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媒体文化中的教师道德建设思路

当代媒体文化中的教师道德建设思路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前的媒体文化中,教师道德形象所遭遇的种种不公正对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生活及其道德的健康发展。这种限度可以高度概括为“以事实为依据”。媒体对教师群体的报道,必须严格恪守“以事实为依据”的准则,任何对教师群体形象的夸张、歪曲、丑化呈现,不仅会恶化教师的生存环境,给教师本人的道德成长带来压力,而且更会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社会公众对教育的态度。

四、当代媒体文化中的教师道德建设思路

在当前的媒体文化中,教师道德形象所遭遇的种种不公正对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生活及其道德的健康发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坚持“内外兼修”:一方面是提高媒体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自律,为教师的道德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舆论空间和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则应该增强教师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对于媒介文化所塑造的教师道德形象的批判和反思能力。

(一)媒介环境建设与教师道德发展

教师道德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客观、真实、具有人性关怀的社会舆论空间的支持。这种社会舆论空间的形成,往往有赖于媒体的宣传和引导。因此,加强教师道德成长的媒介环境建设,便是当前师德建设的题中之意。媒介环境建设应针对不同的媒体类型采取不同的改进策略。对于教师道德发展而言,应主要关注两种类型的媒体:一种是以所有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为报道对象的一般大众传媒,另一种则是以教育现象为主要呈现内容的教育媒体。前者在师德建设问题上应加强教师专业组织的权力监督,而后者除了必要的外在监督外,还应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一,建立教师专业组织的新闻监督机制,改善教师道德发展的外在媒介环境。新闻自由作为媒体的生命线,其宗旨在于保证其作为独立于司法、行政和立法权力之外的舆论监督职责。这种社会职责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媒体负责、客观、真实报道的基础之上。一旦这种自由僭越了事实的真相而走向随意的夸张、捏造,便会造成媒体社会责任的丧失,从而最终导致对当事人的伤害和对社会正义的背离。因此,媒体的新闻自由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高度概括为“以事实为依据”。这种限度的存在表明了新闻监督与管理的必要性。事实上,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在新闻监督与管理和新闻自由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对于教师道德建设而言,这种新闻监督与管理则显得尤为必要。这主要是因为,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师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道德的维系意义重大。媒体对教师群体的报道,必须严格恪守“以事实为依据”的准则,任何对教师群体形象的夸张、歪曲、丑化呈现,不仅会恶化教师的生存环境,给教师本人的道德成长带来压力,而且更会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社会公众对教育的态度。因此,在媒体对教师问题的报道上,我们除了希望媒体自身道德自律外,还应从外部建立起必要的监督机制,防止其由于种种原因(如片面追求眼球经济,缺乏专业判断等)而对教师问题的不真实报道。这种监督机制的建立,除了依靠国家相关的法律条文外,还必须依靠教师专业组织的力量。教师专业组织应有权对媒体在事关教师问题的处理上进行必要的专业审查和监督。这种审查和监督应贯穿于整个过程。具体而言,未经教师专业组织审查与核实的教师新闻报道,不应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对于在报道过程中的失实现象,教师专业组织有权要求媒体及时纠正与澄清。当然,教师专业组织的权力并非单向的。媒体有权对于教师专业组织的权力监督提出合理的质疑。对于教师专业组织与媒体之间的不一致意见,应允许双方进行必要的辩论,但最终的意见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

第二,提高教育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增强其专业判断的能力,为师德建设树立健康的教师道德形象。教育媒体人,主要是指教育类媒体(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电视台的教育频道以及各种教育类期刊杂志等)的经营与参与者,包括记者、编审、主持人等。从应然层面上讲,教育媒体人在事关教育问题的报道和呈现上,应该比其他媒体人员更具有专业的眼光和评判原则。特别是在媒体文化日益走向娱乐化、商品化的今天,教育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如何更是关乎教育以及教师的整体专业形象和道德形象。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育媒体人的职业技能,而较为忽视其专业素养。这往往导致这一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专业素养不高。这种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基本的教育专业知识,二是缺乏必要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的缺乏容易使得他们难以正确判断和处理各种教育新闻,而专业道德的不足则容易导致其缺乏对教育伦理与教师道德特殊性的认识。这种专业素养的欠缺,使得教育类媒体在有关教育及教师问题的处理上,并未比其他一般媒体的处理更具专业性。在教育类媒体中,教师道德形象一般不会出现妖魔化的问题。但是,教师道德形象的神圣化在这些媒体中却比比皆是。这种教师道德形象在教育媒体中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媒体人专业素养的欠缺有着极大的关系。由于教育媒体人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对教师道德形象的处理就容易受到各种非理性、非专业性意见的影响和左右,从而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的道德发展营造良好媒介环境。因此,加强教育媒体人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程度,是当前师德媒介环境建设的一个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现实问题。

(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与教师道德发展

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对于教师道德的健康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在当前媒介环境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改变的前提下,一种更为现实的途径是通过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增强其对媒体文化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使其破除对媒体所塑造的教师道德形象的刻板印象,从而能够对媒体中的教师道德形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具体到教师道德这一问题,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重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媒体运作程序的知识。教师要破除对媒体所塑造的教师道德形象的刻板印象,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了解当前媒体如何加工和生产教师道德形象。在这方面,美国经验研究学派的媒介素养教育对我们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该学派重在强调受众对媒体运作的基本程序、环节、模式等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以期教育对象能够正确认识媒体影像的制造过程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一点对于教师理解媒体中的教师道德形象意义重大。教师通过学习有关媒体运作程序的知识,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媒体在对教师道德形象的处理上所遵循的基本步骤和原则,从而有利于消除对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迷信”。

第二,关于媒体文化批判的能力。教师媒体批判能力的养成,是其提高主体意识,摆脱媒体文化宰制的必由之路。教师之所以受到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压迫,一方面源于这种道德形象所形成的社会舆论压力,另一方面则源于教师对这种道德形象缺乏必要的反思和批判。在这方面,欧洲批判学派的媒介素养教育思路对于我们提高教师的媒体批判能力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在批判学派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媒体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性的载体,其存在本身就已经具有一种本体论的意义。这种本体地位的获得,是通过媒体所创造的独立的媒体文化而实现的。这种媒体文化具有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功能,支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把握。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让人们去认知、了解、批判这种貌似价值无涉的媒体文化背后所蕴涵的巨大的意识形态控制。在这种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中,我们应该增强教师对媒体文化娱乐化、商业化本质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媒体中那些具有商业化特征的教师道德形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自觉抵制那些非理性、非专业教师道德形象对教师主体的控制和奴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