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师德建设的舆论导向

高校师德建设的舆论导向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十分重视舆论导向的作用。为此,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师德的表率。二要增强“责任”意识,用新的师德建设理论成果武装群众,这是一项带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工作。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以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机制为核心的制度文化。
高校师德建设的舆论导向_传统文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舆论导向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高校是国家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生命源泉,师德师风则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职工队伍的关键,学校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师德建设当作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一)深刻认识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舆论是多数人对某种事态或现实问题发表的较为一致意见的集合,它是一种社会思潮,具有引导人的思想倾向的作用。舆论取决于大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环境。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在阶级社会里,舆论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其表现之一就是引导社会舆论,使之朝着有利于本阶级的方向发展。舆论引导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全社会和每一个社会成员是否能够良性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项社会改革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新闻宣传事业能够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十分重视舆论导向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2]“舆论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3]同样,舆论导向对于高校师德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师德建设的舆论导向内容

师德建设的舆论导向就是要利用社会、利用校园文化、利用舆论氛围,运用正面宣传、教育的各种渠道,激励教职工积极履行教师义务,自觉地约束、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和思想道德。就是要结合本单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进行主题教育活动,激励教职工积极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教育,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弘扬爱生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比如在广大师生中举行“21世纪师生关系之我见”和“我心目中理想教师形象”的征文比赛,倾听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呼声,加深和提高广大教师对新时期教师形象的认识。

加强舆论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对教师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教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没有教师,就没有知识的传播;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恪尽职守,默默耕耘在教育第一线,为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他们是时代的楷模,他们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大力宣传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功绩,展现新时期教师的风貌,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不断发扬光大,掀起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学习宣传教育热潮;进一步昭示党和国家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意志,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和关心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爱教乐教、教书育人的热情,团结和动员广大教师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做出新的贡献。

2.领导率先垂范作师德表率

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让人民满意的高校教师队伍。

为此,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师德的表率。要广泛发动全校广大师生参与师德建设,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高校党政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师德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探索和创新师德建设的机制,着重增强三种意识:一要增强“使命”意识,领导干部要有使命感、紧迫感,师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道德的现状和未来。二要增强“责任”意识,用新的师德建设理论成果武装群众,这是一项带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工作。实践证明,职业道德的学习抓得紧抓得实的单位,积极向上的空气就浓厚,精神面貌就好,内部凝聚力战斗力就强,完成任务也就比较出色。重视抓单位师德的领导,是有政治远见,有事业心的领导,也是真正关心教师成长的领导。三要增强“靠前”意识,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去调研,深入一线去动员、去宣传,及时回答和解决教师所关心的问题。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扎实开展师德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历经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不断淘汰、更新和积淀,并得到所有成员的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念以及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部分。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各种文化活动、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风貌,对学生教育具有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以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机制为核心的制度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师德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因此,我们重视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和提高师德水平。

教师既是传播知识的使者,又是传播人类的爱和美的使者。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言谈举止,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虽然教师并非完人,但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该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样。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应当如何提高教师的修养呢?师德建设的内因在教师,教师的个人的修养是师德的基础,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我们广大教师自身对师德建设问题要有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态度。教师无小事,事事是楷模。要以“学规范、强师德、铸师魂”为核心,依照《教育法》、《教师法》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明确教师的职责,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做到依法从教,以身立教。一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努力站在人类科学文化的前沿,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弘扬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二是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讲文明礼貌,讲团结协作,讲艰苦奋斗,讲无私奉献,讲爱岗敬业,努力成为道德的楷模,学生的表率,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校园环境是师德建设的一个外因。师德的加强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高校师德的提高与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密切相关。如优良的校风,敬业、爱岗、奉献的校园氛围,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道德舆论导向等等,会使教师投入到一种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环境中来。所以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术道德修养,反对学术作假,惩治学术腐败,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4.大力宣传先进人物与先进典型

深化师德建设舆论导向作用,必须注重宣传教育,必须创新宣传方法,应力求结合实际宣传先进人物、先进典型和工作成就,使之起到窗口、辐射和带动作用。

师德建设的外因之一在于学校的宣传倡导和制度约束。目前,有的高校师德建设舆论导向力度不够。比如在职称评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只注重其科研、学历,很少也很难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进行比较,这无形中也助长了青年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错位,使得教师的思想教育成为学校工作的薄弱环节,教师的思想行为缺乏道德规范管理,从而造成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下降。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作风建设,应当注重舆论的导向作用。

第一,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形成加强师德建设的大气候,使教师掌握师德规范、准则,明确主旋律,培养职业情感,形成道德自律意识,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化为对学生的爱,变成自觉自律的行为。我们更加及时、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宣传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人物,热情讴歌广大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弘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新贡献。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大力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改革思路和重大部署,加强教育系统先进人物、先进典型和工作成就的宣传。组织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引导广大教师以敬业为本,奉献为荣。

第二,运用典型事迹、先进思想,有计划、有组织、经常地开展宣传教育,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采用理论研讨、评优选先、典型示范、授课竞赛等形式和开展“三育人”、“树、创、献”等活动创造浓厚师德氛围。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善于发现并表彰师德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可设立“师德高尚奖”或“师德标兵奖”等奖项,对获奖者在晋升职务、岗位聘任、评选先进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从而产生示范导向作用。

第三,按照“三贴近”要求,使师德建设的报道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高校的师德建设的舆论导向问题,不仅是一项深入细致、复杂的工作,而且是一项有规律可循、系统化的工程,对它必须有严肃而科学的态度,绝不能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充分发挥舆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监督作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正确理解和认识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师德新情况、新问题,使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学校各个层面都要广泛宣传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动员本部门党员、干部、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师德建设,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局面。积极学习、宣传师德建设成绩突出的高校,促进本单位的师德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要从培养人才的高度,从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高度,从领导力量、政策导向、教育措施和齐抓共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和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要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奖惩,形成制度,一以贯之,不因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不因其他临时工作而冲突,使师德建设工作常抓不懈,唤起广大教职工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真正把师德建设放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

第五,必须加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意识的宣传和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教师的道德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互惠互利、共赢共生;从无私奉献到权力义务平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已在现代教师的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同时又是道德经济。在市场经济下,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师德建设舆论的导向作用,更要弘扬积极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更要宣扬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也只有坚持把市场意识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作为学校,我们需要让传统的道德故事进课堂、进教室、进宿舍,使传统的道德典故具体化,教师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做,在学习的同时以身示教,用形体语言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道德内涵,为进一步的行为规范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