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德育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和法纪教育目标。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其德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德育目标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一、德育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一)德育目标的含义

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它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划,是培养人的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教育目的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和法纪教育目标。上述四方面的德育目标,既有各自的特定内容,又是一个不可分割、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各自的内容要点,也就是其亚层次目标之间存在着渗透性、交叉性、互补性、包容性和依赖性。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

1.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用来教化民众和维护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纵观人类历史进程的每一种社会形态,统治阶级都根据本阶级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德育目标,超阶级的德育目标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不同阶级总是按照本阶级的利益、愿望、要求和意志,用本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去培养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具备符合本阶级利益和意志要求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无论奴隶主阶级还是封建地主阶级,教育都是以德育为中心进行的,其德育目标都是培养以维护本阶级利益为标准的“贤人”、“君子”。近现代亦是如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使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扎根在学校这块阵地。

2.历史性

德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样,德育目标也具有历史性,属于历史范畴。因为任何社会都要考虑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特别是道德方面的要求,并以此来确定人才的德育目标,所以不同的社会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在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思想统治工具,为了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接班人,把培养“仁人”确定为德育目标,即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境界和道德操守的人。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其德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目标是不同的。

3.层次性

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是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设定多层次的具体的(或阶段性的)有较强操作性的分目标。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分目标的设定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从不同的侧面去分设子目标,各子目标分属不同的范畴,如将总目标分解为政治目标、思想目标、道德目标、法纪目标和心理目标等多个目标。其中,政治目标、思想目标处于德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它反映了德育目标的本质,是德育目标的本质体现,也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根本区别。二是根据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将德育目标分解为不同的阶段目标,各阶段目标的差别主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差别和学习阶段的差别而定,如小学生德育目标、中学生德育目标、大学生德育目标等都是有差别的。

4.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认识又能进一步指导实践。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开始时只是人的一种主观愿望,一种预想的结果,而不是现实的东西。因此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的范畴,是主观的、指向未来的,具有超前性、可能性的东西,而不是现实性的东西。但是只要德育目标是合乎规律的、符合实际的,那么,经过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具有主观性、超前性的德育目标就能够变为客观现实。因此,德育目标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