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省教师管理与创新的若干问题

福建省教师管理与创新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建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改革,实行“国家统一标准、省里统一组织考试、县里统一管理聘用、学校使用”的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福建教师职称评聘要求具有交流的经历,并注重一线教师的利益。福建为了进一步鼓励青年教师的交流,该通知还进一步规定在城镇中小学校任教的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申报高级教师任职资格时,应有农村学校任教2年以上的经历。

福建省教师管理与创新的若干问题

杨晓斌[1]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是福建人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福建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分配不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适当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倾斜,以缩小教育差距。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下工夫,促进师资的合理分布与有效流动。福建为促进城乡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着力促进城乡师资水平的均衡发展及提升,所采取的措施有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提高农村教师编制标准、健全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强化教师激励机制等。

目前,福建省在教师管理与创新方面已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一)完善教师准入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

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师范院校毕业生已改分配为公开招聘。通过公开招考,选聘优秀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或具有教师资格的社会青年补充到教师队伍,是确保教师队伍整体优化的治本之策。福建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改革,实行“国家统一标准、省里统一组织考试、县里统一管理聘用、学校使用”的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在全省试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对应聘者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考核,坚持凡进必考、择优聘用,以保证新增教师质量。2009年,福建就进行了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的全省统一公开招聘笔试,招聘了1039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小学任教。2010年,为了规范、完善新教师的招聘工作,福建在全国率先规定凡是补充到公立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及公立幼儿园的新任教师,都必须参加由省里统一组织命题的招聘笔试。同时,福建为进一步鼓励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规定各市、县(区)可以自行决定在招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985工程”高校和教育部所属重点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时,是否参加全省统一公开招聘考试。允许和鼓励具有教师资格的代课人员参加公开招聘,择优聘用。2011年福建更进一步明确规定拟聘人数与进入面试人数按1∶3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每位应聘者最多可报考3个岗位,教育综合知识部分占笔试成绩的40%、专业知识部分占笔试成绩的60%。2011年福建公开招聘中小学新任教师4430名,全省共设立999个考场,多达28000人参加统一笔试。[2]在面试环节上为有效减少考试环节中的人为因素,一些地区采取临时聘请外地专家担任评委的方式。如仙游县在进行新教师面试考试时,本县教育部门和教师不得担任评委,不预先设定评委名单及来源。在面试前一天晚上,才聘请非本区评委,并要求确保评委应来自多个地区,且须符合评委规定资格。教师公开招聘除了笔试、面试的透明操作外,南靖县还举行了新任教师的公开选岗。在充分尊重新任教师的个人选择意愿的基础上,按笔试和面试总成绩的高低,71名新招聘的教师统一集中,依次选择岗位,公开选岗的职位包括全县的中小学、公办幼儿园教师及心理辅导员、特教专业教师等所有公开招聘岗位。[3]

(二)完善“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近年来,福建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及《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两份文件,提出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推出统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制度、编制标准、岗位结构比例、招考聘用、考核办法、退休教师管理和服务的“六统一”方案,缩小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配置差距,为畅通教师交流渠道,优化师资配置奠定基础。福建在推广教师校际交流的方法上认为,为使教师易于接受,并有利于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应先从容易做的开始,分步骤推进教师的校际交流。具体做法为,先从县(市、区)域行政管理范围内挑选出教学水平高的优质学校,再以该优质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为依据,联合该校周边的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形成一些小的片区,由于这些小的片区内的学校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在这些小的片区内推进教师的校际交流,教师交流成本低,易于被教师所接受。由此,福建从2011年开始,在设区市所在地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的城区推行义务教育的“小片区”模式管理,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其中以师资互派为核心,通过“小片区”的管理模式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2012年起,福建还将“小片区”模式管理推广至全省的城区,到2013年在全省所有县(市、区)也都将全面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各试点地区以推广“小片区”管理模式为切入点,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师队伍有机整合、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如福安市采用组建教育集团和学校“结盟重建”等模式、鼓楼区通过“学区共同体”建设、实行优质校帮扶带动薄弱校,推广“小片区”管理模式。武夷山市小片区实行“一校制”管理,做到“三个统筹”(统筹安排工作、统筹人员调配、统筹设施配置)、“六个统一”(统一课程设置、统一安排教研教改、统一质量监控、统一督查评估、统一组织招生、统一绩效考评)。长泰县强化优质校与片区内其他成员校之间的教研帮扶互动,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龙头校优秀教师每学期为片区内其他学校上一节优质观摩课,开一场课改理论实践讲座,详细点评一节研讨课,指导一位教师上一节质量较高的公开课,引导一位教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分析。

(三)通过教师职称的评聘及特级教师评选促进教师的交流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广大教师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特点。福建教师职称评聘要求具有交流的经历,并注重一线教师的利益。2009年,福建公布《关于2009年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从当年起福建城镇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师申报中、高级的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时,应先具备在农村学校任教1年或在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经历。福建为了进一步鼓励青年教师的交流,该通知还进一步规定在城镇中小学校任教的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申报高级教师任职资格时,应有农村学校任教2年以上的经历。其中,薄弱学校的名单由设区市教育局每3年认定一次,并接受社会的监督。[4]同年下发的《关于在小学教师中开展评审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工作的通知》就规定全省小学教师推荐参加评审人数仍控制在360名,每所学校(单位)推荐名额最多不超过3名。要求推荐对象中的小学专任教师不少于65%,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的校级领导、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等非专任教师不超过35%。文件还规定应优先推荐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任教师中的农村教师原则上不少于40%。同时,福建在2010年的特级教师评选工作中也进一步规定,参加评选的中小学教师也应具有在薄弱学校任(支)教3年或在农村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教学经历。根据城乡师资不均衡的现状,为鼓励优秀教师安心在农村工作,文件中规定农村教师推荐数要占推荐名额的25%以上。为鼓励一线教师,文件规定校级正职领导、教研人员推荐数不超过推荐名额的20%。此外,评选特级教师注重向农村教师倾斜,在论文发表、奖励表彰等方面对农村教师的要求均有所降低。[5]从上可以看出,福建通过政策手段,积极鼓励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及农村流动。

(四)创新教师补充机制,补充紧缺教师

2009年6月,福建为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将核增的6500个编制分解下达到各设区市,这些编制将分3年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的紧缺学科教师。如2009年至2011年,泉州市新增农村小学教师编制1506名,这些招聘指标将分解下达各县(市、区),分3年用于补充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其中鲤城、丰泽、洛江、石狮、晋江分别新增120名、70名、20名、100名、550名;泉港、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将分别新增15、400、100、50、46、35个编制名额,用于补充农村英语、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科学等学科。[6]2011年,福建各地在研究教师补充计划时,根据当地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为重点,据统计在已补充的近4500名教师岗位中,包括小学教师3230多名、中学教师1120多名、特殊教育教师70多名。小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1600多名,占小学招聘计划的50%;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近2000名,约占45%。[7]福建还参照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经费补助方式,对经济困难县及一些边远山区新补充农村教师的工资进行经费补助。福建级财政从2009年起连续5年每年补助20个县600名新教师的工资性支出。省级财政按照每人每年1.5万元的标准,连续补助3年,新教师工资的其余部分由各县级政府承担。期满后,其工资由各县级政府全额承担。2010年就下达专项资金881.5万元,该政策出台后,经济困难县即启动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以补充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据了解,明溪县等30个经济困难县共补充987名农村教师,其中,2009年补充388名,2010年补充599名。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8]从2009年起实施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以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对新录用到47个经济较困难县的农村中小学任教的高校毕业生,每人每年将退还学费5000元,连续退费4年,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近5年来,年均投入约1500万元。[9]仅2009年至2010年,该计划就已吸引两千余名优秀毕业生到福建的47个经济较困难县的农村学校任教,有力地提升了当地的师资水平。

(五)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福建决定从2010年起在全省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加大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支充满活力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选拔培养德才兼备、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景的一线优秀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和任务,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的规律,通过专家指导、理论深造、课题研究、名师访学、考察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培养人选和对象尽快成长为教学名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10]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是强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2011年,福建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名师“送培下乡”教师培训工作。活动实施地区为福建40个农村、山区和海岛县。“送培下乡”讲学团成员以中小学特级教师、名师培养人选、省学科教学带头人以及设区市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等优秀骨干教师为主组成。采取示范课、听课评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对送培县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具体培训学科和培训内容,由送培县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实际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情况,与培训承办单位协商确定。开展名师“送培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帮助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是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福建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11]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教师管理与创新方面,福建省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针对教师心理压力大,采取措施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通常都较高,而这种由社会产生的对教师的高要求、高期望值通常也让福建教师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新课改,由于多方原因,许多福建教师感到自身业务水平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需求。通过调查还发现,福建教师的身心疲惫与师生间的关系紧张密切相关,据调查,学生学习成绩差和学生的不良品行也是福建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福建一些地区的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及社会氛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但学生基础差,教师在教学中付出了很多,但学生的学习成效却不明显,教师缺乏应有的成就感。同样,刚踏出校门的新教师,特别是到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任教的福建青年教师,面对陌生、艰苦的生活环境,心理上往往出现很大的落差,不愿主动与老教师交往,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教师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应降低教师的负担。应改革对教育的评价机制,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能力。为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不应过分关注及放大少数教师的不良行为及工作失误,应多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学校应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效率,避免教师超负荷的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参与权,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学校还应针对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教师心理档案,让教师以良好的情绪面对工作。

(二)针对教师中存在的职业倦怠,应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地位

福建大多数教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献身教育。但也不可否认,受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转型的影响,福建教师中也普遍存在对工作和生活状态不满的职业倦怠现象。其表现为教师教育宗旨淡化,工作动力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不再为荣誉、职称等而努力。而职称聘任的终身制,也让一些聘上高级职称的福建教师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工作敷衍,参加优质课等比赛、交流活动也是能推尽量推。职业倦怠使福建教师教学能力弱化,不求创新,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还常常抱怨教学工作量大,压力大,工资少,待遇低。少数的福建教师还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缺乏,师德师风弱化等问题,出现工作表现自由散漫,想方设法从事“第二职业”,在教学中乱收费,吃拿卡要家长,从事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为切实解决教师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教师培训及继续教育中对师德教育长抓不放,应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办法(试行)》,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和监督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还应注重评选表彰“省师德标兵”、“省优秀农村教师”、“省杰出人民教师”等典型,让教师们学有标杆、赶超有方向。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的传播优势,加大力度宣传教育,宣传教师。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模范、优秀教师等评选表彰制度。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尊重、关心教师的浓厚氛围。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代表,教师职业应与公务员职业摆在同等的位置。要依法落实教师的工资待遇,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保障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三)针对农村师资相对紧缺的状况,应通过努力扭转教师结构不合理局面来解决

近些年来,福建的师资分布还存在着地域性的结构失衡。福建师资差异主要体现在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之间,经济发达地区教师与落后地区教师之间,重点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之间。就是在福建同一地区、同一所学校的内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福建各地特别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师工资及福利等待遇差距较大,多年来一直存在“乡村教师城镇挤”的中小学教师外流现象。福建乡镇学校教师紧缺,但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仍纷纷涌向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谋职,回流的极少。而刚毕业的大中专生又根本不愿意到偏僻乡村应聘。还有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山区由于财政困难,办学经费紧张,教育部门即使有编制也无法足额招聘紧缺学科教师。为减少人头费财政开支,学校需尽一切可能降低教育成本,用最少的教师来维持教学,受此思想的主导,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及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紧缺,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一位教师往往要同时担任3—4门不同的课程,教师疲于应付,身心劳累,工作热情自然不高。也有一部分农村学校虽然已经按相关的规定开设了课程,但因为缺少专业的任课教师,课程表也就形同虚设了。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在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调配上应尽量让教师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在为缺编地区和学校补充新教师时坚持按需补充,避免教师结构性矛盾,应适时调整和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在编制上向农村倾斜,对学生少的教学点应单独核编,寄宿制学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管理教师。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推动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特殊补贴制度,使贫困地区派得进、留得住教师。在大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同时,乡镇中心学校要统筹考虑师资结构性矛盾,通过教师进修促进富余科目教师向紧缺科目教师转移。应充分考虑教师结构的合理性,把复合型教师作为今后福建农村小学阶段招录教师的重点;可实行定向招录,多招录一些愿意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教师,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年龄、性别、学科上的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针对某些地区的农村教师大龄化问题,人事部门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在编制上适当倾斜,积极采取公开招聘引进和特岗教师补充的办法,确保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有编可补”,优先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校医等,以确保这些地区教学的正常开展。对于农村在职教师的进城考试,应严格限制,并对其在农村学校的教学时间应进行一定的限制,如应至少服务三年,以确保农村教学的相对稳定。

(四)针对农村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的状况,应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现在福建农村小学还有部分老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教师,这些教师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其教学大都凭借长年累月的教学经验进行,因缺乏培训,相当一部分农村老教师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同时,近些年的福建农村教师的学历提高主要是通过函授、电大和自学考试、内部培训等渠道进行,而这些农村教师进修所取得的学历中,因文科考试容易通过,所以文科专业又占了进修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教育部门在教师的学历进修过程中,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教师的学科结构失衡,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普遍,使得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同样,由于历史原因,福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师在晋级增薪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城市在政治及经济的发展上占有优势,福建城市教师的职称评定及聘任上往往能按政策执行。而受县级财政经费紧张的影响,福建农村教师的“评定难,聘任更难”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农村小学的高级教师往往都已年过半百。在福建教师的眼中,职称评聘与工资的高低密切相关,也对教师个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职称是对教师工作付出的回报及肯定。所以,农村教师职称评聘的难题,也严重影响福建农村教师的工作动力。由此,应建立多元的过程与结果兼顾的教师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各项制度,在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工资改革等方面将教师继续教育完成情况作为必备条件。全面实行评聘分开,激活竞争机制,激活他们的工作热情,打破一聘终身制,三年或五年一聘,可以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制度上的改革才能让教师主动地去寻求变化、追求发展。坚持学校培养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抓好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要求学历不合格的在职教师必须学历达标,鼓励学历合格教师进行学历提高。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建立支教和结对帮扶机制,促进教育发达乡镇和偏远乡镇的教师交流。教育部门应从城镇挑选骨干优秀教师深入农村支教,让这些骨干优秀教师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农村教师。同时让优势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优势学校定期到结对学校培训教师,适时组织薄弱学校教师到优势学校学习、听课,达到提高的目的。此外,学校要引导教师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思想观念等。对于农村缺乏培训经费的学校,教育部门应提倡教师以在岗自学为主,利用学校自身力量对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班主任工作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学校还可适当地进行经费补助,或以荣誉为鼓励,让教师根据自身不足和所需,有针对性地学习。应充分发挥远程培训的优势和特色,加强远程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教师培训。远程培训能够与时俱进地为教师增添新鲜的培训资料,提供新鲜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提供当好教师的新鲜的工作案例,以及帮助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五)针对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建立激励机制来进行调节

受社会上“男生当小学教师总让人觉得没出息”观念的影响,福建师范类招生长期遭遇性别困境,小学教师中男教师越来越少,男女教师比例失衡严重。为从源头上解决性别失调问题,在教师培养的招生环节中应增加男生比例。如上海师范大学近年来使出“招数”,规定“师范各专业录取男生一般不低于招生计划的40%”,并对男生适当“降低门槛”,才相对缓解招生的性别比。建议通过以下方面的工作来适当增加男教师的比例,鼓励男青年从事并热衷于小学教育事业,不断增加小学教师中男教师比例:首先是教师培养的招生环节,增加师范生招生中男性的比例,增加男教师的供给数量,从源头上解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其次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倾斜政策,增加招聘男教师比例并鼓励男性师范毕业生留在学校任教;再次是树立典型,引导社会各界对男性教师的正确认识,为男性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注释】

[1]杨晓斌,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2]福建省教育厅:《全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4月10日起网上报名》,http://www.fjedu.gov.cn。

[3]《我省公开招聘新教师全程阳光令人心服口服》,http://www.fjedu.gov.cn。

[4]《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启动》,http://www.fjedu.gov.cn/html/2009/07/388_52349.html。

[5]《特级教师评选农村占推荐名额的25%以上》,http://www.fjedu.gov.cn/。

[6]《泉州: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新增1506个》,http://www.fjedu.gov.cn/html/2009/06/377_50341.html。

[7]《我省今年招中小学教师4500名》,http://zhongkao.fjedu.gov.cn/。

[8]《我省专项经费支持困难县补充农村教师》,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2/21/4770852_0.shtml。

[9]《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今年起实施》,http://www.fjedu.gov.cn/html/2009/04/388_46446.html。

[10]《我省今年启动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http://www.fjedu.net.cn/journalforward.action?id=37800。

[11]《我省名师“送培下乡”启动仪式举行》,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1019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