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素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人文素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素养虽然是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但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只占总学时的5%~10%。作为一名教精读课的老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借助文学理论和精读课选材的特点,注重人文素养的导入,对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否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呢?

人文素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以精读课为例

张 真[1]

(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摘 要: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极高,这说明该专业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但该专业的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仅从其课程设置中就可见端倪。人文素养虽然是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但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只占总学时的5%~10%。如何解决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课时不足的矛盾,这就需要转变观念,不能仅仅依靠文学、文化课,还应充分发挥各课程的潜力。以精读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接受反应文论和精读课选材的特点,注重人文素养的导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人文素养;商务英语教学;接受反映文论;精读课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umanistic Attainment into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A Case Study of Intensive Reading

ZHANG Zhen

(School of Business,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8,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usiness English graduates have been enjoying their full employment, which suggests they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s. However, the lack of enough teaching periods of the humanities has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ir career grow th. As one of the four parts of business English curriculums, the teaching periods of the humanities account for only 5% to 10% of the total.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not only depends on opening such courses as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ut also on exploring the capacities of other courses. Taking intensive reading as an example, the teachers can make an attempt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theory of reception-response and the features of intensive reading materials, and make a conscious effort to introduce the humanistic attainment into their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humanistic qualities.

Key words: humanistic attainment;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theory of reception-response; intensive reading

1.引言

目前,全国已有540多所高校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或方向,在校的本科生达到20多万人。商务英语毕业生就业看好,主要在国家部委、大型国企、跨国公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国际部等单位就业。即使在金融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100%(王立非,2012)。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不景气的今天,商务英语毕业生极高的就业率容易使人们看不到潜在的危机。高就业率并不意味着商务英语毕业生的素质就高。曾有专家做过对比研究发现,商务英语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前三年比起非商务英语专业的其他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如,入门快、熟悉工作环节快等等,但是三年之后,这种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再过三年之后,这种优势逐渐丧失,甚至被反超。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专家的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结果?商务英语毕业生如此高的就业率说明这个专业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出的毕业生也是合格的,但为什么会显得后劲不足?这可能存在多种原因,仅从其课程设置中就可见端倪。现在国家强调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同样,专业人才也要可持续发展,只有创新型人才在其工作岗位上才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和潜力。而不论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商务+英语”模式,还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商务”模式,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商学专业”模式等,在课程设置中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所占比例都很小,而且到高年级才开设,没有抓住新生刚入学的黄金时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注意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作为教师是否有可能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去发掘所教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力呢?作为一名教精读课的老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借助文学理论和精读课选材的特点,注重人文素养的导入,对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否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呢?

2.人文素养与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2007年,商务英语由原来的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下的一个方向,一跃而起成为与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并列的二级学科。商务英语专业地位的确立与提升,说明其培养目标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需求。为了加强和规范全国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教育部于2009年制定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提出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陈准民、王立非,2009)。从中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由四大模块组成,即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把人文素养放入商务英语四大模块中是试行要求的一大亮点,体现了新世纪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和提高,更注重人才的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然而从商务英语专业课学时比例分配来看,有关人文素养的专业课如英美文学通论、欧美文化概要、中国文化概要等只占总学时的5%~10%(陈准民、王立非,2009)。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商务英语全体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并且,人文素养也不是设置几节文学课就能解决的。素养与知识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有知识不一定有素养,当下人们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有文凭没文化,有知识没素质”就是典型的例子。台湾作家龙应台(2010)在给大学生们演讲时认为知识是外化的、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内化到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之中,才能称之为素养;否则,只能是人文知识。而人文粗略的来讲就是文史哲三大方面,这三方面给予学生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我国外语届的专家学者多次撰文呼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王宁(2009)认为,我国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在国际刊物上处于“失语”状态,甚至与从事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学者都无法相比,原因显然不在于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在于虽然外语学者学会了如何说话和写作,但却不知道说什么和写什么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浅层次的教学工作,而应该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戴炜栋(2009)在回顾了我国外语专业教育60年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之后,展望我国外语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面宽广、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及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是新世纪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3.接受反应文论与文学教学

广义上来讲,人文素养主要有两个着重点:一是强调作为人的重要性,二是强调培养方式的重要性。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每天可以接收到海量信息,时时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如何应对种种挑战而不随波逐流?外语教师也时时从学生的眼神中受到质疑,学这些(如文学中的诗歌、小说、历史背景等)有用吗?有些教师面对这样的质疑犹如芒刺在背,不知如何是好;有的教师不理不睬只管“满堂灌”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等等。在这样的教与学中,师生双方都很被动,教师无法选择教什么,学生只好死记硬背所谓的知识点,毫无创新可言。以精读课为例,课后练习特别多,而这一特点沿袭了解放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拿前苏联的《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作为基本教材的特点(桂诗春,1988)。这与当时学生英语水平较低有关,开设这门课也是必要的。但是桂诗春发现他们班上有几位同学很善于做练习,每次作业差不多都是100分,可是他们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却不是最好的。高分低能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外语教育已走过了60多个春秋,无论从师资水平还是学生的外语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和提高。但是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以往成绩,不能让钱学森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不满永远成为一声叹息!

那么如何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作为普通教师无法选择教材,但可以选择教学方法。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和基本功较好,如何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使所学知识内化到生活与行动当中,其中文学课要担当起重任。在美国的所有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教会学生批评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去思考,去进行复杂的、深入的和富有想象力的思考,已是人们教授文学课程时的共识;而学会独立地进行批判性思考是人文观的重要表现(郭英剑,2002)。英国文学教学界在文学教学研究中承认意义的多元性和学生的再创造作用(陆如钢,1997)。我国文学课的教师们也在不断地反思英美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如胡泓(1999)认为“英美文学课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既是培训语言基本技能的终端课,同时又是培养人文综合素质的起始课。”

要想达到目标,就得借助文学理论指导文学课的教学。综观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学理论从“作者中心论”到“本文中心论”,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向来不受重视的读者身上,产生了以读者的阅读、反应和创造性理解作为作品意义生成的“读者中心论”。在我们以往的文学课上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作品的接受与反应,从而使他们无法参与到作品意义的生成过程中去,也就无法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接受反应文论的创始人之一姚斯把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比作作曲家、曲谱、演奏者三者的关系。只有通过演奏者对曲谱的理解和创造性的演奏才能赋予曲谱生命力,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金元浦,1998)。同理,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接受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是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读者群。他们有相似的知识储备,已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原著的能力。但是他们又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经验如审美体验以及想象力等,对同一部作品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接受反应文论家认为文本意义并不是生来就完整地、独立地存在于文学文本之中。文学作品既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照相机似的反映,也不是主观的臆造,而是作者意识的创造性行为的意向性客体,其本身就留有无数空白和未定之处,因而具有众多的潜在的可能性,等待读者来填补充实。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选择势必受到个人的倾向性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状况的制约。例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在大多数中国读者眼里似乎是个“小丑似”的人物,而在一些美国学生眼里她却是个仍然热爱生活、爱活动、爱交男朋友的令人同情的人物。而对外国作品的接受往往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接受者的不同个性。例如五四时期,许多作家从不同角度接受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郭沫若接受泰戈尔的泛神论,从泛神论中吸取了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的力量,但他的诗歌的基调仍是灼热的;冰心也接受了泰戈尔的泛神论,却造就了一片平和恬静的情调;王统照明显接受泰戈尔的“爱的哲学”,他的诗追随泰戈尔崇尚自然,追忆童心,探索人生,但却朦胧晦涩,与冰心不同;徐志摩和泰戈尔的交往更深,他从浪漫主义的角度来接受泰戈尔,作品显得清新明快,缥缈空灵(乐黛云,1988)。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接受者的个性其实也是阅读的产物、作品的产物。

接受反应文论家认为阅读即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读者的体验与创造产生作品的意义。未经读者体验,任何作品都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如何在文学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成为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教学课题。

4.树立“大文学”课程观念,打破课程和课时限制

所谓的“大文学”课程观是相对于传统的英美文学课而言的,认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只是文学课教师的事,而大文学课程观旨在打破课程壁垒,根据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使大部分商务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杨立民主编)是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材,其中有关文学体裁的内容占相当大的比例,其中第一、二册几乎达到70%,该教材十分重视选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教这门课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品意义的生成过程中去,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

这样也可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思考作品当中的人物。如笔者在教授第二册第二单元的“Say Yes”这篇文章时,当很多学生认为丈夫是个十足的种族主义者时,却有一个女生出乎意料地提出其实妻子也是个种族主义者。因为她坚持问丈夫如果她是个黑人,丈夫会不会娶她。从妻子提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可反映出她还是认为白人和黑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平等的,否则她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又如第一册第九单元的“After Twenty Years”,在讲解欧·亨利写的这篇短篇故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许多细节描写。其中很多同学都注意到从警察Jimmy Wells离开Bob之后到另一个便衣警察出现,这之间足足有二十分钟的空当,为什么会有这么长时间?当学生产生疑惑时,教师就借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发言人发表各组的观点。其中就有学生指出,作为Bob最好的朋友,身为警察的Jimmy处在两难境地,是让Bob溜之大吉还是对他绳之以法,使得Jimmy很难下定决心等等。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情理与法理”两难境地时如何做出选择等问题。

从以上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精读课程基本上开设在一、二年级,也就是说从大一开始,学生就可以参与到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过程中去,而不是等到大三、大四才开始(很多高校的文学课安排在高年级)。批评性思维是一个养成过程,要想使学生不人云亦云,转变语言类课程只是在学习听说读写译的知识和技能,就需要商务英语教师不断挖掘教材,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发现者,因为能够发现问题才是思考问题的开端。同时,也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

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与互联网紧密相连,尤其是微博已成为人们发表评论以及个人感受的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发表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感受和思考,从而加强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间、学生之间的网络互动交流,不再受课时的限制。

5.教师应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

当我们在感慨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足时,也要看到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有待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唯一的传授者。面对海量信息和五花八门的思潮,教师应更多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使学生拥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拥有真正的智慧。柏拉图在谈论人类的美德时,把智慧放在其他美德之首。在他看来,所谓智慧就是能够分辨是非。在当今,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们往往迷失方向,大学生更容易受其影响。教师还应承担起“传道”、“解惑”的职责,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创新,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如何在精读课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既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又能调动其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首先,要在细读(close reading)课文的基础上去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看似浅显的文字当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发人深省。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只有通过仔细推敲才能领会其中的用意。教师要精心安排由浅入深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当中潜在的人文思想。精读课要使课文的讲授得到升华,突出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借鉴接受主义文论的思想精华,即承认文本意义的多元性和读者的再创造作用。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精神,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师的精讲之后,教师应转换角色,即由讲授者转为组织者,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来。如把学生按照宿舍进行分组,或按座位就近原则进行分组,或者自由组合等,视给学生分配的任务而定。先把任务分散布置到各小组,小组成员在课下充分讨论之后,再回到课堂进行集中讨论。各小组派出各自的小组发言人分别陈述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一起总结概括本组的主要观点,到课堂上大家可以交流借鉴别组的观点,从中受到启发或产生共鸣。当意见产生明显分歧时,可安排进行辩论,激发起学生探索真理的积极性。教师还可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把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或者编写续集、前传等等。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时会自然而然地使用文中有用的单词、短语和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为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时,就是给他们提供了运用语言的机会和场所,使学生活学活用语言知识,为他们创造运用语言的环境,使他们有足够的实践机会。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教文学课的教师之外,教英语基础课的教师,尤其是教精读课的教师同样也大有可为。

6.结语

居安思危,尽管目前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但是开办商务英语专业和方向的高等院校不能目光短浅,唯就业率是从,应该高瞻远瞩,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正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杨立民主编)第二册第一单元Text A “又是一个新学年——为什么上大学?”中所讲的:“大学的任务并不只是提供职业训练,而是要让你们(指大学生)接触到人类最伟大的头脑迸发出来的思想。如果你没时间读莎士比亚,没时间读点基础哲学书籍,没时间了解艺术发展的过程,没时间学点和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课程——那你就没必要上什么大学。”

一个大学生如果在上大学期间没有或很少接触到人文思想,那他怎么可能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将来又怎么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个问题不仅在商务英语毕业生中存在,也普遍存在于其他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中。身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尽全力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 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 中国外语,2009(4):4-11.

[2]戴炜栋. 我国外语专业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09(5):13.

[3]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与我[A]. 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 [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353.

[4] 郭英剑. 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6-7.

[5] 胡泓. 英美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83.

[6] 金元浦. 接受反映文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7] 龙应台. 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J/OL]. 百度文库,2010,http://wenku.baidu.com.

[8] 陆如钢. 读者反映理论与英语文学教学[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2):36-39.

[9] 王立非. 商务外语的进展与学科定位[A]. 王立非,徐珺. 商务英语跨学科研究新进展[C].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4.

[10] 王宁. 外语人才应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作出贡献[J]. 中国外语,2009(5):105.

[11] 杨立民.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版)[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2] 乐黛云.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注释】

[1]作者简介:张真,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教学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