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方师德比较_高校师德建设的理

中西方师德比较_高校师德建设的理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师德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习俗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而非源于法律,而且教师被人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美德的化身。中国道德教育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西方道德的基点是除恶,立足于防患于未然,行为界限明确具体。

中西方师德比较_高校师德建设的理

四、中西方师德比较

(一)中西方师德要求比较

中西方师德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等方面有共同的要求,都要求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都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教育关系为基础的、超出血缘、超出家庭的博大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差异性,中西师德要求的侧重是不同的。第一,西方师德更强调对学生人格和意志品质的塑造,更强调具体的行为规则要求。因为西方国家深受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一般不会笼统地提倡教师应具备某种品质。西方人相信,特定的品质一定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所以,在师德规范方面,多体现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可操作性强。与西方师德相比,中国的师德要求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倾向于提倡教师应具备某种品质,而如何贯彻和执行这些原则,需要教师们自己去体会,因为在中国的传统修养中强调内省、自我修养。第二,中国师德的要求以传统习惯和道德为前提,而西方师德的要求是以法律为准绳。西方国家教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形成,均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对教师行为的要求,也基本上是对公民层次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些国家,师德规范是结合教师职业特点,运用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力来调节教师工作中涉及的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其中,身份平等,尊重学生是其精神实质。中国的师德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习俗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而非源于法律,而且教师被人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美德的化身。西方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定调不高,较少理想主义的东西,这与中国把教师作为完人和社会的楷模那种理想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可能源于对人性的不同的看法。中国道德教育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西方道德的基点是除恶,立足于防患于未然,行为界限明确具体。

1.西方师德的要求

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教师可以向学校管理部门反映,但是绝对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侮辱和身体上的伤害;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强调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差异。(www.guayunfan.com)

第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细心周到的帮助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好教师,相反,完全依赖教师的帮助可能会毁掉学生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以探索和创新的态度来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学习上不依赖别人、具有独立性的人。

第三,要培养学生对正义的追求。这是西方师德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它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追求正义,还需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追求正义的人。

2.中国师德要求

第一,主张教育公正。孔子说:“有教无类”。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倡导并终生致力于教育公正。“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主动确立了师生关系,他没有不尽力教诲的。打破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是公正平等原则在教育上的实践。

第二,倡导爱生敬业。中国师德重视对学生的爱,而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更主要以严格要求来体现。“教不严,师之惰”。严格教育必然要求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对敬业精神的高度概括,它体现出教师对教育执着的爱,对学生真诚的爱,对从教的非凡兴趣。

第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就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就能不令而行,不言而化。汉儒董仲舒强调,教师不仅仅要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做得好,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育家程颐说:“圣人尽道,以其身之所行者教人,是故天下之人皆至于圣人之域也”,充分肯定了教师言传身教的巨大作用。历代教育家对以身作则的重视使得几千年来,尽管社会制度、教育内容不同,但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观念始终受到重视,得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徐特立先生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教师应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自育。正己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己也就不会有教师的垂范,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以其一生实践做到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其师德观依然是现代师德的核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品行,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学识、道德,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教师的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

第四,博学多闻,精益求精。博古通今,博闻强识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知识的不足是做教师之本分。

第五,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孔子门生颜渊称颂老师“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自己“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孔子特别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对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并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材施教,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尊道重德,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义利观影响着后人。“君子”成为人们追求的人格目标。一些名师大家的个人道德,尤其是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甚至面对生死时的取舍,其中体现出来的尊严,不仅是当时的社会楷模,也深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3.新时期中国师德建设的要求

2005年初,教育部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十六号文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5]1号),对新时期中国师德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第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他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二)中西方师德培养方法比较

中国师德重内省重慎独,依附于传统伦理道德。西方师德重外在力量和外在行为。中国师德教育重正面教育,采取直接灌输,西方师德教育采取间接渗透。

在师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上,中国重内省、慎独、不争、超脱,轻师德主体实践精神的传扬。中国古代讲求“内得于己”,在道德修养上注重内省和慎独。如朱熹认为教师修养在于“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功夫,志向明确,目的专一,身心集中,经常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才能在事业上达到“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由于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以中庸、贵和、不争为理想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云集着一大批专心于学术、蔑视权术、热心于学生、远离政治、傲视权威的专家、学者。他们以不争、超脱的方式来调节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建功立业,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尊重。我们的师德建设如果仅仅鼓励教师自省、自立、自律、慎独,则容易面对矛盾和冲突时会出现无所适从,选择逃避和超脱,导致明哲保身。教师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它不是单纯的脱离生活的、脱离实际的空洞理念和说教。它与师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师德要给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否则师德就会沦为一种虚伪的说教和宣传。

因此,我们在师德建设中,在师德的价值导向中,不仅要鼓励教师以积极的方式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而且要以积极的方式去参与生活,战胜困难,解决矛盾,自觉地加强自身师德主体精神的塑造,加强道德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西方师德出自西方古希腊和罗马繁荣昌盛的科学文化,受崇尚自然和科学风气的影响,思想家们有较大的自由度去发展他们的文化思想,其师德观体现出外向的特征,重外在力量和外在行为,强调外施于人,在师生关系中体现道德力量。如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师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道德优秀的人,足以成为学生的楷模,方能担当起培养教育之重任。

在师德培养方法和途径上,西方国家一般不采取直接灌输,而是通过间接渗透的方式进行。教师的职前培训一般不以师德为名目单独设课,而是把师德内容融入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学校法等学科和教育实习中。而我国向来注重师德教育采取正面说服的办法,甚至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师德培养与其他品德的培养一样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因此借鉴国外师德教育方面间接性与综合性的经验,采取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更有效。

(三)中西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比较

从各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情况来看,各国致力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尤其是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种类较多。有全国性的,有地方性的,有针对大学的,有针对中小学的,有针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也有针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而我国则比较单一,只有针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而大学师德师风教育和建设还是一块空白。建立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非常必要的。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国外重视师德规范建设,注重师生关系准则的建设,强调以服务学生为核心的专业伦理精神的构建。在美国,教育被看作是向公众提供的一项服务,教师作为教育服务者,必须把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所以,正如美国一些学者指出的,他们在专业工作中,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表现出更强的服务伦理;对教师职业表现出更强的认同和情感投入,体现出现代教师良好的专业精神。教育是良心事业,只有教育者竭尽全力,具有教育责任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利益。按照科恩的观点,确定责任的性质可以从社会来看,也可以从内部即从自己的“自我”来看。外部责任是以社会、集体为社会监督和定性的主体,而内部责任则是以个人本身为社会监督和定性的主体。前一种涉及的是职责,而后一种涉及的是道德义务。

在我国,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塑造人精神生命的崇高使命,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历来有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但是,由于我们对责任的认识较为片面,实质上把责任当作了“义务”,强迫教师无条件执行。换言之,我国传统师德是以外部要求和职责胁迫教师,没有遵循教师职业道德是通过内部责任,以自律方式来生成的规律,致使我国教师的主动服务精神较为缺乏。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教学工作中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品质,显得格外重要,是我国能否由传统师德向现代教师专业伦理转变的核心理念。

二是国外注重师德规范建设,强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主内化及行为习惯养成。如突出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专业工作方式。教师的劳动是以个体的方式呈现的,需要每个教师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美国的教师伦理能够从传统的职业道德顺利过渡到专业化时代所要求的专业伦理,教师拥有比较充分的专业自主权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教师自主程度越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就越强,越忠于职守。以“自主”为特征的教师伦理要求教师成为职业的主体,要求教师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完美融合,要求教师达到道德“自律”的境界,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自身工作的开展紧密结合,才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一个有着精细分工、但又需要整个社会紧密合作的系统,在这样一个合作化的时代,一个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的教师,是根本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更无法达到专业化的水准。特别是在目前分科教学体制下,如果学科教师之间缺乏协助和合作,在同一问题的论述上存在歧异或在同一问题的教学上重复使用时,就会导致学生对同一问题认识的混乱,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教师还受到一些传统的不良文人习气(如文人相轻)的影响,因此在我国教师专业化伦理建设中,需要特别强调自主与合作的辩证统一。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强调的是师德理想与师德原则方面的内容,而对师德规则要求太少。表现为我国师德规范有的不明确、不具体、不精细、不周密,可操作性差。有的规范只是大致的、不精确的规定。例如,何谓“教书育人”,这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汇。二是遗漏,即有些必须有的规定与要求没有写入。例如,如何处理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待学生问题等等。师德建设太理想化,其最大特征是高而难攀,用太理想化的要求去要求所有的教师,是很难实现的。在社会主义转型期,我们应借鉴国外师德建设的经验,重建符合社会主义民主与市场经济制度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育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从强制灌输转向自主养成。

(四)中西方师生关系比较

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教师仅仅作为文人中的下层,依附于统治阶级,这种缺乏独立性的师德内容注定只能把圣人和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其师生利益关系的调整,也注定偏向上层社会。他们强调的是异化了的人伦规范,如“三纲五常”所规定的教师必须“通儒术”和“守礼”,“讲通容止,非礼不行”。

师生关系是教师工作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关系。中国在师生关系上爱护高于尊重。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师生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现在我们提出构建和谐校园,要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倡导学生的主体精神,师生关系应当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赋予新的内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

西方在师生关系上尊重高于爱护。西方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自由、理性至上的社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西方文化中,教师是引路人,是指导者、诱导者和唤醒者,而不是权威者和传道者。西方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注重引导、勉励、启发而不勉强。对此西方教育家们阐发了许多真知灼见。柏拉图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给学生的行为划出是非界限,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奥古斯丁认为,教师的工作不仅在于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要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就应当是启发和激励学生去自我思考,提醒他们内心已经知道的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是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追求,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最高的发展。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的具体要求。倡导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反对压抑学生的天性。推崇自由,注重学生独立能力的发展。注重营造和谐、友善、友好、平等、合作的氛围。

例如,美国没有如我国所提倡的尊重老师,爱护学生的一般性原则,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规则向教师提出对学生应持的态度及应尽的义务。美国对师生关系的要求:教师应以没有任何歧视的态度提供专门化的教育服务;教师应尽必要的努力使学生避免有害健康和不安全的情况。教师只有在出于迫不得已的专业目的或法律要求的情况下方可公开关于个人的保密信息;教师应采取必要的维持纪律的措施,以行使提供有助于学习环境的权力;教师不得利用职务关系向学生、家长、同事牟取私利;教师不得故意造谣和中伤学生和同事。教师的言谈举止应尊重学生信息的保密性,只向与他们福利直接相关的指定人员和机构提供这些信息;教师承认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并不是为物质的和精神的或其他利益利用的关系;教师愿意听取同事、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上规范不是笼统提出师生关系的一般原则,而是体现为应如何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的具体要求,因此,这些规范具体、易操作。

(五)中西方教师评价制度比较

教师评价是指根据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学校培养目标、要求,运用教育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教师的素质、工作过程以及工作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判断活动。教师评价是一项内容多、层次多、涉及面广的评价活动。正确的教师评价不仅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校长、学生家长提供有关教师素质及其质量的可靠信息,也能为教师指明不断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因此,教师评价很有必要。

从评价制度来看,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教师评价制度日趋完善,涉及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诸多方面,评价各环节设计重点突出,评价指标更科学,更具体,操作性更强。而我国教师评价制度起步晚,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中国教师评价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本身具有的素质;二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三是教育结果。教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知识水平、能力素质。教学行为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方法、工作态度。教学结果包括直接结果,如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变化,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我国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其标准。(1)广博的知识。知识面广,对所教学科内容精通,知识结构形成网络,文化程度高。(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教书育人。(3)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系统学习教育理论,较好掌握教育规律、原则、方法,具有教育科学研究能力。(4)具有适应教育工作的智能结构。有敏锐准确的观察力,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5)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协作精神,能顾全大局,善于团结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起表率作用。

中国教师的职责及其标准。(1)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教育目的明确,重点、难点清楚,教学方法选择恰当。(2)教学认真。遵守教学秩序,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布置作业数量恰当,内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3)重视学生的辅导和作业检查。(4)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5)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检查。(6)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文化、业务和教研活动。

从评价标准来看,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评价标准涉及面更广,不仅评价教师现实行为,还包括评价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教师评价通过长期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成套资料,包括完整的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程序和周期,以及奖励办法。

在美国,评价主体即评价者,分为两类,一是学校自身,另一类是学校以外的人员,如政府、民间机构等。美国的评价主体要经过专门严格训练。美国评价教师非常注重评价技能和评价知识,要求有高超的听课技巧和面谈技巧。我国评价主体依靠同行专家进行,评价主体的选择很注重权威。20世纪80年代,评价以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为单位进行。90年代,我国开始强调社会人士参加评价,但面不够广,也未形成制度。我国教师评价以广泛的学校内部自行组织评价为基础,学校主管部门给予鼓励、支持和指导。与美国教师自我评价不同,我国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指学校内部自行组织,是学校单项评价工作之一,其评价对象、评价方案、评估结论、表达方式以及评价后的政策、措施由各校自行决定。

我国在实施教师评价时,评价方法单一,往往流于形式,未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教师,评价结果可信度不够,未达到很好促进教师提高素质的作用。

教师是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主力军,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展科学的教师评价,对于加强和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要充分发挥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导向功能,形成推动教师评价的有效机制,以形成关心教师评价、重视教师评价、支持教师评价的格局,使教师评价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