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他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个筋斗而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也就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事了。杜威的理论引起了陶师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思考,在本土实践中陶师悟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道理。

二、“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回顾说:“‘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也就是现代教育思潮的中流。我从民国六年起便陪着这个思潮到中国来,八年的经验告诉我:‘此路不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悟到‘教学做合一’的道理。所以,‘教学做合一’是实行‘教育即生活’碰到墙壁把头碰痛时所找出来的新路。‘教育即生活’的理论,至此乃翻了半个筋斗。实行‘教学做合一’的地方,再也不说‘教育即生活’。他不再耐烦把学校变成社会的缩影。他要伸张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活动。他要我们在生活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没有‘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在前,决产生不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但到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形成的时候,整个教育便根本的变了一个方向,这新方向是‘生活即教育’。”(Ⅱ,7)

杜威发现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这是杜威的功绩,但是,他仍然没跳出教育和学校这个狭小的圈子。正因为这样,陶行知经过八年的实践,感觉到‘此路不通’。陶行知说:“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悟到‘教学做合一’的道理”。陶师说:“我们先前以‘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力气,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Ⅰ,114)从陶师的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中,教育必须与民众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不是这样。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错误是只培养“读书人”,不教他们去行动,不教读书人去生产生利,所以不能改善民生,无济于社会之改良。陶师深刻的指出:“‘老八股’与‘洋八股’虽有新旧之不同,但都是靠着片面的工具来表现的,这片面的工具就是文字与书本。”(Ⅰ,114)“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得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Ⅰ,115)陶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弊端,陶师批评说:“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通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Ⅱ,19)“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他们以为书本可以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他们以为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只要读读书就会了。”(Ⅱ,20)千年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深深地陷在这个误区里,不能自拔。基于这样一种历史认识,陶师便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教学做合一”。陶师解释说:“‘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它的实验室是大自然和大社会,不像‘道尔顿制’那样专在书本上做工夫了。”(Ⅱ,10)“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Ⅱ,30)

从这里可以看到,陶师的治学做学问,是从中国的实际而来的,他虽师从大教育家杜威,但不盲从,不迷信权威。根据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他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个筋斗而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也就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事了。陶师说:“没有‘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在前,决产生不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陶师很客观的讲了他的理论是受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启发而产生的。杜威的理论引起了陶师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思考,在本土实践中陶师悟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道理。这个理论就是医治中国教育病的良药。

于是,在实行“教学做合一”的地方,再也不说“教育即生活”了。换句话说,凡是培养“读书人”的地方,都应该变成培养“用书人”的地方,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也就是说,陶师变多元论为“教学做合一”的一元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