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烈的好奇心能导致问题意识的产生,培养好奇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措施。语文教学应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感着手,培养学生从平常小事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经常注意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随之产生一种困惑、焦虑、急于探究的心理状态。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接受性学习,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常常是老师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解答问题,回答正确即大功告成。如果公开课如此,则皆大欢喜。老师顺利上完了一堂课,同学也感到和老师配合成功,没有给老师丢脸。

过去,老师们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往往是: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一致,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而那些解题能力差,或总要提“怪问题”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不敢提出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也逐渐丧失。

语文课应以现代汉语为传达形式,借助古今中外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传承文明成果和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宇宙,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好的文本或凝聚人间真情,在人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或体悟人生真谛,在作家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或描绘社会百态,集嬉笑怒骂于字里行间;或徜徉自然之乐,在语言的天地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文本,学生如果提不出问题,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只是埋头走在老师预设的大道上,怎么会走得轻盈愉快,走得神采飞扬呢?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产生了如下的认识:

首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由疑而问的积极性。

强烈的好奇心能导致问题意识的产生,培养好奇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措施。好奇心是人生而具有的、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是一种追根溯源的情感体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大多数人逐渐会对外界的信息熟视无睹,反应迟钝,丧失好奇心。语文教学应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感着手,培养学生从平常小事中发现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回味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许多同学只想到生病时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照顾,或是自己考试成绩不佳,父母没有打骂,而是和风细雨地鼓励,至于其他的细节就无法感受。我继续提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父母还有哪些爱我们的行为呢?”学习课文时,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受文中人物的影响,引发心灵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挖掘,从生活的细节中感悟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深情。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保护、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体验感悟人间的真情。

第二,创设一个让学生敢于提问的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惧怕犯错的心理是阻挠质疑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很多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害怕在课堂上发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曾有过失败的经历,有的是顾虑答错招致同学和老师的奚落,有的可能是不屑回答如此简单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

旅美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曾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说道,在美国课堂上,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能判定谁是谁非的。真理都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以成立,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真理。所以,学生这种不唯书、不唯上的探究精神,即使存在偏差,也是值得好好培养的。

问题意识强的学生如果出现偏差,教师要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和支持。例如,《桃花源记》中有一句:“及郡下,诣太守”,我在课上指出其中“诣”字的解释为“到……去”。有同学马上提出为什么不能解释成“拜访”?因为将“拜访”放在语境中解释也是通顺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我首先是鼓励肯定,然后告诉他们,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一个渔夫作为平民不可能也没有资格直接去“拜访”郡守,因此“拜访”的解释就不太合理了。学生欣然接受。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内心的安全和自由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才能有创新思维,敢于求新求异。

第三,课上留出让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教授在比较中西方中小学课堂教学时,将我国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去问题教学”,即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抛弃问题出课堂。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缺乏自主与创造。笔者也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解决所有问题,完全可以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学生,而且更要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产生问题。这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授新知、回顾旧知的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填补学生记忆的空白、告诉他们正确答案,可让学生将问题带出课堂,回家主动寻找答案,并作适当的延伸。这样,记忆的效果才会加强。

课堂上若出现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教师不必回避,有时候可将问题罗列出来,鼓励学生在课后展开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锻炼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产生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在课上产生问题,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用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发现问题。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让学生学会“巧问”。此外,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在写作时若能插上想象的翅膀,他的作文必能增光添彩。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作为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