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训练与感悟并重,人文与理性相融

训练与感悟并重,人文与理性相融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方方面面,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认为:扎实有效的语文训练与深入真切的感悟体验两者密不可分。由此可见,训练与感悟并重,人文与理性相融,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达到披文得意、披文入境,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从两者关系来看,训练侧重于局部、理解,是共性的;感悟侧重于整体、感知,是个性的,情感化的。

训练与感悟并重,人文与理性相融

项晓凤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方方面面,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认为:扎实有效的语文训练与深入真切的感悟体验两者密不可分。因为语文不是无情物,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在语言文字的深处。感悟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之外,在感悟的探索过程中,要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由此可见,训练与感悟并重,人文与理性相融,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达到披文得意、披文入境,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训练?“训”是指教师的指导;“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在教学中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可见,构成训练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1)教师的指导;(2)学生的实践;(3)师生的互动、合作。说到底,训练就是学生的“会学”与教师的“善导”在相互作用。如果真正用训练的要求教读一篇课文,就必须着眼于指导阅读的门径。学生致力于自身理解、自致其知;教师当然也要提出一些问题,但提出的必须是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提问的目的不在于找个答案,而是在于将学生引导到文本上来。什么是感悟?感悟应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透过文字的表面而深入文本,体会文本的微言大义,展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内心对话;学生通过对字词段篇的品读、思辨,去捕捉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去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或人生经验。

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旨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映和独特体验。从两者关系来看,训练侧重于局部、理解,是共性的;感悟侧重于整体、感知,是个性的,情感化的。两者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决不能重训练而淡化感悟,或重感悟而轻视训练,导致语文学习“费时低效”。两者应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双翼,缺一不可,和谐共存。它是学生由外到内的顿悟,是由内而外的散发,是内外相融的学习体验,它贯穿于学生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