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的出现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的出现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具个性化色彩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互联网信息的高度个性化和互联网知识来源多元化的特点,则为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它既可使教育者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又可以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形成协同互动的学习模式,教育者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平等、民主、自然地交流与讨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作用。

二、网络的出现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但同时,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面临着困境。互联网的出现和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手段、效果乃至教育价值观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

1.互联网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影响

互联网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起着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快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以帮助他们及时准确地确定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思想知识宝库,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互联网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难易和实效。当代青年对互联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追求,互联网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把青年带出了封闭的象牙塔,向他们展示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新世界。互联网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网上信息资源比图书馆的多得多,且可以资源共享,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专业方面的有关资料,还可以了解国际国内社会的最新动态及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互联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充实,更具吸引力。今天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与整个互联网世界、与所有的“互联网人”进行交流,内容可以涉及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财经、音乐、卫生等,人们可以坐在“网”前周游世界,与政府机关、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资源的共享;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也可通过互联网共享思想教育资源,还可以展开网上讨论和交流,这使得原本相对比较狭小的空间无限扩大,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大大缓解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遇到信息沟通渠道不畅这一难题,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丰富而“鲜活”的教育资源。其一,互联网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性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其二,互联网的超大信息量和信息的固有本质,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其三,具有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可以使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

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具个性化色彩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互联网信息的高度个性化和互联网知识来源多元化的特点,则为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它既可使教育者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又可以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形成协同互动的学习模式,教育者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平等、民主、自然地交流与讨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作用。互联网使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丰富,方法更多样随着互联网在的快速发展,过去常用的一些形式,如讲课、听报告、读书会、看电视、听广播、开会、谈心等,效率明显降低了,而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方法上却灵活多样。当今以计算机、多媒体、虚拟现实激光技术为手段,以图、文、声、像等表达教育内容,增加了教育信息的含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将大大增强。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的活力体现在:一是形象,二是生动,三是逼真。计算机模拟现实,使人如身临其境,得到切身体验,使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形与神等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它克服了单一的感官感知的教育方法,用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组合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

互联网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互联网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网上的信息人人都可获得、拥有,与政府机关、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也既可通过互联网共享思想教育资源,又可以在网上展开讨论和交流。这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青年学生,以及与社会的交流渠道,大大缓解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遇到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这一难题。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打开新局面提供了新载体。互联网的跨时空特点,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讲座、谈话、讨论、报告等方式开展教育的传统做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互联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大为扩展、吸引力大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恰恰是人,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而且可能在互联网中占有市场,使互联网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从而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面较小的弱点。

2.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化”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由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以及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的”。受教育者则是客体,因此,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这种观点的典型表现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其工作方式往往是不分对象,一刀切、一锅煮、一律化,要教育对象“老实听话”、机械模仿。而在互联网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主体完成了其时代角色的转变,由主体半主体化、主体非主体化再到三者并立而不悖;在互联网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去被认为是高高在上实行思想灌输的思想权威不再只是教育主体,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制造、传播和监控互联网信息,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身份,从而导致主体半主体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上信息的制造、传播者是具有高新技术和广博知识的人群,具有不确定身份,并不只是思想灌输的权威,他们和教育客体的地位是相等的,不是上级与下级、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发表在BBS(电子公告)上的思想也并不是“说服”,而是“影响”、“引导”、“启发”,是把“思想蛋糕”端给他们,不是“填鸭”似的强制他们把蛋糕吃完,于是,主体非主体化了。事实上,互联网无形地分割了思想政治教育“权”,导致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自发整合,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接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碰撞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学习者自己操纵计算机浏览组织者提供的学习软件,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方式由过去的一方念一方听的“听觉二维”变成自己有选择地看的“视觉三维”,学习内容由过去的一个层次的文件变成多层次的大量文章、图文并茂的各种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另外,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之间,再穿插大量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的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从而大大增强了教育的高效化。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往往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地位,具有了这些优势,再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教育主体容易树立起威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方式上就体现为“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在这种方式下,没有受教育者在表达思想上的自主性,犹如没有平等一样,也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而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主体的信息优势、经验优势至少是部分丧失,在受教育者面前不能再以权威者自居,而是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增强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正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化的前提条件。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围绕学校、家庭、社区及所处的社交圈进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教育者及其周围各种环境,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而互联网是一个浩瀚的信息海洋,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客观上构成了影响青年思想的环境之一,极大地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一方面,互联网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国内延伸到国外,教育者“一言堂”的教育方式被信息高速公路所形成的丰富的互联网信息资源所取代,学生可以迅速地了解外部世界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丰富的信息和跨时空的交流与协作功能,越来越把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区域乃至全世界联成一体,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机会,不仅能使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而且优秀的教育者或专家以及每一个关心青年的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对青年提供思想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助于青年在一个比以往跟加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顺利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3.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的特有传播方式,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诸多挑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集中体现在舆论导向、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及工作方法几个方面。

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传统权威地位提出的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一直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决定权,对学生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将其思想品德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互联网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教育环境使教育者的这种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的权威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教育者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学生通过上网可以方便快捷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且这些信息来源广泛传播及时,图文并茂,同时伴有大量的背景材料和专家评介。这就使得教育主体传统的信息权威逐渐失落。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互动性使青年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彰显,师生之间亦生亦师,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教育关系;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青年活动的非群体化和个性化。这样,许多青年不再轻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灌输。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将不再是决定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2)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更加良好、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运用知识、互联网知识和英语知识,以便于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广大青年学生受过良好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有着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加之互联网信息的双重作用,对广大青年的思想行为产生多种负面影响,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更为广博的知识,如一定的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新闻学、传播学甚至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知识。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无法与拥有丰富信息来源的工作对象进行交流,无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工作环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大胆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敢于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

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互联网为人们获取各方面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渠道,但是,“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它对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人们如何利用它。部分青年对互联网使用不当,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互联网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新的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造成一定冲击。互联网使西方意识形态更易向我国境内渗透。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或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传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西方大国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在“信息自由流通”的旗号下,利用大众传媒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西方语言主导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计算机互联网将全世界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互联网上或交融或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全球互联网化的过程更像是一种美国文化的全球化过程,或者说是一种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英语文化的殖民化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语言的冲突。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进行的意识形态传播和扩张,对我国青年的思想意识必然产生强烈的冲击,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压力,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严峻的挑战,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客观事实。

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挑战。应该说,运用课堂教学、开会、个别谈心、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曾经取得过较好的效果,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仍在运用这些方式和手段,这些方式的针对性较强,反馈也及时,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却面临着许多新情况,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及其对青年的吸引力,传统的以教育者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受到了挑战,某些方式如开会、报告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在逐步地下降,有些举行大型的学生会议或举办某些讲座,出现强制性要求学生参加的情况,即使这样,迟到、早退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并且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受到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课堂讲授、个别谈心等并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极其开放、信息极其丰富的社会中,开会、谈心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青年所传达的教育信息及其作用的对象数量都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部分教育者对这些方式形式主义的运用,使得这些方式在青年已经没有多大市场,需要对之进行调整,需要运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的方式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现代化

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提出的挑战。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说,成功的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发挥让人们认同现行制度的功能,起到维护社会与国家稳定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作为一种准则帮助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可以说,信息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社会舆论导向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及思想政治教育者手中的局面。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和信息霸权国,在推行其价值观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信息中,5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而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仅仅占到0.1%和0.05%。美国在设计全球化进程时,它所考虑的根本出发点是从其国家自身利益出发,来安排全球化的方向与节奏。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在互联网上粉墨登场,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为复杂化。传统的教育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环境中进行的,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有限,因而正面教育就起着主导作用。而互联网打破了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它不仅是一个信息宝库,也是一个垃圾场,在无边无际的互联网上,各种思潮泥沙俱下,各种理念交织在一起,各种传闻畅通无阻,各种流言来去无踪,互联网极大地增加了信息的开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的不可控制,学生接触各种不健康的信息的机会无限增大,每一个人在接受互联网信息的同时,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向社会中的不固定对象“播放”、“分散”自己的言论;同时,随着对互联网信息的获取量逐渐增大,学生对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的接触频率也越来越大,使得学生面临的教育环境不再单纯,而是比以往更为复杂,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论科学技术》一书中指出:“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互联网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事实正是这样,目前,“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淫秽色情”三大互联网公害日趋严重。

互联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挑战主要体现为:首先,互联网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减弱。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适时、适当地向受教育者灌输具有特定内容的信息,而受教育者也不断地向教育者进行信息反馈。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宣讲、个别谈心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来进行,这些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控性。教育者可经过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了国家、政府、学校、教育者、家长等权威的控制,导致互联网上的信息非常广泛庞杂,其内容与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内容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不免引起他们思想上的疑惑甚至混乱。以往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通过其言行比较容易被察觉,教育者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解决思想问题,端正认识。但是,当青年日益通过互联网来表达思想时就给教育者的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大多数人都通过各自的代号而非自己的真实姓名上网,教育者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发表意见,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大大减弱。加之教育对象网上信息选择的自主性,教育过程很难完全按照教育者设计的步骤展开,这就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互联网的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造成冲击互联网时代,青年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和更多的选择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声音只成为学生接收信息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教育者的教学主导作用有所减弱,教育者全面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难度逐步加大。

其次,互联网信息泛滥和信息的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趋向复杂化。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牢牢控制着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从而使舆论导向权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然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却打破了原有的完全控制局面,使舆论导向在某些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真空和失控。这主要因为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对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缺少充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因而在管理上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常常陷入被动之中。另外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功能的独特性乃是造成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失控的直接原因。与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大大增强了个人和组织发布、交流和吸收信息的能力。当前由于国内外种种因素的交织作用,这种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最后,互联网文化及其产品转化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难度。如前所述,互联网文化是一种依附于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层面上的文化,本身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就总体而言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文化基本上是以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出发点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如果长时间受到互联网文化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受教育者很可能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背离的精神状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可度将会降低,从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难度。另外,互联网文化传播与文化产品流通的联系日益密切。由于我国文化产业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不规范,条块分割现象比较普遍。文化管理部门只能是依靠突击检查等方式来查禁非法文化制品,很难深入到文化产业部门中,进行实际的监督和管理。因而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紧密相关的非法文化制品数量大为增加,流通范围正不断扩大。这都给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挑战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在其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生存、学习、工作生活及娱乐服务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之,在新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努力掌握互联网这个新的认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特别重视互联网里的思想政治教育,抓住互联网互联网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种种机遇,在互联网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受众的思想政治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