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人的需要。可以说,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主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教师专业道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实践教师专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教师忠于职守、辛勤耕耘、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然而,国际、国内的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1]那么作为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师生观;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所有教学活动之中,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也就是说,现代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艺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而是要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人的需要。

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方针之一。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说科学是用人类的理性之光为自然立法的话,那么,道德则是人类的实践理性精神的自我立法。道德引导人们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完善他人,完善社会,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引导社会文明的进步。可以说,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主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专业道德是人类社会道德在教育园地结出的硕果,它总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对教师职业劳动的根本要求。无论何种社会,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总是通过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和教有内容等中介来规范教师的地位、职责和行为,从而决定教师专业道德的性质、内容和行为规范体系,因此,教师专业道德总是一定社会的主导道德的代表,比起其他专业道德,教师专业道德具有更高的自觉性、更强烈的典型性和更为深远的影响力。教师往往被社会上的人看作最有教养、最讲文明、最有德性的人,教师的言行所体现出来的社会道德往往成为人们判定是非、善恶的标准,并因此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和社会的风尚。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教师怎样表现自己,以及在哪些方面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点,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人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理性,学生将来都要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接班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的影响去处理各种关系,以教师的道德标准为准绳对各种社会行为作出评价,从而把整个社会的道德实践关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使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由此可见,教师专业道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实践教师专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需要

学校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场所,也是培养未来社会创造者与建设者的地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也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美德的传承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而现今有的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缺乏教师应具有的道德修养。

四、激发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把青少年一代造就成为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政府把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任交给教师,把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托付给教师。因此,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性的教育作用。一方面,教师的道德品质是完成教育的基础。教育力量于受教育者的认同,只有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给予的教育认同时,教育才会发生效力。一个在学生中有良好形象的教师,就能顺利地完成教育任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教师的形象较差,学生对教师所言所行根本不信,那么教师就无法进行教育工作。形象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甚至连学生家长也把好教师看成孩子健康成长的希望。教师的形象是建立在教师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基础上的,教师的道德品质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教师的理想追求、思想感情、言行举止、气质性格、对工作的态度和业务能力,对学生都具有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像种子一样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另一方面,教师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趋向。青少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模仿性强,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是在模仿中成长起来并逐步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和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直观示范性,教师品德高尚,行为仪表端庄,有利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素质。作为学生的示范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被期望为在行为规范上最完美的人,教师的道德品质犹如“活命水”,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天才素质,只有在这样的“活命水”浇灌下才能蓬勃生长,否则就会干枯和衰败,教师良好的师德永远会使学生赞叹并对其产生吸引力,激发他们上进的愿望。

五、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搞好教育,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专业道德修养,是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德才兼备,方堪为人师表,因此,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时刻以师德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坚定的信念去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以高尚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以巨大的力量去鼓舞学生天天向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满腔的热血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尽到一名教师的神圣天职。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前几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使师德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社会上重智育,轻德育;重业务,轻政治;重能力,轻品行;重私利,轻公益等倾向的存在,使一些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困惑,心里失去了平衡,出现了对职业责任倦怠和对理想前途迷惘等不良现象。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落实,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之社会上大力提倡对劳模事迹的宣传,弘扬正气,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风气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对教育战线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做人民的先生,必须先做人民的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想塑造好别人的灵魂,必须首先塑造好自己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先接受教育,然后再教育别人,形成优良师风对于建设好的社会风气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各类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而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而且直接影响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师德是教师其他素质因素能否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

教师职业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然而科学知识浩如烟海,人的能力的发展永无止境,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教师靠现有的智能储备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必然带来对教师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唯有在教育实践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做到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误人子弟”。而这正是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要想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与能力素质,而它们的提高,则需要以教师专业道德为思想基础。如果一名教师缺乏开拓创新的教育理念、积极上进的思想观念、纯洁高尚的道德品质,则会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就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有利于教师责任心、使命感的增强

教师肩负着历史的重托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他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人的心灵智慧,教师的责任重在育人。教师的社会作用越大,历史责任越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必须增强责任心、使命感。

教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教师专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当教师专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体品质之后,便将成为一种内在力量,促使教师自觉地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用辛勤的劳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全面而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与此同时,他们还会以教师专业道德为准则,合理调节与学生、家长和同事等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需要与社会要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承担应尽的义务,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因此,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专业道德也是社会舆论评价教师的标准。教师通过其职业行为与社会各阶层产生密切的联系,当教师的职业行为符合教师专业道德规范时,他们就赢得社会的赞誉和学生的尊敬。舆论所产生的鼓励和鞭策会使教师产生极大满足感和幸福感。反之,如果教师的行为违反了教师专业道德,背离了社会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那么,他们将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批评。这种来自舆论的否定评价,会对教师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促使他们改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方式,使自己的职业行为步入正确的、符合道德要求的轨道。从而按照社会要求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可见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专业道德修养,能够不断督促教师明确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行为规范。教师也只有不断深入理解、明确这些行为规范,才能进一步体会到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伟大和所承担职业责任的重要,从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承担的职业责任,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利于教育行业风气的净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教育、重视教育,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严的要求,这无疑有利于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同时也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逐渐渗入教育,侵蚀着教育行业的风气。如报刊披露的“应试教育的强劲东风吹得学生晕头转向”,“教育乱收费现象使得群众怨声载道”等。当然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就教育内部来说,要想抵制和克服这些不正当的风气,依赖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困扰着我们,甚至形成了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风,严重地干扰着学校的教学实践。这对我们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和青少年个体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严重违反了教师专业道德规范,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教师专业道德修养,使广大教师真正确立忠诚并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念,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实践中,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成为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部分教师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在部分教师中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由此滋生了学校的乱收费、高收费现象。使得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人际交往中染上“铜臭”的气味,进而导致许多社会矛盾的出现,败坏了教育的风气,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教师的内心世界也日益失衡。由于职业形象的定位与教师的现行行为反差太大,必然受到社会的否定,这会使他们常常陷入苦闷、彷徨和空虚,感受不到高尚的职业所带来的自豪,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物质需求却变得越来越强烈,甚至利用职业之便来谋一己之私利。要克服这种为教不廉的不正之风,使教师职业的高尚本质复归,必须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帮助教师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纠正一切有悖道德的行为,在金钱、物质利益面前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廉洁从教。

因此,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促使教师把遵循高尚的教师专业道德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信,树立光辉的形象,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学习的楷模和效仿的榜样,可以促使学校教育的行业风气得以净化,而且将通过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强师德建设,对于提高师德水平和改善行业风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振兴的希望又在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很难想象,他能在教师这个特殊的岗位上有所作为。世人曾给教师以“红烛”、“渡船”、“春蚕”之美誉,也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来赞美教师的事业,这既是鼓励,也是要求,更多的是鞭策。作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性因素,新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