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重要价值。这再次提醒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价值中的文化多样性价值,充分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认识价值还指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_昆明市2008年年度社科规划课题成果选(上)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2003年UNESCO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1.历史传承价值

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价值准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团或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13]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弥补官方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当今世界面临着丧失文化多样性的严重威胁,例如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还通用8000多种语言,但是现在仅存6000多种,我国现有的10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63种,其中云南省怒族使用怒苏语的人仅有8000人,麻栗坡县彝族使用普标语的人仅有50来人,而且还有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在互联网和现代通信工具的冲击下正处于快速消亡中。这再次提醒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价值中的文化多样性价值,充分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核心。“民族精神是一个使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4]因此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就是每一个民族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载体,能够很好地将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这些活生生的载体上,从而造就一个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

2.科学认识价值

科学认识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存和反映。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或多或少可能都会有一些不科学、不人道的东西,会有这样那样的陋规恶习。这些东西都该被禁止、取缔,有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会被创造、信奉它的人群自动抛弃。但是这些东西可能存留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生活情感态度、科学发达程度、风俗信仰禁忌等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研究的价值。例如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由风水的初始定义可以看出,所谓风水,就是古人在择址而居时注意选择有和风与碧水的地方。风水文化中的精华,就是讲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谐统一的人居观念,讲究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环境理念,以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优越的良性小环境、小气候,就值得我们研究和继承。因此,可以说形成初期的风水文化表明了古人在建筑学、景观学方面的科学认识及积累,就是在晋代以后它还在这些科学方面有大的发展;至于此后它向神秘主义、鬼神宿命方向发展的另一路径和内容,则是今天要摒弃的封建迷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认识价值还指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例如民族传统历法,如果能较好地解决计时和指导农、副、渔业生产的问题,就一定具有相当的科学内容和价值。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就较好地解决了计时和指导生产生活两大问题。农历又称阴历,实质是阴阳历,它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农历根据天体运动规律计时,安排大小月、闰月、平年和闰年,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极高的科学性。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综合考虑了天文、气候、季节、物候、农作物生长等情况,反映了古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对自然界发展运行规律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掌握和认识,以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这些规律的合理运用,因而长期以来很好地指导了农、副、渔业生产。

3.审美艺术价值

审美艺术价值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例如流行于昆明市区及呈贡、晋宁等滇池周围的汉族地区和昆明附近部分少数民族中的昆明调。它泛指这一地区的汉族山歌、小调,民间有调子、民歌等多种称谓。其多在山野田间歌唱,一般不受季节限制。除平时及插秧、薅秧时节的田间对唱外,大规模的歌唱活动常集中于当地每年举行的歌会(调子会),如传统的“三月三”山歌会、六月二十四“跑马山歌会”、“玉兰调子会”、“红石岩歌会”、“观音山调子会”等。通常以“赛歌”的形式出现,甲乙双方各有若干“歌师傅”指点策划,即兴编词,互相问答,体现集体智慧。赛歌常相持数日不分上下。歌词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男女情爱、家乡风光、历史、地理、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知识、趣闻。昆明调曲目繁多,流传较广的有耍山调、猜调、大河涨水沙浪沙、拈鱼、赶马调、送郎调、放马山歌以及东门腔、西门腔、草海腔等。其中“拈鱼”在昆明西山区十分流行,乐曲为民族调式中的宫调式,四二拍,具有典型的民族调式风格。歌词内容虽简单,但由于演唱时大量应用虚词,加强了小调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唱念结合使整个小调节奏变化多,表达情感丰富,特别是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情感氛围。昆明调演唱开始常有呼唤式的引腔,曲调具有叙事性特点。曲中常出现“垛句”,民间称为“垛叶子”,音调近乎说唱,有的似快速“绕口令”,好的歌手每唱到此,会得到观众满堂喝彩。猜调是昆明调的典型曲调之一,以56种事物相互猜答,想象力丰富,令人拍案叫绝。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昆明调的代表作就在全国广泛流传,影响甚广。其传承方式多为父传子、母传女、老歌手传新歌手,目前在昆明西山等地区仍十分流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可以为新的文艺创作提供不竭的源泉,当代许多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其中孕育而出的,很好地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其审美艺术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口头文学、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有审美价值,就连其中的民族民间文化、社会习俗、服饰织染、红白礼仪等也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价值。

4.社会和谐价值

社会和谐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化动物,个体都有一个适应集体、融入社会的过程;而社会或族群也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变成它的合格的个体,标准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掌握这个社会或族群的文化。因此,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其实也就是个体学习族群独特文化,接受、适应并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接受了族群的独特文化,也就是对这个社会进行了价值认同,从而有效地融入社会而达致社会和谐。这样,作为鲜活的、多样丰富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重要的社会认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

在当今张扬个性的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人唯利是图,不讲诚信、不讲道德,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需要我们倡导传统伦理道德,鼓励向善的个人美德。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撷取、展示、宣扬其中的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将会极大地有益于当今的和谐社会的建设。

文化的国际交往有助于文化的交融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往作用,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推动国际交往与合作,促进地区和谐与稳定。例如在2005年末公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我国和蒙古国政府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在这一过程及今后的共同保护中,已经并将继续发展两国在这方面的友好合作,从而加强两国的密切联系,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也促进这一地区的和谐与繁荣。此外,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建立合作和互助的国际技术、财务机制,动员国际社会履行共同的义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可以成为国家间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民族间联系沟通的黏合剂。

5.经济开发价值

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经济开发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

经济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后,这些地区就有条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宣传力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传承、保护、创新条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使之更加安心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15]并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例如日本、韩国积极发掘本国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恢复传统礼仪节庆仪式,以此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因其800多年的悠久历史、独特的东巴文化和美妙的纳西古乐吸引了中外游客。2008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25.49万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长17.81%,其中海外游客46.58万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长16.25%,国内游客578.91万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长17.94%;旅游业总收入69.54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同期增长19.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4830.59万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4.63%,国内旅游收入59.45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同期增长20.54%,既获得了大量旅游收入,又使国内外加深了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化、民俗资源就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利用传统工艺、传统文化资源取得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这是通过经济手段、经济途径救活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极好方式。总之,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有适度的经济观念,有以开发促保护的意识。对那些既能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优势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集中力量培育优势文化品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

6.教育引导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一方面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了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还有许多极富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精品,值得用这些重要的、科学的、美丽的知识和内容去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另一方面是说,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各级各类学校讲授,使广大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重要性和价值,培养保护、传承、研究、管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进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从而通过教育教学的作用更好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文化发展意义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一项重大的文化战略举措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那些能够“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充分表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发展本身协调一致的,它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尊重文化特性、对文化差异持宽容态度的基础上,最终将促进世界实现持久和平与公正。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建立在文化普遍性认识和国际文化合作基础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将有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增强国际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因此,我国今天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本身,就是国际文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人类社会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球化和现代化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危机。我们必须寻找和利用各方面的智慧及资源,尤其是发掘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资源,来解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战略手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化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将有利于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有利于捍卫文化多样性和保护文化传统,有利于文化创新。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交流,在这个基础上,人们产生了不同文化共生共享的互动理念。无论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国际社会倡导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就是在强调任何优秀文化都应视为现存人类的共同财富。国际社会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时还从文化战略的高度,突出文化生态的法则。《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特定文化权利实现的重要战略措施

在21世纪,文化权利受到普遍关注:①GDP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增长;②现代化发展要求公民文化素质与之相适应;③知识经济对人创造能力的要求和尊重。从战略上来说,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文化权利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有利条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促进文化平等权、文化认同权、文化经济权益等全球性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联系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一方面,保护那些能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它能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文化认同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和普及教育活动。

2.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文化创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我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前提。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具体地说,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来改造、更新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使之在自我超越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因此,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为了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竞争力,为了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必须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造性转化。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3.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大量的和谐思想及其行为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积极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帮助我们解决人类的和谐生存、可持续发展和精神走向等问题。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的文化系统,我们可以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方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有益的东西,使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更具民族性和大众性。

4.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首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立法,提高文化政策制定与执行水平。政府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着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直接决定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效。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提出:“每个国家都应在遵守其国际义务的前提下,制定本国的文化政策,并采取其认为最为合适的行动方法,即不管是在行动上给予支持还是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来实施这一政策。”我国目前只有《文物保护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权保护法》尚在拟议之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文化、旅游、文艺、民族、宗教、教育等多方面的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团体,没有一个高效和统一的管理机制,保护工作效率低下就是不可避免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基层和社区,如果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工作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总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在立法、政策制定和文化行政方面加强工作。

其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目前世界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流通和交换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贸易和服务优势,这对文化多样性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总体上说,我国在世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流通和交换中同样处于被动地位。一方面是大量的西方文化产品销往国内,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文化资源流往国外。目前后一种情况比较严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当前而言,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某些情况确实堪忧。一些人或地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碎片化、拼盘化,或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民间化(如将民间艺术演出形式商业化等),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搬离其植根的土壤而进行的产业化运作实际上在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对于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提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水平,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解决。

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倡导不同文明对话的重要基础

积极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是争取和平、稳定所迫切需要的。保护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是相互尊重、进行交流的本源——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重要基础。对稳定世界形势具有导向作用,对维护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权也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