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上讲,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是富有成效的、主流也是好的,但由于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教育改革的不彻底性、高校管理制度的松懈和教师个人修养的不足等多方面师德建设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师德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在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利益结构、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等发生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重要观念之一,就是重义轻利,重理轻欲,安贫乐道。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讲,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是富有成效的、主流也是好的,但由于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教育改革的不彻底性、高校管理制度的松懈和教师个人修养的不足等多方面师德建设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师德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在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利益结构、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等发生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师德建设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的偏离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重要观念之一,就是重义轻利,重理轻欲,安贫乐道。这种伦理思想的偏见,对教师的传统人格模式的形成影响更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被充分肯定和承认,这一方面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行。教师已在重新审视传统义利观念的利弊得失,重新确定合理科学的义利观念。青年教师身处其间,他们的心理发展不能不受到影响。未来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未来的人民教师势必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义利观念的变化,来调整教师道德的行为准则。教师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既要重视自己的道德义务,也要重视自己的权利,大胆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存在。

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党和政府倡导的是集体主义精神,曾经被当成人民楷模的从王进喜、雷锋、时传祥、南京路上好八连到焦裕禄、孔繁森等,均体现了集体主义的精神特征,教师也被“蜡炬”、“红烛”、或是“春蚕”等名词代替。但改革开放以后,大众媒体发展迅速,意识形态控制却没有跟上,造成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其结果是全社会的道德虚无主义盛行。教师也在反思自身的社会价值,作为一种职业,在某种意义上其价值是经济地位或是男女比例大小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发展方向的偏离现象,其实是整个社会道德虚无主义运动的一个结果,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具体体现。青年教师大都受现代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影响,头脑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较淡。在一部分青年教师中表现为理想标的实际化、价值理念的实惠化、道德观念的自我化,重利轻义、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

(二)教育改革的不彻底导致师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不少困惑

中国教育问题大致包括三个问题,第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以及因此产生的相对贫困问题,即教育经济问题。第二,与就学困难形成对立的是就业困难。第三,教育思想的落后。这三个问题可以总结为体制和文化两大问题。体制问题的根本是国家对教育的利益垄断,文化问题的根本是各类权力对教育的政治利用。由于教育改革的程度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相关法规不健全,民主的师德观念没有形成,因此,其后果表现为当前一些高校师德建设面临不少的困难: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即“教育事业”首先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谋生之道,然后才是“为了下一代”,或者说,它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然后才是一个文化问题;部分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敷衍了事,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部分教师在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很难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对教育的经济目标和文化目标不能正确区别。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早在1993年就已提出20世纪末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法体系。现在,《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重要的教育法均已出台,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法规体系已经形成。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必然促进教师形成民主的师德观念,党和政府已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基本国策。教师在这一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中,参与了实践,经受了锻炼,主体意识和民主与法制观念逐渐形成。但如何把民主与法制的精神贯穿在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的始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法治教,把师德规范与法制规范统一起来,培养适应法制社会的一代新人,成为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问题,也使师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不少困惑。

(三)学校管理制度的滞后导致师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误导

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尚不完善,使得师德建设未能落到实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倾向;在青年教师的管理上,发现问题不敢真抓、动硬;在师德评价上,缺乏量化的指标。

教师比例在学校教职工中所占比例一般还不够,使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在各方面真正形成,高校中产生的“官本位”思想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思想和心态;从教师队伍的管理来看,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论资排辈的现象;在涉及制订教师聘任、选拔、考核和奖惩的各项政策中,真正听取和采纳教师的意见和呼声的还不是很多,形成的文件规定往往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中已对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教师的性质、权利和义务等都有明确的阐述,但在实际贯彻执行中,却往往不尽入人意。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带有很强的价值倾向,特别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学校管理视经济第一,唯学术是举,相比之下师德建设被大大冷落和忽视。其结果是长期以来关于师德行为的督导一直没有完善的制度、措施和方法,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在传统学校的考核机制中,思想工作是个软指标,不易量化,在职称评定时,主要看论文、著作的多少,不看思想工作的多少和成效。

在教师的培训上,注重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提高,而忽略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在职称、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只注重其科研能力、学历,很少也很难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有所要求,这无形中助长了青年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德育工作重点的错位,使得教师的思想教育成为学校的薄弱环节,教师的思想行为缺乏道德规范约束,从而造成青年教师师德水准的下降。

在师德评价上,大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量化的指标。师德评价是以外部驱动、强化约束的手段,加强师德建设的一种形式,是教师以道德他律铸造自身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能充分激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荣誉感,唤起教师将师德原则和实践统一起来。正确的道德评价,可以增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规定教师道德修养的指向,促使教师沿着正确的修养道路前进,还可以巩固教师善的行为,逐渐形成善的行为习惯。相反,错误的道德评价,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它会抑制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改变教师修养的指向性,从而导致不符合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的发生,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关系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成效,甚至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师德教育不够深入,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师道德评价标准,而用一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给广大教师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对教师道德的贯彻和落实造成了消极影响。即使正确的师德评价,内容上从属于政治形式的需要,比较抽象生硬;实现途径上目标不统一,形不成合力;在评价方法上往往单一,可操作性差。

(四)教师个人修养的不足导致师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在教育实践中,有个别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只注重传授知识,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由于一些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时间少,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因而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任何职业道德的首条规范或基本原则都是要求从业人员要尽心尽力地为职业对象服务,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样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师,对学生首先应该具有热情关怀的态度,一切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着想,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其次,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平等权利,尊重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高校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摆正德智体的关系;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养成主动、自觉、灵活的学习习惯。“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师的职责。教书只是途径,而育人才是目的。可是,高校部分教师则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因此部分教师的工作范围只限于课堂,满足于课堂教学,认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心理障碍的排除、个性的发展、生活上的冷暖等问题,则是党务干部、团学干部、学生辅导员的事,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对学生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不批评教育,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冷漠、歧视。

重教书,轻育人,其言行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行为对学生影响程度取决于教育者本身的人格素质。长期以来,高校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对教师思想道德、个性修养的具体要求,而仅仅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声筒,将为人师的行为看作个体行为,将为人师的目的看作谋生,缺乏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放松自身修养,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非常有限。

教师之所以受人尊敬,不只是因为教师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怎样做人,怎样做有社会价值的人的光荣使命。正如鲁迅所说:“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从精神上灵魂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另一方面,教师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要做到洁身自好,不追随物欲,敬业爱岗,做好教育人的工作,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教师,就必须不断加强个人修养,高度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严以律己、分清是非善恶。在价值观多元的社会中保持廉洁自律,坚持高尚情操,不断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师德的学习和修养,努力促进道德认识,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及时矫正和调整教师行为中的失误,抵制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行为的端正廉洁。

应该看到,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在新时期又集中表现为:一是认识上的“泛”。在学校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显薄弱,“师德无用论”还有一定的市场;二是管理上的“软”。在德育管理体制方面,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确立和执行有效的师德评估制度,没有形成“大德育”认识,认为师德建设仅仅是德育工作部门的事;三是教育上的“空”。在师德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上畏难,内容上滞后,形式上单一,方法上落后;四是建设上的“虚”。在德育工作建设方面,工作队伍不稳,工作网络不全,工作职责不明,工作水平不高,专职工作队伍不健全,忽视对德育工作人员的关心、支持和培养。

当今我国师德存在许多不尽入人意之处,名目繁多的师德工程没有取得应有的实效。究其原因,主要与社会转型期社会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相应师德建设措施没有能够及时适应变化。

我国的师德规范主要强调的是师德理想与师德原则方面的内容,而对师德规则要求太少。师德建设太理想化,其最大特征是高而难攀,用太理想化的要求去要求所有的教师,是很难实现的。教育境界分层:处于职业生存之境的教师,处于专业发展之境的教师,处于事业追求之境的教师。教育理解分层:处于教育认识层次的教师,处于教育信念层次的教师,处于教育信仰层次的教师。从业态度分层:处于敬业层次的教师,处于勤业层次的教师,处于乐业层次的教师。教师爱生分层:处于尊重层次的教师,处于理解层次的教师,处于关爱层次的教师,处于严爱层次的教师。教师对职业道德的把握存在层次之分:不知层次、知道层次、理解层次、信念层次与信仰层次。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师德建设中,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正面要求上,缺乏底线规定。师德建设重正面要求,当然是必要的,但应防止两个问题:一是太理想化,其最大特征是高而难攀,用太理想化的要求去要求所有的教师,是很难实现的;二是务虚,正因为太理想化,也很难做到务实。

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是明确规定师德的底线。任何一名教师只要做了超越师德底线的事情,就是违背了师德,就该受到相应的惩处。一般可以通过先及时劝诫,再严肃处理,最后撤销教师资格并予解聘的方法惩处。

我国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过度重视划一性,即用一个标准、一种规范去要求所有教师。这忽视了师德上存在的差异性,没有做到因层制宜。事实上,教师的职业道德无论在教育境界层次、教育理解层次,还是在从业态度层次与爱生层次不可能是完全整齐划一的。对所有教师都采取统一的师德建设方式,成了现今师德建设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实行分层建设。因为师德存在不同的层次,教师所处师德层次不同,其师德表现肯定存在差异,师德建设也必须依层次不同而不同。

师德建设要追求细致入微。所谓细致入微,就是师德规范必须明确、具体、精细、周密、可操作性强。这种细致入微具体表现在:一是师德规范必须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师德理想、师德原则与师德规则。从这个角度思索,我国的师德规范主要强调的是师德理想与师德原则方面的内容,而对师德规则要求太少。二是师德规范必须包括下列内容:对待教师职业、对待自身、对待学生、对待学生集体、对待学生家长、对待同事、对待领导、对待社会等的要求。而我国的师德规范有些内容却被忽略了。在这方面,《俄罗斯师德规范》比我国的师德规范要细致得多。三是师德规范必须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细致的道德要求,以制约教师行为,规范教育职业。在这方面,《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我国在师德建设中一直非常重视宣传教育的作用。然而,宣传教育也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具有温和而不强烈的特征,二是说教问题,就是生硬而机械地空谈理论。事实上,教师对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内容的把握,也存在层次之分:即不知层次、知道层次、理解层次、信念层次与信仰层次。

居于不知层次的教师,不了解身为教师应该遵循那些师德规范,从而也就无从遵守与履行规范;居于知道层次的教师,对师德规范的认识还处于外化阶段,因而未必能够遵守与履行;居于理解层次的教师,虽然懂并了解师德规范,但也未必将已经懂并了解的职业规范付诸行动;而居于信念层次与信仰层次的教师,不仅能够将规范内化为可以确信的行动指南,而且能够将遵守与履行职业规范作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强制度建设。相对而言,制度较宣传教育更具有指导性、调节性、刚性、约束性、规则性等特征,它是用来指导与约束师德行为的行动准则。我国目前需要逐渐建立与完善的师德建设制度有:一是教师培养对象选择制度。在选择教师培养对象时,注意将个人申请、教师推荐、参加入学考试与面试等结合起来进行,重点考察其职业理想、品德状况等内容。二是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从入口上把好师德关。三是严密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将师德列为重要的考察内容。四是教师宣誓就职制度。这种形式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有利于震撼与净化参加者的心灵,强化参加者的角色认知,陶冶参加者的职业情感,规范参加者的职业行为,促成参加者的从众行为。五是教师聘用制度。将师德列为考评的重要内容与聘用教师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六是新教师入门指导制度。对新任教师不仅要重视教育教学技能与技巧的入门指导,更要重视对新任教师的师德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