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即理”的宇宙观

“心即理”的宇宙观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陆九渊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心即理”的主要内涵是指人心之理与宇宙之理具有本质的同一性,但他往往过分强调了“理”的内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这一命题具有了主观唯心主义倾向。陆九渊所谓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就是认为道德意识是最高的实体。在“心即理”的命题中包含一个问题,即任何心中的观念都是合理的吗?

陆九渊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他所谓心,又叫作本心。他曾解释说:“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孟子曰:‘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又曰:‘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愚不肖不及焉,则弊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弊于意见而失其本心。”(《与赵监书》)“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年谱》)由此可见,陆九渊所讲的本心即是孟子所说的天赋的仁、义、礼、智之“善”心,也就是人的道德意识。他认为,这种道德意识是生来固有的。他的思想直接来自孟子,而加以发展。

陆九渊对“心即理”的命题作了论证,他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又说:“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书》)这是说,人人的心只是一个心,宇宙的理只是一个理。从最根本处来讲只有一个东西,不应该把心与理分开,所以心就是理。陆九渊所谓的“心即理也”,并不是说理是由心产生的,而是说心与理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心即理”命题中的“心”是指“本心”,“理”则兼具二义:一是指道德法则,二是指普遍规律。“心即理”的主要内涵是指人心之理与宇宙之理具有本质的同一性,但他往往过分强调了“理”的内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这一命题具有了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其根源在于夸大心的思维作用和人的道德意识,以至否定了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的独立存在,而把心看成唯一的实体。陆九渊认为:“塞大地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与赵咏道书》)“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语录》)这就是说,整个天地之间只有一个理,人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明白这个理,这个理包括万物,是无限的。然而此理即在心中,也就是说心中即包含有万物之理。因此,他又说:“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杂说》)他在这里所讲的“理”就不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只是道德的原则,他所谓的心就是道德意识。陆九渊所谓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就是认为道德意识是最高的实体。他认为,心就是世界的根本,世界就是依据这种道德意识而存在的。他认为,任何与这种道德原则不同的理论,任何与封建时代的道德意识不同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绝对不能容许的。他说:“此理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舍此而别有商量,别有趋向,别有规模,别有形迹,别有行业,别有事功,则与道不相干,则是异端,则是利欲。谓之陷溺,谓之窠臼。说即是邪说,见即是邪见。”(《语录》)这段话表明,他还是不得不承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趋向、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见解。但他武断地认为,一切与儒家道德原则不同的思想趋向都是错误的,不对的,都是必须排斥的。在“心即理”的命题中包含一个问题,即任何心中的观念都是合理的吗?陆九渊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才提出不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都是“邪说”,都是错误的。这就显露出,陆九渊的“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是矛盾的,其目的无非是要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永恒性和内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