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德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我国而言,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经典论述为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于现实依据影响着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以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的重要影响,以保证德育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个体发展依据是德育目标制定的内在尺度,是德育目标赖以实现的人性前提。这些特点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中应该得到充分的考虑。

二、德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思想依据是德育目标制定的灵魂

思想依据是德育目标制定的灵魂,是体现德育目标方向的根本所在,任何社会都不可能产生一种与其政治形态相对立的德育目标。政治思想内涵在德育目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中可以看出政治思想内涵在德育目标中的指导地位和统帅作用,因此,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作指导。对我国而言,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经典论述为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毛泽东同志继承了马克思的伟大思想,结合中国教育的现实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德育只有坚持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学生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素质,也才能在未来纷纭复杂的社会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现实依据是德育目标制定的价值基础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社会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德育目标的存在价值,科学、完备的德育目标只能是社会现实真实、客观的反映。如果脱离了社会客观需要的实际,德育目标不仅将失去现实的可能性,而且由于得不到社会的认同而失去存在的意义。虽然德育目标是对人的思想的规定,有很强的前瞻性,但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社会性的、现时的、客观的。由于现实依据影响着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以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的重要影响,以保证德育目标制定的科学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基本的现实条件。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确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目标结构,引导学生逐步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远大理想又有过硬本领的、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个体发展依据是德育目标制定的内在尺度

个体发展依据是德育目标制定的内在尺度,是德育目标赖以实现的人性前提。缺乏对学生个体特征的关注,德育目标就失去了其人性的内涵,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学生年龄偏小,知识经验不足,人生态度和心理机制不稳定,有易变、求新的趋向;他们在思想和知识的接受上处于开放状态,具备随时接受各类思想和知识的心理需要和智力条件;既有追求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的倾向,同时又有一定的依赖性和趋同性。这些特点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中应该得到充分的考虑。随着生活独立性、自主意识的日益增强,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开始进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学校德育目标的确定,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结构的特点,找准它们与德育目标之间的契合点,方能做到切实可行,超前而不脱离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