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教师的道德素质所表现的是教师思想品质的特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教育事业及学校工作中最充分的体现,具有激励教师敬业乐业,控制和调节意识、情感和行为的机能。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是否忠于职守,能否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智慧乃至整个身心奉献给教书育人的平凡事业,取决于教师本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在自己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教师作为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出现的一种职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师这个行业的特殊要求,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在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集体、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础伦理要求。人民教师的道德素质所表现的是教师思想品质的特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教育事业及学校工作中最充分的体现,具有激励教师敬业乐业,控制和调节意识、情感和行为的机能。它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制约着教师的知识、才能的发挥;制约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正误、成败,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前提,劳动质量的保证,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动力。

(一)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敬业乐业的基础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有自己的基本职业道德,即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等。这种基本职业道德既是社会发展向他们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他们为社会尽义务、做贡献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社会上的各种职业,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都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职业的正常活动停止或遭到破坏,那就会影响社会生活与群众利益。所以,为了维护社会和职业集团本身的利益。各行各业都向自己的从业人员提出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的道德要求。中国传统的职业道德两大准则,就是“敬业”和“乐业”。所谓“敬业”就是“忠于职守”;“乐业”就是“热爱本职工作”。

我们的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它作为适应传授生产劳动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与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教育职能的实施和体现,主要依靠教师。教师对生产技术知识,社会经验的传递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培养年轻一代以及继承、发展文化的任务存在,教师的工作就永远为人类社会所需要。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是否忠于职守,能否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智慧乃至整个身心奉献给教书育人的平凡事业,取决于教师本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对教师来说,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道德规范的核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教师能否接受并实践这项规范要求,社会舆论和他人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固然有很大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本人的道德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教师“敬业”与“乐业”的基础,是激励教师“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动力。教师道德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情感具有自我控制和支配作用,必然会内在地决定教师本人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做出最有意义,符合其内心要求的职业和行为选择,这样他在道德活动中以至整个职业活动中自然会表现出热忱、忠诚和负责精神。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社会和他人对其职业的肯定性评价以及实际的社会地位、物质利益,被教师本人所觉识、体验并转化为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时,那些外在的客观因素才能对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思想和负责精神起到促进作用。对于一个根本就看不起自己的职业,怀有自卑感,缺乏良好道德素质的人,纵使社会给他很高的地位和丰厚的物质待遇,也不可能产生并能长久地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负责和献身精神。

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教师能够正确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他们对职业的态度,不仅看社会对自身的承认和满足,更注重自己对社会尽职尽责的程度和做出的贡献。人生价值在于事业。他们通过正确评价自己的人生价值,深深懂得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建设国家所必须,是提高全民素质所必须。有无价值关键在于自己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尽到了多大的责任。因此,广大教师无不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吐尽银丝心不老”,“放尽余晖志未酬”的不懈地忘我工作中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尽管教师的劳动支付和由自己的劳动所得的报偿往往是难于相等的,尽管教育的周期比较长,尽管教师劳动所产生的社会现实价值,主要是以教育对象的劳动和工作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他们甘愿做这种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立志许身孺子,义无反顾。在人们崇尚金钱,信奉机遇的时候,在当今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他们没有将知识商品化。尽管他们之中有些凭能力可能成为富翁,凭家当可享清福,但他们并不为之所动,而是长年累月,默默无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去为他人的成长充当人梯。可见,道德素质越高,“敬业”、“乐业”思想就越牢;“敬业”、“乐业”思想越牢,人生价值就越高。

教师的这种道德素质来自教师对自己特殊职业的社会价值的自我评价和确认。即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而得到的肯定性的评价,体验到教书育人的无上光荣而产生的自豪感,超脱了鄙视教师职业的社会偏见而增强起来的自尊心、自爱心,自己培养的学生茁壮成长、良才承厦而感受到的快慰和满足。

(二)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为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教师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为新一代攀登高峰架设“人梯”。正如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因而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这些合格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人,应该是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振兴民族之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老师。”基于这一点,广大教师承担这一历史责任,其职业道德就关系着国家发展的未来。因为,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劳动工具是人,劳动“产品”也是人。这个劳动特点决定了教师道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规范和内容。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抱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风貌,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影响常常是无形的、潜在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教师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与人的关系,在教师与学生的各种关系中广泛渗透着道德的内容,师生的交往存在着广阔的道德生活领域。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规范在建立这种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尊师爱生”历来是我国处理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爱生”,这是千百万教师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没有对学生满腔热情的爱,便没有人民教育。“爱生”反映了师生之间关系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遵循这一准则来处理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反其道而行之,教育就难于收到成效。加里宁认为,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行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的工作,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以诚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师生感情共鸣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也最佳。这就是说,教育学生一定要以关心爱护为前提,通理先通心。教师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把教师看作是知心朋友,打开自己的心扉,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社会感情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在实际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感受。冷漠甚至相互仇视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滋长反社会倾向的现实土壤。对青年来说,他们对世间炎凉、人情冷暖的感受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在学校里,学生又面临着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二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是冷漠还是热情,对学生的社会感情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影响。当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热情的关怀和爱护时,他会得到良好感情体验,并且会逐步懂得应如何用高尚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别人,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这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基础。一个学生往往从一位崇敬的教师开始,从体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美好感情开始,逐步做到正确对待人生,向往生活中的真善美,积极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传授知识也是如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这种双边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是思想感情的交流。教师要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具备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科学知识、才能、技术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要有对学生真挚的爱。师生的感情是和谐一致的,还是对立冲突的,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情绪,而且直接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良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造成学生良好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它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而且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而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崇高的情感,正是建立在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这类道德感基础上的。实际上,就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还表现在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形成学校良好人际关系,搞好教育工作的保证。教师道德规范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关心集体、团结互助,建立和发展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密切配合的关系。在这里,教师处在关键的地位,他们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和发展这种关系的关键。

教育过程是一个个体与群体统一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学校里获得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赖于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没有集体的共同努力,教育任务就无法完成。但是,教师劳动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它具有很显著的个别性特点,这种个别性劳动的特点,更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才不至于过高估价个人的作用,产生轻视集体的思想,避免在教师集体中产生人为矛盾。教育过程中,教育劳动形式的表现又往往千差万别,即使在统一的教育目的和大纲的指导下,仍然会表现出各个教师在教育上的不同风格和特色。他们各自从事着不同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尊重他人劳动的道德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一个人才获得个性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集体的或其他教师的经验教训,都可以转化为每个教师的精神财富,集体的支持和帮助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动力和保证。因此,教师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统一,教师个人与领导、同事配合默契、协调和谐的关系,正是有效地向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这就是说,向学生实施的教育是各种教育影响的合力。教育作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各分力的大小,而且取决于诸分力的方向,若诸教育影响力方向一致,各分力越大,其合力也越大,教育效果越显著。反之,若诸分力方向不一,甚至背道而驰,不仅教育的合力要小,甚至发生反作用,使得正面教育事倍功半,困难重重。

为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可以使用各种调节手段,如行政规定方面:制定教学计划,分配教育任务,确定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经济监督方面:规定教师工作量和劳动报酬等等。但是,教育实践证明,仅仅求助于一定的手段是不行的,过分重视手段往往会落入虚情假意的客套,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理想的。实际上,教师集体内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靠教师道德素质协调的。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同心同德,是一道工作的最灵活、最重要的“调节器”。比如,诚恳热情会使彼此间的心心相印;真诚坦率会使彼此间的隔膜消失;谦逊有礼会使彼此间的人格尊严得到承认;豁达宽容会使彼此间的误解化为乌有等等。总之,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一旦同事和上下级之间出现了矛盾,由于内在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情感的控制与支配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矛盾能自觉地受到控制以致消除。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克服文人相轻、业务封锁等陋习,形成团结战斗的教师集体,而这些又是教师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

(三)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劳动质量的保证

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是教师的职业良心,是做好工作的巨大动力,也是教师劳动质量的保证。一个人,只有当他感到自己从事的职业是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才会全力以赴、尽心竭力地做好工作。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主要在于自觉地把培养教育好下一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有了这种职业责任感,教师就会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不仅会对少数好学生负责,而且对所教的全体学生负责;不仅满足于教学生“学会”,而且着重教学生“会学”。

如前所述,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劳动产品”也是人,他们是具有文化知识技能和思想觉悟的人,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产生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其对社会的作用和社会价值是任何一种物质产品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高度负责,严守“质量关”。教师的劳动产品既不能简单“淘汰”,又不能“回炉重造”,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错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因此,教师必须确保其“产品”的质量,努力做到不让一个“不合格产品”流向社会。

如果说劳动时间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那么,对合格人才的培养,就向教师提出了一个工作无限量的时间要求。因为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不能机械地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中断。就拿对一个后进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来说,为使后进变先进,教师往往要越过上下班的时间界限和校内的空间界限而工作。因为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既不能像工人对待运转的机器那样,时间一到电钮即关,机器停止运转,也不可能像其他的生产程序那样,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按严格的时间界限转交给另一名教师。教师的教育工作是“大包干”性质的,无“交班”之说。无论在教室、操场、校内、校外,只要有学生活动的地方,教师的职责要求就必须出现在那里。为了“生产合格产品”,教师必然争取一切空间和时间,把学生的活动尽量地纳入教育计划之中。特别是当紧张繁重的一天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仍不可能下班,他们将翻开教材,摊开备课笔记本,为新的一天的教学工作做准备。但教师的这种繁重劳动,又是难以单纯地从数量上、实物形态上和具体指标上做出准确的考核。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在内心道德责任感支配下做出的“良心活”。若无强烈的责任心和忘我精神,连起码的工作时间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如何保证质量完成任务了。所以说,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

其次,是授业态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主要职责。也就是把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能力,塑造他们的灵魂,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学生学的知识都是科学真理。科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学问。做学问必须老老实实,容不得半点虚假。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的传播者,通过系统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达到培养一代人的目的,除了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应该完整、系统、扎实以外,治学态度一定要严谨,要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哪怕是一个定义,解释一定要严密;一道算题,演算一定要准确;一个人名、地名、历史事件,要一清二楚;即使一个标点符号,也要用得恰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任何一门科学都会有新的东西出现,因而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吸取新的科学成果,淘汰落后、老化的内容。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源泉于教师的良好道德素质。

教师保证劳动的有效和成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能力和教育技巧。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能力和技巧只有在平日教学劳动中刻苦学习,善于思考、钻研,反复实践才能获得。教师的这种进取精神来自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义务感,促使其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自觉提高教学艺术,提高按教育规律办学的自觉性,自觉拓宽知识领域,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教师的道德责任感还能使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处处从大局出发,产生一种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在要求。正确对待自己,处处严以律己,努力学习,博取众长,坚持为人师表,使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

教师职业劳动的某些自主性,也要求教师具有克己奉公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中的某些自主性,决定了教师在职业实践中肩负的伦理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按社会主义的教师道德信念,选择自己的行为,即谨慎不苟,永远进行诚实的劳动,保质保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动力

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始终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这种为人师表的地位使教师形成了强烈的自尊要求,同时,促使他们在行为意识上,时时注意讲文明,守纪律,努力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要求,进而以更高的理想人格自励。这种自励的动力也源于教师的道德素质。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会菲薄自己的职业,进而菲薄自己,形成自卑心理,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动力。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加强自身修养、追求自我完美的内在动力。这首先表现在,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教师,能意识到园丁、红烛、人梯以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不仅仅是一种赞誉,更重要的是社会对教师的肯定,对教师的鞭策。在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兴旺的今天,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对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一个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长期保持合格教师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只有勤奋学习,锐意进取,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智能素质,做到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当先生,一边当学生,才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

在良好的道德素质这一内在动力推动下,教师才能不满足于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而努力加强与自己教学专业有关的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主动参加各种培训班,选修课,克服“文人相轻”,提倡“文人相敬”,开展学术交流,做到善于学习,善于选择,善于积累,融会贯通,广征博取,采撷知识的精华,以增强、弥补自己智能的不足,提高复合性。不仅如此,还能主动、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掌握育人科学,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减少盲目性,以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除此之外,良好的道德素质,还能促使教师勇于创造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创新和教改的实践中增长聪明才智,在学习和借鉴中发扬自己的优势。总之,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就能提高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加强自身修养、追求完美的内在动力,还表现在不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品德、心理素质方面。一名优秀的教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尊敬,除了因为手中握着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学生迈进智慧圣殿的引路人之外,最突出的特征是其高尚的品质情操。因此,陶冶情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自我完善的重要方面。教师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求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时候也应一如既往,每时每刻都要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行。特别在今天不少人遵奉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情况下,要不为所动,一身雅气,两袖清风,把人生的目的和追求寄托在“自辟桃源称太后,欲栽大树柱长天”的百年树人大业之中,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更需要高尚的品格。如果缺乏这种情操、品格,就难以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好品质也会因对自己的宽恕而渐渐丧失殆尽。而一名教师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抵御各种不良风气、腐朽思想的影响,并及时发现自己人格品质中的杂质,觉察自己心灵上的污痕,从而迅速地将它擦洗干净。一名道德高尚的教师能自觉深入自己的思想深处,寻找最隐蔽角落里的不良思想和动机,严格进行自我监督,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他们能事事检点自己,哪怕是一句粗话,一点不好的习惯也不能放松,从细微小事上筑起自己人格的长城,并能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要求自己。教师还要终身不改初衷,生命不息,修养不止。正如吴玉章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教师还能自觉地不断从整个社会的生活中吸取精神营养,并及时吸收群众中美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充实、发展自己。各行各业,尤其教育战线涌现的大批先进模范人物,都是他们自觉学习的榜样,即使自己的教育对象,他们也能找到值得学习的东西,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在师生互学互勉中完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