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应该说,21世纪,危机与希望并存。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大危机”和“四大瘟疫”。事实上,科学家们早已向这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宣战了,人们凭借着无穷的创造力,能够逐步地克服这些危机。世界上183个国家派出了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的代表有4000多人,可见各国对这次会议的重视,这从

第五节 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一个世纪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却是漫长的。从世界范围来说,目前人的平均寿命尚不到80岁,所以大多数人很难亲身体验一个世纪从头到尾的全部变化。

人类的历史表明,世纪之交是一个巨变的时期,一切都在变,一切也都在重新组合。变是宇宙中亘古不变的真理,变化将带来新的机遇,重新组合又将提出新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清醒地认识新世纪的特征,研究新的对策,乃是把握新的机遇和应对新的挑战的万全之策。

1.21世纪的特征

21世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呢?许多未来学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在对此进行研究,他们收集各种资料,试图提出足以说明21世纪特征的论述。在过去30年中,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曾经出版了三本畅销书,它们分别是:《未来冲击》(1970年)、《第三次浪潮》(1980年)和《财富的革命》(1998年)。真是十年磨一剑呀!美国另一位社会预测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1929—)也是一位有影响的多产学者,他于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面》是一部影响很大的书。后来,他又出版了《亚洲大趋势》、《定见》,现在正在撰写《中国大趋势》。他可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研究大趋势的权威。

这些著作都着力描述这个处于震荡中的世界的特征,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正如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深刻指出的:“世界正在从崩溃中迅速地出现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准则,出现新的技术,新的地理政治关系,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传播交往方式的冲突,需要崭新的思想和推理,新的分类方法和新的观念。我们不能把昨天的陈规、惯例、沿袭的传统态度和保守的程式,硬塞到明天世界的胚胎中。”[15]

托夫勒和奈斯比特都认为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亦即知识、智力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技术和知识已成为新的财富,智力化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性生产力,是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关键因素。奈斯比特在描述信息社会时,特别强调了五个重点:[16]

(1)信息社会是真实的经济存在,而非抽象的思想。

(2)通信和电脑技术的新发明,将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并借助信息流动而加快变化的步伐。

(3)新的技术将首先用来解决旧工业的改造,然后逐渐地创造出新的方法和新的产品。

(4)这个文献资料激增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读写技巧。但是,遗憾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却在继续制造“低劣的产品”。

(5)新的信息时代的技术并非是绝对的,它的成败取决于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后果。

美国经济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是20世纪管理学界无与伦比的大师中的大师。他在其代表作《后资本主义社会》和《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里,对未来社会作了描述。德鲁克的主要观点是:我们正进入一个知识社会;这将对商业的运行方式,人民的工作场所和方式,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使这一切顺利进行所必要的新型组织产生深远的影响。德鲁克所指的知识是指专业知识和信息。

德鲁克还认为,后资本主义社会既是一个知识的社会,又是一个组织社会,两者互相依赖,但各自的概念、观点及价值观又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有知识者必须准备同时在两种文化中生活与工作,一种是知识分子的文化,它着眼于文字和思想;另一种是经理文化,它着眼于人和工作。新的信息社会将由有知识的工人和服务人员组成,他们必须对组织的成功抱着高度的责任感。

日本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高科技世纪,这是在一项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93年,日本全国科技政策研究所曾邀请3000名科学家讨论和撰写《2020年的科技预测》。他们指出:从1994年到2003年的10年内,人类的知识将翻一番;从2004年到2010年的7年内,人类知识将有“爆炸”性的突变;从2011年到2020年的10年内,人类的知识将再增加3到4倍。[17]

据日本全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调查,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将在1149项高科技的研究上有重大的突破,它们将对世界的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21世纪的主要特征是高技术,它将渗透到每个领域,并将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认为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或高技术社会。其实,这三种提法大同小异,只不过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作为未来社会形态来说,用信息、知识或高技术来形容虽然没有什么不妥,但我觉得还是没有提纲挈领地点出未来时代的本质特征。那么,什么是21世纪的本质特征呢?我认为是创造精神,不妨把21世纪称为“创造性的世纪”。这是因为创造性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信息、知识和高技术之中,没有创造性根本谈不上知识的激增和高技术的突破。

那么,对21世纪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我认为,我们既不能存在悲观的情绪,也不能存在盲目乐观的思想。应该说,21世纪,危机与希望并存。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大危机”和“四大瘟疫”。“三大危机”是:人口爆炸、环境污染和资源锐减;“四大瘟疫”是:艾滋病、癌症、香烟和家猫。面对危机,人们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也用不着担心世界末日的到来。事实上,科学家们早已向这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宣战了,人们凭借着无穷的创造力,能够逐步地克服这些危机。危机是坏事也是好事,危机的另一面就是生机,也是机遇,一旦危机被攻克,那就是人类的胜利。

2.21世纪的高等教育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其焦点是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是什么样的?21世纪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实际上,在进入21世纪之前,世界各国教育界人士都在认真地讨论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1998年10月5日至9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ision and Action)。世界上183个国家派出了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的代表有4000多人,可见各国对这次会议的重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Federico Mayor,1934—)在会上指出:“高等教育面临全面、迅速、不可逆转的变化,必须调整结构,传播新技术,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接受21世纪挑战的公民。”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提出推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民主与自由的原则、平等与公平的原则、多样性与选择的原则、保证质量与服务的原则、国际化与合作的原则、终生学习的原则等。大会相信:教育是人权、民主、可持续发展及和平的根本支柱,对解决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美国不仅是教育大国,而且在整个20世纪中,一直在引领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同样地,在进入21世纪时,美国教育界倡导改革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2061计划(1985—2061)”。该项目负责人詹姆斯·拉瑟福德(James Rutherford)说:“教育制度必须彻底改革。这需要1/4世纪的时间,需要一代学生的努力,需要全国竭尽全力,这是一场能够打赢而且必须打赢的战争。”[18]

由美国教育界和商界领袖们共同组成的“美国新劳动力技能委员会”公布了一份美国学校改革的新蓝图。尽管对这个报告还有争议,但所有的人都赞同这样一个结论:美国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带入21世纪。《美国时代周刊》表示,全球经济已不仅要求学生学好传统的课目,而且还要求他们掌握21世纪的技能。

那么,21世纪技能的内容是什么呢?包括四大技能:了解整个世界的能力;跳出思维局限的能力;懂得聪明地对待新信息的能力;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正如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塔克所说的:“在新经济形势下,对创造性和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出‘在别人只看到一片混乱的地方看出规律的人’。”[19]这是很高的要求,他们是一些能够从事发现和发明的人。为此,学校提出了四点改革建议:①给本科生更多出国学习的机会,使其具有“国际经验”;②加强自然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思辨能力和怀疑精神;③给学生以更大的选课自由,让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之所在;④发挥多学科的优势,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专业知识。很显然,有了这样的目标和措施,还愁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吗?

面对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工程技术在创造性解决这些问题时,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对美国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提出,现代工程师必须具备六个方面的素质:①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②应具有更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商业和行政领导能力;③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④了解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⑤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⑥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以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这些要求是很高的,即使工作多年的工程师也未必能达到。这预示,21世纪高等学校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进入21世纪后,欧洲各国也掀起了一轮改革的浪潮,这是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欧洲高等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教育经费、高校自主权和泛欧洲一体化等方面。欧洲高等教育普遍经费不足,例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高等教育投资只占GDP的1.1%,尚不到美国的一半(2.6%),并且全部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因此,经费问题成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拦路虎。不少国家都主张提高学费,但又招致学生们的抗议。欧盟管理机构正推动成员国增加教育经费,并且主张不论国籍,向所有欧盟学生提供奖学金与贷款。同时,还计划允许欧盟各成员国互相承认学历,让更多的学生在欧盟内自由流动。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欧洲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自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过多年的讨论,2003年10月,国立大学法人法案开始实施。在“国立大学不改革就不能发展和再生”的口号下,日本大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最明显的特点是,大学教师不再是公务员,大学不再是国家行政部门的分支机构,享有独立的自主权,实行经营与研究分离。

为了面对21世纪的挑战,在新世纪到来之前,于1998年12月,我国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这个计划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招生规模激剧扩大,仅仅只用了8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同时,近几年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科学研究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

但是,在看到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比如,教育质量严重滑坡,学风浮躁、浮夸,没有独立自主权,形式主义严重,原创性科学研究薄弱,推行创造教育阻力重重,缺少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大学教育国际化程度很低,等等。总之,我国高等教育重量不重质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是与21世纪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的。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整顿与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下大力气推进教育改革,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有益经验,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便使我国高等教育与21世纪的要求相适应,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相适应。

3.21世纪的产业

曾经有一则报道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21世纪吃什么?实际上,21世纪面临的不只是一个吃什么的问题,还有:21世纪穿什么?住什么?21世纪的交通、通信是什么状况?21世纪将会出现哪些疾病?怎样治疗?21世纪有哪些冲突?作战武器将是怎样的?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列出一大堆。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21世纪的产业是什么,怎样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需要,为人们提供更方便、更有效、更安全和更人性化的产品。

根据日本全国技术政策研究所的预测,21世纪将在16个领域里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并且将使这些技术产品产业化。该报告特别指出,以下四个方面将取得重大进展,并将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1)电子产品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实际上,电子产品的市场已由1993年的7600亿美元增加到2万亿美元,而且这个趋势未来10年内还将不断延续。

(2)新材料的品种将大大增加,并将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柱。

(3)生物工程技术将成为最受青睐的产业,基因疗法将在大范围内应用。同时,生物技术会在农业、轻工业等领域内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一些研究机构预测,今后全球农产品增加的5/6要依靠科学技术,只有1/6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4)核能和太阳能可能是继煤、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目前,已研制出了太阳能汽车和A-55(含水55%)燃料汽车。科学家们预测,到2050年,受控热核聚变将被制服,并有可能建立受控热核聚变发电站

世界未来学会的会刊《未来学者》上曾有文指出,今后世界要亟待攻克的高技术有9项。这9项技术难题是:

(1)通用翻译机。这是一种方便的、以电脑操作为主的机器,可以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同时自由交谈。

(2)超级燃料。这是一种廉价的、资源丰富、没有污染的新能源,可以代替目前的主要燃料煤和石油。

(3)人类立刻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人们大胆设想,可以用电子或是化学方法将信息直接输入人的大脑。

(4)安全避孕套。科学家们正试图研制出一种安全、有效、廉价、使用方便和没有副作用的避孕器具,以及为传统观念能够接受的避孕方法。

(5)防身用具。这个世界并不安全,科学技术专家们试图研制一种类似中世纪的甲胄装置,可以有效地防止暗杀、性暴力和抢劫。

(6)保健吸烟法。人们正在研制一种既能使吸烟者享受吸烟的乐趣,但又无损健康的香烟。

(7)人工合成农业。直接利用无机物,生产出人类需要的、营养丰富的食品。

(8)污染抗衡器。人类无限度的开发,使得人类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差,治理环境污染已迫在眉睫。人们设想研制出一种能释放有益的物质,以有效地抵消工业污染的装置。

(9)开发宇宙空间。有计划地探索月球、火星,既可以实现到太空旅行的梦想,又可以开发太空星球上的资源。

实际上,以上9项技术难题有的已在研制之中,有的已获得重大的进展,有望在这个世纪内获得突破,并将开发这些领域里的产业,而且还将带动其他领域里的许多新兴产业。

在未来社会中,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对立将仍然存在。因此,战争或恐怖袭击是不可避免的。未来战争既要克敌制胜,又要不置人于死命,这就要研制新式武器。在这些方面,美国又超前了一步,正在研制一系列非杀伤性武器。例如,研制一种超级胶水,能粘住坦克的履带,使之不能动弹;一种超级润滑剂,喷射到机场的跑道上,使飞机不能降落;一种速冻泡沫,使人失去行动能力;一种特殊的声频,可以驱散人群,等等。也许,在21世纪内,现在这些杀伤性武器都将退役,代之以更先进的、无杀伤性武器。

有人曾统计过,在20世纪所享受的物质文明中,绝大部分是其上个世纪不曾有过的。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们在21世纪所享受的物质文明,也将是20世纪所没有的。例如,有人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内,保鲜方法将发生革命,电冰箱将被淘汰,一个新型的洗衣网球将代替洗衣机,汽车、火车和飞机将会变成水陆两用型的。

总之,现行的一切都将接受新时代的考验,要么改进、更新,要么就被淘汰。作为创新型企业家,应当进行超前的预测,只有看清了未来的趋势,选准了未来的新产品,才能把握住未来,占领未来的市场。

4.21世纪,谁主沉浮?

在人类近代史上,科学中心曾发生过依次转移: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美国,产业革命大致也有类似的转移过程。在20世纪的百年内,美国几乎一直保持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领先地位。那么,21世纪世界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重心会不会发生转移呢?21世纪到底是谁的天下呢?这是一个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大问题,也是学术界和政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这场谁主沉浮的讨论中,大概有五种观点:

一是认为21世纪北美仍然是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美国仍将是世界头号科学技术和经济大国。这是因为美国不仅具有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而且还拥有最多的一流人才和最多的科学技术发明与专利。美国还拥有最大的技术产业市场,拥有最多的亿万富翁。无疑,这些都是美国继续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和经济大国的有利条件。

二是认为日本将主宰21世纪的贸易市场。日本的成功是基于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策略,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而且也是最大的技术发明大国。

但是,也有报道称日本人口老化,终身雇佣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另外资源缺乏也一直是日本经济致命的软肋,因此,在贸易壁垒高筑的21世纪,日本在多方面失去优势,它将不再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

三是新欧洲将异军突起。所谓新欧洲,是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与东欧国家。新欧洲最大的优势是人力资源,它们拥有全球最好的12年义务教育品质,还拥有俄罗斯的先进科学技术、英国的世界级金融市场和意大利的名牌产品。虽然20世纪80年代欧洲经济增长最慢,但自90年代初起,它以高速度挺进。如果继续保持这个势头,那么它将睥睨日本和美国过去的成就,而成为21世纪最大的经济实体。

四是认为中国在21世纪将独领风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引起了经济领域里的深刻变化。近年来,中国十分强调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地增强。虽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中国人勤奋、聪明、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低廉,这些都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有利条件。因此,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有四个有利条件。第一,有聪明的年轻人,有头脑做研究;第二,有重视纪律、重视忍耐心、重视勤劳的社会传统;第三,有决心;第四,有经济条件。他肯定地说:“我对中国21世纪的科技发展是绝对乐观的。”著名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也认为:“20世纪末,西方文化成了强弩之末,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的时代。”[20]

五是认为未来全球经济重心将由欧美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目前欧美国家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然而,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5%至6%,中国保持在10%左右。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增长下去,到2040年,亚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占世界的50%。因此,到了21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与日本竞争的唯一对手。

以上五种观点虽然各有其道理,但是现在要下结论未免为时过早,因为诸多问题尚不明朗,许多因素都是变动的。当然,这五种看法并不是等同的,实际上主要是集中在美国和中国上,前者是目前的科技和经济大国,而后者是人口大国,也是潜在的经济大国。正因为如此,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度的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赞赏者有之,疑虑者有之,打压和限制者亦有之。这并不足以为奇,因为任何一种看法,其背后都受着自身利益的影响。

对中国的崛起到底怎么看?中国能否成为21世纪世界的科技中心和头号经济大国?对于这些问题,也是各持己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1953—)在1994年《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亚洲奇迹的神话》一文,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他认为:“亚洲经济增速虽高,但属于投入增长而非效率增长,到一定时期就会衰减。因此,亚洲虎不过是‘纸老虎’,其成就固然可观,但并未提供一种优越于西方(或古典)的新经济模式,所谓亚洲将引导世界潮流之说不过是神话而已。”[21]克鲁格曼是一位有影响的经济学家,1991年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1994年底曾正确地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因此,对于他的见解人们也不敢轻看,至少应该引起亚洲各国的重视。

与克鲁格曼持相反观点的有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他在1996年出版了《亚洲大趋势》,一时成为畅销书,印数达到120万册。他对亚洲奇迹的评价之高,对亚洲奇迹的自由主义的解释之典型,都是十分惊人的。他明确地表示: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龙的世纪”,亚洲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将跃居全球之冠而重塑世界面貌,未来的游戏规则不再由西方国家主导。对于世界上“金砖四国”的说法,他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金砖四国’中,我觉得巴西、俄罗斯、印度与中国相比,没有很大的竞争力,其中只有中国才是最有希望的一个国家。”

奥戴德·申卡尔(Oded Shenkar)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是另一位看好中国崛起的著名经济学家。他是致力于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中国的世纪》是他在观察中国30年后写出的一本畅销书,目前版权已卖给了10个国家或地区。他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20世纪的重大事件,不是苏联的建立和解体,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中国的崛起,由此将改变世界的秩序。

在《中国的世纪》一书中,申卡尔是这样解释中国经济复兴的本质的:“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不同于日本、印度和‘亚洲四小龙’,而更类似于一个世纪前美国的崛起。”他大胆预测,在2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22]

人们对任何一个问题,包括21世纪是不是中国的世纪在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自然的事。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要抱着平静和“兼听则明”的态度,在经济发展中吸取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克服我们的弱点,认认真真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中国的崛起是我们的目标,但这是一个奋发努力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决不是靠舆论宣传。

目前,人类刚刚进入21世纪不久,未来之路还很长,变化是随时都会发生的。虽然我们还不可能预测21世纪是谁的天下,但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原则,用以分析新世纪的竞争,并以此指导我们应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决定一个国家在竞争中取胜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的素质。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其国民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国家或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国民性,这是民族性格集中的反映。例如,“温顺的”中国人,“谦虚的”日本人,“谨慎的”荷兰人,“灵活的”意大利人,“反复无常的”德国人,“温情脉脉的”法国人,“敢于冒险的”美国人,“好争好斗的”俄罗斯人等,这些是对这些国家国民性的一个整体概括。国民素质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的水准,民主参与意识,独立自主的个性,开拓创新的能力,敢于冒险的探索精神等。总之,优秀国民素质应该是具有最少的劣根性,拥有最多的“优根性”。

(2)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现在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竞争,既决定于科学技术人才,也依赖于管理人才。人才是分层次的,要想主宰21世纪,就必须拥有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发明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并为他们创造优越的研究和工作条件,创造民主与宽松的氛围,使他们创造性的才华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3)科技成果。它包括基础科学理论储备、诺贝尔获得者的人数、技术发明专利占有的比例。科技成果与研发经费的投入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研制一架伽利略望远镜耗资21亿美元,建立一座超级对撞机投入110亿美元,建立一座热核聚变反应堆要花费120亿美元,发射阿波罗飞船耗资240亿美元……所以有人形容说,美国的发明成果是用美元堆积起来的,这无非是说美国科研投入巨大。相比之下,不仅中国而且甚至连欧洲也是望其项背的。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如果想要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成果,就必须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这是走自主创新道路必不可少的。

(4)经济实力。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包括很多的内容,如经济发展的速度、国民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外汇储备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能力等。但是,归根结底是决定于国民平均生产总值和国民平均收入。如果一个国家还充斥着手工劳作、单干的农业经济,还有相当多的人连“小康”水平都不能达到,那怎么能说实现了现代化,又怎样能够主宰世界的经济呢?!

(5)物质资源。物质资源的储备是一个国家潜在的财富,也是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尽管资源缺乏的日本依靠进口资源和出口产品而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毕竟是过去的事了。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都认识到保护资源和保护本国工业的重要性,于是纷纷设置贸易壁垒。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和有效的使用,就成了该国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21世纪到底谁主沉浮?看来还难以得出结论,只能是“群雄逐鹿”,通过竞争显“英雄本色”。如果硬是要作一个预测的话,我只能概括地说:在21世纪,哪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最优秀的国民,拥有最多的一流人才,拥有最多的科学理论和发明成果的储备,拥有最强的经济实力和最多的资源,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将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中心。

在2500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40—前480)曾说:“除却变化,别无永恒之物。”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世界瞬息万变,适应变者存,适应变者胜。那么,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应该说是有的,奈斯比特在《定见》一书中总结出了重塑思维的11条定见,现将它们列举如下:[23]

定见1变化的大部分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

定见2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

定见3要关注统计数据;

定见4尽情想象,错又何妨;

定见5未来不过是一幅拼图;

定见6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

定见7要变革,人们先要看到好处;

定见8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定见9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

定见10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定见11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

当然,定见远不止这11条,也许我们还可以归纳出更多的定见来,只要人们愿意,谁都可以做这样的分析与归纳工作。实际上,所谓的定见就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经验,是一种思维方法,是认知的工具。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某一种或几种方法,以分析形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功地创造自己的未来事业。

【注释】

[1]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327.

[2]李敖,著.独白下的传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3.

[3]转引自任剑涛.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65.

[4]陈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3-9.

[5]文汇报,1990-06-19.

[6]杨浦东.鼓励群众性创造发明,第十四届“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颁奖[EB].http://www.shkxsz.org.cn.

[7]青年参考,1993-01-03.

[8]中华工商时报,1994-06-14.

[9]唐湘岳,杨永林.光明日报,2005-03-29.

[10]唐湘岳.光明日报,2006-01-17.

[11]葛霆.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6).

[12]中国经济时报,2001-12-25.

[13]薛黎.中国研发经费占GDP 1.34%[N].上海证券报,2006-09-15.

[14]南方周末,2001-10-11.

[15][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M].朱志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43-44.

[16][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面[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8.

[17]报刊文摘,1993-09-30.

[18]参考消息,1990-12-07.

[19]广州日报,2006-12-12.

[20]中外文化交流,1993(4).

[21]读书,1996(7).

[22]南方人物周刊,2005-06-09.

[23][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定见[M].魏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