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即理”与“性即理”

“心即理”与“性即理”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的。我方在本体论上的主要观点是‘心即理’,这与对方朱熹同学的‘性即理’有着本质的分歧。”王迪代表陆氏兄弟说话了,“我方认为,本体的‘理’与主体的‘心’是合而为一的,主体即本体,‘心’是宇宙本原,‘理’是具有主观精神的性质,而不是独立于‘心’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对方辩友的观点错在哲学体系中没有‘气’的地位。”

“好,我们的辩论赛继续。”“吕祖谦”主持道,“刚才陆氏兄弟以诗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的思想,但诗的各种修辞可能会使得观众理解上有偏差,我们还是要请陆氏兄弟明确阐述你方的观点。”

“好的。我方在本体论上的主要观点是‘心即理’,这与对方朱熹同学的‘性即理’有着本质的分歧。” 这次是李毅诚代表陆氏兄弟,“我方的‘心即理’是指心就是宇宙的本体,心与理是一体的,不可分割,‘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我方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是没有差异的。‘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通过人‘心’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对方辩友差矣!”刘晨上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打断了,这次终于能完整表达了,“心与理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但‘心’不是本体,‘心’只是认识的主体而已。‘心’能够认识与反映‘理’,但却不是与‘理’等同的宇宙本体。”

“非也,非也!”王迪代表陆氏兄弟说话了,“我方认为,本体的‘理’与主体的‘心’是合而为一的,主体即本体,‘心’是宇宙本原,‘理’是具有主观精神的性质,而不是独立于‘心’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对方辩友的观点错在哲学体系中没有‘气’的地位。”周婧雨代表朱熹说话了,“对方辩友的‘心学’只承认有一个心的世界,而不重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别,不讲‘体’与‘用’的区别,其错误在于没有对‘理’与‘气’进行区别。‘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气’则是铸成万物的质料,是形而下者。‘理’与‘气’相合而有人之‘心’。对方辩友虽然讲‘心’与‘理’一,但不讲‘气’,把‘气’当作‘理’,最终导致了‘心’与‘理’不合。”

“对方辩友在‘理’与‘心’之间横插了一个‘气’,这是一种‘床上叠床,屋下架屋’的做法。”张翔代表陆氏兄弟阐述,“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岁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因此,我方再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对方辩友的这句话确实有气势,我方很欣赏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的精神气象和境界。”赵蕾代表朱熹发言,“但是,这句话作为本体论是有问题的。比如,对方也喜欢鹅湖的青山与溪水吧,但自有宇宙以来,就有了这山这水,那时就有对方辩友存在吗?因此,溪山长在,但人非长存,‘心’与‘理’之间,哪个更根本呢?”

“对方辩友误解了我方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李毅诚再次代表陆氏兄弟应对,“溪山对于游人来说,是可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但对于行人来说,则是障碍;对于没有来此也不知道此溪山的人,它的存在是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的。况且今日的溪山也非旧时的溪山。即便把‘理’看成是宇宙事物的固有规律,要认识、掌握它,还是离不开具体的人的具体的‘心’,而且认识、掌握的程度,也是因人而差异巨大的,因此,每个人心中的溪山是不同的,你能说它不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吗?”

“对方辩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