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师德的地位

高校师德的地位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教师作为社会普通一员,其德的建设在于“育自我之德”,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有所为”,是师德的魂,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之核心。总之,“育自我之德”、“育大学生之德”决定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虽然因目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但最终归于主体统一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高校师德建设。

一、高校师德的地位

(一)师德建设的两个方面

1.育教师之德

高校师德建设的两个相辅相成方面是,一是育教师之德;二是育大学生之德。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普通一员,其德的建设在于“育自我之德”,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按照合格公民的育德要求,其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大的方面,即理论知识和思想观点,社会规范和准则,育德方法和规律。

在思想理论方面,要学习一些重要观点,即学习观、政治观、爱国观、理想信念观、人生观、价值观、民主法制观、道德观等。此外,还包括恋爱观、审美观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在社会规范和准则方面,要学习这样一些内容:法律、纪律、道德的有关原理准则。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懂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国家和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社会主体在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懂得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懂得善与恶、是与非的标准和界限,从而更加自如地从事社会活动,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育德方法和规律方面,要充分认识自我育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应掌握哪些带有规律性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塑造自身德性素质的目的。

2.育大学生之德

高校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德的建设又必须要着眼于“育大学生之德”,使自己成为“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以自己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品质服务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战略。按照“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求,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以及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品质。而这些职业道德品质按对教师要求的性质又可分为“不为”(基本要求)品质和“有所为”(本质要求)品质。

教师“不为”的品质是教师落实师德规范的品质。师德建设中的所谓“不为”,就是对于那些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语言和行为坚决不说、不做。如,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等等。作为教师,对于这些“不可为”的言行,必须坚决的、无条件的“不为”。“不为”,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具备教师资格的基本要求,是为什么对那些有严重师德问题的教师要“一票否决”的依据,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之根本。

教师的“有所为”品质是教师“以教传道、以道致德、以德立人”的育人理想品质。师德建设中的“有所为”,就是自觉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自觉培养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自觉追求鞠躬尽瘁、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如,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治意识强,注重把握课堂分寸;自觉加强思想道德的培养,维护教师形象,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积极探索并遵循教育规律,严谨治学,精心施教;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和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维护学院利益,关心集体,尊重同志,团结协作等等。“有所为”,是师德的魂,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之核心。

总之,“育自我之德”、“育大学生之德”决定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虽然因目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但最终归于主体统一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高校师德建设。

(二)高校师德的战略地位

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高校是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摇篮,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是这些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和完成者,其师德的高尚与否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先进思想和文化建设。

1.高校师德关系着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大学生更是人才的预备队,其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的国民素质,其成长成才直接关系着21世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而这一切都主要依赖于教育。因此,教育将面临双重的使命。一方面,着眼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国民经济发展从整体上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知识含量;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固然要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做事,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引导和保障,要么根本无法攀登科学高峰,要么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却不去为社会服务,甚至可能用它来危害社会。因此,高校教师在实施教育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学校一切工作中带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工作。高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威信,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条件和保障,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前提。因此,教育是一项代表未来的事业,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教育劳动的成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关系到未来社会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2.高校师德关系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走向

在高校,教师的任务十分明确,那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是一名教师的灵魂,也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所以,能不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不能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将大学生努力培养成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维护者,直接关系着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目前一所高校教师的高职称、高学历的比例已成为一个大学学术地位高低和社会影响大小的重要标志,这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走向。于是,出现了有的学校只重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而对于教师的道德建设却被“挤”到了后边,存在着重业务,轻师德教育的现象。这是目前一些高校教师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一些大学生道德滑坡,养成习惯差,有些大学生为了金钱充当考试“枪手”,有的痴迷于网络游戏,放弃学业等现象,虽说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它反映了这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教师一些不良师德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为人师表,其人格力量是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潜在力量,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极端重要性。

3.高校师德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就是培养全面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高校教师一方面应当具备渊博的学识、宽阔的眼界、对科学问题的兴趣等素质,以便在受教育者面前揭示出知识、科学和学习过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保证。由良好师德派生出来的师能、师风,对勤奋的学风、优良的校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育有德之人,必须要有有德之师。一个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就能充分释放出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的强劲动力,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必然能自觉地热爱学生,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师德、出色的师能、优良的师风,学生就会尊重他、爱戴他、信服他、模仿他,必然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就是高尚师德所产生的无穷力量。“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身无道德,虽吐辞如经,不可以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高校把抓好师德建设摆在首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