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让学生在接受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并使其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因文制宜地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正是有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一个有效途径为纵横交贯式,纵式途径即课前预习、教学过程、课后拓展,横式途径即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咀嚼作品语言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抓手。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顾继军

“人文”一词,《辞海》解释为诗书礼乐等。《易·贲》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就是作为人“应当怎样去做”,如何做到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终极尊重。而这种精神,就属于人文精神。它既囊括西方“人文主义”中倡导的“人的思想感情的解放”、民主与自由,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责任与操守、人格理想与人道品质,更蕴含着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而不畏牺牲、执著追求的精神。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当今各种文化现象中所体现的素质与修养、精神与气节、道德与良心、正义与理想,是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完善的内驱力,也是衡量社会形态下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发展趋势的重要标杆。

一、语文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让学生在接受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并使其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其中,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所有学科中,文学作品是最富有人文内涵的载体,它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 加强人文素养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人文教育是舵,它决定着方向;同时它又是帆,推动着教育的发展。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提升公民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我们要培养仰望星空的新一代。这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心怀宇宙与未来的青年学子,要让他们从小形成人类要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发展意识,因此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 加强人文素养培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好秉承

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蕴含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具体表现在:儒家忠心报国、尊师重道、成仁取义、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品德;道家崇尚自然、遵循规律、谦虚谨慎、节制自律的修养;墨家求索攻坚、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等。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淘金般的历练中,涵括历史积淀的全部精华巍然屹立于今世并灼灼其华。在语文教材瑰丽多样的文学作品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教育,正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之发扬光大的有效方法。

(三) 加强人文素养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公民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等方面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提倡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呈现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文制宜地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正是有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21世纪的人才,应着眼于世界,着眼于全人类,而语文教学能以学科优势跨越时空,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意义,既有力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又能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一个有效途径为纵横交贯式,纵式途径即课前预习、教学过程、课后拓展,横式途径即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这两大途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机械割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疏谈几点浅见与做法:

(一) 以阅读教学为基石,致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选取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蕴含着文学艺术的丰富情感,闪烁着人世间至情至真的智慧。立足语文课堂,就要引领学生徜徉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汲取人文精神的滋养,陶冶情操,锤炼品格,提升人文素养。

1.课前预习是渗透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要求学生对课文做好预习工作。但不能是放羊式,任其所为,否则就是有为而无为了。一般可以这样设置任务渠道:针对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史情文化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创作风格,初步感知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思想与文化倾向;针对现代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创作花絮,探究社会根源,初步感知作品的时代意义;针对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走近作家,了解其创作的主流风格,了解当时社会的流行思潮与文化现象等,要求学生能够有侧重、有目的地去感知、探究。

案例一,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预习纲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经典典故;了解东晋末年的社会现状;复习已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歌。让学生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有所敬仰,对东晋末年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人民遭受的苦难有所了解,从而有利于在课堂上顺理成章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寄希望于上层建筑来改变现状,而要构想一个世外桃源来远避尘嚣。

案例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预习纲要:初步了解课文创作背景以及史铁生的创作风格,感受作者不平凡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遭受不幸之后痛苦蜕变的经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拷问与对生命价值的解读,初步感受人性中最美的母爱之情。

案例三,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的预习纲要:走近作者,了解其创作风格,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让学生慢慢走近作家,走进作家所执笔的那个时代,洞悉其中形形色色的世间百态,呼唤至纯至真的人间真情。

2.课堂教学是培育

语文学科有其鲜明的特色,它敦厚多情,但也富于追求;它慷慨达观,但也充满智慧。语文教师结合文学作品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素质教育。

(1) 基于文学作品

文学是人的思想表达,是人的情感释放,是人生命价值意义的诠释,文学就是人学。每一篇选录进教材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推敲定夺的。教师应充分解读作品,充分挖掘课文本身的人文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人文特色。

从作品主题入手,引导学生感知人文精神。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或体会包含在字里行间的亲情、爱情与战友情;或体会逆境中不放弃,锲而不舍争取成功的不屈精神;或感受蕴含在诗曲中热爱自然、关注民生的感情;或感受科学家为科学执著追求、勇于献身的精神;或感受作品中奔涌着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或敬仰文学大师严谨、朴实、谦逊、宽厚的人格魅力

从作品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品味人文意蕴。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枝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出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引导学生咀嚼作品语言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抓手。例如,在鲁迅的《风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短句、两个动词、一个逗号的角度来体会“鲁迅风”简洁、明快、直白、洗炼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在展开往昔记忆时候的痛苦,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之情的,是在反思反省自己。

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领悟人文关怀。秦文君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著名作家,她的小说描绘了少男少女充满阳光、充满花香的心灵,也刻画了成长中的少年所面临的尴尬和复杂以及羽化和蜕变的快乐、痛苦。《女孩独立》一文中,作者帮助女儿走向独立的经历,告诉青少年独立是一件最尊贵的事情,应当努力走好人生“独立”的第一步。

(2) 基于教学方法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米”,那么合理的教学方法乃是“巧妇制炊”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利用、创设人文素养培养的条件。

其一,课堂导入是重要一环。“导入”设计得好,可以产生提纲挈领、令人心神向往的效果。在这点上,可以采取创设情境导入、讲述故事导入、引用名句导入等方法,因作品而异,恰当精彩即可。

比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可采用如下导入:教师请一学生吟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之后,徐徐而引:“‘却道天凉好个秋!’词人满腔的愁苦如此沉郁而无以言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敢问词人到底有多少愁呢?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代豪放派著名词人,辛弃疾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可以说时代没有造就驰骋沙场实现报国之志的英雄,却促成了手握纤毫绘就千古词章的豪放词家。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辛弃疾,穿越时光,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跟着他的词情脉搏感知他永恒的魅力。我们一起来学习《破阵子》。”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和课文内容紧密契合,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增长学识,积累汪洋恣肆的语言文句与经典的人文掌故,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学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其二,课堂互动是和谐的孕育。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语言方面开展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教师要善于设计并捕捉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环节,搭建作者与学生、编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展开充分对话的平台,营造浓厚的人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讨互动中开启思维、积极交流,强调正义与平等,达成认知与审美的统一,从而学会吸纳与创新、懂得尊重与宽容、善于互助与合作。

其三,课堂质疑是智慧的提升。如果说课文导入与教学互动仍归于教学预设的话,那么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就可以理解为教学生成。教师在处理文学作品的时候,不能全权操办,不能以一己之见来圈定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与能力,更不能用既定的栅栏来框定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课堂上,在学习课文之前或在完成课文教学之后,应留出一点时空,让学生质疑,一方面,增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去除“学而不思则罔”的弊端,避免盲目与盲从。质疑是课堂中寻找真理、发展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有助于培养学生“当仁不让于师”的气魄,让学生激扬智慧,迸发思想的火花,品尝勇于思索不断进取的甘甜,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就在一疑一问的解答中自然达成。

(3) 基于学法指导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亦是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培养学生学会交流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之后,或认同、或疑惑、或否定、或赞扬,从而有欲望要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应学会尊重,就能有自我价值体现的成就感。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做笔记的习惯。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是固化课堂所学,形成较为长久的人文信息,使之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持久见证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笔记内容包括重要字词、课堂板书、名人轶事或民谚、名言、诗歌、散文、文化常识等。这些可以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更是人文素养提升的阶梯,常笔记常翻阅,天长日久,见效斐然。

3.课后拓展是陶冶

下课铃声意味着一堂语文教学课的结束,但它绝不意味着文学作品深层次阅读的结束,更不意味着人文素养的培养告一段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恰恰是一种开始,是一个起点。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在学习一篇文学作品后更多领域的广泛涉猎。

渠道一,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拓展。学好一篇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就作者、作品(人物、情节、语言、主题、结构等)指导学生以随笔的形式,针对某一点发表自己的感想,可以是欣赏,可以是贬斥,也可以续文创作。人文素养就在日积月累中积淀而成。

渠道二,在文本信息中拓展。例如,教学唐诗宋词之后,推荐学生记诵积累同一诗人的诗词;教学现代散文之后,倡议学生把作品阅读完整,或推荐阅读某一作家的其他优秀文学著作,抑或其他作家以及文化名人的评述等;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互联网上下载精彩的与课文有关的电影电视放映,欣赏与课文内容或作者密切相关的音乐和歌曲,陶冶艺术情操。

渠道三,在社会实践中拓展。社会是个大课堂,是语文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丰富资源。比如,带领学生去虹口区鲁迅纪念馆、鲁迅公园参观;到烈士陵园祭扫革命先烈;到上海弄堂体验老上海市民文化;到上海科技馆触摸现代科技,感受科学技术的步伐;利用时事新闻,感悟时代精神倡导主流文化等。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用心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自然、历史与人文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水平。

(二) 以作文教学为巩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语言的感受,以及想用语言去表达内心世界最细腻的活动的愿望,是真正人的文明素养的重要源泉之一。”他还觉得:“不只是作家而是每个有文化教养的人,都应会用语言进行创作,会用艺术形象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这种能力愈发展,人的审美素养和一般文化素养就愈高,情感就愈细腻,感受就愈深切,对新的艺术品的审美感受就愈鲜明。”因此,作文教学不是写作技巧与方法的机械传授,也不是单一的模仿与杜撰,而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吐纳、对文化现象的辩证性理解、对生活生命的原发性阐释与表达。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拥有“一双亮眼、一对灵耳、一颗慧心、一支妙笔”,于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1.拥有一双亮眼

眼睛是人接触世界、认识世界的第一窗口。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以让人熟悉周围事物,更可以穿越时空,走进历史与未来。笔者所谓的“亮眼”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阐述:

(1) 学会细致的观察是写作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时刻关心日常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眼睛细心观察世界。诸如柳絮飘飞的季节感知水暖,蜻蜓低飞的日子难耐闷热,秋高气爽的时节目送南飞的鸟儿,寒风瑟瑟的时分腊梅却傲雪绽放,或者书页掀角、门扉轻掩、丝巾飘飞、车水马龙。这些“一枝一叶总关情”,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本身是人文素养的体现之一。

(2) 乐于高尚的阅读是写作的明灯。中国先哲孔子说得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歌德也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可以说,名著阅读就是一种高尚的阅读,就是把人类最重要的生活生命价值传递给莘莘学子。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的时候,应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名著并乐于走进名著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与书本的亲密交流中去感悟人性的美好、生命的伟大以及人生的创造之美和奋斗之美,去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更高远、更有价值的东西,让他们高屋建瓴,一辈子读名著,一辈子常读常新,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懂得正义,陶冶情操,升华自我,培养高品位的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

2.拥有一对灵耳

善于倾听是耳聪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聆听世间的声响,让学生知道它们是在向我们传递丰富的信息,万不可因为心浮气躁而漠视身边动听的声音。静下心来,每个人可以听到:房檐雨后滴水声、早晨的第一声鸟鸣,甚至是紫藤花开的声音;当然还有父母的唠叨与叮嘱、老师的恳切谈心、邻家小孩苦练琴艺时断时续的旋律,甚至是鼠标点击的啪哒声。听到音响,就会怦然心动,就会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有声的世界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应懂得珍惜。

3.拥有一颗慧心

人的心灵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教师应借助有效的教育手段培育学生拥有一颗热爱世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豁达进取、善于包容、富有同情心的心灵。它可以在赞誉之后审视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在阵痛之后发现进取的方向。那么,这样的心灵是强大的、是智慧的,它有无穷的创造力。

4.历练一支妙笔

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如何在作文训练中贯穿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引导学生化阅读与积累为自己写作所用,写出挚情至理的绚烂华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试:

(1) 着手广泛积累,让学生胸有丘壑

正如前文所讲,广泛阅读充满人文气息的名著,积累充满人文内涵的诗文,让学生眼亮心明,腹有诗书,文思才能不断涌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 着手下水作文,让学生行有扶手

写作的最初一步是教会学生学会模仿,从字词、精彩的句子与段落到篇章结构。比如笔者执教的一堂作文课,在学生阅读作家赵鑫珊撰写的游记散文《雨中看乌镇》后,做读书笔记,摘抄自己认为有用的词句段落,然后出示笔者模仿此文撰写的《读扬州》,要求学生对比阅读,找出模仿点,找出创新处,衡量自己刚才摘记所得。讨论评议之后,教师归结并指导模仿佳作的写作方法与注意点,然后请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几次这般训练之后,学生自然会有所选择地进行写作。

曾经有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写下这样一番感言:认真积累、学会模仿、学会创作,再也不怕写作文了,有段时间不写作文,心里有些痒痒的。学生在有阶梯的写作训练中培养了兴趣、提升了自信,对写作也有所追求、有所寄托。

(3) 着手作文修改,让学生反思进取

笔者推荐《新读写》杂志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重要伴侣。经常进行同题写作训练,在对比衡量之后,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要领,学生也可以自己独立修改,还可以由同伴帮助修改,旨在引导学生写作后学会反思,学会在反思中进取。这种训练,让学生写作的兴致高昂,大有挑战的激情,于是,在作文中妙句迭出,情理并茂。学生愿写作文、乐写作文,其本身就是人文情感在教育上的推波助澜,在人文素养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关注与热爱,惟其如此,才能妙笔生花。

(作者单位:上海市侨光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