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德育特色探析

打造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德育特色探析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高校毕业生招聘市场信息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信息来看,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需求最看重的是职业素质的高低,即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责任感、职业成就感以及爱岗敬业精神,职业素质已日益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敲门砖”。可见,“敬业精神”列在四个欠缺素质中的第一位。当前高职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高职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双导师制是培养和造就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

打造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德育特色探析

蒋主力

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凸显,作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浙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呈现快速升温的势头。高技能人才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又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型技能人才,教育部部长周济形象地称其为“银领”。“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我院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把修身立德的职业素质训导放在首位,通过三年的全时空塑造,全方位转化,让学生带着敬业精神诚信品格、法律观念、艰苦思想、创业意识走向社会,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经营、管理、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职业人。

1 市场需求催生高素质的“职业人”

美国经济学家西多·W.舒尔茨一项研究证明,当“物质资源”型的经济增长能力发挥到极限时,它就必须“从物质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源”。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成本”运营时代,预示着长期的“物质资源”型的增长已走到了尽头,“从物质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唯一选择。市场是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的“晴雨表”,企业是高职人才质量高低的“试金石”。从高校毕业生招聘市场信息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信息来看,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需求最看重的是职业素质的高低,即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责任感、职业成就感以及爱岗敬业精神,职业素质已日益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敲门砖”。

1.1 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

作为第四届西博会“2004中国名师名校长论坛”的重头戏,在“教育家与企业家共话教育”的论坛上,就如何造就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灰领”,如何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的主题,许多企业家发表了独特的真知灼见。当被问及现在的技术人才离万向集团的期望还差什么时,鲁冠球毫不犹豫地回答:差距在责任心方面。他认为,在头脑与智慧方面,中国学生与发达国家人才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不及,而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方面还有差距,确实还需要学习。“职业道德不只是不偷不抢,更要讲‘契约意识’。”远道而来的吉林川王府集团总经理尹志文深有体会地说,现在学生进了企业难稳定,往往干不到一年就跳槽,在他眼中的理想“灰领”,首先是遵守合同,一旦与企业形成契约关系,不能轻易毁约。可见,在教育学生学好技术本领的同时,呼唤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成了到会企业界、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心声。

1.2 综合素质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浙江省2005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月的最后一场招聘会——人文社科艺术类招聘会透露出的信息表明,用人单位对人文社科类的人才需求倾向是:综合素质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用人单位提供的主要是文秘、管理、市场营销等岗位,这些岗位专业性不强,但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北仑房产”要招两名行政部助理,对专业的要求不高,但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较深的文字功底,学识全面,善于交际、沟通和信息收集。“宝岛眼镜”明确要求表达能力强,品德优秀,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招聘会现场,一位参加过用人单位面试的学生说,用人单位首先看文字功底,另外比较看重大学生的口才、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这种需求倾向,提醒着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3 敬业精神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某高职院校对“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需求行为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最欠缺的素质中前四个指标是:敬业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承受压力和克服挫折能力,相关工作或实践经验。可见,“敬业精神”列在四个欠缺素质中的第一位。当前高职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高职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浙江省集聚着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已经越来越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可是有些毕业生还未进企业门槛,就不切实际地开口谈待遇。这种心态浮躁的学生,最终得到录用的可能性很小。民营企业不会听你说,不会看你写,而要看你怎么做。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刚走出校园就期望“钱又多,工作环境又好”,绝对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在学生未出校门前,就要教育学生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从一线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岗位,忠于职守,发挥聪明才智,干出工作实绩,以达到本人与企业的“双赢”。

2 打造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德育特色

“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走出校门的是职业人”。高职人才应用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可否进入职业以及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条件,包括有胜任职业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等。通过德育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逐渐使学生养成“敬业爱岗的职业观念,乐于奉献的职业态度,日益精湛的职业技能,诚实守信的职业作风”。

2.1 双导师制——实现思想教育与培养目标的相互对接

双导师制是培养和造就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该制度是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结合,构建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学生的载体,实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在导师制这一平台上的对接。校内导师主要选聘高素质、高水平、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起到了对学生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作用。我院会计系在导师制试点中,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更强,不仅在专业上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提高教学水平,而且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中去。尽管校内导师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了解瞬息万变的社会对人才培养在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缺乏运用企业成功的案例对学生现身说法的教育和引导,缺乏了解企业对职工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等,显然在培养学生成为企业“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职业人上,存在着很难弥补的“致命伤”。而校外导师制的推行,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为此,高职院校可聘请校外就业基地、实习基地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企业的经理、厂长,以及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作为客座校外导师,定期为学生讲企业的用人之道、发展历程和个人奋斗成长经历。这样的讲座,不但使学生了解企业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了思想道德素质是从业之本。我院经贸系专门聘请校友——杭州华润超市公司董雅娟总经理为客座导师,她已连续为2004、2005届毕业生主讲“企业用人之道”,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该系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就是推行双导师制的受惠者,华润超市公司对该届就业的毕业生评价是“工作态度认真”、“勤学好问”、“能出色地独立完成工作”。

2.2 双课堂制——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科研等环节都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德育工作应该以“实践者”的姿态去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他们达到“知”与“行”的统一,遵守从业岗位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适应管理、服务、经营第一线的岗位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生德育的主课堂、主阵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营造学生德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我院在“两课”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基地化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社科部充分利用浙江的红色教育资源,建立了南湖革命纪念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等教学实践基地,组织近千名学生参观学习,接受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极大震撼。又如利用暑期创新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推出就业见习计划即社会实践组团方式,组织广大学生参与当地“打工”形式的就业见习活动。就业见习岗位既可以由学校统一向当地企事业单位征集,也可以由学生直接参与企事业单位岗位的招聘,也可采用小分队模式,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山区及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服务、科技支农、企业帮扶、社会调查、政策宣讲等。我院近几年组织了在浙江省丽水、舟山和四川省广元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参加学生都接受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团队精神,特别是在相对艰苦的社会实践环境中,磨炼了学生的意志。

2.3 双实习制——实现德育工作与技能培养的相互融合

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毕业实习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把职业素质的养成贯穿在学生实习(实训)的全过程,其德育要求侧重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乐于动手、勇于实践、不怕吃苦的劳动观念。高职院校按照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要求,加大了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采用“平台+模块”和“仿真+全真”的教学模式,加大演示性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按照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了若干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成立了多个学生创业模拟公司,每年都举办技能节,设置若干个比赛项目让广大学生各显神通。如果说校内模拟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擅长动手的实践能力素质“预热”阶段,那么在毕业前把学生放到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顶岗实习,真刀真枪,才是“实战”阶段。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充分重视并切实抓好毕业实习环节的德育工作,做到“三同时同样”,即在制订实习计划时,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专业课程的实习任务,同时同样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考核办法;在实习过程的管理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按照实习计划中德育和专业的双重要求,同时同样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在实习结束时,学生的德育表现和专业实习情况,同时同样进行认真总结评价,并分别记入学生的品德表现和学业成绩单中去。教育学生到实习单位去实习,不能仅仅把自己当做一名学生看待,更要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一名正式员工,想想自己如何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声誉和更高的效益,用企业的要求和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院经贸系市场营销专业许多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深有感触:“实习更多的是一种检验和磨炼,每天与大量的客户打交道,让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人沟通,受益匪浅。”

2.4 双文化制——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艺术……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建设校园文化,引进企业文化,校企文化融合,是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好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渗透在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培养现代企业人的高职院校,更应引进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融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如结合学生创业教育,聘请企业经营者和企业骨干当老师,使学生认识现代企业,认识所学专业,明确努力方向;结合“两课”教学,把实践基地建在企业,通过实地调研,加强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企业实习,充分挖掘实习单位独特的德育资源和环境,运用实习单位改革发展的成就、实习单位里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广大员工敬业爱岗、默默奉献的精神等好教材,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培养团队精神、进取精神,规范学生的行为;结合学生就业工作,依托企业进行就业指导,调整学生心态,端正就业定位;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让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把企业需求融合到教学计划中,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变革,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接轨,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

参考文献

[1]杨占苍.思想道德过硬引来“回头客”[N].中国教育报,2005-01-19

[2]陈水林,邵燕,罗获发.方正为人,勤慎治学[N].中国教育报,2005-05-10

[3]马奇柯,王泉.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打造高职教育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5-05-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