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门类如下:第一,民间文学丰富多彩。高淳民歌形式多样,曲调丰富,在吴歌中独树一帜,在高淳村俗文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戏台中有4处系省级文保单位。岁时节令习俗舞蹈在每年春节期间和其他重大节日期间进行表演。它既彰显了高淳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高淳地区的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文化资源_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

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大量的高淳民歌、民间舞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活跃在高淳城乡。其中,民间舞蹈跳五猖、狮子舞、高跷、大马灯等主要集中在高淳山乡片;龙灯、打水浒、叠罗汉、龙吟车、荡旱船、蚌仙舞等主要集中在高淳圩乡片。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等传统习俗与全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如影随形。

2006年至2009年,高淳区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共搜集到2000多条非遗线索,编写了约100万字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高淳区资料汇编》。从总体上说,高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类资源较为丰富,分别占总数的50%、18%、7%;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戏曲、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资源也比较丰富,约占25%。在非遗普查的基础上,高淳区积极开展非遗名录项目申报工作。截至2012年上半年,有非遗项目500多项,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非遗名录13项,市级非遗名录24项,区级非遗名录99项。高淳区已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区4级非遗名录的保护体系。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门类如下:

第一,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它反映了高淳的历史变迁、名人轶事和地方风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就民间故事而言,它可分为神话类、人物、地名传说类和故事类,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像卞和献玉的故事、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传承这些历史故事,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第二,高淳民歌面广量大。高淳民歌形式多样,曲调丰富,在吴歌中独树一帜,在高淳村俗文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内容上,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6类。劳动歌是反映本地区劳动生产的歌曲。栽秧歌、耘田歌、放牛歌等世代相传。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就扬名省内外的《五月栽秧》《采菱角》,具有浓烈的水乡韵味。《五月栽秧》原歌曾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作为教材,经音乐家路行编创后,列为历次江苏声乐比赛民族唱法必唱歌曲。众所周知,14岁的邓丽君在1966年凭着一首《采红菱》的演唱,一炮走红,而日后成为华人乐坛的巨星。据有关专家认为,邓丽君演唱的这首《采红菱》,其音乐旋律与高淳民歌《采菱角》如出一辙。值得一提的是,劳动号子是高淳民歌的一大特色,如打夯号子、车水号子、龙船号子,号声嘹亮悠长,具有劳动节奏感。而大量仪式歌如上梁歌、送房歌、哭嫁、洗衣歌等,充分反映了高淳传统的民风民俗,也生动体现了高淳人民建设美好家园、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高淳民歌中有许多优美的情歌,在高淳最早流行的情歌是南朝时期的《华山畿》,载入《吴歌》,经胡适先生、钱南扬教授等名家考证,《华山畿》源于高淳。《华山畿》在高淳长期的流行过程中,演变成高淳民歌《十月陈梅》《十二月望郎》,世代相传。高淳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从音乐的艺术角度看,高淳民歌是以五声调式构成旋律;从演唱形式看,它是以民间小调为主;从旋律的行走方向看,高淳民歌基本上是以3、6、1为主,组成骨干音,构成音乐结构上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在吴歌中独树一帜。例如:《一粒种子一棵秧》中采用的角调,在全国独一无二。同时,高淳民歌生活气息浓,涉及内容广,对研究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曲艺送春家喻户晓。高淳送春起源于明代的“村田乐”,明清以来,一直在高淳民间流传。每逢新春佳节,送春艺人走村串巷,开展送春活动,演唱人员众多。送春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节日文化生活,而且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民风习俗,同时为江南一带曲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佐证。

第四,戏曲活动经久不衰。高淳就有一句“出门山歌进门戏”的流行语,这是对高淳人爱唱歌爱看戏最形象的概括。据考证,从元代开始,高淳地区就流行戏曲活动。最早的是高淳阳腔目连戏,它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宗教戏,在高淳已流行700年之久。高淳阳腔目连戏对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淳高腔、高拨子是高淳传统的曲调,对徽剧、京剧产生过重大影响。200年前,徽剧流入高淳。高淳戏曲活动日益频繁,徽戏、徽夹京、京戏、花鼓戏等种类很多。晚清至民国期间,高淳民间纷纷成立京剧班,如老全福班、金台班、春福班、全福班、洪福班、寿星班等。直至1952年,全区尚有业余剧团30多个。1955年,高淳区锡剧团成立,锡剧又很快在高淳流行,深受群众喜爱。可以说,高淳是传统戏曲之乡。戏台多、唱戏多是高淳的一大特色。高淳的古戏台遍布城乡,据不完全统计,直至1958年高淳尚有28处古戏台。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戏台中有4处系省级文保单位。其中固城刘家陇戏台始建于元代,东坝戏台、沧溪戏台规模之大、保存之好,堪称江苏古戏台之最。近年来,高淳农村不少地方又建起了新戏台,其规模不亚于古戏台。每年春天,高淳农村各地都要搭建草台唱戏,往往一唱就是三、五天。据近几年统计,高淳每年平均要唱300场戏左右。当地百姓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享受着丰盛的戏剧大餐。这种在其他地区不多见的场景,被新闻媒体称为“高淳文化现象”。

第五,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高淳舞蹈大体可分为宗教信仰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以及生产习俗舞蹈。宗教信仰舞蹈在每年各镇较大的地方性庙会期间进行表演。桠溪镇祠山庙会有跳五猖,淳溪镇有龙吟车,古柏镇有跳八怪(跳八佾)等。岁时节令习俗舞蹈在每年春节期间和其他重大节日期间进行表演。有龙灯、大马灯(竹马)、中马灯、小马灯、打水浒、打叉、叠罗汉、踩高跷、狮子舞等。在这些活动中,叠罗汉、打水浒自南宋以来,世代相传;东坝大马灯以其规模宏大、形式独特而著称,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高淳的龙舞品种很多,有抬龙、康龙、板龙、双龙、单龙等。其中,淳溪镇长芦杨家抬龙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极为壮观。生产习俗舞蹈主要有采茶舞、采菱舞、荡旱船、蚌仙舞等,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上述这些民间舞蹈,深深扎根于高淳民间,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它既彰显了高淳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高淳地区的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第六,传统手工技艺异彩纷呈。高淳人民勤劳智慧,心灵手巧,民间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例如高淳剪纸、蓝印花布、手工布鞋独具地方特色;豆腐制品、糕点制品、水产品腌制等都有诀窍;木雕、编织等技艺独特。尤其是高淳羽毛扇,久负盛名。明嘉靖年间,高淳羽毛扇就流入皇宫,被列为“贡扇”。清代中晚期,高淳区已有10多户羽毛扇商号。1914年,高淳羽毛扇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银奖。解放后,高淳羽毛扇产销量大增,产品销往欧美、大洋洲等2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高淳羽毛扇已成为旅游工艺品,深受游客的青睐。

第七,民俗文化积淀深厚。高淳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村俗风情。高淳民风习俗既具有南北交融的共性,也具有相对独立个性。其生活习俗、礼仪习俗、生产习俗、节日习俗由来已久,婚丧喜庆礼仪程序纷繁,节日庆典活动隆重热烈,人际关系循礼尚义,日常生活从俭求美,这些在高淳人民的生活中处处得到了体现,淳朴的民风一直延续至今。

第八,民间知识内容广泛。高淳作为江南鱼米之乡,反映物候天象、农林牧渔以及传统医药等方面的民间知识非常丰富。近年来,通过非遗普查,我区共收集整理了近千条民间谚语。这些民间知识至今对生产、生活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淳传统医药也很突出,如梁氏骨科,对骨伤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在苏、浙、皖地区有很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