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的含义与特征

创新的含义与特征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计算机刚出现时,有人估计全美国只有几十台的需求,这显然同实际情况相差万里。主要是针对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投资项目而言的。当重大技术创新出现时,战略不确定性常常因严重的战略性决策失误导致产业竞争领先地位的交替。不同的创新对企业产生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性质是不同的。创新活动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排斥、压力和抵制。

第一节 创新的含义与特征

一、创新的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生产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是已有产品的一种新用途和新特性;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未曾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一定非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上,它可以是以新的商业方式来处理某种产品;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就是使产品进入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④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⑤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走进管理

请你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体现这五个方面的创新的例子。

后来,许多研究者也对创新进行了定义,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①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发现潜在的需要开始,经历新事物的技术可行性阶段的检验,到新事物的广泛应用为止。创新之所以被描述为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是因为它产生了某种新的事物。②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③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④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来就是指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⑤创新是由新思想转化到具体行动的过程。

本书认为,创新是为了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产生显著的效果,使组织在某一个方面发生无先例变化的行动。创新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持续的创新,就是一个持续破坏、持续优化和持续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见,创新的概念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许多方面。比如,有的东西之所以被称做创新,是因为它提高了工作效率或巩固了企业的竞争地位;有的是因为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的是因为它对经济具有根本性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并不一定是全新的东西,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出现或以新的方式结合也是创新。我们说,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创新,不进行创新的企业,其发展就会缺乏推动力。

二、创新的特征

(一)创新的不确定性

创新的不确定性是由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战略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1)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是不易预测市场未来需求的变化,外界因素如经济环境、消费者的偏好都会对市场变化产生影响。当出现根本性创新时,市场方向无从确定,也就无法确定需求。计算机刚出现时,有人估计全美国只有几十台的需求,这显然同实际情况相差万里。市场不确定性的来源,还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将潜在的需要融入创新产品中去,以及未来产品如何变化以反映用户的需要。当存在创新竞争者时,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指创新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

(2)技术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如何用技术来体现、表达市场中消费者需要的特征;能否设计并制造出可以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和工艺。有不少产品构思,按其设计的产品要么无法制造,要么制造成本太高,因此这种构思和产品都没有什么商业价值。新技术与现行技术系统之间的不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

(3)战略的不确定性。主要是针对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投资项目而言的。它指一种技术创新的出现使已有投资与技能过时的不确定性,即难以判断它对创新竞争基础和性质的影响程度,以及面临新技术潜在的重大变化时企业如何进行组织适应与投资决策。当重大技术创新出现时,战略不确定性常常因严重的战略性决策失误导致产业竞争领先地位的交替。例如,美国钢铁业面临氧气顶吹转炉等重大工艺创新的机会时,他们没有放弃原来的大量投资,没有引入新的工艺技术,而日本则利用这一机会建成了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钢铁厂

(二)创新的保护性和破坏性

不同的创新对企业产生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性质是不同的。两个极端的情况是保护性的和破坏性的。具有保护性的创新,会提高企业现有技术能力的价值和可应用性。创新的破坏性则表现在使企业现有的技能和资产遭到毁坏,新的产品或工艺技术会使企业现有的资源、技能和知识只能低劣地满足市场的需要,或者根本无法满足要求,从而降低现有能力的价值,在极端情况下,会使其完全过时。

(三)创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由管理的不可复制性产生的。管理的不可复制性本身就必然要求管理创新,从泰勒制管理到丰田生产方式,再到现代流行的CIMS、虚拟系统、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可以说任何一种管理的模式、方法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许多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管理创新。很多情况下,创新是在大量的实验、调研、严谨思考的背景下产生的。然而,另一种创新方式对今天的管理人员来说也是丝毫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偶然。就像牛顿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一些偶然的事件也可以引发创新。

(四)创新的被排斥性

创新活动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排斥、压力和抵制。习惯于原有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人们往往不欢迎任何改动和变革。形象地说,创新恐惧症已成为现代组织——企业、学校、政府的一种通病。在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于那些公司最高管理层的人们,这里存在着无数条理由来使他们希望这个环境能够延续下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麻烦,没有威胁,也没有紧迫感,一切都显得平平稳稳。不过,这也意味着任何一项新产品的创新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场推进创新力量和排斥、抵制创新力量之间的你争我夺。而管理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这些力量中间保持平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华而不实的或仅仅是象征意义的新产品的创新,以及与新产品战略目标不相一致的新产品持抵制态度,这种抵制不应受到阻挠。

走进管理

思考:你有过创新思想被排斥的经历吗?

(五)创新的复杂性

有人说,创新过程就像一条链条。认为只要增加上游的基础研究的投入就可以直接增加下游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出。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创新有许多的起因和知识来源,可以在研究、开发、市场化和扩散等任何阶段发生。创新是诸多因素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的相互渗透而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由许多小事组成的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轨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六)创新的时效性

企业创新一般总是从产品创新开始的。一种新的市场需求总是表现为产品需求,因而,在创新初期,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是产品创新。一旦新产品被市场接受,随之而来的企业将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创新上,其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改进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当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创新注意力会逐渐转移到市场营销创新上,目的是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这些创新重点的不同时间段上,还会伴随着必要的组织创新。当新产品投放市场一定时间后又会被更新的产品所代替,这种替代也使得创新具有时效性。新产品被更新的产品所替代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消费者的偏好发生了变化;二是生产产品的技术得到了更新。正是因为创新具有时效性,所以在进行创新决策时,要考虑三个问题:消费者对创新产品需求的持续时间、该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可能性以及创新所处的时期。

(七)创新的动态性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仅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组织的创新能力也要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决定创新能力的创新要素也都要进行动态调整。从企业间的竞争来看,随着企业创新的扩散,企业竞争优势将会消失,这就要不断推动新的一轮又一轮的创新,以便不断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创新绝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同时期组织的创新内容、方式、水平是不同的。从企业发展的总趋势看,前一时期低水平的创新,总是要被后一个时期高水平的创新所替代。创新活动的不断开发和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创新的作用

(一)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创新可以将企业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例如,洗衣机的载物洗涤容量一般为5公斤,而且还呈增大趋势,海尔公司凭着灵敏的市场触角,巧妙地在产品的细微之处大胆创新,与消费潮流背道而驰,思维逆转,推出2公斤装的“小小神童”洗衣机。海尔的“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产品”的创新理念,使海尔随时保持创新思维,建立了一整套技术创新制度和相应的科研管理模式,最终赢得了市场。

(二)创新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创新,不进行创新的企业,其发展就会缺乏推动力。早在1994年,著名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提出了“虚拟的亚洲经济”的观点。他认为亚洲(除日本外)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资金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因此这一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不可能持续很久的。这一预言不幸被言中。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整个亚洲,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与此相反,美国自里根时代以来,便重视和强调创新的作用,从而出现了持续时间极长的经济增长,特别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1998年的俄罗斯和拉美的金融风暴,导致大多数发达与不发达国家经济的倒退,而美国经济却始终稳定有力。这正好说明了光靠资金和劳动力的大量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把重点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