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方师德要求比较

中西方师德要求比较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定调不高,较少理想主义的东西,这与中国把教师作为完人和社会的楷模那种理想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可能源于对人性的不同的看法。[14](二)中国师德要求第一,主张教育公正。中国师德重视对学生的爱,而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更主要以严格要求来体现。
中西方师德要求比较_传统文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一、中西方师德要求比较

中西方师德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等方面有共同的要求,都要求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都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教育关系为基础的、超出血缘、超出家庭的博大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差异性,中西师德要求的侧重是不同的。第一,西方师德更强调对学生人格和意志品质的塑造,更强调具体的行为规则要求。因为西方国家深受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一般不会笼统地提倡教师应具备某种品质。西方人相信,特定的品质一定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所以,在师德规范方面,多体现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可操作性强。与西方师德相比,中国的师德要求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倾向于提倡教师应具备某种品质,而如何贯彻和执行这些原则,需要教师们自己去体会,因为在中国的传统修养中强调内省、自我修养。第二,中国师德的要求以传统习惯和道德为前提,而西方师德的要求是以法律为准绳。西方国家教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形成,均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对教师行为的要求,也基本上是对公民层次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些国家,师德规范是结合教师职业特点,运用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力来调节教师工作中涉及的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其中,身份平等,尊重学生是其精神实质。中国的师德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习俗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而非源于法律,而且教师被人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美德的化身。西方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定调不高,较少理想主义的东西,这与中国把教师作为完人和社会的楷模那种理想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可能源于对人性的不同的看法。中国道德教育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西方道德的基点是除恶,立足于防患于未然,行为界限明确具体。

(一)西方师德的要求

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教师可以向学校管理部门反映,但是绝对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侮辱和身体上的伤害;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强调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差异。

第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细心周到的帮助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好教师,相反,完全依赖教师的帮助可能会毁掉学生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以探索和创新的态度来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学习上不依赖别人、具有独立性的人。

第三,要培养学生对正义的追求。这是西方师德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它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追求正义,还需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追求正义的人。[14]

(二)中国师德要求

第一,主张教育公正。孔子说:“有教无类”。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倡导并终生致力于教育公正。“自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主动确立了师生关系,他没有不尽力教诲的。打破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是公正平等原则在教育上的实践。

第二,倡导爱生敬业。中国师德重视对学生的爱,而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更主要以严格要求来体现。“教不严,师之惰”。严格教育必然要求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对敬业精神的高度概括,它体现出教师对教育执著的爱,对学生真诚的爱,对从教的非凡兴趣。

第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就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就能不令而行,不言而化。汉儒董仲舒强调,教师不仅仅要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做得好,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育家程颐说:“圣人尽道,以其身之所行者教人,是故天下之人皆至于圣人之域也”,充分肯定了教师言传身教的巨大作用。历代教育家对以身作则的重视使得几千年来,尽管社会制度、教育内容不同,但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观念始终受到重视,得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徐特立先生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教师应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自育。正己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己也就不会有教师的垂范,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以其一生实践做到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其师德观依然是现代师德的核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品行,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学识、道德,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教师的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

第四,博学多闻,精益求精。博古通今,博闻强识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知识的不足是做教师之本分。

第五,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孔子门生颜渊称颂老师“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自己“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孔子特别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对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并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材施教,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尊道重德,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义利观影响着后人。“君子”成为人们追求的人格目标。一些名师大家的个人道德,尤其是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甚至面对生死时的取舍,其中体现出来的尊严,不仅是当时的社会楷模,也深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三)新时期中国师德建设的要求

2005年初,教育部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十六号文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5]1号),对新时期中国师德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第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他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