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岗位创业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初探

岗位创业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初探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创业教育最早兴起并发展于美国,其发展趋于成熟,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研究水平也位于世界前列。创业类大赛作为一个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如果在实施举办过程中能够深谙创业教育的本质,将从实际操作层面极大地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 常 睿

摘 要:当前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瓶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何发展高校创业教育无疑成为热议的话题。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树立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导理念,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到高校育人体系中,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岗位上都能够创新个人职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岗位创业 创业教育 高校

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在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清晰明确地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领会文件精神,在高校加强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而在高校如何发展创业教育?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必须从观念上有所改变,创建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相应的教育体系,扎实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努力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一、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创业教育最早兴起并发展于美国,其发展趋于成熟,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研究水平也位于世界前列。而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主要是在国家政府的重视推动下应运而生的。其中出现了几个标志性事件,例如被诸多学者称为创业教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而创业教育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是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有部分学校开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式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大家公认的“挑战杯”比赛成为了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呈现出发展区域不平衡,发展速度慢,以及教育模式不成熟的现状,其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教育理念模糊

提及创业教育,往往带着片面的、功利化的色彩,认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去开办企业、当老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压力,将教育的内容紧紧围绕在如何开办企业上,而忽略了创业教育中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不免扭曲了创业教育的实质。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小企业创造美国经济财富的比例远远高于大型企业,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在这样经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美国的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其教育理念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它的教育形式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才说”,一是“素质说”,其实质都是落脚于人的培养。其中斯坦福大学的办学宗旨,即“使所学的东西都对学生的生活直接有用,帮助他们取得成功。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这一点就启示我们高校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几个创业者,通过学生创办企业缓解就业压力,而是要通过创业教育使得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和资源,并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创设新的平台来发展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简而言之,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通过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

2.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根本。创业教育是一项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而我国高校现行的课程设置,或多或少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内容多呈现统一而缺乏个性,教学方法多呈现单一而缺乏互动,这为创业教育培养能适应时代特征与发展需要的开创型人才的根本目标所不容。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的学科化、体系化还未形成,不能与专业教学合理地融合,更谈不上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融合。在高校整体课程体系的布局中,创业教育课程多被列为公共选修课,受教育群体并不固定,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更不能成为一门专业课程,自然也不能进入到高校课程设置的“正规军”行列中。

此外,各个高校当前使用的创业教育的教材多是效仿国外的相关教材,即便是高校自行编著、修订的教材,都存在照搬的现象,缺乏与其相关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没有将实际的创业经验与理论进行整合与凝练,特别是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案例教学资源。众所周知,案例教学在创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案例的采编既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又需要有系统的创业知识,正如香港中文大学孙耀先先生就是一个案例采编的全能型教师,正因为他了解创业教育又有创业实践,因此他能够采编一系列真实、有效的案例。而目前内地诸多教材中的案例要么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呈现不出创业教育讲授内容的关键点,要么案例的鲜活性、说服力不强,进而难以将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的教学真正引入课堂,也很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创业的过程,体会其中的方法和规律,感受创业者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创业的思维备受局限。

3.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作为新兴的学科,并没有科班出身的学生担任教师,而创业教育的不少内容与经济类、管理类的课程相似,因此很多授课教师都是经管类的专业教师。部分学校也将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通过短期培训纳入进来,这些教师大多偏重理论教学,流于知识层面的传授,缺乏自身实践经历,教学难免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这样就很难从实际的经历和经验中总结、提升,形成个人的创业思维,也就很难启发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创业精神。

当然有很多高校也认识到这一点,有部分做出投入的学校通过外请企业家、投资人的方式来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但是这些外请企业家大多工作繁忙,不可能承担过多的课程,多数情况下,只是邀请他们通过报告、访谈的形式让他们讲述个人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因此也会使教育缺乏系统性,只是让学生感觉是人物访谈而很难视其为教学。

4.创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创业类大赛作为一个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如果在实施举办过程中能够深谙创业教育的本质,将从实际操作层面极大地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我国创业设计大赛多重视比赛的形式,而忽视了商业本身。绝大多数情况下,比赛项目依靠项目的科技含量、先进性来获取高分,而忽略了商业运作模式、市场营销等商业要素,从而使得比赛丧失了其应该具有的意义。部分高校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过分追求比赛的结果,安排邀请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到比赛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参赛的实质。有关调查显示,在受访学生中曾经多次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仅有3.5%,参加过一次的占11.3%,有85.2%的受访者表示未曾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创业计划大赛中来。那么创业大赛的教育作用只是流于形式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树立新的创业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开展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教育发展的需要

针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妨再重新梳理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重新解读国家的育人要求,认真思考如何发展高校的创业教育。梳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脉络,很清晰地可以看到是政府主导的一种行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2002年以前基本处于自我探索阶段。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从自主探索阶段迈入了政府有组织推进的阶段。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社会、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关注也与日俱增。特别是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随后,教育部与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推出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帮扶和支持。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我国创业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再次需要指出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我们的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国家重视、政府扶持的过程中,我国创业教育有了初步的发展,而新时期国家的发展使得进行系统、创新的创业教育成为了国家赋予我们的任务。

2.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根本要求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创业是一项综合能力的展示,要求学生拥有全面的知识体系,并具有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拥有十足的勇气和敏锐的才智,那么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培养才能让学生自我潜能得以释放。当然,也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不断创新创造。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的环境下,虽然各高校在开展相应的创业教育,有一些学校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我国的创业教育始终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而时代已经将我们推到了必须改变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从理念上产生革新,重新树立新的创业教育理念,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三、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作为高校创业教育主导理念

针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时代发展的召唤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下,笔者认为将培养“岗位创业者”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导理念是势在必行的,同样也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视为如同体育教育、语言教育等素质类教育,让受众群体更为广泛,从而发挥其内在的作用。

“岗位创业”源于Pincho首次在其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提出了在已建立的大型组织内进行创业的理论,即内创业理论,随后,学术界和实业界都开始对内创业现象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和关注。概括相关文献,内创业可以被界定为在一个现存企业中,个体或团队进行的新业务创造或多种创新活动的过程。那么所谓“岗位创业者”,就是要培养一批人在自身所在的岗位上运用所学的创业知识,凝聚成精神有意识地去创新、创造,开创事业的新起点,从而创造所在岗位的新价值。将培养“岗位创业者”引入到高校创业教育中,无形当中扩大了高校创业教育的作用,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培养自主创业者,而是提升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层面,通过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所从事的岗位的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高校育人的真正目标。那么,在高校培养“岗位创业者”的历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在培养“岗位创业者”的创业教育理念下,实施创业教育并不是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而是将创业教育有机地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简单说来就是将创业教育的实质植入专业教育中,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学生带着这种意识和精神投入到所学专业的岗位上去,在所在岗位上创造更大的效能。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专业教育是按照学科的划分,系统地给学生传授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转化为技能运用到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中。而创业教育的教育范畴要大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更注重培育学生开拓挖掘自我发展能力去适应社会。但是它们的教育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由此看来,专业教育好比工具,创业教育好比运用工具的说明书,它们两者是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选择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高校提高育人水平的绝佳途径,唯有两者相互融合才能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作为共同发展的目标。

2.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导的创业教育理念的建立,是将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深化和具体化。依据学者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本质相同、理想相通、目标相合。其中,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期望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境界;素质教育的理想是倡导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然相同、相通、相合,就应该在全校范围内,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地开展创业教育。从改变创业教育理念的深层内核我们明晰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那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将培养“岗位创业者”的创业教育得以推行的教育群体的保证。因此,将少数人的创业教育转向面向全体的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3.创业教育引导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则

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导的创业教育理念的建立,关注的不仅仅是创业群体的发展,而是关注到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旨在期望每个人在所处岗位上都能有所创新、创造,从而得以发展。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一个体都需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把握,以调整自我的职业路径,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而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征途中,学生能够运用创业教育所蕴含的创新精神不断更新自我、调整自我,适应变化的环境,使自身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同样,创业教育也能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让学生带着创业的思维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工作创新,更要在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不以从众的心态等待发展,而是以新的思维新的视野开辟新路。因此,创业教育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够起到鼎力相助的作用,从而扩展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广度,提升了个人职业发展的高度。创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能够引导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那么,创业教育引导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则是以岗位创业为主导的创业教育最实际的运用和选择。

四、在岗位创业视角下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措施和对策

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作为创业教育理念,就是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以及创业精神和意识有机地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到未来从事的岗位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全面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延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功能,提升创业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之得到迅速发展,呈现学科化发展的趋势。而在岗位创业视角下开展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学校获得相应的支持,满足教师、学生的多种需要,把握住与人才培养的紧密贴合,掌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从宏观、微观多方推进,全面深入发展创业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对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时代新要求的探讨,本文拟在岗位创业视角下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着眼人才培养,做好顶层设计

1.面向全体学生,完善课程体系

在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导的创业教育中,高校必须从上而下地在学校层面有所设计,首先必须明确教育对象是高校全体学生。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开设全校必修课,必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将创业教育与现有公共必修课程相融合。即将创业教育相关知识融入到公共必修课中去,例如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找寻与创业教育内容的契合点,通过两个学科的有效对接,实现将创业教育的知识融会到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学习中,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熟识度。同时可以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相对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度。第二阶段,是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公共必修课程。通过第一阶段的建设,在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条件下,可以开设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基本法规、创业技能技巧等相关基础类课程,让学生对创业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对于有专门创业需要的学生是极为有利的。

2.针对各个学院,融入教育内容

在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导的创业教育中,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岗位创业者”的培养。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并非生搬硬套,需要学校总体规划,以相关专业或者需要专业为试点,分阶段进行,本文认为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逐步融入。第一阶段,将创业教育内容嵌入到专业教育中。可以设计创业教育的知识融入到专业公共课中,例如针对文科专业学生可以通过人物传记的引入让学生对创业精神有所领悟。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增加学生专业学习的趣味性。第二阶段,开设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创业类课程。这一阶段可以将创业教育的课程依据专业教育的需要创新设计开发相关课程,即产生嫁接式的课程。

(二)深化创业教育发展,做好教育保障

1.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做好队伍保障

加强创业教育,教师是关键。在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相关政府部门或者各高校要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即适量引进或兼职聘请校外优秀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或者在创业教育、培训等领域专业人士做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包括知名创业专家学者、创业专职培训师等。同时,聘请知名培训机构在校内开设专题培训班,分梯次、分步骤地完成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并有重点地培养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精英教师。“走出去”即高校选派一定的专业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到创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或者设有独立创业研究中心的国内外高校进行系统的考察、学习,充分吸收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素养。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建设成一支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包括以专任教师为主体的研究团队、以校内外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体的学生创业实践指导团队。

2.营造教育氛围,做好环境保障

发展创业教育,必须优化教育环境,广义地讲,国家已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制度、有政策、有保障的大环境,而作为高校务必重视各自小环境的建设。那么在高校创业教育环境建设中,首先要做好硬件环境的准备,例如重视学生实践基地、孵化园的建设;其次要做好软环境的营造,学校要广泛利用与时俱进的传媒工具加大宣传力度,立足于创业人物、创业典型的宣传,弘扬创业精神,引导学生重视创业教育,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崇尚创业的舆论环境。此外,学校务必给予政策制度上的保障,可以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革新创业教育的观念,从顶层激活创业教育的思维,引导启发学生在实际的岗位上创新,或是走出一条创业发展的新路。

3.持续机制设计,做好制度保障

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有所设计、有所行动,但很多学校停滞不前,唯有进行机制的持续设计,才能给予创业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例如在建立创业研究中心之后一定要有相关的师资、制度、资金保障,才能将创业教育有效地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下去,是否可以考虑调动高校各学院创业教育的有生力量,提高创业教育的参与性,真正实现培养“岗位创业者”的全校性的创业教育。

(三)拓展教育途径,做好实践基地

1.强化学生第二课堂作用,搭建实践桥梁

依据创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岗位创业理念下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从这一明确目的出发,注重环境的熏陶和引导学生多去实践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良好环境的熏陶很容易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创业的精神和理念,学生在自主动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个人的自信心。通过开展品牌影响力大、实践性强的活动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率,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创业社团、创业园地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积累经验,此外还可以通过预设岗位,以沙龙、论坛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如何在该岗位上创新取胜,并以模拟的形式验证其可行性。

2.建设高校孵化器,提供创业实践专门场所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创业园,也就是孵化器,而这些创业园多在经济发达地区,若要全覆盖式发展创业教育,必须加大力度,建设高校创业园,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专门活动场所,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真正将创业知识内化为自我的创业行为。而在岗位创业视角下,我们可以考虑在创业园内设立一些岗位创业的项目,让除了自主创业外的学生也进入到园区,体验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如何创新、突破,去解决所在岗位的系列问题。从实践的园地全面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高校推动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其内涵也是一种创业,这个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岗位创业视角下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在温州模式的影响下,各地区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环境、特点和需要积极吸取经验,构建符合本地区本高校的创业教育机制,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文.2010-7。

[2]教育部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5-4。

[3]梁士朋.美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及启示——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为例.理论研究,2006(5)6。

[4]路军.高校创业教育五大难题待破解.中国教育报,2013-4-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6]教育部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5-4。

[7]黄兆信.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教育研究,2012(12)。

[8]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人民出版社,2012:44。

[9]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