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师德建设的政策导向

高校师德建设的政策导向

时间:2022-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的政策导向是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高校师德工作又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各项政策的根本保证。高校师德建设的政策导向主要是通过物质利益杠杆和行为规范来调节广大教师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实”。(三)在学校师德建设管理上的政策导向高校党委进行师德建设一定要实施目标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高校师德建设的政策导向_传统文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是指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协调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引导和支配人们的行为。

高校师德建设的政策导向是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高校师德工作又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各项政策的根本保证。高校师德建设的政策导向主要是通过物质利益杠杆和行为规范来调节广大教师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实”。而高校师德建设舆论导向则主要是通过思想疏导、精神激励和道德塑造,弘扬教师工作中的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以此来统一思想认识,培养共同的精神支柱,指引教师前进的方向,弹性较大,成效较难用尺度来把握,相对“虚”一些。在高校工作中,大量的教职工思想问题和情绪问题,主要是与政策执行不当、贯彻措施走样、干部作风简单粗暴或教职工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等实际的利益因素相关。

高校师德建设政策导向的正确与否,与高校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决策能力关系极大。在一些基层教学单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曲解政策。另外,有些高校在执行政策时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取舍。个别学校不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相反却出台“土政策”另搞一套,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和群众思想问题,导致群众对政策的误解,对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不信任,加大了师德建设工作的难度,影响了党群关系。因此,要做好师德工作,领导干部首先要研究并真正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做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表率。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高校师德工作与政策导向科学、有效的前提保证。在制定具体政策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师德工作,可以了解民意,调查民情,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增强教师参与政策制定的主人翁意识,使政策能更多地吸纳教师的智慧,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既符合实际又表达了民意,自然也深得民心。政策导向作用的发挥,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要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这就需要发挥师德工作的说服、启迪和疏导作用,把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深厚的情感来理解执行各项政策,使政策导向作用取得放大效应。

师德建设需要教师、学校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思想修养必不可少,这需要靠“自觉”的作用;另一方面,“体制决定思想”,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从管理的角度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要求各高校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学校的人事、教务、组织、宣传、工会等部门要分工负责、通力合作,形成共同抓好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一)师德建设要做到制度化与经常化

要像抓业务工作一样,认真抓好师德建设工作。坚持每周一次的全体教职工学习制度,采取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专题报告、学习辅导、撰写心得、开辟热点问题论坛、实地参观考察等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每位教职工真正参与到师德建设的氛围当中来,从而增强其敬业奉献精神,坚定事业心和民族责任感,自觉实践教书育人

(二)在师德建设机制上的政策导向

在培训机制上,高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师德培训制度和培训档案,将教师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在激励机制上,要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在监督机制上,师德监督要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评估体系,增强师德评价的可操作性。坚持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通过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推动高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在竞争机制上,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的优秀人员吸收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挂牌授课、落选待岗的方法,使广大教师始终对工作有一种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以此增强教师积极进取、德才兼备的自我完善意识。

(三)在学校师德建设管理上的政策导向

高校党委进行师德建设一定要实施目标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师德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加强师德建设本质上讲是争取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权。建设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需要“德才兼顾,以德为先”。学校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因此迫切需要把师德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使各级领导增强师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师德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把提高师德水平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各高等学校的党政一把手作为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师德工作上来,把师德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师德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开创师德工作新局面。

学校党委是师德建设的决策机构。学校党委进行师德建设的整体规划,确定师德建设的整体目标,公之于众,并健全有关管理体制对各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督,做到项项有目标,层层有管理,事事抓落实。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应该是师德建设的具体责任人,负责本单位师德建设工作的落实。在学校党委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本部门师德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按照学校师德建设的精神,建立师德建设工作结构体系,形成学校、二级单位、教研室三级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学校鼓励各二级单位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师德建设工程创出特色、创出水平。在管理上的政策导向,还表现在要与各个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紧密联合,因为他们既是教学、科研方面的领军人物,同时又是在教风、师风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师德建设中的模范作用。值得强调的是,必须切实加大师德建设的精力和经费投入,确保师德建设工作的运行需要。经费和精力投入是衡量各级领导重视师德建设工作的“试金石”,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的领导是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就要看经费投入和精力投入是否到位。

(四)在新进教师的考核录用工作中的政策导向

对于新进教师的录用,尤其是对新进中青年教师的录用,一定要坚持标准,宁缺毋滥。要通过严格科学的考察,把那些真正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人才选拔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在考核录用过程中,要切合实际做到三个结合:(1)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既考察组织推荐意见,又考察个人方方面面的情况,以考察个人为主;(2)业务成绩与思想品德表现相结合,既考察其业务成绩的好坏,又要看其思想品德状况,思想品德应该放在第一位;(3)显性条件与隐性条件相结合,既要考察文凭、学历等能够看得见的显性条件,又要考察那些只有经过深入接触才能了解的道德、情操、性格、毅力等隐性表现。同时,学校要从留校制度上把好关,设立一定的道德标准,规范留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五)在教育评价制度上的政策导向

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导向,坚持“学问与做人”并重的原则,对于消除"师德失范"现象,促进良好师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最关键的是要明确树立教师道德评价是教育教学评价重要内容的思想。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不能仅仅只看其静态的工作实绩,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工作对象、动态的工作过程以及长远的工作效果,要看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了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品德,是否坚持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是否坚持了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要把对师德建设的一般倡导与具体的奖惩结合起来,把每一位教职工的师德表现与晋级、评职称、聘岗、评级挂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奖罚力度,从而促进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真正使教师队伍建设上层次、上水平。对师德评价不合格、业务素质低的教师采取离岗培训、自学进修的方式加以劝解,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过关者坚决调离教师岗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