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美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成立了联邦政府。随着其政治、经济的发展,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逐步地建立和完善起来。美国独立前,整个殖民时代的教育贯穿一个特点,即完全是宗主国英国教育的移植。在中等教育方面,美国中等教育主要有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1775年,北美殖民地人民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776年,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第四节 美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美国是北美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年轻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美国本土原是印第安人的家乡,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给欧洲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从17世纪起,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的殖民者纷纷来到北美开拓和争夺殖民地。使北美形成了“除了印第安人,其余都是移民”的人口特征。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起了13个殖民地,逐步形成了北部以工业生产为主、中部以小农生产为主、南部以种植园生产为主的经济特征。1775年,北美殖民地人民开始了反对英国宗主国统治,要求民族和国家独立的战争。1776年,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独立。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成立了联邦政府。独立后,美国资本主义日益发展,1807年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860年时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到19世纪后期,经过南北战争,美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的工业强国。随着其政治、经济的发展,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逐步地建立和完善起来。

一、美国独立前宗主国教育模式移植

美国独立前,整个殖民时代的教育贯穿一个特点,即完全是宗主国英国教育的移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高等教育基本上为统治者及大有产者的子弟所享有,有色人种的工农劳动群众子弟大都进不了正轨的学校,只能在宗教活动中或简陋的初等学校中学习一点知识。学校完全是私立的,主要控制在教会手中。

从17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向美洲大量移民。其中,英国殖民者势力最强,从1607年到1763年在美洲共建立了13个英属殖民地。这13个殖民地就是美国的前身。移民们不仅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同时也带来了祖居地的教育模式。13个殖民地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在北部,有马萨诸塞、罗得岛、新罕布尔和康涅狄格4个殖民地。北部殖民地工业发达,居民大都来是自英国的清教徒,十分重视民众的教育。他们认为,每个基督徒都必须能够阅读《圣经》,懂得教义,了解上帝的旨意,因而,比较注重开办初等教育。1634—1638年,马萨诸塞州通过法律规定,一切财产须纳税,以税收兴办公共事业,包括办学校等。1642年,马萨诸塞州又通过法律规定一切儿童都必须受教育,家长有义务送子女到学校学习宗教知识和一些重要的法律。1647年,该州又通过法律规定满50户的市镇要设立一所初等学校,满100户的市镇要设立一所拉丁文法学校。这些法令对美国独立后公立学校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部,有宾夕法尼亚、纽约、新泽西和特拉华(也译为德拉瓦)4个殖民地。中部殖民地是以畜牧业和谷物生产为主,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大陆各国。由于所信仰的教派不一,当局没有统一的设立学校的要求,各教派分别设立学校。除有教会管理的学校外,还有私人创办的学校。

在南部,有弗吉尼亚、马里兰、北卡来罗纳、南卡来罗纳和佐治亚5个殖民地。南部殖民地以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为主,阶级划分明显。统治者主要注重上层社会青年的教育,多请家庭教师到家庭中教育子女,完成初等教育后送子女去英国接受中、高等教育。而下层社会的子弟只能接受具有慈善性质的教育和进行学徒制训练。

这一时期,美国各地所办学校多为仿照或移植宗主国英国的学校形式,从初等学校到高等学校大致如此。

在初等教育方面,主要是仿照或移植英国的主妇学校、慈善性的贫民初等学校。主妇学校在大多数殖民地都有,该校主要是由一个稍懂读写的家庭妇女主持。这种学校一般通过向其他家长收费,收留少数年幼的儿童在主妇的家里(通常在厨房)进行教学,因而也称“厨学”。主妇学校的教学内容有:学习字母、计算、祈祷和教义问答,并选择《圣经》上的一些句子阅读。贫民初等学校的课程是阅读、书写、宗教。此外,还有私人建立的夜学校和补习学校,都是专为平民和贫苦儿童设立的。初等教育一般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不受重视。

在中等教育方面,美国中等教育主要有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是仿照英国文法学校的一种学校,以学习拉丁语言为主。美国第一所拉丁文法学校是1635年建立的波士顿拉丁文法学校。该校主要为有产阶级子弟升入高一级学校作准备,学生7岁入学,学制一般为7年,学习结束后可升入殖民地大学。主要学习古典课程,有希腊文和拉丁文,还有宗教教义等。由于拉丁文法学校培养的学生缺乏谋生的技能,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一些教育家开始尝试创建新型的学校。1749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倡议建立面向实际的新型的中等学校——文实学校,学校主要教授科学、历史数学,并采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1751年,在费城建立了一所文实学校。学校开设的课程有算术、会计、英语语法、演讲、书法、绘画、航海、科学测量等。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将古典课程与现代实用学科相结合,并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培养目标的中等学校。这种学校由于适应美国工商业的发展,很快取代了拉丁文法学校,成为美国这一时期主要的中学类型。1775年,这所学校改为费城学院,1791年,又改为宾夕法尼亚大学。

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高等教育是广泛建立宗教性的殖民地大学,仿照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办学。到1769年时,已建有9所殖民地大学,都是由教会举办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建于1636的哈佛学院、1701年成立的耶鲁学院、1755年成立的富兰克林学院、1754年成立的纽约皇家学院等。除了富兰克林学院以外,其他几所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高深学问的传教士、教会工作者和虔信宗教的政府官吏。学习的课程有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圣经》学、伦理学、论理学、修辞学、初步数学知识,以及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等。

总之,美国独立前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宗主国英国教育的再现,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但这一时期,美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探索,进行改革,寻找适合美国自己特点的道路,它为下一阶段美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教育制度的初创

美国独立是美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自然会对美国的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1775年,北美殖民地人民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776年,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美国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起了资产阶级联邦制的国家。建国初期,美国面对战争所带来的许多初等学校停办、各类中学日益减少、大学缺少经费等问题,克服种种困难,重视教育的发展,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探索。

建国初期,美国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国家和人民的作用,并动员一切力量,唤起人民办教育的积极性。华盛顿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时指出,要把筹办普遍传播知识的学校当做头等重要的目标。杰佛逊任第三任总统时也指出,我们的自由,如不掌握在人民手中,而且在有一定的教育的人民手中,是永远不会有保障的。这一时期,在美国许多州制定的宪法中,也都有兴办学校、鼓励民众学习实用知识的具体规定。而且,在一些有关开发土地的法规中,也提出了促进教育发展的条文。如美国联邦政府1785、1787年颁布土地法中规定,以后凡新建的州并加入联邦的,政府将赠以一定数量的公地,各州可用公地所获得的土地税开办学校。这一规定对后来各州建立公立学校有重要意义。

1787年通过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虽然没有对教育的权力做出具体的规定,但1789年通过的宪法十条补充条款规定:“凡宪法没有授予,联邦政府也没有禁止授予各州的权力,留给各州或人民。”这表明举办教育事业的权力属于各州。这项规定提供了各州自办教育的法律依据,也鼓励了各州办教育的积极性。从此,教育分权、普及、自由发展成为美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由于教育行政权下放到各州,这样就形成了各州具体管理教育的体系。美国各州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分实现。州议会负责制定本州的各项教育法律,州设立教育委员会提出州的教育政策。1837年,马萨诸塞州最先设立了州教育委员会。州的教育行政机构是州教育厅,由厅长负责全面工作。州下面是学区,学区是美国直接负责兴办中小学教育的地方教育行政区划,也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由选举或指派产生。

19世纪初,随着美国教育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制定和改革的不断推进,美国各级教育逐步发展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掀起公立学校运动

由于受美国不断扩张领土和工业革命的推动,普及初等教育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美国初等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从英国引进的各种具有宗教和慈善性质的初等学校,如星期日学校、城市学校、兰卡斯特的导生制学校以及幼儿学校等。

为了有效地培养新型劳动力以适应经济发展,为了把千百万各不相同的移民熔炼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之中,巩固新生资产阶级政权,迫切需要建立平等、免费、不属任何教派的公立学校来普及教育。于是19世纪20年代开始掀起了一场席卷美国北部和中西部的公立学校运动的斗争,工商业资产阶级为扩大社会各阶层的选举权也支持公立学校教育事业。1825年,伊利诺州首先制定教育法,提出公民的智力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和国家的力量,国家有义务办理公共教育增进公民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智力。此后,许多州也都纷纷制定法律,规定通过地方税收来举办由政府管理的公立教育,美国公立学校迅速发展起来。1834年,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所公立小学。184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厅长贺拉斯·曼从德国考察教育回美,极力倡导由州政府举办公立学校,以区别原来由教会办的慈善小学,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发展。贺拉斯·曼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这一时期也被美国人自称为教育史上的“教育觉醒时代”。

美国公立学校的建立不仅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也成为美国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端。18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颁布了《义务上学法》,规定家长须将8~14岁的儿童送进所在城镇的公立学校上学,违者处20元以下罚款。从此,许多州又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到1919年亚拉巴马州最后颁布义务教育法,美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前后历时60多年。

在中等教育上,受公立初等学校运动影响,美国也出现了公立中学的运动。当时,美国以收费为主、偏重古典课程的拉丁文法中学和文实中学,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需要,中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人们把公立初等学校的运动中所提出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运用在中等教育上,促进了公立中等学校的产生。1821年,由波士顿市议会拨款兴办的美国第一所公立中学——波士顿英文古典学校建立。该校学制3年,主要任务是传授实用学科,使学生直接为生活做准备,为就业做准备,而不是为升学做准备。当然,这一时期的公立中学发展的条件还不完备,一些教会学校和文实学校反对公立中学的形式。但随着人们对公立中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加之地方政府以税收的形式支持兴办公立中学,公立中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为美国普及中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公立学校运动是美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奠定了教育制度的基础,改变了教派控制中小学的局面,加速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二)设立师范学校

随着公立学校的大量开办,培训师资、建立师范学校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1839年,贺拉斯·曼在马萨诸塞州开办了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它代表的是美国东部师范教育的特点,即受德国师范教育的影响,是一种专门培养公立小学教师的职业性学校,重视教学法的传播和应用技巧的掌握。学生多来自中层社会以下,学校教学水平不如普通中学。这所州立师范学校的开办,引起了各州的注意。不久,一些师范学校在各州纷纷出现。1853年,伊利诺州创办了美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它代表了美国中、西部师范教育的特点,即对师范生的阶级限制不太严格,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培养,要求学生知识全面,不仅知道教什么,怎样做,还要具有进入高等学校的学识水平。

这一时期出现的师范学校,训练计划较短,一般为1年,后来逐步延长为2年、3年,甚至4年。各个地区的师范学校也有自己的特色。

(三)文实中学的发展

随着公立学校运动的发展,古典语学习与现代知识并重的文实中学也大量发展起来。到19世纪中期,文实中学已经基本代替了拉丁文法学校而成为这个时期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四)州立大学的兴起

这一时期,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改革之中。由于原有的殖民地的9所大学都为私立并属于不同教派,大学课程也多是以古典的文科为主,学校形式和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美国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改革。19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兴办公立高等教育。建国初期,美国政府试图设立国立大学,但由于各州坚持自由发展的原则,反对国立大学的建立,主张建立州立大学。到南北战争以前,美国全国27个州已有25个州有了公立大学。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毛雷尔拨地法》,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1人,联邦政府就拨给州3万英亩公有土地,作为创办实施“自由与实用教育”学院的经费。这种学院在美国教育史上称“拨地学院”。由于这种学院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受到许多州的重视,当时开办了68所。

其次,重视技术训练和专业的教育。例如,1802年,美国开办了最早的军事院校——西点军校。该校以“斯巴达式”和“普鲁士式”的严格管理闻名,专业有文科、理科、工程和军事科学等。1824年,开办了伦塞勒工业学院,1861年开办了马萨诸塞理工学院。

第三,原有的大学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这一时期,一些著名的高校如哈佛学院、耶鲁学院等从原来注重神学和古典语文的教学转向重视历史与现代语文的教学,有的大学还取消了神学讲座,有的不断增加新的学科。物理、天文、地质、气象、化学等自然科学科目在大学中逐渐取得重要地位,而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学科也受到大学的重视。

三、南北战争至“二战”前教育制度的确立

1861—1865年,美国进行了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到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的首位,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这一时期,美国的教育也有较快的发展,在结合自己实际和借鉴外来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一)确立了典型的地方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教育领导体制上,受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影响,到南北战争前,美国一直没有形成中央一级的教育领导机构,地方分权制是美国教育管理的重要特点。南北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认识到中央设立教育领导机构的必要性。在一些议员的要求下,1868年,美国设立了教育总署,1870年改称教育局,1929年又恢复原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改组。但总的说来,美国中央教育领导机构的职能是有限的,它不直接参与各州的教育管理,主要是负责收集和分发统计材料与情报、管理联邦教育经费、为各州学校系统提供教育咨询帮助、召开各种教育问题讨论会及举办各种教育展览等。

(二)确立了完整的教育制度

到19世纪末,美国已基本确立了包括从学前教育直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制度。

1.学前教育

直到19世纪中叶,美国还没有学前教育。南北战争后,在欧洲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美国最初的幼儿园是从德国引入的。1855年,德国教育家舒名兹夫人设立了美国第一所幼儿园,实施教育家福禄倍尔的理论(专收德籍幼儿)。1860年,美国妇女伊丽莎白·皮波迪在波士顿开设了第一所私立幼儿园。1873年,美国圣路易斯州把幼儿园教育作为公立学校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标志着美国公立幼儿教育的开端。不久,许多州都采取了同样的措施。1868年,在波士顿还创立了一所幼儿园的师资培训班,成为美国幼儿师范教育的先声。

在幼儿教育理论上,美国教育家比较注重对儿童心智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最初的6年是身心发展、学习语言、陶冶性情、养成习惯、形成人格的重要时期,强调应重视对这一阶段儿童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应以托儿所(2~4岁)、幼儿园(4岁至入小学前)的形式进行。

2.初等教育

南北战争后,美国的初等教育也有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美国的初等学校改称小学。随着初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和初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美国开始重视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美国教育家帕克领导的“昆西教育更新运动”。1875—1880年帕克在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期间,吸取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结合美国的实际,提出了“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主张。在课程指导思想的改革上,他强调学校课程要发展儿童的个性,要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在教学科目上,他增加了手工、游戏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他废除了背诵法,强调领悟和理解,主张进行实物教学、观察教学。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他强调要废除强制与威胁的制度,主张教师要把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最高原则。帕克在教育实践中所创立的原则和方法被称为“昆西教学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一时期,美国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读、写、算,另外还有自然常识、史地、音乐、体育、阅读《圣经》等课程,有的学校还设有卫生、缝纫、烹任等。

3.中等教育

南北战争后,美国的公立中学得到较快的发展,各州普遍设立公立中学,公立中学成为公立初等学校的继续。但是,这一时期,公立中学主要为学生作职业准备的职能,与传统的中学为学生升大学作准备的职能发生冲突。结果,公立中学的课程逐年增加,修业年限也逐步延长为4年,形成了美国普通教育的8-4学制(即小学8年,中学4年的学制)。美国中学的培养目标,中学与小学、与大学的衔接问题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888年,哈佛大学校长艾利特首次对“8-4”制提出批评,指出其学制太长,导致大学生入学及毕业的年龄都过高,浪费时间,建议小学以6年为宜,中学应早2年开始。1892年,美国全国教育理事会组成的“十人委员会”研究了中学学科开设和中等教育目标的问题。1895年,该理事会建议缩短小学的年限,形成了“6-3-3”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6-3-3”学制是美国成功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范例,它在没有增加太多教育经费的情况下,收到了普及初等教育和扩充中等教育的双重实效,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通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18年,美国教育协会提出“教育的七大原则”作为全国中小学以至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指导原则,以满足美国社会生活对教育的要求。它们包括: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成为家庭的有效成员、养成就业知能、胜任公民职责、善于利用闲暇时间、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教育目标的制定,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对个人和教育的影响,一直成为美国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除重视学校科目外,还重视许多实用科目,如打字、速记、簿记、家政、工业技术、手工劳动、农业等科目。美国中学课程一般划分为3种课程:学术组、普通组和职业组。通过课程分组,使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最后获得不同的社会地位。

4.高等教育

南北战争后,在高等教育上,美国在强调高等教育讲求实用原则的同时,开始重视高等教育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美国的学院被看做只有欧洲中学的水平。为了改进和提高学院的学术水平,美国开始把学校目标放在德国的研究性大学上。1876年,美国仿效德国的柏林大学创建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建立大学研究院,加强学术的研究工作,这所大学被称为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大学。不久,许多老的学院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一些公立学校如密执根、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也都随之改为大学。这些大学的共同特点是都建立了新的高等教育的体制,即在注重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设立了重在进行学术研究的研究生院,并按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仿照英国和德国,建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制度。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学术水平的发展,提高了美国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

四、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美国工业总产值由资本主义世界第四位一跃而居首位。经济实力急剧增强,加速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过程,工农生产过分膨胀,与国内外市场狭窄形成尖锐矛盾。进入20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次改革,推动了美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垄断资本集团掌握教育领导权

20世纪上半叶,美国表面上虽保持了各州地方分权的领导体制,实际上垄断资产阶级通过经济手段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垄断资本集团掌握了教育的领导权。各大财团建立“基金会”给教育机构和学校“赠款”,通过这种办法对教育方针、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科研项目,甚至教师的聘请等都握有实际的领导权。据统计,从1900-1920年美国共有50个教育基金会,到1921-1940年就增加到200个,这一时期,教育实际变成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工具”。

2.确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学校制度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继续改革学制,缩短年限,扩大受教育的范围,增加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从1918年开始,各州相继颁布强迫教育法令,法令规定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增加到10~12年,相当于高中。到1918年,全国实现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为了普及中等教育,美国继续进行学制改革,也是到1918年基本实现由“8-4”制改为“6-3-3制”的目标,但仍保留了“8-4”、“6-6”、“6-2-4”学制。这时还创办了一些两年制的大学,吸收部分劳动人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这是为适应美国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3.多渠道发展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师范教育则向高层次、多渠道发展,职业教育也受到普遍重视。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从1920年起,各州将两年制的师范学校改为4年制的高师,全国由45所发展为180所。19世纪末,一些综合大学(如芝加哥大学)等设立教育系,培养学校管理人才和教师。美国也是一个有重视职业教育传统的国家,18世纪末就有农业职业教育,在小学要求讲授一些农业知识。19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发展更快,不仅开办了中等职业学校,而且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系统,开始重视高等学校的现代职业技术训练。

4.高等教育偏重应用学科,重在培养技术人才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中等教育的发展,中学毕业生增多,他们迫切要求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又由于原来四年制大学年限长、费用高,不利于招收更多的高中生进入大学校门。1902年,美国创立了欧美第一所两年制的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这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阶段的教育。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即可以成为中等专门人才直接就业工作;亦可以不经升学考试进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完成正规高等教育。这种初级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专业门类,完全按当时当地社会劳动市场需求来开设,其经费亦完全由地方和州的税收来承担,因此亦称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这类学院由于学费低廉、就业方便、灵活快捷,颇受社会欢迎而发展迅速,从1918年的46所、入学者4500人,到二战前1940年,已发展到456所、在校学生达15万人,并影响到其他发达国家开办此类学校。

5.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广泛发展

20世纪上半叶为与美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相适应,产生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实验。它的发展和指导,以实施进步教育原则为宗旨,是美国教育发展第四个时期最突出的标志。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各种进步学校纷纷成立。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1)注重学生健康,注重到智力发展与良好体质之间的密切联系;(2)把儿童的兴趣作为教育的出发点;(3)采用活动教学法,强调儿童从自身经验中学习;(4)提高学生对“民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1919年成立进步教育协会。协会对进步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之,进步教育协会提出了著名的进步教育的七条原则:(1)保持身心健康;(2)掌握基本知识技能;(3)成为家庭的有效成员;(4)养成就业知能;(5)胜任公民职责;(6)善于利用闲暇时间;(7)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一批热心改革的教育家依据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原则和“问题教育法”的理论,设计了各种新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等。1938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又提出四大中心目的:自我实现,人际关系,经济效率,公民责任。引导进步教育由注重儿童的兴趣和自由转向考虑如何通过学校去影响和改造社会,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这些都成为当时美国中小学甚至大学的教育目标和指导原则。对提高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推动对儿童的研究,纠正传统教育中忽视儿童个别差异的倾向,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整个20世纪前半叶,美国虽有各派教育理论存在,但基本以进步教育为主。这种理论的广泛实施,在扩大普及教育的范围,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加强对儿童的研究及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诸方面都起了一定的有益作用。但是这一理论本身也存在着极严重的缺陷,特别是在广泛实行以后,给美国教育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学校过于自由化,缺乏必要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课程设置繁杂、花样翻新但过于强调实用性、趣味性,轻视系统知识的传授,结果使学生学业程度较低,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从30年代起,这种现象不断遭到公众的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革教育使之与美国在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地位相适应的问题显得愈发突出,因此从50年代起,美国多次进行教育改革,这些改革深刻地影响到以后教育的发展。

五、二战后美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教育一直处于多变的改革浪潮之中。在战争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力量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为了保持其国际地位,就需要教育为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上不断增强实力服务。这是战后美国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和宗旨所在。二战后至现在,是美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的时期。

(一)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

1957年,美国在世界上的最强的竞争对手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大大刺激了美国。不少人认为,这表明了美国在国防力量方面的差距,而这无不与培养人才、发展教育有关。因此,联邦政府于1958年9月,由总统亲自批准,颁布战后重要教育大法,即《国防教育法》。在美国这样一个视教育为地方各州政府的职责,连宪法都明确谈到教育的地方分权制国家,由联邦政府出面,并由总统亲自批准颁布教育法令,足见其重要程度。《国防教育法》共有10章,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训练人才以对付“人造卫星的挑战”。它规定从1959年至1962年的四年时间内,拨款8亿多美元,加强如下一些教育措施:

(1)增加学生贷款,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加强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3)设立国防科研奖学金,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可得到高额奖学金和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

(4)加强“天才教育”,选拔天资优越的学生重点训练、增进指导。

(5)设立语言研究学习中心及训练班,提高现代外语教学水平。

(6)研究和试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电视、电影、广播以及与教育有关的视听设备,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设施。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8)发展科学新闻的传播媒介。

(9)进一步改善各州的教育统计,等等。

《国防教育法》颁布后,美国又多次对法案进行修改和完善。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修正案》,对国防教育法的延长与扩展作了新的规定,并进一步增加对教育的拨款。196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包括《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在内的一些重要的联邦教育法令所增加的内容和延长时间的修正案。1982年,美国国会再次讨论《国防教育法》的新补充,其目的仍是通过增加拨款,进一步提高数学、科学、技术、外语等关键学科的教学质量,以应付其他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挑战。可以说,在美国现代教育发展中,《国防教育法》起着十分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

(二)1959年康南特提出美国中等教育与师范教育改革建议

康南特(J·B·Conant,1893—1978)曾担任过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当过美国驻联邦德国大使,参加过第一、第二两次世界大战,并参与过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的教育观点属于新传统派,即学校必须注重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讲究严格的学术标准,要求对受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影响严重的美国教育进行改革。他接受了钢铁大王卡纳基基金会的资助,组成了“中等教育调查组”和“师范教育调查组”,对美国一些州的中学和师范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1959年出版了《今日美国中学》,对美国中学教育改革提出了21条建议。其主要意见是:

(1)强调坚持美国学校教育单轨制的传统,把加强普通教育中科学基础教育列为改革美国中等教育的重点。

(2)要求大力发展高中阶段的“综合中学”,并指出这类学校应面向全体青年,它符合现代教育机会均等的要求。在这里要完成多项教育任务,它们包括:给所有学生以奠定文化科学基础的中等普通教育;为不再升学的学生开设良好的、培养其具有谋生技能的职业课程;为少数禀赋优异的学生升学作准备而教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并发展其理智。

(3)为完成上述任务,应进行如下重要改革措施:

①加强学生的指导工作,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和选择未来职业方向,同时加强思想工作。

②加强对英语、社会研究(包括历史)、美国问题等文科与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科学和现代外语等课程学习。其中数学、科学、现代外语组成“新三艺”学科。

③实行天才教育。学校要为15%~20%的天才学生开设高深的专门课程,以便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特殊才能。

④对不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要加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开设各种有关职业、技术的选修课程。

⑤在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中都实行能力分组教学,分为优、中、差三种程度。

康南特的上述建议,由于适合二战后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政府最高当局的赏识,引起全国的注目,很快就在各州普遍实施,形成了美国60年代中等教育,尤其是中学课程改革的基础。

1963年,康南特在对美国师范教育状况考察调查后,又出版了《美国教师的教育》一书,对二战后美国师范教育改革提出了27条建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1)师范教育应切实符合民主社会的要求,能负责地造就自由社会的公民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教师。

(2)加强师范教育的学术课程,但对小学教师的培养应有不同的要求:1~ 3年级的教师应普遍掌握这3个年级的所有科目,知识面要广;4~6年级的教师所学科目不宜过多,但内容要深。在学好课程的同时,要求所有师范生深入钻研教学方法。

(3)大学应和师范院校一样共同承担起培养教师的责任。所有普通教育的教师都要接受师范院校与大学的教育,必须学好英语、外语、数学、社会、历史、音乐、艺术等课程和教育课程。在大学最后阶段要着重学习和钻研准备任教科目的课程。

(4)师范教育应加强教学实习,应专设“实习教授”,对已经工作的教师亦要加强在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康南特的建议对战后美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三)60年代以后的课程改革

美国从1960年加紧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这也是美国二战后进行的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60年代,世界进入到一个以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光导纤维、激光制导、海洋开发等新科技的广泛利用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美国和苏联为争霸而相互对峙,使国际间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冷战状态。生产技能的迅速发展和军备竞赛的加剧,都要求培养大批具有掌握科学技术的人,而美国由于长期受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影响,片面强调儿童个人经验的获得,忽视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课程建设,对此,学者和政府官员们纷纷著书,发表文章或提出调查报告,要求对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抛弃那种“陷于表面乃至琐屑的生活适应计划”,设置更扎实的“没有虚饰”的课程,提高学业标准。

1959年,美国教育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了由35位科学家与心理学家参加的会议,讨论关于普通学校的课程改革问题。当时著名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占了上风。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强调结构(包括知识、课程、教材和儿童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要求按照知识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并把反映各门学科现代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作为教材的中心;按照儿童认知发展结构来改进教学方法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从60年代开始,就由许多科学家参与编写中小学各科教材的工作,并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以便更好地运用新教材。

60年代的课程改革尽管搞得轰轰烈烈,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里面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由科学家编写的教材难度太大,与中小学实际相脱节,很难取得预想结果。

由于60年代的改革不成功,到了70年代中期,美国学校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已低于“卫星冲击”之前。公众对学校的信任降到最低水平,各界强烈呼吁,要求“恢复基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到1978年,有40个州制定了“最低限度能力标准”,规定了学生升级和毕业时至少应达到的水准。各州大都采取有选择的接受的态度,全面接受的很少。

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重要报告,报告认为,必须把教育放在直接影响美国国际地位高低、国际竞争成败的高度来考虑,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各界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对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即“重建学习体系”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报告提出的改革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奏响了面向21世纪改革的序曲。

六、美国现行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体制

美国教育行政体制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实施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责任,主要不在联邦政府,而是形成以州为主体的,州、地方、联邦共同负责的体制。州负有主要责任,地方承担具体责任,联邦具有广泛影响。

1.联邦教育行政

美国联邦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内阁级的联邦教育部,1979年10月,国会通过了设置联邦教育部的法案。联邦教育部下设14个职能机构。教育部职能是收集和交流教育资料;管理和分配经费;进行教育调查研究;就有关事宜提供指导和建议。

2.州教育行政

在教育行政上,美国各州独立,不受联邦政府的钳制。州政府的教育责权来自于州宪法,它与联邦教育部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州教育行政当局是州教育委员会、州教育厅长和州教育厅。

州教育委员会是州教育决策机关。它的职责是:对全州公立学校系统进行监督;依据有关法令确定州教育政策;在某些州还指派州教育专员,根据专员的推荐确定人员任免;批准由专员制定的预算;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和教育资料;就本州的教育问题向州长和立法机关提出建议等。

州教育厅长是一州的最高教育行政首脑,负责监督州公立学校系统,是发展各州教育的关键人物。

州教育厅是州教育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州教育厅设厅长一人,副厅长若干人。

3.地方教育行政

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主要是学区。美国现有学区15500个,学区是美国管理学校的最基本的教育行政单位。学区包括基层学区和中间学区两种。

基层学区设有民选的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学区内的教育事业。中间学区是介于州和基层学区之间的教育行政机构,在州的监督下,对所辖地区内的各基层学区进行协调、监督和指导。

4.高等教育行政

联邦政府没有责任领导全国高等教育。但通过教育立法、专项拨款和资助科研等多种途径也能对全国高等教育产生影响。

在法律原则上,各州拥有领导和管理高等教育的职权。但由于各州高等学校的类型、性质和传统不同,决定了各州高等教育立法和州介入高等教育的程度也不同,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学制结构

1.学制结构体系

美国现行学制中(见图3-4),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上下沟通。按照法律规定,美国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阶级,也不论居住地点和年龄,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生都可以选修正式课程或参加非正式课程。这是美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称为单轨制。

img26

图3-4 美国现行学制图

美国现行学制还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由于实行彻底的教育分权制,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学制。

美国现行学制基本上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12年,高等教育4年,加上研究生院,总计学程为20年左右。

2.义务教育制度

美国的义务教育,有29个州从7岁开始,16个州从6岁开始,3个州从5岁开始。义务教育的年限,长则12年,短则8年,一般为9年,通常到16岁结束。美国50个州都规定中学和小学为免费教育。

3.学位制度

美国的学位主要包括: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学位。

(三)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大致可分为保育学校(招收3~5岁的儿童)与幼儿园(招收4~6岁儿童)两类。

学前教育的宗旨在于:辅助家庭;并且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在饮食起居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儿童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身体,发展体育技能,了解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学会—些读写算的基本常识,具有一定的表达情意、观察、尝试、思考和概括的能力,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2.初等教育

美国初等教育是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从6岁开始的6年小学教育,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公立和私立小学。公立小学占80%以上,私立小学占20%以下。

美国没有任何正式的、全国统一的小学教育宗旨。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视导和课程编制学会”曾把小学教育宗旨概括为六条,具有广泛影响。这六条是:

(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5)发展儿童的民主生活价值观。

(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语文(阅读、说话、拼写、书法),算术,社会(把历史、地理、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科目综合在一起),科学(主要是自然常识),美术和应用艺术,音乐,体育,卫生和劳作等。

美国小学还特别重视德育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行为规范教育;(2)道德教育;(3)公民教育;(4)纪律教育。

美国小学的教学组织分为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就纵向组织而言,有分级制、多级制和不分级制三种;就横向组织而言,有包班制、科任制、双重进度制和小队教学。

美国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

3.中等教育

按照美国学制,中学主要有四年制、六年一贯制和三三制三种。美国的中学以综合中学为主体,兼施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也有单独设立的普通中学、职业技术学校、特科中学和其他中学。

关于美国中学教育的宗旨,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的“七大原则”:(1)保持身心健康;(2)掌握基本知识技能;(3)成为家庭的有效成员;(4)养成就业知能;(5)胜任公民职责;(6)善于利用闲暇时间;(7)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美国中等教育的实施一般围绕中学的三项任务——教学、指导和服务来进行。

中学的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科目,如英语、社会学科、理科、数学、外语、人文学科;另一类为非学术性科目,如卫生、体育、家政、音乐、美术、工艺等。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分级制,也采用其他分组办法。

美国中学教学的一个特色是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这可以为学生提供选择的余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另一个特色是在综合中学的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一般分为:为升学做准备的学术科;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科;为毕业当非熟练工人而设制的普通科等等。

4.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学校的突出特点是数量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美国现有各类高等院校三千多所,其类型有:

第一类为研究院大学。以基础性、学术性研究著称。设有庞大的研究生院,能授予博士学位。在这些大学的周围,形成一个个集教学、科研、开发和新兴工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使创新思维—科研成果—新产业新产品三者的转换链迅速畅通,高效转化为高经济效益。推动了整个社会产业经济结构更新换代。

第二类为本科大学。包括4年制为主的综合大学及学院,多为州立大学。培养目标为中级科技、学术及专业人才,修满4年授予学士学位。

第三类为社区学院。包括2年制的普及学院和技术专科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中成绩较低和同等学历的学生,毕业时授予副学士学位。其任务除为社会各行业对口培养专业熟练劳动技工与职员外,还为那些想继续升入本科大学的学生架起一道桥梁,可考入本科大学三年级续读。

第四类为开放大学,也称为“无墙大学”。向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次敞开大门,经标准考试及格者均可获得学位。

这四类大学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高教体系,形成了由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构成的完整的四级学位制度。

高等教育的教育宗旨:(1)为每个人以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帮助他们把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2)通过研究及学术成就扩展人类的知识和幸福;(3)通过相应的和适应的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实施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三大任务进行的。本科教育主要是通才教育,重视基础教育,拓宽知识面,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研究生教育强调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教学方面,强调基础理论宽厚,加强跨学科课程的学习,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严格要求研究生做好科研基本功的训练。

5.职业技术教育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结构复杂,主要有:

(1)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职业高中以职业教育为主,文化课为辅。综合高中则二者并重,学生一般从高中二、三年级开始接受职业教育的训练。

(2)大专阶段的职业教育,也称技术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员。

(3)成人职业教育,主要招收在职人员、失学青年和失业工人。

(4)合作职业教育,由劳工部门和企业部门合作办理,前者提供经费,后者进行技术训练。

(5)职业教育中心,由一个或几个学区共同举办,高中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上文化教育课,部分时间到职业教育中心上职业教育课。

职业技术教育的宗旨在于把教学与科学原理、技巧和技术训练结合在一起,帮助青年人或成年人找到工作或搞好他们现有的工作;同时给予受教育者以普通教养,使之成为了解经济的、能社交的、热情的、体质好的和文明的公民;还应对受教育者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态度、习惯和判断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

在课程设置上,文化课与职业课的比例,理论课与实验实习课的比例,视职业要求和学校类型而定。普遍重视实际训练,把培养实践技能放在首位。

6.师范教育

教育机构:美国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任务由文理学院、综合大学和师范学院承担。其数量约占高等院校总数的80%。承担培养师资任务的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均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凡师资培养机构的创立和师范课程的开设,须经有关部门承认,否则其毕业生就不能取得本州教育行政机关颁发的教师许可证。

教育宗旨:美国师范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中小学师资具有:(1)广博扎实的文理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化修养;(2)深刻的学科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3)高尚的道德品质、理智的行为和坚定的专业信念;(4)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实际教学能力;(5)健全的体魄。有些院校还把了解和热爱儿童,善于和乐于与他人合作和交往、具有民主观念和献身精神、行为文明和举止端庄以及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包括在宗旨之中。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实施师范教育的中心环节。师范教育四年制本科课程有:(1)普通教育课程,包括英语、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等;(2)任教专门科目课程,是按照师范生毕业后任教学科而设置的;(3)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基础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方法与技能课程以及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在教育专业课程中地位突出,其学分占这类课程学分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职进修是师范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同样的重视。由高等学校和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共同实施。

在近代资本主义各国中,美国是个后起的、年轻的国家。但正是这样一个国家在短短的一二百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回顾美国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导致其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很多,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这些值得我们借鉴,

七、当今美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工业生产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渐转向以知识密集型为主。所有这些都要求工人受到高中以上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同时,在国际竞争中,美国面临着来自日本、联邦德国等盟国的挑战。美国朝野人士认为,竞争的实力来自科技发展,而科技发展又依赖教育。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指出“我们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我国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发明上一度处于无与匹敌的领先地位,现在被全世界竞争者超越”,这种危机的根源在于“经过训练的能力在全球范围的再分配”,而美国的教育明显地落后于它的竞争对手。美国教育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所困扰,表现为功能性文盲大量增生,教育质量持续下降,学校纪律混乱,学生犯罪率上升,报告认为这种教育成绩平庸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过程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如课程设置庞杂,中学毕业要求低,学习时间短,师资水平差、数量短缺,教育经费不足,管理不善等,因此,必须全面改革美国教育。这份报告的发表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此拉开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

(二)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改进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改进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有:(1)调整课程结构,提高毕业标准。(2)增加学习日,延长学习时间。(3)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纪校风。(4)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2.师范教育改革

美国人认为,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是关键。1983年以后的教育报告,都关注了教师发展的问题。1986年5月,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公布了经过长时间研究的《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报告,报告建议提高教师素质,重建教师队伍,同时建议:

(1)建立全国性教师资格审查机构,以制定全国统一的、高质量的教师资格标准。

(2)要求所有教师必须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培训。

(3)培养一批优秀的、富有经验的教师,负责重新建设学校和指导教师的工作。

(4)建立教育成绩奖励制度,奖金的发放以学生的成绩为准。

(5)把教师工资提高到与律师、医生、工程师相同的水平。

(6)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教师。

(7)调整学校结构,以创造合适的环境。

(8)把取得文理学士作为任教的专业条件。

1987年5月,美国正式成立全国教师资格评审委员会,以保证教师的质量。

3.高等教育的改革

中小学教育改革必然引起高等教育的改革。1984年10月,美国提出了《主动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报告,报告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之后,建议:

(1)重新审定各级学位标准,这些标准应以社会和大学对课程学术水平的认定为基础。

(2)大力提高课程质量,提高对能力和技能的要求。

(3)加强管理,使学生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有效地用于学习,并致力于达到标准。

1986年11月,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美国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的报告,建议:

(1)密切大学和中学的联系。

(2)新生入学后应进行考核,凡基础课程不合格的必须补课。

(3)明确办学思想,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不是科研。

(4)加强本科阶段的综合化核心课程的学习。

(5)所有大学应建立与“科研名教授”同等的“教学名教授”称号,给予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以特殊地位和待遇。

(6)评定学业成绩应有一定的标准。

(三)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效果

1988年公布的《改革中的美国教育》报告认为,自1983年公布《国家处于危机中》报告的5年来,美国教育取得了进步,开始恢复到合理的水平,学生们学习了更多的基础课,但是,各个层次的改革进展都相当缓慢。

(四)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

1.《2061计划》

《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于1989年提出,是一份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目标的研究报告。这份长达200页的总体报告和其他5份专题报告,详细地论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

这份计划认为,改革的重点不是放在天才学生或哪门特定的科学科目上,而是为使所有青少年儿童都得到基本的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使他们生活得多姿多彩并富有成果。这种教育应该适应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急剧增长。其办法是一改传统的按照不同科目分别教学的做法,围绕不同的“课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个计划将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13年教育中应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大类课题:科学、数学、技术的本质,属总论;后9类是自然界构成、生态环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主题和思维习惯。

这个改革方案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4年内完成计划的拟定,列举学生到高中毕业时所应掌握的全部科学和自然知识;第二阶段:用4年时间进行试点;第三阶段:1993年开始在10年左右时间内予以推广。

2.《美国2000:教育战略》

1991年4月18日,布什总统签发了由教育部长亚历山大负责起草的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0:教育战略》。这份“雄心勃勃、影响深远的革命性纲要”受到了美国各界的赞同。其宗旨是:彻底改革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不拘一格地创办全球第一流的中小学,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使美国在21世纪保持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这份纲领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为了在本世纪末极大地改善美国现有的11万所公立和私立的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必须在1996年办成至少535所“新型美国学校”。为帮助地方政府创办这些具有样板意义的学校,联邦政府将要求美国企业界捐款1.5亿至2亿美元,以建立一个“新型美国学校开发公司”,并要求国会向每一所样板学校拨款100万美元。到世纪末,所有中小学校都应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新型学校。

(2)确定全国性的教育大纲,建立全国统考制度,统考对象是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统考科目是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和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天文)。这种考试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但是联邦政府将要求大学和雇主在招生和雇工时考虑学生的统考成绩。

(3)建立“学校报告卡”制度,即由学校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校落实全国教育目标的进度等。

(4)改变划地区就近上学的政策,允许家长自行选择学校,公立、私立、教会学校皆可,政府仍将按原来的做法对学生提供资助。

(5)对教育和学习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颁发总统奖金,对优秀教师和在条件恶劣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高薪政策,对先进学校实行奖励办法。

(6)为扩大优秀教师和校长来源,允许并且从物质上帮助非教育专业毕业但热心教育事业的各类人才转入学校工作。

3.《2000年目标》

1994年克林顿总统提请美国国会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它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计划,包括四大部分:(1)国家教育目标;(2)全国教育的领导、标准和评价;(3)州和地方教育体系的改进;(4)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及其成员、经费和职责。

《2000年目标》的主要内容是:

(1)将“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

(2)面向全体学生,编订供各地自愿采用的课程标准,明确在每一个学科领域里,什么是所有学生必须知道的和可能做的,还要建立更好的评估体系。这项任务由“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理事会”领导。

(3)编订“学习机会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使教与学所必需的条件一致,以保证所有的学生有机会去达到高标准。

(4)建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以推动技能标准、职业标准的编订和采纳。同时,推行证书制度,以保证未来的美国工人处于世界上最好的训练之中。

(5)帮助各州和地方社区,包括政府官员、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以及工商企业界领导人,更多地介入学校的计划和改革之中,特别要致力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提高。

(6)增强各州和学区的机动性、灵活性,摒弃那些可能妨碍教育改革的繁琐的规章和其他要求。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克林顿提出了一项为美国教育的发展而积极行动的计划。该计划将遵循如下十大原则:

(1)国家将制定教育标准。

(2)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教师。

(3)必须作出更大努力,帮助所有儿童提高阅读能力。

(4)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5)每个州都应该给予家长为其子女选择合适的公立学校的权利。

(6)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7)更新和改善校舍与设备。

(8)美国必须普及13年和14年的教育,其中包括不少于2年的大学教育。

(9)在21世纪,必须扩大人们一生中学习的机会。

(10)必须把信息时代的力量带进所有学校。

克林顿总统的这份国情咨文,是美国在20世纪内对教育问题阐述最多,最为重视的,为美国教育的改革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指明了美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