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平性与科学性并重

公平性与科学性并重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命题的标准化以及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也引发了公众对高考内容公平性的质疑,使得改革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矛盾。因之,自主命题一方面减少了因一省泄题波及全国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在抵御高押题率、人情请托和特权干涉等方面,却可能低于全国统一命题。由此,可能会引发较大的不公平。这种地域差异导致的不公平并非语文学科特有,在其他学科中也容易产生。

高考内容改革:公平性与科学性并重

张耀萍

作者简介:张耀萍,女,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招生考试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 内容改革历来是高考改革的难点问题之一,长期为社会各方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标准化考试及高考命题立意改革为线索,高考内容在提高科学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与此同时,命题的标准化以及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也引发了公众对高考内容公平性的质疑,使得改革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矛盾。本文在分析二者矛盾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以及美国对兼顾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与公平性的实践,分析高考内容改革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 高考内容;公平性;科学性

高考内容改革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历来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高考内容决定着能否有效地考核学生能力素质、能否招收到高校合适的生源,因此,科学性成为考试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多年来高考内容改革的根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实现“标准化”和“科学化”为目标,国家加大了对高考内容的改革,推行标准化考试,调整命题立意。命题的标准化以及主、客观题并重的测验模式,使得高考命题较好地控制了考试误差。同时,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能力考试日益受到重视,对中学教学也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作用。然而,在以提高科学性为目标的改革过程中,高考内容也不断遭遇公平性的质疑,公众对高考内容的公平性的探讨逐渐升温。本文在分析二者矛盾的基础上,对未来高考内容改革走向进行初步探讨。

一、基于“科学化”改革而引发的对高考内容公平性的质疑

(一)由题型引发的不公平质疑

要考核考生不同知识结构及相关能力,需要借助相应的考试科目与题型。考试命题的关键,在于探索适应每个学科特点的主、客观题型的合理比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命题一直处于经验命题阶段,随意性比较大。题型较为简单,多为主观性试题,题量少,覆盖面窄,不能全面反映学科测量的目标,且评分误差比较大。自进行标准化考试改革以来,客观题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考试题型,有利于解决考查不全面、不科学的问题。

然而,这种客观题多、主观题少的局面在某些学科,如语文命题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语文教学领域发起了一场“炮轰”并要求废除统一高考的运动,主张改革高考语文命题,改变原先标准化考试命题模式下的题型模式,要求进一步增加主观性试题的比重。有学者甚至认为,“高考命题逐渐走向标准化、程式化,许多考题出得莫名其妙,语文考试比之八股文还要僵化,偏题、怪题、难题与正常难度的考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由此,考试的规格化和人才不受通常规格限制的矛盾被制度的表面公平所掩盖了。当规格化发展到极端,就产生了滑稽而野蛮的八股文程式”[1]

受这些争论的影响,2000年以后,高考语文命题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有所提高,特别是高考作文命题,在以限制性为主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由度。然而,随着试题的主观性及弹性的增强以及自由度的扩大,考生受到的束缚得以一定程度地减少,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为阅卷带来了困难,阅卷的标准难以把握,主观题评分误差加大,其直接的后果便是考试的公平无法保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如果一篇命题开放、立意鲜明的作文没有科学、客观的评分标准和高素质的评卷教师作保证的话,其测量价值也就无从实现。这就要求阅卷老师一定要有宽容度、创新意识和独立见解。但是,在还没有找到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阅卷方法之前,这种传统、紧张而又严酷的阅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压抑着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存在”[2]

(二)由命题立意引发的不公平质疑

伴随着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以及大量灵活性和开放型的试题的出现,高考越来越凸显出要求学生综合、灵活地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命题理念的转变,不仅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对中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中学生掌握的教育、社会资源存在巨大差异,对于那些缺乏足够物质资源、权力资源以及处于信息不对称处境下的中下阶层考生而言,高考命题立意的这种转变,可能造成阶层差距进一步扩大。对此,刘海峰教授指出,“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的矛盾是当前高考改革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矛盾之一。现阶段,中国存在相当大的城乡差别,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远不如城市学生,在高考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在过去偏重考查知识面和记忆力的情形下,刻苦攻读记诵不辍也可能取得高分。而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有所上升”[3]

此外,旨在提高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也引发了不少争论,原因之一在于其加剧了城乡学生的不公平。由于城乡之间、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之间在外语老师水平、视听教学设备和资源占有量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同时,城乡之间学生的社会接触面、拥有的社会文化资本也很不平衡,不考虑这些差异,英语听力考试被质疑不公平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由命题方式引发的不公平质疑

2004年,国家在以全国统一命题为主体的基础上推行部分省份自主命题,试行之初,社会各界对自主命题的权威性、安全性、科学性及公正性产生了种种疑虑和担忧,其中对考试命题的公平性的讨论尤为突出。有学者指出,自主命题与统一命题相比,最突出的问题是考题押中率增高,由于自主命题只从本省中挑选命题人员,命题人员和教师互动的概率较之从全国范围挑选命题人员的全国统一命题肯定更大。因之,自主命题一方面减少了因一省泄题波及全国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在抵御高押题率、人情请托和特权干涉等方面,却可能低于全国统一命题。由此,可能会引发较大的不公平。[4]

而在部分省份自主命题的实践中,也出现过一些有违公平的局面。例如,2005年浙江卷所出的现代文阅读题,题目虽然较为新颖别致,但由于其文本《接近精神的天空》已在一些地区、学校的考试中使用过,而且其中的部分相关试卷在网上也出现过,因此有人怀疑这是“泄题”,甚至怀疑一些考得比较好的地区、学校有教师参与了高考命题。这种地域差异导致的不公平并非语文学科特有,在其他学科中也容易产生。[5]

(四)由命题“地方特色”引发的不公平质疑

一般来说,如果考试的具体内容与地域差异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那么就容易导致不公平。高考分省命题试点后,各地试题都突出地方特色,成为自主命题的一大亮点。然而,如果这种特色使地域内学生之间存在知晓和了解上的差异,那么,这样的命题内容就是不公平的。有人曾以2004年北京语文卷第24题为例对这种不公平进行了分析。

该题的题干是: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本来,北京人考北京话并不存在什么地域性差异,但由于北京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移民占有很大的比例,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面对这样的题目,就很有可能束手无策。这一类题目要是出在方言杂多的浙江、江西、福建等省份,情形就更不堪设想了,不但考生在考试中会产生不公平感,而且改卷中还会产生新的不公平。因为来自不同方言区的教师极有可能对考生的答题作出误判。[6]

综上所述,高考在探索不断提高内容科学性的改革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公平的质疑,这些不公平可能是科学性与公平性本身不兼容所致(如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关系),也可能是由改革中的操作不当引发。就公平性而言,其强调的是可比性以及标准的统一性。因此,统一高考难以避免“重知识轻能力”、“重客观题轻主观题”、“重统一标准轻弹性标准”。然而,能力、主观题、弹性标准又是考试内容改革中越来越不能忽视的。从这个角度看,高考内容改革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科学性与公平性的矛盾之中。

二、公平与科学同步:新时期高考内容改革的根本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重视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提出要不断“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并提出在建立多元考试招生制度过程中要坚持“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笔者认为,这一规定至少从两个角度为我们理解高考内容改革提供了指导。

(一)高考命题将进一步以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重点

自1999年“3+X”改革以来,教育部明确指出,高考内容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然而,当前高考内容改革还处在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过程中,高考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还非常有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高考命题对如何命制能力试题还缺乏经验,能力考题的命制水平仍有待提高。其次,大规模的考生队伍以及单一的笔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能力考试的广泛实施。再次,中学师生某些不当的应考态度和应考行为,对能力考试的深入推行产生了一定阻力。[7]如部分教师教学、备考方式长期受知识性考试的影响,倾向于使用题海战术,在命题立意转向能力和素质考查的过程中,一些中学教师并没有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而是将教材中的知识在运用时可能遇到的情况,编成练习题,要学生练习、记忆、背诵,试图将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应表现的能力训练成可记忆的知识。再加上各种复习资料、模拟试题等,使“考能力”被异化,成了死记硬背。[8]

因此,从改革实践来看,高考命题距离真正考查考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坚持高考内容改革以素质与能力立意为目标是必要的,而且任重道远。

(二)高考内容改革要体现“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

尽管普通民众对高考内容的公平性关注不多,但政府一直都强调高考命题要以公平作为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确保学生的能力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试题对所有考生应是公平的,要保证试题的原创性,避免与现有模拟试题相似或雷同。描述试题的素材内容、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要考虑到全体应考者,要避免与某些被试群体紧密相关的试题,避免因种族、民族、地域、风俗、性别等差异引起的不公正结果,从而影响考试质量。

当前,影响高考内容改革公平性的因素中除了文中提及的命题教师的选派过于集中、命题材料的选择没考虑差异性外,“命题的城市化倾向”正逐渐成为影响改革公平的另一潜在“杀手”。高考内容的城市化倾向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试题情景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以及考题的考核目标等明显有利于城市学生。以试题情景设计为例,与教材城市化相对应,高考试题情景设计与城市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而与农村的现实生活相脱离,试题中城市素材多,而农村素材少。注重命题情景,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是新科技的发展情况作为背景材料或是信息来源等等。这些都可能对处于不发达地区的考生造成不公平。[9]有学者以1992年至2001年10年间高考语文试题为例,对试卷的结构和试卷内容的选择作了分析,认为试卷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偏向,从而不利于农村考生。[10]

正如郑若玲教授认为的,“任何一项制度,其生存或发展空间的大小,已越来越取决于其程序的公正程度。考试制度的改革,若改掉公平,就等于革自己的命。”[11]因此,提高高考内容的公平性,减少不公平因素,特别是人为、潜在的因素,真正保证试题对不同种族、民族、地域、风俗、性别的学生都是公平公正的,也是高考改革贯彻《纲要》要求的重要体现。

三、美国的经验:追求考试科学性的同时重视公平性

美国是世界教育大国,也是考试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考试理论、考试技术和考试管理方法。由于考试在职业分工、教育入学、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用,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对能力测验以及考试公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胜出一筹。尤其是借助先进的统计测量技术提高考试的科学性上,一直为世界所瞩目。而在试卷的制作过程中,有关考试内容的公平性格外受关注,建立起一系列的公平性规范。

命题是考试的核心,对考试公平至关重要。美国考试实践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ttee on Testing Practices)在《公平的教育测试实践规范》(Code of Fair Testing Practices in Education)中,将命题公平定义为:命题对参加测试的人应该是公平的,不受年龄、性别、体能、种族、国家、宗教、性取向、语言背景或其他个人特性的限制。在测试所涉及的诸多方面中,公平是首要考虑的。经过认真考虑的测试标准和测试管理,保证所有参加测试者都能在其被测试的知识领域得到相同的机会,以展示参加测试者对知识的了解和在被测试领域的表现。公平意味着每个测验者均有机会准备测验,且会被告知与测验目的相适应的测试规律和测试内容。[12]

美国考试实践联合委员会代表公众利益,以提高考试实践的质量为目标,包括北美咨询协会(ACA)、北美教育研究协会(AERA)、北美心理协会(APA)、北美语言听说交流协会(ASHA)、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全美考试主任协会(NATD)以及全美教育测量学会(NCME)等机构。为了保证教育测验的公平公正,该委员会在“命题与选择适当的考试”(Developing and Selecting Appropriate Tests)、“考务管理及评分”(Administering and Scoring Tests)、“考试分数报告及结果解释”(Reporting and Interpreting Test Results)、“告知被试者”(Informing Test Takers)等四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规范(code)。以第一个方面“命题与选择适当的考试”的具体规范为例(见下表[13]):

img4

此外,部分考试机构也在制定命题的标准中对考试公平作出规定,如ETS 2002年制定的《ETS公平与质量标准》(ETS Standards for Quality and Fairness)中,有关考试公平的标准包括以下方面[14]

(1)在设计、命题、组织、考试管理和考试的使用中应体现公平性,并纪录这一过程中体现公平性原则的做法,为那些正在命题或者面临重大修改的考试产品制定出如何强调公平性的计划;(2)获得并纪录对所研究组群的具有判断性、经验性的公平评估(有可能的话),保证各个组群都具有代表性,保证消除具有性别、种族或者具有冒犯性方面的符号、语言和内容;(3)提供公平获得考试产品和服务的途径;(4)如果能够用不同方法测量一个考核点,并且这些方法在准确性、可靠性、实践性和可提供性等方面均等,那么,则须考虑这些方法对不同考生群体的考试结果产生的差异,并以此决定使用何种方法来测量该考核点;(5)在相关法律、ETS政策和客户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残疾人提供合适和合理的服务;(6)如果有迹象表明,一个考核点在标准化考试和修改后的考试(“修改后的考试”即modified assessment,是指针对特殊群体如残疾人考生等而调整、修改试题表达方式的考试)中考生的成绩存在很大的差异,则必须标注该考核点及其分数,并向考试的使用者提供合理解释分数的指导;(7)命题和使用考试产品和服务时要考虑英语非母语的考生的需要,应减少因语言差异引起的对效度的威胁;(8)当相关信息充足并且样本足够时,应开展对组群的研究。

与此同时,美国的各大考试机构都成立了考试公正审核委员会(the Board of Review),为考试公平提供技术及政策性支持。考试机构开发组织的考试在提供给用户之前,试题都需要经过考试公正审核委员会的审核。例如,ETS各类考试的公平审核,主要是审核委员会依据《ETS公平与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所谓的“敏感性评估”(sensitive review),以确保ETS产品针对不同群体不存在使用上的性别、种族歧视或者具有冒犯性、不合适、有负面影响的形象、语言、符号、单词或样例。此外,许多测试,如ACT、SAT,试题在正式使用前都需要经过试测,测试完成后还需要进行项目功能差异(DIF)检验。DIF指的是对于某个特定项目,如果在来自同一目标特质的两批平行被试组中显现出不同的统计特性,那么该项目就存在功能差异。[15]它通常用来检测试题是否存在对不同考生不公平的现象。考试机构一般对那些存在DIF的试题进行修改或剔除,以保证考试内容的公平公正性。

四、高考内容改革:在公平与科学的矛盾中前行

高考是一个公平尺度,是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手段。现阶段高考内容改革科学性与公平性的矛盾客观存在、难以调和,我们在加大考测能力比重时就不得不考虑到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16]。笔者认为,高考内容改革欲在科学性与公平性的矛盾中顺利前行,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命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尽管高考命题标准化改革已推行多年,但与发达国家标准化考试的命题水平相比,我们无论在考试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上,还是在命题人员的知识、技术储备上都还有很大距离。而且,受原有知识性考试命题思维惯性与模式的影响,不少命题人员仍难以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要求。现阶段,高考命题程序及工作流程已与发达国家相似,但试题的质量仍无法相提并论,命题人员的基础薄弱是最主要的原因。1985年开始实施的标准化改革以及之后颁发的《考试说明》,都是从考试技术方面来提高命题的科学性,然而“试题的合理性程度取决于命题者的思维素质”,“评价试题的合理性程度,更重要的是从试题与考试内容的关系,题目的立意,包容性、分寸感以及赋分的科学性等方面去说明问题。”[17]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提高命题人员的专业水平对高考命题向科学性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命题人员的专业水平还包括提高其公平公正素养,尽量避免命题中的城市化倾向,这也是维护高考内容公平性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要保证命题公平,需要选择那些综合素质和学科专业水平高并且具有必备的命题业务知识的人员来命题,让他们成为既具有学科知识又有命题经验的命题专家,并自觉地遵照命题的公正要求,从而实现考试的公平公正。[18]

(二)完善技术与政策支持

无论是从高考内容改革的发展历史,还是从包括《纲要》在内的各种教育指导文件的规定来看,提高高考内容的科学性、侧重考测能力会成为考试改革的主旋律。在此过程中,高考内容科学性与公平性的矛盾将被进一步激化。为此,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改革支持体系,既有技术层面,也有政策层面。

首先,进一步加大对考试技术的研究水平,提高将技术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能力测验中对主观性试题、弹性标准的依赖增大,着力研究对主观题控制评分误差的研究,在此过程中考试技术研究人员应密切联系考试命题人员及阅卷人员,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研究的意义和结果,促进他们真正把这些方法和策略应用到命题和评分中去,从而兼顾科学性与公平性。

其次,借鉴美国教育及考试机构保证考试公平性的做法,制定有关考试公平性的规范、标准,并督促各地考试机构在命题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环节,如审核试题的公平性等,以便有效地执行这些规范与标准。

再次,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态。高考内容改革中反映出来的城乡不公平并不全由高考引起,它们是社会、教育发展中城乡不均衡问题的延伸。因此,要消除高考内容的不公平,除了要坚持高考改革外,还需要社会改革、教育改革作支撑。《纲要》已经作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才能为实现高考公平创造现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