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原则探析

德育原则探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正是德育区别其他教育的明显标志之一。在德育工作中,既要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性出发,进行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教育。

二、德育原则探析

德育原则作为对德育的规律性、原则性认识,应当对其进行科学地总结和概括,同时它还应区别于德育方法及教育原则。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德育和德育体系的发展,可以从德育的内容体系和德育的实施体系、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来探讨和归纳德育原则:一是方向性和现实性结合的原则,二是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三是道德认知与德行培养相结合原则,这三条原则分别服务于德育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

(一)方向性和现实性结合的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在学校德育中,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身心现实出发,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首先德育内容的选择、确立及实施应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性原则。经济一体化带来世界德育发展趋向的一致,“全球伦理”的确认,也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生态伦理、人口、战争与和平,生命教育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基本德育取向,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观冲突更使学校的德育在选择中出现两难境地。在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中可以根据特定内容进行特定的教育,但其内容本身一般不具备阶级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正是德育区别其他教育的明显标志之一。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德育的内容、方法、形式以及一切德育活动都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性的根本要求和保证。

2.要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性结合起来

在德育工作中,既要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性出发,进行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从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在它的指导之下,是它的现实表现和发展的必经阶段;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高级发展阶段和必然的发展方向与归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德育的共产主义方向性,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武装学生,同时宣传和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使他们了解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任务,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同时使他们了解共产主义基本理论,向往和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并引导他们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起来

教育者要善于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就事论理,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而不是生搬硬套共产主义的词句和现成的结论。要教育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去,成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

(二)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德育影响,构建立体教育网络,创造优化德育环境,保证学生品德持续发展。

学生品德是在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因此,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要求和内容应该有所区别,但在总的教育发展方向、进程上又要互相衔接,连续不断,始终一贯,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团体应该配合一致,系统连贯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德育影响,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校内各方面德育影响要一致

在校长的领导下,应统一校内各方面教育力量,使全体教职工和各种学生组织,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德育要求、内容和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科教师的配合。各科教师要自觉地承担起教书育人责任,管教、管导;既教书,又教人;明确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从而紧密配合班主任做好品德教育工作。

2.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要一致

家庭是学生形成品德的第一个场所,也是学生终生接受影响的一个特殊环境。学校要发挥专门教育机构的职能,同学生家庭进行多种联系,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和方法,介绍学校教育的情况,共同分析研究学生的表现,对家庭德育进行指导,协调一致地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

3.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致

社会是个大课堂。学校要采取措施,对社会的影响加强控制和调节,把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组织到德育中来,特别是学校要与校外教育机关及社会各部门、各团体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协调对青少年的教育,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安排好学生的假期生活,开展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关和各部门、各团体的教育作用,使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相一致。

4.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

德育内容的确定和活动安排要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科学体系为主导,同时尽可能切合学生品德发展的顺序和水平。注意使小学、中学、大学之间以及各年级之间,在德育要求、内容、方法和活动上,既要有所区别,又要加强联系,互相衔接。各种内容的教育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开展都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使之既有内在逻辑联系和连贯性,形成一个不断扩展和加深的进程,又使之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5.把经常性德育和集中性德育结合起来

德育的系统连贯性与坚持性是紧密联系的。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应以一贯之、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以使学生的品德从微小的量变发展为质变。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经常检查和督促,帮助其提高认识,正确行动,并坚持到底。同时要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和学生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或重大的品德问题,有针对性地集中重点地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以帮助学生解决品德认识上的问题,克服前进中的障碍,并促使学生的品德发生某种程度的质的变化。连续性的经常教育是集中教育的基础,是主要的;而集中教育是经常性教育的必要补充和继续,也是不可缺少的。集中教育可以排除经常性教育中的障碍,并促使学生品德的部分质变;而经常性教育可以巩固集中教育的成果,促使学生品德继续发生量的变化和积累。因此,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应该结合进行。

(三)道德认知与德行培养相结合原则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完成社会规范个体化的任务,使受教育者的社会行为规范化,因而评价规范个体化的标准重点在于德行,而不在于认知,德行是认知的目的,认知是德行的准备。所以真正有效的德育应科学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个原则要求德育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又要使学生作出相应的品德行动,以便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品德行动。道德实践不仅要求道德实践的主体要有道德认知的意向,还要有现实的道德行为。并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道德精神定势,引导道德行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在进行道德培养的时候要加强实际品德行为的锻炼和训练,以便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使理论认识不断巩固、加深和发展,防止其变成空洞的教条。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联系实际,注重德性(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认识,是整个德育过程的前提。从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看,在德育过程不断发展的总过程中,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秩序,最后以形成习惯为终端的。而这个习惯的精神定势就是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为道德行为提供了可能。

2.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也是学生重要的实践活动。同时也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等社会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坚定信念,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实践活动中的思想道德问题,锻炼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和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的能力。

3.要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观点、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品德动机和信念,并贯彻到实际的行为活动中去,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反复训练,克服思想上和行动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思考与练习

1.如何正确理解德育的本质?

2.简述德育的三大功能。

3.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

4.谈谈对德育原则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