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当然,在进行大学语文教育中,进行情感渗透与人文精神培养,不能依靠生硬的外部灌输,需要充分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并推动情感的有效迁移。大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中华文化之精华,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宽泛,尤其在人文教育方面更是面面俱到,无一疏漏。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吴晓林

大学教育的知识结构中是否还需给语文学科留有余地,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的重点已经转为技能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课时冲突以及其功效不像专业技能那样显现的矛盾困扰出现,而大学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是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这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两难话题。在职业教育中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这个“人才”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学在中间起着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我们试图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努力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

大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传递,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从而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情感所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这种感情的渗透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铸造他们健全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由于其内容丰富精美,融德、智、美于一体,具有独特的综合性功能,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最有效的科目。

当然,在进行大学语文教育中,进行情感渗透与人文精神培养,不能依靠生硬的外部灌输,需要充分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并推动情感的有效迁移。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发挥所教学科的情感优势,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体验,教学将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兴趣、习惯、性格、审美观、心理品质等也在不知不觉中受着引导和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因素,可以补偿人在智力上的某些不足,充分发挥其智力方面的优势。

1 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大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中华文化之精华,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宽泛,尤其在人文教育方面更是面面俱到,无一疏漏。例如从《诗经》、《楚辞》、《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左传》、《战国策》、《史记》及后来的唐宋传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直到“五四”新文学、当代文学等优秀文学作品,均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及优秀的民族精神,包括理想、情趣、胸怀、奋斗、牺牲;礼貌、教养、节操;清正、廉洁、谦慎;友谊、仁爱、高雅之美,可集中概括为人生观、价值观与恋爱观三大方面。可以说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正如胡适先生所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文质兼美的作品所渗透出的强烈的情感因子特别适宜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通过情感教育达到兴趣、习惯、性格、审美观、心理品质等人文因素的养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面对这些优秀的文章,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进行读解、赏析作品的方式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大力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而且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地讲解、透彻细腻地赏析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如我们在解读孔子的《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涉及了“礼”的话题,教师结合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实际进行解读,告知学生生活礼仪的养成,对他们将来人格的形成、人际关系和社会化行为的发展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在职场竞争中将突显其优势。这样进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增强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更具有激励学生以人类的传统美德重新铸造自己的灵魂,不断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感召力。

习惯属于人的个性倾向性,古人谓“习与性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习惯一旦养成,便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种稳定的倾向和需要。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思维理念都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学生无须教师指点,也不需条分缕析或演绎推理就能迅速、敏捷、准确地洞悉作品本质,领悟优秀作品在文字上、构思上的精妙所在。阅读进入这种境界,离不开情感驱动。情感是思维活动的动力因素之一,凭借着情感活动可以不断地把思维活动引向深入,逐步推进和深化阅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发挥情感的作用,积极地引导。情感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和纽带,就读者而言,阅读是读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只有读者的思想情趣和审美趣味与作者塑造的形象完美地结合,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把握作者的切身感悟和特殊的思维方式,领悟和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情感触动的最深处,找出动情点,给学生情感的再创造提供条件,进而让学生学会阅读他人头脑的本领。并且,要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兴趣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拓展兴趣点,加宽兴趣面,让学生的阅读置于一个兴趣盎然的气氛中。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民族不能缺少文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内心有一个需要不断丰富、滋养的情感空间,文学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心灵经历和感情积淀,一个没有名著诞生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读名著、不懂本民族文学的人,他的文化素质肯定是不健全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去读李白、杜甫,读“三国”、“红楼”,读鲁迅、郭沫若、茅盾,读巴金、曹禺、老舍……并且要引导学生长期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沟通,让年轻学子的心灵久经文学情感的浸润和艺术营养的浇灌,在乐于读书中增强语感,培植悟性,体味文章精妙旨趣,使他们具备更多的文学素养,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2 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能力

崇尚美是人的天性,唤起学生爱美的天性应当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中,不仅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还有一个极为丰富的审美世界,它既体现科学性,又展现艺术美。因而大学语文教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及其技能,更多的是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判断力等,进而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更应当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王勃《滕王阁序》中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优美诗句是写景的佳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学生在学习这些美文的同时,审美能力得到加强,心灵不断得到充实。他们用这样一颗美好的心灵去创作世界,世界也一定会变得美好起来。大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大都是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的诗词、小说、戏曲、散文,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段,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情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阵地。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寓教于乐是教学艺术的真谛,要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情”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六朝时期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不仅阐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要贯穿于作品之中,而且还悟出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情感因素的激发,创造一种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激发起学生心灵中美好情感的浪花,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与美的享受。

3 提高人文素养,提高社会竞争力

现代社会人文素质教育正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广,然而从当前的教学状况来看,重视知识、能力、智力的教学,忽视人性、人格、人品的培养的倾向仍很突出。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各自的功利性,大学语文的功利除了从知识和能力上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以外,恐怕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人文素养,教会我们的大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立足社会。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已处在一个交往日益频繁、关系日渐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学生们除了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去应对竞争之外,更主要的还面临一个共同的学问——处世技巧,人际关系学,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在事业的发展中,往往由于人文素养培养的欠缺,使其发展的后劲不足。我们在讲解古代传诵友人深厚友情优美诗句时,因势利导地引导我们学生如何懂得感恩,珍惜友情,与人和谐沟通。此时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会深深打动学生的心。我们要告诉学生,如果没有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声;友谊,是亲密的情谊,有助于彼此间开拓思路,走向成功,给人以排忧解难的希望与力量,增添人生的温暖。因此,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文学情愫,提高他们与人交流、沟通能力,提升他们的竞争力,使他们更有机会在未来竞争中取胜,并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不同于专业课程那样显现,要让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的熏陶,是“润物细无声”的。在美文的学习中,作者的人格气质,胸襟境界及种种思想感情的因子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在学生深层心理上,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启迪,坚定乐观向上的信念。要达到“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离不开情感渗透,即大学语文教学贵在有情。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把握教材包含的感情底蕴,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特点,由情入手,沿着作者感情发展的线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构设的意境中去,唤起他们积极的内心体验,在感情的掀动中水到渠成地达到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投入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愉悦、轻松、热情的氛围中,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养成阅读习惯,提高文化素养,树立高品位的审美观,铸造健全的人格,提升竞争力。所以在注重人才素质培养的今天,更应特别注重发挥“大学语文”的独特功能,大学教育要通过“大学语文”课增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沈熙民.坚持以人为本,培育人文情愫.http://www.qp.edu.sh.cn/ qpedu/dzjk/qpjy0404/05.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