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互联网 1”时代,复合型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图书馆的智慧的延伸和发展,图书馆的“互联网 1”将有助于促进形成大数据和知识生态系统服务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图书馆“互联网 1”本身就一直处在跨学科、跨领域的积极状态下,开放、创新、协同、变革、融合也一直伴随在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发展的进程中。
”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_创新服务融合:图书馆建设发展研究论文集

尚顶洪 1 邱茹林 2

(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图书馆 青岛 266041 2.青岛科技大学图书馆 青岛 266042)

摘要:本文基于“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结合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实践,提出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对图书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图书馆如何应对“互联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创新和发展图书馆“互联网+”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互联网 1”;大数据;数字图书馆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成为一种现代高效的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 1”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图书馆应充分把握这个时代脉搏,有效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资源,为学生和其他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 1”是继WEB 3.0之后决定图书馆更快、更好地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契机。

1 “互联网 1”的内涵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互联网 1”时代的到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有效地进行沟通。“互联网 1”给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内涵,它不同于传统的网络,仅仅是资源的集成和信息的整合。在“互联网 1”的时代,“发展模式互联网 1产业”已经形成。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它能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发生巨变。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所代表的云计算的数目的激增,为“互联网 1”时代奠定了基础,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用互联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预见,“互联网 1”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

对于图书馆行业来说,它是最早与互联网做了叠加的行业,并促使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就学科发展而言,图书馆是信息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应用层面上,我国各个层次的图书馆无论是在资源方面还是在服务方面、管理方面,都没有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在“互联网 1”时代,复合型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互联网能给用户带来不同于传统的数字阅读体验,同时也可为用户提供丰富的阅读和人性化的阅读本质。在“互联网 1”时代,首先应加深对数字阅读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积极应用,提高图书馆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

2 “互联网 1”与图书馆

2.1 什么是“互联网 1”

从已有研究来看,“互联网 1”仍处于理论分析和探索阶段,是一种全社会都在热议但仍未落实的理论体系。各级政府、各个行业、机构和领域都愿意积极地去论证和探讨,但是大部分仍暂时处于观望的状态。从公共服务学和信息管理角度来看,“互联网 1”能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公共服务消费成本,并能激活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交互的新兴信息消费,实现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公共服务创新体系和服务资源的有机整合。从应用角度来看,国家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1”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 1”的11个重点行动领域: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与人工智能。

马化腾认为“互联网 1”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将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进行跨界融合,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从而推动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新生。宋刚认为“互联网 1”代表的是创新2.0模式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和新形态。黄骞认为国内之所以提出“互联网 1”理念,是为了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国内制造业生产效率、品质、创新与营销能力的提升,以信息流推动物质流的发展。付志勇认为“互联网 1”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这一观点的升华。黄璜对付志勇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认为“互联网 1”是当前信息化发展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曾润喜认为“互联网 1”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纪阳认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是创新驱动的最佳选择。

2.2 图书馆“互联网 1”

结合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实际,图书馆的“互联网 1”服务创新模式是创新时代的实质,是一个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与服务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作为图书馆的智慧的延伸和发展,图书馆的“互联网 1”将有助于促进形成大数据和知识生态系统服务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图书馆“互联网 1”不仅体现为管理和服务的“ 1”,也体现为知识服务理念、思维方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多学科、专业、工业等领域的有机整合

图书馆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图书馆学科与专业、行业和领域的交叉是最常见的,因此,图书馆应该在理论研究和应用“互联网 1”等方面走在前沿。图书馆“互联网 1”本身就一直处在跨学科、跨领域的积极状态下,开放、创新、协同、变革、融合也一直伴随在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发展的进程中。

2.2.2 再锻造业务结构与文化结构的关系

互联网数据、信息、知识的普及,成为人类生理属性中重要的附加属性。同时,实体世界中的各种实体被赋予了附加的数字、信息和网络等虚拟信息,使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地域结构、结构关系等都重新锻造。同时,图书馆业务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关系也面临着冲击,互联网结构的变化,模糊了用户的身份,图书馆管理者和维护者的身份也在自由变换,也可以在环境中帮助图书馆和用户建立信任和相互帮助的关系,从而使用户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设计、创新和内容创造过程。

2.2.3 重视用户参与,尊重用户的需求

在“互联网 1”系统的建设中,为用户创造参与空间,将成为图书馆构建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的核心本质。李克强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提到了“国家繁荣和发展新能源中所包含的民族创新的伟力”。图书馆的长期发展必须获得用户的支持、用户的参与和关注,应尊重用户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从而让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每一个部分都动起来”,以打造“互联网 1”时代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新引擎。

2.2.4 开放大数据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

图书馆“互联网 1”的发展需要依赖于思想、制度、开放的创新驱动,同时也要依靠各学科、专业、行业等的有机融合,尤其需要建立起开放式的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从而对图书馆行业、领域内部生态进行优化,并做好图书馆与外部生态体系的无缝衔接与有机融合。对于图书馆“互联网 1”而言,开放性、生态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开放的。

2.2.5 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智慧互通

了解图书馆的“互联网 1”,一定要掌握图书馆、用户及二者之间的“连接”关系,跨学科、专业、行业与领域需要连接,相互之间的有机整合需要连接,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需要连接,由这些连接关系来体现出图书馆物理世界与“互联网 1”虚拟空间的“智慧互联”。无论是“连接”关系还是“智慧互联”,它们都是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一种交互方式、一种存在形态,没有它们就不存在图书馆“互联网 1”。而连接的方式、质量、效果、规模和模式就决定了智慧互联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性。连接或智慧的互联网有一些基本要素,包括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场景(如实体库、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等)、参与者(图书馆相关人、材料、机器结构、系统、行业、平台等)、服务协议和交互规则、信任关系。

3 图书馆“互联网 1”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应用系统的逐步完善、日益普及,“互联网 1”随之而发展起来,并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已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创新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并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离最终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了保证图书馆“互联网 1”的可持续创新和发展,需要密切关注图书馆“互联网 1”创新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3.1 图书馆领域尚未建立理解“互联网 1”的积极的态度

首先,图书馆领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互联网 1”缺乏正确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 1”的起源、特点和功能等概念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学习和应用“互联网 1”的意识;二是将“互联网 1”看作洪水猛兽,认为“互联网 1”只是一个概念,是概念炒作,担心这无休止的猜测对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的颠覆性的影响;三是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图书馆管理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研究者和使用者的知识水平都会产生影响。其次,由于图书馆尚未建立对“互联网 1”的正确认识,使图书馆对“互联网 1”认识态度不够积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图书馆对“互联网 1”持怀疑态度,怀疑“互联网 1”所带来的巨大的积极作用和创新力量,准备暂时观望,待相关理论、技术与平台较为成熟后,再确定是否行动;二是部分图书馆受到管理者惰性、历史惯性等因素影响而不愿做出改变, 不想承担改革图书馆原有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成本,宁愿选择维持现状。

3.2 图书馆“互联网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图书馆“互联网 1”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接口。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快建设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步伐,以确保国内图书馆设施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3 需进一步深化和挖掘“互联网 1”的理论、概念、平台和应用

目前许多图书馆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现有的“互联网 1”理论的用户、技术和应用平台,一直对“互联网 1”没有进行很好的理解,尤其是在西部地区,中小型图书馆对信息库的需求十分迫切,但也有很多图书馆难以承担相应的信息成本。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 1”的理论、技术、平台,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就显得十分必要。

4 “互联网 1”时代图书馆网络的发展战略

“互联网 1”时代图书馆网络的发展战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服务访问的便利性,二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而这正是传统图书馆的薄弱环节。因此,传统的图书馆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内部环境,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力求思想上符合时代趋势的发展思路,逐步创造一所大学的图书馆“互联网 1”时代。

4.1 利用专业信息方面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用户具有专业信息上的优势,其信息需求往往与专业领域相关,受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上不多。因此,高校用户以网络为媒介,寻找所需的、少量的专业信息,往往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但高校图书馆的突出优势在于各专业信息资源的储备,虽然规模可能不大,但专业的信息量通常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在“互联网 1”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信息的优势和潜力,优化搜索界面,以维护和拓展用户的基础。

4.2 利用权威信息方面的优势

互联网拥有大量的信息,但哪些是权威的、有用的资源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这种情况会给用户的搜索和使用带来一定的麻烦。如当用户提出自己不了解的专业问题后,很难对网络提供的答案的真实性予以判断。高校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具有更高的权威性,这是广大用户的实际需求,所以在“互联网 1”的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得用户的信任,培养他们的忠诚度,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4.3 加快数字化进程,推动图书馆数据库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重视资源数字化,并将其作为核心工作,促进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进行高效的管理,从而更好地满足“图书馆互联网 1”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字专业文献,这些数字数据库中所载的信息量是目前的图书馆专业数据库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存储在专用服务器中,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访问信息资源。

4.4 重视资源组合,拥有更全面的信息资源

因为所有的图书馆都不可能具备满足自身发展的所有信息资源,所以,对于图书馆而言应充分认识到外部资源的重要性,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如通过协同的方式,以达到共享的效果,并赋予自己更理想的竞争优势。同时,我们应该协调好与高校其他部门的良好关系,得到学校全方位的帮助,重视和搞好馆际交流。

5 结论

“互联网 1”时代,图书馆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为了将更加快速、高效的服务提供给我们的读者,“互联网 1”时代的图书馆就应开展面向用户的真实需求而进行的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尽可能地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创造一个更理想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丽达.刍议“互联网 1”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J].世纪桥,2015(12):49-50.

[2]韩翠峰.“互联网 1”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5(5):29-32.

[3]张兴旺,李晨晖.“互联网 1图书馆”顶层设计相关问题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5):33-40.

[4]冯薏儒.“互联网1”公共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的探讨——构建为未成年人服务的个人互联网图书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2):11-13.

[5]刘琳琳,郭涵,袁澍宇.“互联网 1”时代图书馆馆员培训与发展方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5(13):20-23.

[6]徐向伟.高等学校“互联网 1”图书馆形势下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242.

[7]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 1”[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8]秦艺.“互联网 1高校图书馆” ——引领高校数字化转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7):54-56.

[9]周建芳,刘桂芳,沙玉萍.“互联网 1”视角下图书馆创新的逻辑与行动——以图书馆受赠创新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17):26-32.

[10]孙雨,陈凤娟.浅谈“互联网 1”环境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1):119-121.

[11]李立睿,邓仲华.基于“互联网 1”的融合图书馆构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6):33-37.

[12]赵欣.“互联网 1”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发展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1):100-102.

[13]陈顺.“互联网 1图书馆”的思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4):12-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