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育人的德育目标与原则

服务育人的德育目标与原则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更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社会人”的德育目标的构建必将是以公民意识为核心内容。人是道德教育活动的根据和基础,也是德育的归宿,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对中职学生的终极关怀。事实上,从人的实然存在来看,确实存在着不少中职学生自己拒绝生活、毁灭生命的现象。

第一节 服务育人的德育目标与原则

从我国学校德育所处的大环境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受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影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职学生作为知识较丰富、获取新知识手段来源较多的群体,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异等特点,对新知识、新观念亦有很强的感知与接受能力。同时由于这个阶段的中职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情绪极易受外界影响,往往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认知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当今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信息垃圾、网络欺诈等大量充斥网络,在无形中毒害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学生思想。互联网上各种思想交锋也会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使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势在必行

一、服务育人的德育目标

尽管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进步与突破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其社会总体评价并不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依然处于困境之中,学校巨大的德育努力与甚微的德育实效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仍未解决的难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目标是中职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我们的德育反思中,我们认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定位的突出特点是理想化、重心高,片面强调政治性;忽视教育对象——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中职学生,其目的是按照社会规范的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以及设计培养过程,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中职学生在“德行”发展中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德行”局限在理想化的模式中,学生的个体精神发展的需求受到了抑制,这也是造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目标定位,使德育目标接近中职学生的实际精神境界。

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德育课改,在新的课改大纲中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使德育课教学在体察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中,反映学生的心声,使德育教育更贴心、入情入理入心坎,更好地引导学生、鼓舞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切实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一)促进中职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道德主体性是指个体在德性选择与发展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与道德主体性相对应的道德客体性是指个体德性发展的消极性、被动性和规范性。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过分地强调客体性因素,压制个体的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等主体性因素。

这一做法使得中职德育成为一种教育者单方实施而受教育者无动于衷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活动。而且,作为应该从中获益提升自我道德素质、得到自我发展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永远处于被动的受教育者这一角色定位,无疑又大大降低了德育效益。因此,建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必须首先解决主体性德育的问题。

(二)促使中职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个人始终是作为社会的人,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体是不健全的个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必须从人、社会、自然这三个维度去科学建构。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更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主要需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既要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又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培养一种协作的精神。良好的个性特点有利于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对培养其努力创新和竞争的精神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要注意对同行和竞争对手的关注,培养一种平等协作的精神。中职学生应具备合作的精神,因此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方面要弘扬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礼遇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既要培养和增强其主体意识,增加其自信,激发其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实现对自然的合理利益,又要培养其对自然摄取的道德准则,保护生态,保障可持续发展,以确保人类生存竞争的道德性和人类更高自由的全面实现。

3.中职人与社会人的关系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中职人”的角色存在于校园中,同时也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于社会中,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职人”是在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环境下成长的,与社会文化是有隔膜的。因而在中职德育语境中,“社会人”是指按照社会公民的标准来要求并能够实现某种社会期望和目标的社会角色。“社会人”的德育目标的构建必将是以公民意识为核心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职学生“社会人”的角色同样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三)成就对中职学生的终极关怀

人是道德教育活动的根据和基础,也是德育的归宿,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对中职学生的终极关怀。对人的存在而言什么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即“终极的东西”?我们认为,这个“终极的东西”应该是也只能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该是一种蕴含终极关怀的活动,即引导中职学生成就生活意义的活动。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关爱生命

道德以生活为目的,发展人的德性的德育也以生活为目的,而以生活为目的其实是以某种人们理想的生活为目的。但人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以人首先能生活下去为前提,这决不仅仅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存活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人的存在根基的问题。事实上,从人的实然存在来看,确实存在着不少中职学生自己拒绝生活、毁灭生命的现象。

2.追求并享受生活的意义

只有生活有了意义,人才有了生活和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动力。意义是生活的根基,也是生活的目的。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中鼓励中职学生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正是从终极关怀的角度很好地确证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价值。此外,追求意义的过程是一种体验幸福的过程。幸福感所共有的就是内心的踏实与安宁。道德作为使人成“人”的根本条件,不仅使人文明地存在,有尊严地活着,而且使人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这就表明,不论每个人的生活意义如何不同,道德都是必须内含在意义之中的。

3.提升生命的质量

当人们真正实践道德生活时,并非仅仅是避免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纷争,而是在外在利益之下,道德能给予人一种内在利益。这种内在利益是由自身的道德行动带来的价值认可和对美好人性的发现,从而获得心灵舒畅与精神愉悦。这种美好的内心体验是任何物质利益不能代替和比拟的。道德还有助于人在实践道德生活中不断转变和深化对自我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逐渐增添生命的深刻性与厚重性,从而有助于人改变和提升人生目标,提升意义的层次。这样,将促使人突破有限性的局限,超越对个体利益的偏好,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和拓展,从而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中等职业学校服务育人的德育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知行合一”“与时俱进”的育人原则,很好地指导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任务。确立知识灌输和道德融通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是实现以人为本育人原则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走出片面强调分数、强调专业技能的误区。教育要与人的尊严以及乐观、幸福、奋斗、自由等价值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接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味强调尊崇学生的个性,任其自由发展。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地球村早已展现在我们面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变迁的影响,面对社会多元的文化现象和纷繁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对此,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又不能把他们局限在学校或家庭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于社会,把思想情操、道德、人生观等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至于迷失方向。总之,知识传授、人格完善、能力培养等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才是“以人为本”德育的重要内涵。

完整的道德过程包括知、情、意、行等环节,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只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并外化为道德实践,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时,才意味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形成。由此可见,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而这一“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即为“知行合一”。中职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年龄阶段。而任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建立和培养都需要特定的场合及特定的情景,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由于中职学生的生理因素,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各种实践活动恰好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班会上,设立各种主题的实践活动,设置不同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扮演不同的角色,采取他们认为正确的道德措施,通过学生集体讨论,从而得出学生主观认同的道德评价。这样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和娱乐中升华道德情操,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者组织,在实践活动中,确立主体意识,塑造自由人格,增加社会责任心,增强自身的“独立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知”“行”的统一,将道德感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德育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德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中职学生个体特点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德育只强调学校、教师、家庭的作用,而在这个日益变迁、多元化的社会中,政府、社区、社会团体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可以将德育的实施途径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前者是通过学校、政府等正式机构实现的,后者是通过社区、同辈群体等非正式机构和群体实现的。当前情况下,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充分发挥政府的宣传引导作用,社区的人际互动功能、社会团体的参与体验优势,将两种途径有效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实效。就学校来说,德育也应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但现实中,德育时常成为团委或者班主任的责任,因而收效甚微。全体教师必须确立德育观念,在任何课堂上、任何活动中,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工作,学校也要将家庭纳入学生德育的重要园地,德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家长的重要任务。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严于律己,为孩子做好表率,用实际行动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关心下一代,关心青少年的德育发展是社会全员应尽的义务和重要责任。

1.以优质服务育人

中等职业学校后勤服务除了基本功能外,还有其特定的服务育人功能,即将寓育人于优质服务之中。具体表现为:一是后勤职工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和优良作风,工作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们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道德修养,以至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使中职学生耳濡目染,对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二是后勤职工通过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助人为乐,热情优质的服务,不仅可以展示后勤职工良好的工作精神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优质的服务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动,使他们认识到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严格管理育人

加强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和责任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作风。此外,后勤部门还要处理好提供服务和加强管理之间的关系,把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与严禁践踏损坏花草树木的行为,保障供水供电与查禁违章用水用电的行为,改善教学、生活设施与严禁损坏公物的行为,努力提高饭菜质量与反对铺张浪费的行为等统一起来。这种将提供服务、保障供给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做法,也能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3.以优美环境育人

从教育的角度看,校园环境是隐性课堂,学生通过校园环境会得到各方面的信息,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产生人文精神,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拥有一个绿树成荫、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到学习条件的优越,从而激发起求知欲和上进心,形成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良好心理素质,进而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这几年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的环境绿化美化工作每年都有新的变化,草绿了,环境美了,学生们的社会公德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践踏草坪、乱丢纸屑等不文明的行为大大减少了。我们真正体会到,通过我们的辛勤劳动、服务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了服务育人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