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媒介素养,提高技术优化学习的效果

培养媒介素养,提高技术优化学习的效果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博客,培养他们的博客素养,再进一步以博客为平台对他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或许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在这个时期,我国引入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在通过博客传播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中,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是比较平等的。因而,”博客”为近年来强调发挥学习者主体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四节 培养媒介素养,提高技术优化学习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博客在国内的勃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博客,与教育有关的有“学生博客”、“教师博客”与“教育博客”,等等。博客研究日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博客研究主要关注博客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赢利模式等,将博客运用在媒介素养教育这方面的尝试很少。博客作为一种新媒介,也涉及一个如何正确使用博客的问题,即博客素养的培养问题。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由此延伸开来,博客的勃兴丰富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新平台。因而,如何将博客运用到媒介素养教育中,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

一、研究背景

城市的初中生,相比农村的初中生,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条件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他们所处的媒介环境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因而,对城市的初中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更具有可行性,他们也更有需求上的迫切性。城市的初中生,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除了学生角色和家庭成员角色之外,还有另一重角色,就是大众传媒的受众。相比农村的初中生,他们的媒介接触面更广、媒介接触行为更频繁,媒介对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他们刚刚摆脱了小学生的稚嫩,但生活又比高中生单纯;他们的好奇心强烈,但缺乏接触社会的机会与经验。除了老师、朋友和亲人,他们接触到的就是媒体提供的“拟态环境”,通过“媒介真实”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因而,媒介素养教育对于他们是必要的,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批判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表达力,使他们在知识社会中成为主动的阅听人、主动的学习者、精明的信息消费者、未来的负责任的优秀公民。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发布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6600万初中学生(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中,有超过1000万的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初中生的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6,并且,城镇的初中生网民规模接近农村的两倍。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经超过我国平均9.4%的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网民中的学生数量还会继续稳步增加。在网民中,经常写博客的人已经达2800万,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约为1500万人。“新浪网”等知名网站上已经出现了初中生的“博客圈子”。因而,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博客,培养他们的博客素养,再进一步以博客为平台对他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或许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博客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在发达国家进一步规范化发展,而且扩散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时期,我国引入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尽管关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媒介素养的内涵基本包括了认识、参与和使用大众传媒三个部分,包含了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近年来的媒介素养教育,重点集中于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分析、判断力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如何结合具体的媒介特点以及不同阶段青少年的特点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这也许是未来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传播情绪,还传播了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了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博客是以频繁更新、个性化、共享性、互动性为主要特性,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的一种网际交往方式;是一种极其简易便捷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是以超链接和原创为主要方式,由文字、图片、音响、影像等构建的网络世界。每一个博客作为单个的个体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创作和传播,然而,他们的单个个体并不是孤立的,他们整体构成一个开放的“知识共同体”。(4)博客这种媒介环境为学习者共享集体思维成果提供了方便。

博客的文本是开放的文本。在博客传播中,传者可以提供自己原创的文本或超链接的文本,而受者对传者传播的信息进行“解码”,其“话语权”可以很快地通过发表评论或留言表现出来;此外,受者也可以通过“链接”,将“话语权”体现在自己的博客上。传者和受者的博客可以相互链接,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传者和受者的关系是在变化之中的,传者可以扮演受者的角色,受者也可以扮演传者的角色。每个博客的使用者,既是传者,也是受者。

在通过博客传播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中,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是比较平等的。城市的初中生不再只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可以充分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他们也有成为传授者的可能性,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加之是通过网络传播,“老师不在场”也减小了其学习时的心理压力,自主性、互动性得到了加强。

博客被称为是“未经编辑的声音”,“把关人”在博客传播中的角色不是那么突出,过滤、噪声对博客信息的影响较小,由此减少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加之博客作为个人网络空间,博客主人可以主导讨论话题,使话题的讨论集中而深入,提升话题的思辨性,使博客的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更高效。

利用博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发挥博客能对话题进行集中、深入讨论的特点,使城市初中生在相互交流中,发展自己的批判能力、思辨能力、认知能力,进而影响其媒介接触行为,更好地理解媒介,利用媒介为自己的发展服务。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博客素养教育模式

博客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新媒体,它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它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它以时间性、个人性、开放性以及互动性等为核心特征,博客作为个人性与公共性的结合体,包含利他的共享精神,使信息共享最大化。虽然博客的作者是博客网站的核心,但博客与博客、博客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间多重交互的沟通是关键。因而,”博客”为近年来强调发挥学习者主体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以下我们尝试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引导城市初中生认识博客、建构博客,进而探讨如何引导城市初中生通过博客与媒介素养的教育工作者、同龄人交流、讨论、共享信息,实现自己对媒体认识、理解、运用的新经验与改造、重组后的旧经验的整合,提升现有的媒介素养,完成新的媒介素养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为媒介素养教育探索一种新途径。

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了以下博客素养教育模式,见表9-13。

表9-13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博客素养教育模式

img122

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青少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群体之一。青少年群体中,根据年龄、地域等划分的各亚群体,由于其认知、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其媒体接触行为的差异等,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从不同亚群体的不同特点出发,从其接触媒体的特点出发,结合、利用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资源,施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6岁),他们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与前一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相比,他们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逆反心理较强。因而,对于城市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适应其认知发展水平,不宜采取过多的命令式的、强制性的方式,而应为他们的认知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一定的空间,适当地让渡学习主动权给他们,鼓励和指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式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维果斯基更强调认知发展的社会性。他认为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群的帮助,他们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对于城市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是有重要意义的。

近年来,媒介素养的教育方法发生了很多转变,与建构主义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发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对35个国家所作的调查,在国际范围内,媒介素养的教育方法已由过去的“免疫接种”(inoculation)为主的模式,转向了以“赋权”(empowerment)为主的教育模式,强调“批判意识”、“民主参与”和“媒介快感”三个核心理念。

虽然目前我国没有对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要求和目标,但我们可以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经验成熟的国家对相应于我国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指导要求和目标,结合我国国情、城市初中生的特点及其接触的媒体环境特点,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比如可以参考由美国的伊萨卡学院和美国媒介素养联盟等美国全国性的媒介素养专业组织共同发起的“Look Sharp”项目对初中生提出的媒介素养要求:

(1)语言艺术:对描述不同的人或物的形容词进行分析;比较同一新闻事件在不同媒体上呈现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尝试广告词的写作,为节目设计不同的结局;尝试制作一则平面的印刷广告或多媒体广告。

(2)社会学习:围绕媒介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性事件,讨论媒介介入我们文化的历史;对比在媒体上出现频率较高和出现频率较低的国家、地区和城市,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被真实地展现了?如果仅仅通过媒体,其他国家的人认识到的我们是什么样的?

(3)数学:制作在媒体上呈现的不同内容的频次分布表,根据媒体的类型归类(比如:暴力的比例、广告的比例等);估算媒体失真内容(歪曲和夸张)的比例。

(4)科学:引用一些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媒体上的观点或内容摘要(比如:《国家地理杂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总结讨论;找出科学的依据,反驳媒体中失真的描述及断言。

(5)健康:分析平面媒体的文章、电视等媒体的节目以及广告中的关于药物、营养、健康的信息;分析主流媒体呈现的“什么是健康”和“怎样健身”的信息。

由于我国尚未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城市初中生接触媒体的时间、频次受限,因而“Look Sharp”中(2)(3)两方面的要求过高。不过,可以结合“Look Sharp”中其他几方面的要求,利用博客开展互动式的学习。我们设计了以下这个以博客为平台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见表9-14。

表9-14 建构视角下以博客为平台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img123

续表

img124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从1997年开始讨论研究至今已经十余年。就像很多学者形容的那样,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我们提出通过博客这一新兴的媒介形式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从培养学生的博客素养入手,逐步扩大到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素养,目的在于利用博客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搭起一座桥,让媒介素养教育也成为我国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注释】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9~50页。

(3)M.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New York:American Library,inc.1964.p.32.

(4)吴英劼:《博客传播模式探究》,《当代传播》2004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