理学硕士一名,正在考取心理咨询师2级资格证书的两名,从事心理教学的教师两名视之为心理学专业系统教育人员。从而得出22.7%的比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