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从以下方面努力。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得培养他们想象与联想能力。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这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总之,大力提倡并推行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是培养世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责任

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全面的语文基础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树立整体教学观,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视野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材中的语言是典范,但数量有限,社会语言更生动、更丰富,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必须突破教材的圈子,社会有多广,生活有多宽,语文教学的范畴就有多宽。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品味语言作用,积累语言常识,提高语言能力,是语文教育革新之路。

(二)改革教法学法,培养创新思维

坚持单元教学,打破篇篇必讲字、词、句、段、语法修辞、作者介绍、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的常规。结合教材单元前的提示,教师指导学生通读、熟读本单元的文章。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让学生去感受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从而接受知识、接受文化、接受情感、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以至形成健全人格。

二、以教材为例,教给学生想象和联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阅读、写作、语言交际三大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但有的学生高中毕业了,甚至大学毕业了,这三方面能力还不强,原因是没有充分用好教材上的“例子”激活创新思维。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任何精品文章都是例子,中学语文教材是语言文字专家从古今中外众多作品中挑选出来,经试验、使用,反复修改后确定的,具有规范性、典范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课本。研读范例是提高三大能力的捷径,但也不能一味模仿范例,如果照写一部《红楼梦》,仿写一个“阿Q”,只能被人不齿。只有在研透“范例”的基础上创新,才会有活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得培养他们想象与联想能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这是科学巨匠对想象作用的肯定和对想象与知识关系的高度概括。我想,如果把知识比作“金子”,那么,想象力就是“点金术”,能使知识活化,促成创造。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一切创新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刘勰对想象活动的描述,既形象又深刻。他指出凝神思考时,思绪可连接千年以前的情景,内心情绪的波动,视线可达到万里以外的地方,思索遣词造句,念念有词,像响起珠玉般的声音,凡想象能达到的就能精神与外物一体,邀游驰骋。可见,想象可以搭建审美桥梁,可以拓展审美空间,可以开掘审美深度,那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至关重要。

在学生熟悉教材例子的基础上,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联系教材人物形象进行想象和创新训练。比如引导学生想象马谡当罪时的忏悔心理,刘邦在项庄舞剑时的紧张心情,《雨霏铃》中情人别离时的惆怅,《孔雀东南飞》里府吏自挂东枝时的无奈;还可以联系教材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想象屈原投江的悲壮环境,刘和珍的追悼会的氛围。

在教学中,除了根据课文想象以外,还可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去想象,即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它要求人们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

思维的独创性在写作时显得尤为重要。就立意说,立意除了要求集中、鲜明外,还要求新颖,要避开成见,不落俗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如让学生阅读“班门弄斧”这个故事后写一篇议论文,常人的观点是讥讽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在鲁班门前弄大斧”的人,但有学生就立意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敢于向权威挑战,不墨守成规。并举例布鲁诺正是由于他敢在鲁班面前开大斧,才推翻了长期垄断人们思想的“地球中心说”,提出了“宇宙是无限的”这一科学论断。

当然思维独创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构思巧妙别致;语言富有想象力等,但归根结底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联想和想象是孪生姊妹,它们虽有区别,但联系却很紧密,想象离不开联想,联想能触发想象。联想方法很多,如,纵横联想,辐射联想、相似联想、相关联想、深层联想、同物法、同字法、谐音法、拟人法等。纵横联想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只要纵从时间,横从空间、地域;纵从事物的发展、横从事物的范围去思维,就可以笔下生花。

三、引导思维发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心理成分,因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应着重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这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不盲从,不迷信。“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人非圣贤,岂能无惑”的道理,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其次,教师提问应不满足课文中现成的结论和观点,用突破课文束缚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与课文不同的见解。

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变通性。同一个问题,可以变不同的角度,不同角色去思考,从而丰富思维方式。首先,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词语训练,可以用词语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用句式的变换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时也要换个角度。如讲完《项链》后提问“佛来恩节夫人在道明出借的是假项链和实际价值之后,还可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假定玛蒂尔德重新得到那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真项链,依她的性格和生活观,她会怎样处理呢”?这样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变通性。

多元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还应该是多条线索,多种思路的,这就要求学生从多个不同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这种思维方式特别适合于主旨隐蔽的课文,如在组织讨论《猫》的主题时可先作以下启发:“《猫》这篇课文的寓意颇深,耐人寻味,我们不妨从作者多种写作意图,比如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慨,对待人处事的警示,对弱者的深切关注等方面去思考理解”。于是,便有了众多的由发散思维引出的结论:“表现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教育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凭个人的好恶和偏见去臆断,而应该明辨是非。”“猫之所以受委屈,和它自身势单力薄不无关系,所以说,无论是立身,还是治国,首先都应该自强不息。”……答案各不相同,但都言之有理。

总之,大力提倡并推行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是培养世界一流创新人才和科学家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教师,必须有这一现代意识,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第一位,才能将创新教育推向更高的台阶。

作者:胡林玲,中学一级教师,大足职教中心语文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语文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