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人文素养”的“人文”

浅析“人文素养”的“人文”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素养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同时,文学也是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核心。鲁迅曾指“麻木”与“忘却”是国人的劣根性。

浅析“人文素养”的“人文”

摘要:人文素养的灵魂其实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人文素养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如果文学是让你笼着天上的月光看清水里的月影,哲学是引领你走出迷宫的地图,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素质素养 人文 人文素养

“素质是指一个人通过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是人内在的、综合的、稳定的个性特征。素养是一种内在的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持续影响,甚至决定作用的品质。是‘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组合。素质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得来,而素养则是长久的累积。素质是硬件,素养是软件。人文在这里应当确定为人文科学。人文素养就是对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其实就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简言之就是‘以人为本’。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马克斯·韦伯指出:“在任何一个社会,至少需要文化经济碰巧在同一轨道运行,才有可能让那么多人集中精力和热情去追求发展,创造它的超常纪录。”这说明社会要文明、进步、发展,就不可违背人文精神。落实到教育层面上,文化的、道德的、心理的因素,就能对学生的今天、明天和将来产生重大影响。

二、什么是人文

作家、社会批评家、思想家龙应台认为:人文就是文、史、哲。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认识:文学让你笼着天上的月光看清水里的月影;哲学是你握住的迷宫的地图,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文学就是展示

文学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就是“展示”。同时,文学也是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核心。既然谈文学,就让我从鲁迅说起吧。鲁迅是中华民族之魂!这不仅有毛泽东高度颂扬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为证,也有1936年鲁迅逝世时身躯上所覆盖的民族魂旗帜所证。可他还在背负着种种评价:

“凡是看见过他的人,总不相信这样瘦的人,也曾进过水师学堂和学过医学的。”是什么造就他的坚毅?林语堂:“你骂吴稚晖、蔡元培、胡适之老朽,你自己也得打算有吴稚晖、蔡元培、胡适之的地位,能不能有这样的操持。你骂袁中郎消沉,你也得自己照照镜子,做个京官,能不能像袁中郎之廉洁自守,兴利除弊。不然天下的人被你骂完了,只剩你一个人,那岂不是很悲观的场面。我问鲁迅:‘你打算怎么办呢,现在?’‘装死’便是他的回答。”是什么让他甘于隐忍?在这颗心的背后又存在着怎样的真实?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肯定读过不少鲁迅的作品。假如多年以前,你我都未曾或故意或无意或被强迫念过这许多书,而恰恰我们又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你我就是一个阿Q,或者就是《纪念刘和珍君》里进步或不进步的一个学生。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通过《祝福》《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就使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未庄是全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阿Q的遭遇更成为无数贫苦农民苦难命运的象征;《纪念刘和珍君》中“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更成为年青人自励的名言;在《药》里,你不仅只看见愚昧,同时也看见了愚昧后面所隐藏的人生状态,看见无奈与悲伤;《伤逝》里看到萎萎缩缩的小知识分子;《祝福》里看到不能抗拒悲惨命运只有被吃掉的祥林嫂,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黑暗的铁的牢不可破的屋子,里面的人阿Q一样地在熟睡中闷死过去”!揭露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文学使你“看见”,看见当时的真实。

阅读中,我们感到他解剖的是我,所道出的是我内心的隐秘。鲁迅曾指“麻木”与“忘却”是国人的劣根性。我亦然。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个字至今仍然被挂在厅堂作为座右铭。

如果鲁迅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后的真实,那么,一首深刻动人的诗,也能使我们看见另一种现实——对“美”的顿悟。以我最喜欢的秦观的《鹊桥仙》为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织女故事,表现人间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过这一题材,虽然遣词造句各异,但大都格调哀婉、凄楚。秦观的《鹊桥仙》独出机杼,立意高远,歌颂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这短短59个字,它带给了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它促使我们顿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欲言又止的文字,幽渺的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意境,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天上晕圆的月,想起你那远方的爱人……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美,美得贴近生存本质的现实。这就是人文精神唯美的体现。

(二)哲学就是指南针

看过《哈利波特》里的迷宫吧,是用树篱围成的,非常复杂。你进去了就走不出来。当时就觉得,这跟我们的人生处境太相似了。人生的路途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何在。而哲学就是迷宫里的指南针,或者说就是一幅指引你走出迷宫的地图。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智慧的朋友”。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另外,哲学广义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我不能高深到探讨哲学定义的境界,只能就广义的来说,那么我们就来读几行人生的哲学吧: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丘《论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秦观

读书治学,只有苦功,而无捷径。——刘叶秋

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勤为无价宝,慎为护身术。——莎士比亚

这些涵盖着深刻哲理的名言无一不是这些伟人们用自己一生的历史所总结出的经验。这也是做人的哲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读别人的哲学,就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捷径。所以,如果说文学使你笼着天上的月光看清水里的月影,那么哲学,使我们能借着地图,摸索着走出迷宫。在人生的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三)史学就是沙漠玫瑰

以色列有一种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有点像松枝的形状。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的枯萎、干死的草。但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等到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干缩,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而史学,就是这样一株沙漠玫瑰。比如任何国度的分合,任何朝代的盛衰都逃不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命运。在这里,我论不了国之兴衰,且来看看个人经历。

孔子始,逐步形成了读经研史的传统。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成为历代文人立志勤学的范本。明代的李贽,在50多岁时还拜焦闳为师学习了3年《易经》,从59岁到70岁,又到湖北龙潭的艺佛院读书著述整整10年。艰苦勤奋,坚韧不拔,表现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奋求欲。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月”“凿壁”,都生动地描述了读书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自学,不懈不馁,卓有造就的感人事迹。

唐太宗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明白未来。

读史,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强者。纵然我们做不了强者,但我们是生者。纵然我们做不了叱咤风云的生者,但我们要做明眸清醒的智者。纵然我们仍做不了明眸清醒的智者,那么我们还可以做仁爱博大的愚者。

最后,借同行的一句话来作结——“有谁不想穿着昂贵衣裳,清闲地端一杯咖啡,坐在幽静的花园看看书?有那个条件吗?”

但是,我却说:我们不能穿上昂贵衣裳,我们没有幽静的花园,却从来没有人能限制我们泡一杯淡茶,清闲地坐着,看看书,读读史,想想人生!

作者:谢筱婷,大足田家炳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此文2007年获重庆市语文教师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威海:文汇出版社,2005.

2.张燕瑾.唐宋词选析.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