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我国教师道德面临的困境

当代我国教师道德面临的困境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反,当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族群的教师职业道德缺乏必要的约束力时,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则会出现大量教师“道德失范”现象。依笔者的观点,中国社会的教师道德面临着困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道德的平庸化和教师道德失范大量产生。笔者以为,当前在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引导教师追寻个人美德。离开教师个人美德的保障,教师道德规范将成为一纸空文。

三、当代我国教师道德面临的困境

教师道德在现代社会中被理解为一系列的职业规则和职业规范,它能够对教师个体的行为加以约束和导引。当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族群的教师职业道德有着强大的约束力时,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群体的教育实践活动都会在教师职业道德所确立的框架内有序地进行,给群体内部带来和谐和合作。相反,当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族群的教师职业道德缺乏必要的约束力时,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则会出现大量教师“道德失范”现象。严重时,甚至出现教师道德危机,这不仅危及教育自身,而且危及社会发展。当然,如果这样说似乎就将教师职业群体的道德水准完全交由教师道德规范来约束,完全视教师为他律的存在。事实上,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教师职业群体道德水准的提高除了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之外,还离不开教师个体的道德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道德失范现象的背后也折射出教师个体的道德问题。普遍性教师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离不开教师自身的道德努力。

依笔者的观点,中国社会的教师道德面临着困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道德的平庸化和教师道德失范大量产生。

经历过祛魅以后的教师道德已经失去了德性的光辉,沦为一系列基本的行为规则。教师在道德规则面前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教师个体的德性问题不再是学校所关注的对象,只要教师恪守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道德意义上说,他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至于一个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则完全成为教师个人的事情,是个体自身的权利和自由。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很多人来说,也已经丧失了神圣感。从事教师职业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得已而为之。教师职业遂成为人们谋生的职业或者手段,甚至是暂时的寄身之所。教师工作对于个体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消失了,从事教师这一工作除了可以带来经济上的收入和回报以外,与个人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不再密切关联。教师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而个人的人生意义与价值选择却是个体的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个体从事教师工作不再具有幸福感和实现感。因为笔者以为,教师的自我实现直接关涉教师工作的幸福感和意义感。很显然,我们不能够从我们并不倾心的工作中产生自我实现感。除了一些可见的外在利益之外,人们几乎领会不到教师这一职业与自己的人生安排有什么联系。

这样一种教师生存样态导致了很多典型的教师心态。一种心态是“八小时”心态。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理解为“八小时以内”,这不仅仅是教师的职分要求,也是很多职业的基本要求。“八小时以内”勤奋工作,“八小时以外”则完全是“我”个人的自由,“我”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谁也不能干涉。“学校的事情就在学校完成”,“从来不把工作上的事情带回到家里”……这些看法在中小学教师中相对具有普遍性。还有一种“完成任务”心态。教师只是将自己的工作理解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或者教育任务,而不是对任务本身的合理性进行思考,不是对完成任务的最佳方式进行选择与设计,不是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而只是朝向底线的要求靠准。譬如:就教育管理来说,不再寻求一种卓越的状态,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而是维持最基本的规则,“只要不出事就行”。教师对于学生缺乏爱心。对于教育教学方法,不再寻求最佳状态,而是寻求最省力的状态。最省力的状态就是根据惯常的、朴素的经验,缺乏必要的反思与创造,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生活并无根本区别。教师道德的平庸化还有着若干表现,其所带来的后果不仅迷失教育的本真,更有可能危及社会的道德状况。

除了教师道德平庸化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师道德失范在当今社会大量产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朝着利益关系演化的趋势,谁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教师就会对他“特别关心”。因而,班级当中学习成绩好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从不给教师“找麻烦”的学生更多地受到教师的青睐。而那些经常给教师“添乱”,甚至影响到教师“前途”的学生,不仅人格尊严受到教师的蔑视和贬损,甚至身体也经受教师的暴力。教师体罚学生、侮辱学生,甚至对学生进行性侵害,这样的事件在中国基础教育中频频出现,的确值得人们深思,它们给儿童带来的身心影响至少是现在所难以料及的。受这一层关系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趋于利益化,谁的家长“有用”,谁就受“尊敬”,被“委以重任”。教师利用家长资源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的情形并不鲜见,而教师用以交换的筹码就是对于微观领域学生成长资源的分配,其直接的显见的后果就是破坏了最基本的教育公平。有人可能会这样认为:毕竟出现道德失范的教师只占所有教师的少数或者极少数,并不具有代表性。笔者则以为,教师道德失范或多或少在很多教师身上都存在着,并且即便是少数,由于教师这一工作的特殊性,其影响必然危及孩子的未来和整个社会。

笔者以为,当前在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引导教师追寻个人美德。离开教师个人美德的保障,教师道德规范将成为一纸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试图从德性伦理的角度研究斯霞的教师美德。在笔者看来,追寻教师美德是化解当前教师道德危机、走出教师道德困境的必由之路。

【注释】

[1]方明.谈谈教师职业道德[A].中国教育工会无锡市委员会、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教师修养(内部资料)[C].1983(10)

[2]师心.人民教师职业道德初探[A].中国教育工会无锡市委员会、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教师修养(内部资料)[C].1983(10)

[3]王正平.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童国飞.新时期师德建设浅论[J].江西教育科研,1997(1):22.

[5]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5.

[6]蒋越.关于师德判断与评价中存在偏差的反思[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2):19.

[7]甘剑梅.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关于教师道德的哲学反思[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3(3):25.

[8]何怀宏.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A].参见: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

[9]何怀宏.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A].参见: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

[10]何怀宏.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A].读书,1997(4):15.

[11]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50.

[12]何怀宏.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A].参见: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

[13]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7.

[14]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

[15]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

[16]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

[17]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

[18]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

[19]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11.

[20]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